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跳水》(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

合集下载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跳水》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跳水》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跳水》教案一. 教材分析《跳水》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一篇童话故事,选自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讲述了一个有关勇敢和智慧的故事,通过主人公小男孩在面对危险时,机智勇敢地解决问题,最终化险为夷的过程,向读者传递了勇敢、智慧和冷静面对问题的品质。

课文语言生动,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童话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以及运用相关写作手法方面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勇敢、智慧等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阶段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其中一些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在面对问题时要勇敢、智慧地解决,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以及运用相关写作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阅读体验。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背景资料3.生字词卡片4.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故事氛围。

之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出本课课题《跳水》。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概括每段大意。

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教案与反思第【1】篇〗跳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肆、桅”等7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艘、航”等1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风平浪静、显然、放肆、龇牙咧嘴、桅杆、心惊胆战”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课文的层次。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中所讲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相关、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案设计幻灯片示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1.出示:跳水运动员跳水。

2.鼓励学生说一说:中的人物在干什么?(跳水)你喜欢跳水这项比赛吗?(学生自由发言。

)3.谈话激趣:同学们,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板书:跳水)学生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25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思考每一部分的内容。

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写在一艘船上,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

(起因)第二部分(2~4):写孩子为了拿回帽子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经过)第三部分(5、6):写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跳入水中后,水手们把孩子救上了船。

(结果)4.识记生字,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艘航肆帽桅撕逗唬钩扭咧舱鸥瞄(2)学生书写,老师相机纠正。

“艘”右上边中间是两短横,“肆”横向笔画间初读课文学习字词(25分钟)距均匀,“撕”中的的“其”写得略靠上。

5.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航行放肆吓唬桅杆瞄准龇牙咧嘴心惊胆战(1)学生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

“吓”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桅”读第二声;“龇”是平舌音。

(2)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

(2023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7 跳水》教案

(2023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7 跳水》教案

17 跳水[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2.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一、质疑课题,了解作者1.学生齐读课题,思考:谁跳水?为什么跳水?结果如何?2.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图片,简介作者。

二、学习词语,交流感受根据生字词的安排和本课的文本特点,词语学习安排以下三组。

1.第一组:一艘、船舱、桅杆、航行(1)本组词语与船有关,引导学生把学习词语与认识帆船的主要结构结合起来,借助简笔画标示出船舱、甲板、桅杆、横木等,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最高横木的位置及高度,感受站在上面的高度危险性。

(2)对于“艘、航、舱、桅”等字,引导学生从形声字造字法的角度进行识记,注意“艘、桅”重点笔画的书写指导。

2.第二组:放肆、摘帽子、钩住绳子、龇牙咧嘴(1)这一组词语都是描写猴子的,结合上下文理解后,引导学生连起来说说猴子是怎么逗孩子的。

(2)重点指导“肆、帽”的书写。

3.第三组:哭笑不得、吓唬、发抖、心惊胆战(1)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组词语都与孩子有关,联系上下文理解。

(2)让学生连起来大体说一说随着情节的发展孩子心情的变化。

三、概括情节,讲述故事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与同桌交流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师出示起因,进行示例教学,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句或小标题概括故事的经过和结果:水手拿猴子取乐→()→()(起因)(经过)(结果)2.再让学生把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设置情境,讲述故事。

(1)情境预设:危机过去了,船长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7《跳水》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7《跳水》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7《跳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跳水》的情节和主题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意思3.掌握生词和课文中的重点词语4.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培养思辨能力二、教学重点1.理解《跳水》的情节2.正确朗读课文3.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4.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三、教学准备1.课文《跳水》的课本2.录音机或其他播放设备3.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4.课堂教学设计表格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等教具,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本节课的主题是什么。

第二步:学习课文1.听录音,学生跟读,纠正发音。

2.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3.拆分课文,让学生逐句朗读,并解释生词和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三步:课文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或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课文填空1.准备一些句子,挖空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填空。

2.学生完成填空后进行答案讲解,巩固课文内容。

第五步:课文表演1.学生分组,编排课文的小剧场表演。

2.学生展示表演,全班同学观看并评价。

五、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回答问题,检查重点概念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跳水》2.完成课后习题以上内容为“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7《跳水》教案”的指导方案,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和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

17《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7《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跳水》这篇课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相关语文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跳水》这篇课文,学生能够懂得珍惜生命,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教学内容:1. 学习课文《跳水》第二课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 学习生字词,巩固语文知识。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品质。

2. 教学难点:分析主人公在危机中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册、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跳水》的第一课时,请大家简要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二课时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在危机中的心理变化,分析其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品质。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讲解主人公在危机中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懂得珍惜生命,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五、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评,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

