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动物疫病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实施方案一、培训目的和背景动物疫病对农业生产和动物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提高养殖户和从业人员的防疫意识和技术水平,制定了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本培训旨在加强养殖户和从业人员的动物疫病防治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对动物健康的管理和监测能力,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培训内容1.动物疫病的基本知识–动物疫病的定义和分类–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动物疫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2.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动物疫苗的使用与管理–动物疫病的早期诊断和报告–动物疫病的隔离与消毒措施3.养殖环境卫生管理–养殖场的规划和建设–养殖环境的定期清理和消毒–养殖设备的维护与管理4.动物饲养与营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动物的饲料搭配和营养需求–动物饲养中的卫生和健康问题5.技术培训和实操演练–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的培训和示范–实地参观和操作实操设备–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三、培训对象1.养殖户和从业人员2.兽医技术人员和兽医站工作人员3.动物卫生监测人员和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四、培训时间和地点本次培训计划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各举办一期,每期培训时间为连续三天,总学时为24小时。

培训地点选择在农村地区的养殖场或农业示范基地,以便参训人员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实际应用情况。

五、培训组织和评估本培训由相关行政部门联合养殖企业、兽医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所共同组织和实施。

培训内容根据参训人员的实际需求和问题进行调整,通过理论课程、实操演练和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培训结束后,将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估,收集参训人员的反馈意见,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下一期培训进行改进和优化。

六、培训师资和设备1.培训师资–具有丰富动物疫病防治经验的兽医师和专家–具备动物疫病防治知识和培训经验的教师和讲师–相关行业专家和从业人员2.培训设备–动物疫苗和疫病检测设备–合适的实操演练设备和工具–培训材料、教具和多媒体设备七、预算和资金来源本培训的预算主要包括培训师资费用、培训场地租用费用、培训设备购置费用、培训材料制作费用等。

动物疫病预防培训计划

动物疫病预防培训计划

动物疫病预防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动物疫病对农业生产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采取预防和控制疫病的措施对保障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和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培训计划旨在向从事畜牧业的从业人员提供有关动物疫病预防的知识和技能,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动物疫病的发生,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培训内容1. 动物疫病的基本知识- 动物疫病的定义和分类- 动物疫病的传播方式和危害- 常见的动物疫病及其特点2. 动物疫病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和免疫程序- 畜舍卫生和动物饲养管理- 动物检疫和隔离措施3. 动物疫病的监测和报告- 动物疫病的监测方法和标准- 疫情报告和信息发布的程序和要求- 紧急疫情处理和危机公关的方法4. 应急响应和救治- 紧急疫情处理和危机公关- 动物疫病的救治和治疗措施- 预防疫病传播的紧急措施5. 疫苗接种技能培训- 疫苗接种的方法和程序- 疫苗储存和管理- 疫苗接种后的观察和记录三、培训对象本培训计划的对象为从事畜牧业的从业人员,包括养殖场的管理人员、兽医技术人员和兽医学生等。

他们将通过培训获得动物疫病预防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对动物疫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四、培训方法1. 理论学习- 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等形式,向学员介绍动物疫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

2. 实践操作- 在实验室或实地进行疫苗接种和动物疫病监测等实践操作,提高学员的操作技能。

3. 模拟演练- 模拟动物疫病的疫情处理和紧急响应情景,提高学员的危机处理能力。

4. 个案分析- 分析历史动物疫病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动物疫病的特点和规律。

五、培训评估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考试和实践操作测试,评估其对动物疫病预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通过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表现,对学员进行评价和排名,并对其提供相应的评定和认证。

六、培训时间和地点本次培训计划为期一周,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模拟演练和个案分析等环节。

培训地点设在农业大学或兽医学院的教学实验基地,以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和环境。

动物疫病防疫培训计划

动物疫病防疫培训计划

动物疫病防疫培训计划
一、背景介绍
动物疫病是对动物群体造成严重危害的传染性疾病,不仅威胁动物健康,还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影响。

为了提高养殖户及养殖场工作人员对动物疫病的防控意识和能力,制定了本培训计划。

二、培训目标
1.增加养殖户及养殖场工作人员对动物疫病的认识和了解;
2.掌握动物疫病的基本防控知识和技能;
3.培养养殖户及养殖场工作人员主动参与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意识。

