《 智能卡与RFID技术》教学大纲
《RFID技术与应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RFID技术与应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掌握日常生活中应用的RFID技术;★掌握RFID系统的组成和特点;★了解RFID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RFID发展面临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融入知识点日常生活中应用的RFID技术。
我国RFID发展现状。
★融入方式视频播放,动画、多媒体,现场讨论。
★思政元素科技创新精神、团结合作意识三、教学展开(一)导入:教学内容(30‘’):1.举例现实生活中的RFID技术应用场景2.观看视频科技之光,神奇的电子标签3专创融合案例,智能餐盘自动结算。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动餐厅结算方式。
学生活动:了解问题,分组讨论,观看两个视频,回答解决方案。
意图:通过问题引入,视频引发兴趣,快速融入学习氛围。
(二)生活中应用:教学内容(30‘’):1.RFID各种应用领域2.二代身份证的解密教师活动:讲解知识点,动画演示各场景应用,演示二代身份证的信息获取。
学生活动:听讲,思考,提问。
意图:初步了解RFID应用领域,提起学生兴趣。
(三)RFID概述:教学内容(30‘’):1.什么RFID2.RFID发展现状和趋势教师活动:讲解知识点,图片展示RFID发展现状和趋势学生活动:听讲,思考,提问。
意图:集中讲解,清晰思路,了解RFID发展史(四)RFID系统构成教学内容(30‘’):1.读写器2.射频标签教师活动:讲解知识点,图片展示RFID系统构成,学生互动研讨学生活动:听讲,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RFID系统的应用构成意图:集中讲解,清晰思路,了解系统构成。
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团队合作,增强小组集体荣誉感(五)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引入下次学习内容及任务学生:总体点评,互说,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应用的RFID技术,了解RFID 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理解RFID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通过案例讲解,视频、动画、图片及科技促进社会进步,引发学生对于RFID技术与应用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通过利用专业学习知识,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利用所学知识促进社会发展充满信心。
rfid 教学大纲

rfid 教学大纲RFID教学大纲引言: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电信号实现物体自动识别的技术。
它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供应链管理、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
为了提高学生对RFID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制定一份RFID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RFID技术概述1. RFID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RFID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RFID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RFID标签、读写器和中间件的功能和特点2. 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零售业- 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医疗- 其他领域的应用案例二、RFID系统设计与实现1. RFID系统的硬件设计- RFID标签的选择和设计- RFID读写器的选择和设计- RFID中间件的选择和设计2. RFID系统的软件设计- RFID数据管理和处理- RFID系统的接口设计- RFID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三、RFID技术的性能评估与优化1. RFID系统的性能评估指标- 读写距离- 读写速度- 识别率- 抗干扰性能2. RFID系统的性能优化方法- 天线设计与布局优化- 通信协议的选择与优化- 数据处理算法的优化四、RFID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 RFID技术的发展方向- 多射频技术的应用- 大规模标签管理与识别- 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应用2. RFID技术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安全与隐私保护- 成本与标签寿命- 标准与互操作性结语:RFID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自动识别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本教学大纲,学生可以全面了解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性能评估与优化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希望通过学习RFID技术,学生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并为RFID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RFID技术与电子标签》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名称
盱眙县河桥初级中学
执教教师
闫晨晨
课程内容
RFID技术与电子标签
课程学时
1
所属学科
信息技术
教学对象
初中九年级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任务驱动理念
任务驱动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究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学生利用网络和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可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高认识。
找学生代表回答上述问题。
认真听同学的答案,比对自己的探究结果,补充总结
教师总结评价
听教师讲解,内化结论
任务二:探究学习《电子标签》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
成果交流
知识归纳总结
提出任务二:RFID技术的应用——电子标签系统
观看视频,回顾总结
拓展学生的视野
探究性学习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合作、交流讨论,互相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活动。
自学微课《电子标签》,回答下列问题:
1、电子标签的内部构成
2、电子标签的分类
3、电子标签系统的构成
