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岁暮·殷忧不能寐翻译赏析
济时寂寞壮心惊杜甫《岁暮》审美赏析

济时寂寞壮心惊杜甫《岁暮》审美赏析济时寂寞壮心惊杜甫《岁暮》审美赏析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又被奉为“诗圣”。
《岁暮》就是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客居阆州时所写。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既反对非正义的对外战争,也坚决主张抵抗外来的侵略战争,其思想是积极的,情感是真挚的。
全诗如下: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首联写道:“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意思是说,(我)作客异乡,现在年关已经临近,而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诗歌起首就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
我们从诗人叙述的语言中,感受到了诗人蕴含在其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其中,首句“岁暮远为客”中。
“岁暮”和“客”字,不但给我们暗示了年关凄凉之氛围,也表现出诗人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漂泊他乡的伤感之情。
“还”字表现了战争不断继续,暗示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情,并为抒情铺垫。
颔联紧承首联中的“还用兵”写道:“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烟尘”和“鼓角”均借代战争。
这一联的意思是说,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这两句中,诗人分别用一个“犯”字和一个“动”两个动词描写,不但表现了敌人来犯的气势之大,而且也写出了自己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
当然,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诗人心中装着的是国家和人民。
国家不需要战争,内战已经导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了,人民已经是“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杜甫《垂老别》)了。
而今,外来入侵,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面对如此情景,诗人的颈联承上联而来,不再写战争而转入写朝廷,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岁暮诗歌鉴赏

岁暮诗歌鉴赏
《岁暮》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杜甫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歌描绘了边疆战争和朝廷无人请缨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朝廷里无能大臣的谴责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全诗语言简洁,感情真挚,运用了借代、用典、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
首句“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以总起的形式为全诗奠定了忧伤的情感基调。
诗人在岁末之际远离家乡,却仍然要遭受战火的煎熬。
紧接着第二句“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描述了战争的残酷。
雪岭被烟尘污染,江城被鼓角震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愤怒和对家园的担忧。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是诗歌的核心部分。
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这两句都透露着动荡不安的气息。
天无宁日,地无安时,朝廷中没有勇士敢于请缨出征。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是对朝廷的质疑,也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深深感慨。
诗人深知天下苍生需要保护,但却无人愿意挺身而出。
这种孤独和无助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惊恐和无奈。
最后,“苍茫暮色时,寂寂乱山中”是全诗的结尾。
此时天色已晚,山中一片寂静。
这幅画面和诗人内心的痛苦相得益彰,突出了他在孤独和绝望中挣扎的心态。
总的来说,《岁暮》是杜甫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诗歌。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描述边境战争的残酷和朝廷的无能,表达了他对家园和祖国的深深热爱和担忧。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有力,感情真挚深沉,读来令人心生敬意。
精选咏物的诗词鉴赏摘抄大全【十篇】

【导语】诗词是阐述⼼灵的⽂学艺术,⽽诗⼈、词⼈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凝练的语⾔、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度集中地表现社会⽣活和⼈类精神世界。
⽆忧考整理了相关内容,快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助到你~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篇⼀】咏物的诗词鉴赏摘抄 咏⾬ 作者:李世民 原⽂: 罩云飘远岫,喷⾬泛长河。
低飞昏岭腹,斜⾜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
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翻译及赏析: 远处的⼭峦笼罩着⼀⽚乌云,⼤⾬倾盆⽽下,河⽔上涨。
乌云低飞使半⼭腰⼀⽚昏暗,风吹⾬斜撒满了⼭的曲折处。
⼀串串⾬滴如珍珠般滴下,⼜如珍珠般结在树叶上;⼤⾬在如镜的湖⾯上泛起了⼀阵阵涟漪。
柳丝在⾬⽓中⼀⽚迷濛(或说迷濛的⾬⽓使柳丝密密⿇⿇的分不出个来了),连绵的⼤⾬如帘,风吹⾬丝在空中织起了⼀⽚⽚罗幕。
“罩”的意思为“覆盖、笼罩”,“罩云”的意思就是笼罩在天空中的乌云。
“远岫”是指远处的峰峦。
“岭腹”即半⼭腰;“岩阿”是指⼭的曲折处。
“泫”的本义是“⽔珠下滴”;“泫丛”的意思是“⼀串串下滴的⽔珠”;“缔叶”是说“(⾬滴)结在树叶上”。
“起溜”是指河⽔泛起了⼀阵阵涟漪。
“含吹”这两个字是唐代才有的词,见于唐代的⽂中,它的本意就是“风吹”。
如唐.的诗句:“青苹含吹转,紫蒂带波流。
”(〈萍〉)也许是古⼈认为风是“风神”从嘴⾥吹出的⼀⼝⽓吧,所以把“风次”说成为“含吹”。
【篇⼆】咏物的诗词鉴赏摘抄 咏⼭泉/⼭中流泉 作者:储光羲 原⽂: ⼭中有流⽔,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飞空作⾬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池平。
恬澹⽆⼈见,年年长⾃清。
翻译及赏析: ⼭中有⼀股泉⽔,向别⼈询问这股泉⽔叫什么名字,却没有⼈知道。
天空倒映在泉⽔⾯上,整个地⾯的颜⾊和天空的颜⾊是⼀样的,泉⽔从⾼⾼的⼭崖上飞流直下如⾬声作响。
这股泉⽔⾃⾼⼭流出,涨满了⼀条条⼭涧和⼩溪,分出的⽀流也注满了⼀个个⼩池塘。
岁暮 谢灵运 试题