三、培训内容
1.动物疫病概述
–什么是动物疫病?
–常见的动物疫病有哪些?
2.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
–传播途径分析
–预防措施介绍
3.动物疫病预警与监测
–什么是动物疫情预警?
–监测方法及重要性
4.应急处置与应对策略
–动物疫病应急处置流程
–应对策略和措施
5.实际操作演练
–疫苗接种示范
–定点观察技巧演练
四、培训方式
1.线上网络直播形式
2.现场集中培训形式
五、培训时间安排
1.培训周期:一周
2.培训时长:每天2小时
3.培训时间:9:00-11:00
六、培训人员
1.养殖户
2.养殖场工作人员
七、考核方式
1.知识测验
2.操作技能考核
八、培训总结
本培训计划旨在提高养殖户及养殖场工作人员对动物疫病的认识和防控能力,加强动物疫病防治的整体效果,为保障动物健康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以上是动物疫病防疫培训计划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本次培训能够使广大养殖户及养殖场工作人员增强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视,预防疫病的爆发,确保养殖业的稳步发展。

感谢您阅读本文档,如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动物防疫员培训课件

动物防疫员培训课件

04
动物防疫实践案例分析
重大动物疫情处置案例分析
01
案例一
禽流感疫情处置。介绍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防控措施和
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让防疫员了解禽流感疫情的严
重性和防控的重要性。
02
案例二
口蹄疫疫情处置。阐述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机制、疫情监测、预防措施和
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案例分析,提高防疫员对口蹄疫疫情的认
告动物疫情。
动物免疫接种
根据免疫程序,对所辖区域内 的动物进行免疫接种,提高动 物免疫力,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
动物疫情处置
在发生动物疫情时,负责现场 处置工作,包括隔离、消毒、 扑杀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动物防疫宣传与教育
向养殖户和公众宣传动物防疫 知识,提高大家的防疫意识和
能力。
动物防疫法规及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01
规定了动物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防疫措施、法律
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02
提出了我国动物疫病防治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
,为动物防疫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地方政府相关法规和政策
03
各地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动物防疫法规和政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培训课件内容回顾与总结
动物疫病基础知识
介绍了动物疫病的种类、症状、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为防疫工作 提供了理论支持。
防疫技能与方法
详细讲解了动物防疫的常用技能和方法,包括疫苗接种、消毒措施 、疫情监测等,提高了防疫员的实践操作能力。
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
强调了动物防疫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增强了防疫员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

动物防疫培训资料

动物防疫培训资料

动物防疫培训资料动物防疫培训资料对于农户、兽医等从事畜牧业的人员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动物防疫知识,提高动物养殖的效率和质量。

下面就介绍一些常见的动物防疫培训资料内容。

1. 疫病防控常识疫病是造成动物生长发育受阻、生产力下降、繁殖力减弱、种畜禽大量死亡等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了解疫病的预防和控制知识至关重要。

动物防疫培训资料通常会详细介绍各种疫病的症状、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内容,帮助兽医和养殖户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2. 动物免疫注射技术动物防疫培训资料中通常也包括了动物免疫注射技术的相关知识。

免疫注射是动物防疫的重要手段,通过接种疫苗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发生。

培训资料会详细介绍免疫注射的方法、时间、剂量等,帮助兽医正确并有效地进行免疫注射工作。

3. 动物常见疾病防治除了疫病外,动物还会患上一些常见的疾病,如产后疾病、皮肤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动物防疫培训资料也会涵盖这些疾病的防治知识,帮助养殖户及时识别疾病症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减少动物的生病率,提高养殖效益。

4. 定期检测和监测动物防疫培训资料中还会提到定期检测和监测的重要性。

定期检测可以帮助查清动物身体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监测可以记录动物的生长状况和健康变化,为预防疾病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合理的检测和监测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减少因疾病带来的损失。

总的来说,动物防疫培训资料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库,包括了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免疫注射技术、疾病的防治方法以及定期检测和监测等内容。

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动物养殖者可以提高自己的防疫水平,减少动物疾病的发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广大兽医和养殖户能够重视动物防疫培训资料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共同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动物疫病诊疗技术培训计划

动物疫病诊疗技术培训计划

动物疫病诊疗技术培训计划一、前言动物疫病对于养殖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疫病的爆发不仅会给养殖场带来损失,还可能会对整个养殖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提高养殖业从业人员对动物疫病诊疗技术的掌握能力,特制定如下培训计划。

二、培训目标1. 提高疫病诊断能力:养殖业从业人员掌握动物疫病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测、病原鉴定等技术。