《RFID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RFID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低频、高频、超高频、微波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熟悉无源、有源、半有源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及其应用,从而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物联网工程领域的开发应用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介绍(3/0)(一)教学目标1.掌握射频、射频识别技术概念2.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史(二)重点、难点重点:射频、射频识别技术概念及应用领域难点:射频、射频识别技术(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2.RFID 的应用实例3.RFID 的发展过程第二章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和原理(6/2)(一)教学目标1.了解RFID的基本原理2.掌握RFID的硬件和软件的系统组成(二)重点、难点重点:RFID的硬件和软件的系统组成难点:RFID识读器RS232接口的编程方法(三)教学内容1.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基本原理2.RFID系统中的硬件组件(1)RFID标签(2)识读器(3)天线(4)主机3.RFID系统中的软件组件(1)RFID系统软件(2)RFID中间件(3)主机应用程序(4)EPCGlobal网络4.RFID识读器简单应用示第三章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应用方面的限制(4/0)(一)教学目标掌握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应用方面的限制(二)重点、难点重点: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应用方面的限制难点:无线射频与材料对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影响(三)教学内容1.RFID技术在应用中受到的限制2.影响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工作的因素(1)开放电磁环境的影响(2)材料对RFID应用的影响(3)识读器之间的相互影响(4)标签识读率问题(5)技术不成熟的影响第四章 RFID相关标准(4/2)(一)教学目标理解RFID国际标准(二)重点、难点重点:标准的作用,了解RFID国际标准难点:RFID国际标准(三)教学内容1. RFID 标准体系与相关组织标准体系2.ISO/IEC 相关标准3.EPC Global 相关标准4.泛在ID 中心相关标准5.国内相关标准6. RFID 频率使用现状第五章标签与标签协议(6/2)重点:标签的基本功能,物理特性和空中接口难点: 标签的物理特性和空中接口(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子标签的物理特2.了解标签内的数据,单一化和防冲突(二)重点、难点重点:标签的基本功能,标签的物理特性和空中接口难点:标签的物理特性和空中接口(三)教学内容1.标签功能、特性与接口(1)标签的基本功能(2)物理特性(3)电源(4)空中接口(5)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2.标签协议(1)标签内的数据(2)单一化和防冲突过程(3)标签的安全与隐私功能(4)标签通信的故障定位第六章识读器和识读器协议(8/2)(一)教学目标1.了解识读器的协议2.理解识读器的物理组成和逻辑组成(二)重点、难点重点:识读器的物理组成和逻辑组成难点:识读器的逻辑组成和天线与识读器的布局(三)教学内容1. RFID识读器的组成与配置(1)RFID识读器的物理组件(2) RFID识读器逻辑部件(3)识读器的类型(4)识读器和天线的布局(5)配置识读器2.识读器协议(1)识读器的组成部分(2)开发商协议(3) EPC Global协议概况(4)未来的协议第七章中间件与信息服务(6/2)(一)教学目标1.了解RFID中间件的功能、组成2.了解ALE服务接口的通信模式(二)重点、难点重点:RFID中间件的功能、组成,ALE服务接口难点:ALE服务接口的通信模式(三)教学内容1.RFID中间件(1)使用RFID中间件的原因(2)中间件的逻辑结构(3)ALE规范说明书2.信息服务(1)RFID数据(2)EPC Global网络(3)对象名服务(ONS)(4)EPC信息服务3.系统的配置方式(1)3种配置方式的选择(2)周边管理的能力需求(3)标准和技术第八章射频识别系统技术实施(5/2)(一)教学目标1.掌握RFID定义指导方案2.掌握RFID解决方案3.能分析RFID成本的组成(二)重点、难点重点:RFID定义指导方案和RFID解决方案的几个方面,RFID 成本的组成难点:定义指导方案,制定解决方案与实施,成本的组成(三)教学内容1.RFID实施框架(1)RFID实施框架介绍(2)确定商业性问题(3)定义指导方案(4)制定解决方案与实施(5)维护与改进2.成本效益分析(1)效益类型与获益水平(2)成本的组成(3)特定应用的成本效益描述第九章射频识别应用的设计与实现(6/5)(一)教学目标掌握RFID的设计与实现技术(二)重点、难点重点:RFID业务分析,RFID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难点:RFID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三)教学内容1.RFID业务分析(1)贴-发类型应用(2)构造业务案例(3)制订实施方案(4)射频识别应用技术选择的考虑2.RFID 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系统结构(2)技术因素(3)经验与建议3.案例分析第十章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发展(3/0)(一)教学目标1.了解制约发展的瓶颈与技术的发展动向2.掌握隐私保护措施及隐私保护技术(二)重点、难点重点:隐私保护措施及隐私保护技术,保障RFID的安全难点:保障RFID的安全(三)教学内容1.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实例2.制约发展的瓶颈与技术的发展动向3.个人隐私与系统安全四、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形式:本课程为考试课程,期末考核为闭卷笔试。
智能卡技术IC卡与RFID标签第三版课程设计 (2)

智能卡技术IC卡与RFID标签第三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简介本课程设计是基于智能卡技术IC卡与RFID标签进行开发与设计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深入了解智能卡技术IC卡与RFID标签的原理和运用,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优化设计与管理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2.1 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智能卡技术IC卡与RFID标签操作及应用,掌握智能卡制卡、读写操作、存储等基本原理,以及RFID标签的应用场景、识别距离、标签类型等基本知识。
2.2 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卡技术IC卡的原理与应用:介绍智能卡技术的发展历史、IC卡的原理和应用场景,以及IC卡读写操作等基本知识。
2.智能卡制卡技术:介绍智能卡制卡技术的发展过程、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学习智能卡的制卡技术。
3.RFID标签的原理与应用:介绍RFID标签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以及识别距离、标签类型等基本知识。
4.RFID标签的读写操作:学习RFID标签的读写操作,掌握RFID标签的编程技巧和应用技术。
5.智能卡与RFID标签的优化应用:通过实践操作,熟练掌握智能卡与RFID标签的优化应用技术。
三、课程设计实施方案3.1 实施步骤本课程设计主要实施步骤如下:1.制定课程设计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2.学生进行智能卡技术IC卡和RFID标签的基础理论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基本的实践操作;3.学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完成个人或小组实践项目;4.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成果展示和实验报告撰写。