岁暮谢灵运试题
《岁暮》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一首五言诗。
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试题及答案:
1. 题目:《岁暮》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在《岁暮》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写岁暮之景,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2. 题目:《岁暮》这首诗中,作者如何通过景色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答案:在《岁暮》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阴沉、凄凉的景色,如“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朔风劲且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悲哀。
同时,通过“明月照积雪”的描写,也暗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3. 题目:《岁暮》这首诗中,“殷忧不能寐”中的“殷忧”是什么意思?
答案:“殷忧”表示深重的忧虑,作者因深感忧虑而不能入睡。
4. 题目:《岁暮》这首诗中,“苦此夜难颓”中的“夜”指的是什么?
答案:“夜”指的是岁暮之夜,即一年的最后一夜。
5. 题目:《岁暮》这首诗中,“运往无淹物”中的“运往”是什么意思?
答案:“运往”表示四季更替、时间的流转。
这句话的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消逝。
2024年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译文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注释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一说指终南山。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老:一作“去”。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陈时事,后四句主要抒怀抱,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语无虚设,字字中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对国家的热爱,对庸懦无能的文武大员的失望和谴责,也抒发了他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全诗出语浑朴,感情挚厚;语言精简,音韵律工谐。
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二句承上“用兵”,具体写吐蕃侵蜀之事。“烟尘”,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代指吐蕃军队。“鼓角动江城”写备战情形。“动”字既显出战争的紧迫,形势的严重,又写出吐蕃入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这一联相当警策生动,前句写雪岭,后句写江城;前句写吐蕃,后句写唐军;前句是所闻,后句是亲见;一远一近,概括而形象地写出吐蕃来势之猛和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谢灵运《岁暮》“殷忧不能寐”古诗词阅读理解

谢灵运《岁暮》“殷忧不能寐”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南朝宋]谢灵运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①。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②,年逝觉已催。
【注】①颓:尽。
②运往:四季更替。
淹物:久留之物。
1.下列诗歌与本诗的体裁相同的一项是A.王维《终南山》B.孟郊《游子吟》C.马致远《天净沙·秋思》D.辛弃疾《西江月》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是说诗人当时年事已高。
B.“殷忧”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C.三四句视听结合,动静交织。
D.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殷忧”。
3.从画线句与前后关联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构思特点。
【答案】1.B2.A3.示例:因为长夜难眠,因而出门看明月积雪、听北风呼啸;高旷凛冽的雪月与凄厉哀号的北风更衬托诗人忧虑深广;明月积雪与朔风的强大永恒,反衬人生的脆弱短暂,而凄厉无情的自然在特定的岁暮之夜感受被催逼的感触。
三四句写景与全诗紧密关联,前后呼应,使全诗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知识。
解答时,需在平时学习时注重积累,加强对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主题、风格、流派、地位及影响的记忆,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作者和生活时代,从行文格式上做出正确的判断。
《岁暮》是六个句子,是南朝宋谢灵运的诗歌,应该是古体诗。
A项,王维《终南山》是五言律诗,是近体诗。
B项,孟郊《游子吟》,是古体诗。
C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是元曲。
D项,辛弃疾《西江月》是宋词。
故选B。
2.考查诗歌主要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领会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其诗意分析表述特征。
A项,理解有误。
“岁暮”是岁末,一年将终时,并非说“诗人当时年事已高”。
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诗句和赏析诗歌构思特点的能力。
解答时,要看懂题干要求,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句,梳理内容层次,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从结构、手法上做分析。
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
2024年《岁暮》原文及赏析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岁暮》原文及赏析3
北阙休上书,还是回归南山破旧的茅庐。
《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是一首诗人入京求仕不遇,岁暮返回老家时抒发愤慨的诗。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岁 暮