2. 提高疫病治疗技能:养殖业从业人员掌握动物疫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使用、疫苗接种、生物安全措施等技术。

3. 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养殖业从业人员掌握动物疫病的防控方法,包括隔离、消毒、环境管理等技术。

三、培训内容1. 动物疫病诊断技术(1)临床症状观察:掌握动物疫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腹泻等,并学会通过观察动物体温、呼吸频率、粪便等指标来判断动物是否患病。

(2)实验室检测:学习并掌握动物疫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血液检测、粪便检测、病原鉴定等技术。

2. 动物疫病治疗技术(1)药物使用:学习并掌握动物疫病的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包括药物的剂量、药物的途径、用药间隔等技术。

(2)疫苗接种:学习并掌握动物疫病的疫苗接种技术,包括疫苗的选择、接种方法、接种时间等技术。

3.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1)隔离:学习并掌握动物疫病的隔离技术,包括动物隔离、人员隔离、区域隔离等技术。

(2)消毒:学习并掌握动物疫病的消毒技术,包括消毒剂的选择、消毒方法、消毒频率等技术。

(3)环境管理:学习并掌握动物疫病的环境管理技术,包括养殖场的设计、养殖场的清洁、养殖场的通风等技术。

四、培训方式培训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理论讲授将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实践操作将通过模拟训练、现场实操等形式进行。

五、培训对象1. 养殖业从业人员2. 兽医相关人员3. 养殖场管理人员六、培训时间与地点1. 培训时间:每周末或晚上,连续进行4周培训2. 培训地点:养殖场内部或附近的培训机构七、培训评估培训结束后,将对参训人员进行评估,考核通过者将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培训研讨材料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培训研讨材料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培训研讨材料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培训研讨材料包括以下内容:
1.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概述:阐述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定义、特征和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影响。

2.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识别与监测方法:介绍常见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识别方法,如病理学检查、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以及常用的监测方法和指标,如野生动物种群密度监测、野生动物粪便样本收集等。

3.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传播途径与风险评估:讲解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传播途径,如直接接触、食物传播和病媒传播等,并介绍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步骤,以便及早发现和防控疫情。

4.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介绍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的管理等。

5.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国际合作与应对策略:讲解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国际合作机制和框架,以及各国应对策略和措施,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

6.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分享一些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实际案例,探讨在实施监测和应对措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以及各国的经验和教训。

7.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法规和政策:介绍与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管理相关的国际法规和政策,如《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强调各国在制定和执行相关法规和政策时的重要性。

以上是可能包含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培训研讨材料中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培训资料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培训资料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一、相关法律法规:人员防疫监督管理办法等,还有就是相应的出台的管理规范性文件和规程等二、动物疫病类别根据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动物防疫法》规定管理的动物疫病分为下列三类:一类动物疫病(17种),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

包括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牛海绵状脑病、痒病、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疫病。

二类动物疫病(77种),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

包括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伪狂犬病、牛结核病、猪乙型脑炎、魏氏梭菌病、棘球蚴等疫病。

三类动物疫病(63种),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疫病。

三、防制方针和原则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实行“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防控原则。

突出规模养殖场、交通沿线、城乡接合部和新老疫区等重点区域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疫病,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

四、主要指标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重点地区全覆盖免疫,散养户采取春秋集中免疫与月月补针相结合,规模养殖场(户)实行程序化免疫,确保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达到98%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应免密度达到100%;动物群体免疫抗体有效保护率常年维持在70%以上。

对羊痘、狂犬病、炭疽、羊梭菌病等实行因病设防,进行区域性免疫。

五、防控措施(一)综合性防控措施1、疫病预防:主要是指对动物采取免疫接种、驱虫、药浴、疫病监测和对动物饲养场所采取消毒、生物安全控制、动物疫病的区域化管理和防疫承诺制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防止动物疫病的发生。

2、疫病控制: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发生动物疫病时,采取隔离、扑杀、消毒等措施,防止其扩散,做到有疫不流行;二是对已经存在的动物疫病,采取监测、淘汰等措施,逐步净化直至达到消灭动物疫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大动物疫病培训资料重大动物疫病具有传染扩散的特点,一旦蔓延很难扑灭,有的会给人类健康及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加以消除。

因此,对动物疫病,首要的是防止其发生与流行。

根据目前现状,动物饲养以农户为主,生产分散,防疫基础薄弱,疫病种类多,蔓延范围广,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妨碍畜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所以必须大力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工作,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重大动物疫病具体说就是动物传染病。