3.2 实施条件1.实验室设施齐全,包括智能卡读写器、RFID标签读写器等必要设备;2.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智能卡技术和RFID标签应用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3.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使用编程工具、调试硬件等基本操作。
四、课程设计目标评估本课程设计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估:1.学生实践操作水平:通过学生实验成果和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进行评估;2.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完成个人或小组实践项目,能够实现智能卡技术IC卡和RFID标签相应的应用功能;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需要在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同时也需要独立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任务。
课程设计有关rfid

课程设计有关rfid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应用领域;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使用RFID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认识到RFID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学生将能够:1.描述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解释RFID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使用RFID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4.提出解决方案,利用RFID技术解决实际问题;5.展示对RFID技术的兴趣和信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以下教学内容:1.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RFID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工作原理。
2.RFID系统的组成:讲解RFID系统包括标签、读写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等组成部分。
3.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探讨RFID技术在物流、制造、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4.RFID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教授如何正确使用RFID设备,并进行维护和故障排除。
5.RFID数据采集和分析:引导学生使用RFID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教学大纲将按照以下顺序安排教学内容:1.第一周: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2.第二周:RFID系统的组成;3.第三周: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4.第四周:RFID设备的使用和维护;5.第五周:RFID数据采集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RFID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分享观点和经验。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RFID应用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RFID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增强实践能力。
《RFID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RFID原理及应用实验
Experiment of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RFID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课程学分: 2 学分
课程总学时: 32学时,其中讲课:22 学时,实验(含上机):10 学时,课外 0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物联网工程
教材:许毅、陈建军主编,RFID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等。
开课单位: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二、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相关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射频识别(RFID)
和传感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了解射频识别和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方式和发展方向。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验巩固和消化课堂所讲授理论内容的理解,掌握
RFID系统各个模块工作原理及RFID应用系统结构的设计方法;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考核
(1)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实验报告详细、具体,项目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总结。
(2)实验报告: 4 次
(3)考核及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其中平时成绩20%中实验报告占10%。
五、参考书目
(1)黄玉兰主编. 《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详解》.人民邮电出版社
(2)罗建军, 杨琦游战清,李苏剑主编.《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
《智能卡技术》教学日历

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智能卡与RFID应用系统的基础知识与核心技术;并能根据系统应用需求设计、开发和维护各类智能卡与RFID读写设备。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程,课程采用产品引导、项目驱动的宏观课程模式和边学边做,层层递进的微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和对技能主动练习。
实训教学中采用纠错排障教学法:在实训过程中,提倡“出错”,甚至教师人为设置错误,让学生在出错、请教、纠正错误的过程中真正学会系统软、硬件调试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子课件、板书、动画演示、实际系统讲解操作、企业参观学习等相结合。