岁暮谢灵运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易催。
[写作背景]谢灵运(公元385年-433年),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祖父谢玄,是“淝水之战”的主要战将,是当时总指挥谢安的亲侄子。
也就是说谢灵运是谢安的曾孙。
可以说谢家在东晋王朝摇摇欲坠时力挽狂澜,功不可没,当然会得到朝庭的重赏,授予谢安为太保、诏加都督十五州诸军事,谢玄为荆、江两州刺史,谢姓家族从此日见丰隆。
谢灵运出生半月后,其父便病逝,家人怕这孩子不好养,便送入寺院由一个名叫杜治的来代养。
据说,谢灵运出生时,杜治大师梦见东南有人进入寺馆。
谢灵运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学天赋。
15岁时被接回京都,开始享受上流社会的极品生活。
18岁,世袭其父的康乐公,对一个富家子弟,小小的年纪封公不一定是件好事。
21岁,开始入仕为官。
公元420年,刘裕逼迫最后一个东晋皇帝司马德文禅让,东晋灭亡,刘裕新建国号宋。
进入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刘裕当皇帝,对谢家这样的大族并未怠慢,极尽拉拢,谢家的地位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汉高祖刘邦有个弟弟叫刘交,刘裕是刘交的后代。
刘裕其实是个好皇帝,可惜在位仅3年,公元422年病逝。
刘裕有7个儿子,刘义符、刘义真、刘义隆、刘义康、刘义恭、刘义宣、刘义季。
刘裕死后,由太子刘义符继位,这个刘义符与他老爹差的太远,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大臣们干着急。
而刘裕的2儿子刘义真天资聪慧,尤其喜欢文学,与谢灵运爱好相同,成为挚友,当时的谢灵运非同一般,文采可以说独领风骚。
谢灵运极度狂傲和放纵,纨绔子弟的表现尽显无遗。
看着皇帝如此德性,刘义真有窥视之心,轻俘的他说了句不该说的话:“我要是以后当皇帝,就让谢灵运当宰相。
”他以为文章写得好,执政能力也一定强。
这话传出去后,造成了2个极坏的影响,一是膨胀了谢灵运的从政欲望,一是引起辅助大臣们的警觉。
本来,谢灵运就以自己的显赫出身,在朝庭中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受了刘义真的这通鼓励后,更加肆无忌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岁暮·殷忧不能寐翻译赏析
《岁暮·殷忧不能寐》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谢灵运。
其全文如下: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前言】
《岁暮》是东晋诗人谢灵运所作的一首五言诗。
诗的前两句叙事,诗人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三四两句写景,描写难以入睡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末两句抒情,诗人指出世上没有永久的事物,一切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抒发了诗人对生命将终的心恐和无奈之情。
全诗读来,别有一番寂冷苍凉的韵味。
【注释】
岁暮:年底。
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
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
殷:多,深
寐:睡觉
颓:尽
朔风:北风;朔:北方
劲:猛烈
哀:悲痛,凄厉
运往,四季更替;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
淹物:久留之物;淹:浸没
年逝:年华逝去
催:紧迫。
【翻译】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
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赏析】
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
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
但对“殷忧”的内涵,却含而不宣。
《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殷忧”包含下文已经明白揭出的“运往”“年逝”之悲。
它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复杂思绪。
三四两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
积雪的白,本就给人以寒凛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更透出一种清冷寒冽的青白色光彩,给人以高旷森寒的感受。
这是一种典型的阴刚之美。
这一句主要是从色感上写岁暮之夜的凛寒高旷之象。
则转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岁暮之夜所闻。
“朔风”之“劲”,透出了风势之
迅猛,风声之凄厉与风威之寒冽,着一“哀”字,不仅如闻朔风怒号的凄厉呜咽之声,而且透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两句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
这两句的真正妙处是ORg它和殷忧不寐的诗人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契合。
诗人是在特定的处境与心境下猝然遇物,而眼前的景象又恰与自己的处境、心境相合,情与境合、心与物惬。
明月映照积雪的清旷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隐隐透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森寒孤寂,而朔风劲厉哀号的景象,则又反映出诗人心绪的悲凉与骚屑不宁。
五六句写到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迅速消逝。
值此岁暮之夜,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这两句抒发诗人岁月不居、年命易逝之慨。
这种迟暮之感与诗人的壮志不能实现的苦闷联系在一起,并由“明月”二句所描绘的境界作为烘托,这种感慨并不流于低沉的哀吟,而是显得劲健旷朗、沉郁凝重。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交融汇合,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无可追回的惋惜和对事业无成的惆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