一、动物传染病的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一)、传染病的特征:⒈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⒊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⒋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⒍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周期性、季节性)(二)、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的病程):⒈潜伏期;⒉前驱期;⒊明显(发病)期;⒋转归期(灰复期)(三)、传染病分类:一类疫病: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一类疫病包括: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等14种。

二类疫病:是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

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

(四)、感染的类型:⒈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⒊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⒌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⒍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⒎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二、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畜群的易感性。

⒈传染源:是指有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

⒉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包括: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污染的土壤、经活的传播媒介传播。

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

包括:胎盘传播、经卵传播、产道传播。

3.易感动物:是指对某种病原体或致病因子缺乏足够抵抗力而易受其感染的动物。

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主要有:⑴遗传因素; ⑵动物群体的外界因素; ⑶动物特异性免疫状态。

(二)、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包括传染源、被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等。

根据疫源地范围大小,可分别将其称为疫点或疫区。

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暴发)、大流行。

(四)、流行过程的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显著上升的现象。

(五)、流行过程的周期性: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还可以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

(六)、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饲养管理因素。

三、动物流行病学调查1、发病率:是指发病动物群体中,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临床症状的动物数占发病动物群体总动物数的百分比。

2、死亡率:是指发病动物群体中,在一定时间内,发病死亡的动物数占该群体总动物数的百分比。

3、病死率:是指发病动物群体中,在一定时间内,发病死亡的动物数占该群体中发病动物总数的百分比。

4、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内容:⒈疾病流行情况;⒉疫情来源的调查;⒊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调查;⒋当地状况。

四、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1.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综合诊断;实验室诊断;2.临床综合诊断方法包括: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

3.实验室诊断包括:①病理组织学诊断;②微生物学诊断;③免疫学诊断;④分子生物学诊断。

4.微生物学诊断包括:病料的采集;病料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和鉴定;动物接种试验。

5.免疫学诊断包括:血清学试验;变态反应。

6.血清学诊断包括:凝集反应、中和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免疫酶技术等。

7.分子生物学诊断包括: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DNA 芯片技术等。

五、动物传染病的综合防疫措施(一)、防疫工作的原则:⒈建立、健全各级特别是基层兽医防疫机构,以保证兽医防疫措施的贯彻落实;⒉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兽医法规;⒊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二)、防疫工作基本内容:平时的预防措施;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平时的预防措施包括:⒈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增强家畜机体的抗病能力,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⒉拟订和执行定期预防接种和补种计划;⒊定期进行杀虫、灭鼠、防鸟,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⒋作好检疫工作;⒌加强联防工作。

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⒈及时发现、诊断和上报疫情并通知邻近单位做好预防工作;⒉迅速隔离病畜,污染的地方进行紧急消毒。

若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应采取封锁等综合措施;⒊实行紧急免疫接种,并对病畜进行及时和合理的治疗;⒋严格处理死畜和淘汰的病畜。

动物传染病的综合防疫措施还包括:⒈疫情报告和诊断;⒉检疫;⒊隔离和封锁;⒋消毒、杀虫、灭鼠、防鸟。

(三)、重大动物疫情的处置措施当发现重要的法定性传染病时,一定要迅速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并通知邻近单位及有关部门注意预防工作。

当动物突然死亡或怀疑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通知兽医主管部门。

在兽医主管部门未到场或尚未作出诊断之前,应采取下列措施:1.将疑似传染病病畜进行隔离,派专人管理;2.对病畜停留过的地方和污染的环境、用具进行消毒;3.完整保留病畜尸体;4.不得随便急宰,不许食用病畜的皮、肉、内脏。

我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当确诊为一类疫病或当地新发现的家畜传染病时,应进行封锁。

执行封锁时应掌握“早、快、严、小”的原则。

(四)、消毒根据消毒的目的,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临时消毒、终末消毒。

消毒的方法包括机械性清除、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生物热消毒法。

1.加强养殖环境的消毒。

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动物体表及其生活环境和相关物品中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消毒的目的是减少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数量,尤其针对细菌、病毒而言,消毒相当重要,因为病毒是不断对外排毒散毒的,带畜禽消毒的作用就是减少散毒对健康动物的污染。