三、课程考核方法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课程的考试成绩由课程各个教学模块的过程成绩组成,考核模块的分数比例如下:4个核心技术模块在课程教学期间随实训项目、单元教学进行,每个学生单独考核,分数比例依次为:单元考核20%、实训项目30%、作业报告30%、平时表现20%其中,单元考核采用实操考核与笔试测验相结合的方式,实操考核考察该技术模块的项目实现能力,笔试测验考察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表现强调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实训项目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报告包括平时作业、实训报告及综合调查报告。
综合设计模块以课程设计的形式进行,课程设计分小组(3-4人/组)进行,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选题,由组长分配任务,小组讨论确立设计方案,课后分工制作、调试完成。
课程设计评价的分数比例依次为:产品性能验收60%、设计报告10%、答辩10%、组长评价20%,其中,产品性能与设计报告按组评价;答辩按个人答辩时的表现评价;每个组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和贡献则由组长评价,组长的工作情况由教师评价。
具体评分标准见课程设计任务书。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作业参见五、作业列表)课程组1五、作业列表:1. 分组完成智能卡与RFID技术行业应用调查,制作调查报告演示文稿,准备课堂演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卡与RFID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课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
课程的任务:以智能卡与RFID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开发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分组完成产品的完整制作过程为教学过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智能卡与RFID应用产品的技术基础知识与软、硬件设计技能,达到能根据实际产品需求,设计、开发和维护各类智能卡与RFID读写设备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智能卡与RFID应用系统的基础知识与核心技术;并能根据系统应用需求设计、开发和维护各类智能卡与RFID读写设备。
前导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
后续课程:《创新制作》、《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智能卡与RFID技术基础知识和产品开发技技能外,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为核心组织教学。
其中包括:
1. 技能要求:
通过对智能卡与RFID行业四个典型产品对应的项目训练,培养学生以下基本技能:
(1)常用智能卡与RFID标签的选型、测试和应用能力。
(2)常用智能卡与RFID读写设备的硬件开发、制作、调试和维护能力。
(3)常用智能卡与RFID读写设备的软件开发、调试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环节的项目训练,培养学生技术综合运用能力:
(1)具备完成一个电子产品完整的软、硬件设计和制作过程的能力。
(2)了解智能卡与RFID应用产品在一个完整的智能卡与RFID应用系统中的作用和互联技术,培养系统集成能力。
2. 知识要求: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下基本原理与应用技术:
(1)智能卡与RFID的基本概念
(2)接触式逻辑加密卡存储结构、安全特性与读写接口技术
(3)非接触式IC卡及高频RFID工作原理、卡片特性、读写接口技术及国际标准
(4)智能(CPU)卡的COS、安全特性与读写接口技术
(5)超高频RFID工作原理、标签特性、读写接口技术及国际标准
(6)智能卡与RFID应用系统的构成与应用模式
3. 素质要求:
(1)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程设计和课题答辩,使学生在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方面均有相应提高。
(3)培训智能卡技术职业岗位必须的质量意识、守时意识和规范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条件
为保证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训交替进行,课程教学要求在智能卡与RFID技术实训室进行,每2位学生合作使用一套智能卡与RFID实验设备,实训室需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电子课件进行理论教学,及使用智能卡与RFID实验平台软件进行实训操作指导。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五、教法说明
1.采用产品引导,项目驱动的方法:对每个知识模块均以一个实际产品设计任务贯穿始终,以产品的最终实现为目标带动教学,以该产品的实现过程为脉络分层次教学。
这4种产品的设计任务作为课程设计任务的可选项,在授课之初即提交给学生自由选取(经老师允许也可选择其他类似产品),在课程学习和项目训练的过程中,产品开发的核心任务将逐步得以解决,课程结束前学生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课堂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设计、制作、调试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
2.采用边学边做,层层递进的方法:讲解与演示相结合、“我教”与“你做”相结合,在讲解了某一模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后,让同学举一反三,自己完成更进一步的过程,教师再予以总结提炼;如此不断反复循环,层层递进,改“抱着走”为“拉着走”直至“自己走”,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采用纠错排障教学法:在实训过程中,提倡“出错”,甚至教师人为设置错误,让学生在出错、请教、纠正错误的过程中真正学会系统软、硬件调试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课程的考试成绩由课程各个教学模块的过程成绩组成,考核模块的分数比例如下:
4个核心技术模块在课程教学期间随实训项目、单元教学进行,分数比例依次为:单元考核50%、平时成绩5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实训操作、实训报告、综合作业及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等。
综合设计模块以课程设计的形式进行,课程设计分小组(3-4人/组)进行,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选题,由组长分配任务,小组讨论确立设计方案,课后分工制作、调试完成。
课程设计评价的分数比例依次为:产品性能验收60%、设计报告10%、答辩10%、组长评价20%
其中,产品性能与设计报告按组评价;答辩按个人答辩时的表现评价;每个组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和贡献则由组长评价,组长的工作情况由教师评价。
具体评分标准见课程设计任务书。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智能卡与RFID技术》,毛丰江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参考书:
[1]《智能卡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
[2] 《智能卡应用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3] 《Java智能卡开发关键技术与实例》,2006年9月第一版
[4] 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实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