带畜体消毒药物的选择很重要,一方面要对蓝耳病、猪瘟、禽流感等病毒有强大的杀灭作用;一方面对畜禽无毒且刺激性小。

2.养殖场门口的消毒方法消毒池槽带,火碱、生石灰、紫外线消毒3.空圈舍的消毒方法机械性消毒火碱溶液浸泡火焰消毒熏薰:先放高锰酸钾后甲醛、18-25度湿度60-80%喷雾消毒浸煮消毒4.污染物消毒发酵池;堆粪法;深埋;焚烧。

5.消毒药物的选择(1)、碱类消毒药:包括氢氧化钠(烧碱)、生石灰及草木灰,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以碱性物质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杀灭作用。

消毒原理是:水解病原菌的蛋白质和核酸,破坏细菌的正常代谢,最终达到杀灭细菌的效果。

对于氢氧化钠,它对纺织品及金属制品有腐蚀性,故不宜对以上物品进行消毒,而且对于其它设备、用具在用烧碱消毒半天后,要用清水进行清洗,以免烧伤畜禽的蹄部或皮肤。

生石灰,它在溶于水之后变成氢氧化钙,同时又产生热量,通常配成10-20%的溶液对畜禽饲养场的地板或墙壁进行消毒,另外生石灰也用于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其方法是在掩埋病死畜禽时先撒上生石灰粉,再盖上泥土,能够有效地杀死病原微生物。

(2)、强氧化剂型的消毒药:常用的有:过氧乙酸及高锰酸钾,它们对细菌、芽胞和真菌有强烈的杀灭作用。

过氧乙酸,消毒时可配成0.2-0.5%的浓度,对畜禽栏舍、饲料槽、用具、车辆、食品车间地面及墙壁进行喷雾消毒,也可以带畜禽消毒,但要注意现配现用,因为容易氧化,避光保存。

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遇到有机物即起氧化作用,因此,不仅可以消毒,又可以除臭,低浓度时还有收敛作用,畜禽饮用常配成0.1%的水溶液,治疗胃肠道疾病;0.5%的溶液可以消毒皮肤、粘膜和创伤,用于洗胃和使毒物氧化而分解,高浓度时对组织有刺激和腐蚀性;4%的溶液通常用来消毒饲料槽及用具,效果显著。

(3)、新洁尔灭: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型的消毒药,既有清洁作用,又有抗菌消毒效果,它的特点是对畜禽组织无刺激性,作用快、毒性小,对金属及橡胶均无腐蚀性,但价格较高。

0.1%溶液用于器械用具的消毒,0.5-1%溶液用于手术的局部消毒。

但要避免与阴离子活性剂,如肥皂等共用,否则会降低消毒的效果。

(4)、有机氯消毒剂:包括消特灵、菌素净及漂白粉5-20%等。

它们能够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及真菌,杀菌作用强,但药效持续时间不长。

主要用于畜禽栏舍、栏槽及车辆等的消毒。

另外,漂白粉还用于对饮水的消毒氯制剂有对金属有腐蚀性、久贮失效、轻微的毒性等缺点。

(5)、复合酚:又名消毒灵、农乐等,可以杀灭细菌、病毒和霉菌,对多种寄生虫卵也有杀灭效果。

主要用于畜禽栏舍、设备器械、场地的消毒,杀菌作用强,通常施药一次后,药效可维持5-7天。

但注意不能与碱性药物或其它消毒药混合使用。

6.影响消毒药效果因素消毒药的种类环境、病原微生物特点消毒的方法消毒剂浓度环境温湿度有机物的影响消毒的时间7.畜禽消毒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1)、忽视消毒前机械性清除工作,药物必须接触到病原微生物才能发挥消毒作用(2)、实行全进全出制度,每栋圈舍畜禽全群移出后,在新进畜禽前,必须对圈舍及用具进行全面彻底的严格消毒。

(3)、养殖场带畜体及工具消毒(4)、拒病于门外,鞋底是带病概率最大的,我们经常为传染病而苦恼,可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将病源菌带入您的养殖场(五)、药物预防:是为了控制某些疫病而在畜群的饲料、饮水中加入某种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化预防。

⑴选择合适的药物。

(一般选用常规药物即常用的一线药物,预防疾病的目标很明确时可选用特定药物。

⑵严格掌握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法。

⑶掌握好用药时间和时机,做到定期、间断和灵活用药。

⑷穿梭用药,定期更换。

(一种药物连续使用一年左右即可考虑更换。

⑸注意经料给药应将药物搅拌均匀,特别是小型饲养场手工拦料更要注意,采取由少到多、逐级混合的搅拌方法比较可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