六、板书设计(5分钟)1. 教师根据课堂讲解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

七、作业设计(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课后)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堂讨论、讲解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语文知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 跳水》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 跳水》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跳水》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跳水》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海上遭遇危险,父亲为了救他勇敢跳水的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展示了父爱的伟大,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但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勇敢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关于大海的故事,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巡回指导。

然后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情节。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造句练习。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情景表演。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编故事,进行分享。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家长签字确认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能讲述课文大意。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17《跳水》第2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17《跳水》第2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17《跳水》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跳水》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有关智慧和勇敢的故事,通过描述一个小孩在船上遇到危险时,他的父亲果断采取措施,最终使孩子安全脱险的过程。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在面对困难时,要勇敢、智慧地去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同时,他们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但在情感态度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父母还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的爱和勇敢;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果断”、“毫不犹豫”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培养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勇敢、智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的爱和勇敢;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父亲的爱和勇敢,以及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勇敢、智慧地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的爱和勇敢。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课文产生共鸣,培养他们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跟读、模仿。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插图、生字词、重点句子等,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作业纸:准备用于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的纸张。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跳水》 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跳水》 第二课时教案

跳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由读,抓重点词句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以及孩子得救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学习方法】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感悟。

【教学重点】1.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把故事讲完整。

2.体会孩子的危险处境的原因以及船长的冷静和机智。

【教学难点】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事件发展中的不同表现,理解船长让孩子跳水是最佳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文中先后出现了哪些角色?(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2.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些角色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孩子遇险,孩子得救。

二、品读“险”。

(自读课文2—4自然段)(一)课件出示思考题。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在班上汇报交流。

(二)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1.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那么孩子有什么表现呢?2.孩子的表现:孩子哭笑不得→孩子气得脸都红了→孩子气极了。

(1)(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哭笑不得”是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又大笑起来,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他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2)引导: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
1、水手的笑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联系?(课后第2题)
2、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课后第3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之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及对孩子深切的爱,明白遇事应先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之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及对孩子深切的爱,明白遇事应先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按什么方法学习《跳水》的前三自然段?(板书:注重事物的联系)2、一学生复述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故事的“趣”。

[演示GAI课件1]动画:一艘轮船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航行。

船上的水手、船长的儿子正在逗猴子取乐。

突然,猴子抢了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做怪相,逗得水手大笑,孩子气得脸通红。

3、学生摆放卡片,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水手、猴子、孩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二、学生质疑
导语:故事又是怎样发展?如何结束?事物间的联系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请继续看画面。

[演示GAL课件2]动画:猴子将帽子放到最高横木的一头后,爬到桅杆的顶端,孩子摇摇晃晃走上横木取帽子。

水手全都吓呆了。

1、学生摆放卡片,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形成如下板书:
2、看了、听了故事的后部分,你们感到什么问题最不好解决,告诉老师。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设计教案。


3、学生质疑:
孩子为什么非要拿到那顶不值钱的帽子?
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
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
“40秒钟”,时间很短,为什么大家觉得它太长了?
(老师板书:拿帽开枪转身40秒钟)
三、精读,理解
导语,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你们很会读书,爱动脑筋。

那么,这些问题由谁来解决?
1、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故事的“险”。

小组讨论:孩子为什么非要拿那顶不值钱的帽子?
(小组争先发言:孩子觉得自己是人,却被小小的猴子耍了,太丢人了。

水手的哄笑,大大地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猴子的放肆,水手的大笑,使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书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觉得自己太没面子了?(学生读书)
听听,猴子好像在说什么?
(学生想象回答:来呀,来拿你的臭帽子吧!哈哈!笨蛋,你是拿不到你的帽子的!……)
真气人,孩子怎么想?
(学生想象回答:哼!死猴子,我非把你捉住拿回帽子不可。

你不要高兴得太早,看我怎么收拾你!……)
为了夺回面子,维护自尊,洗刷耻辱,孩子又是怎么做的?(一学生读有关句子)“气极了”这三个字该怎么读?(气愤,语气加重)试读,齐读。

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吓呆了”是什么样子(学生体会:口张得大大的,眼睁得圆圆的,全身僵硬,气也出不来了,呆若木鸡了。


这三个字又怎么读?
(学生体会:语音要小,语速要慢,“呆”要重读。

师范读,生自读、齐读。


下面讨论大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在横木上难以转身?
(学生讨论:书中描写孩子处于绝境的两个句子,第一句讲桅杆高,甲板硬,从横木
上掉下来,就会粉身碎骨,说明处境危险。

第二句同样讲他的处境危险。

从图上可看出横木周围没有遮拦物,没有扶手,横木很窄。

此时,孩子心中也很紧张,他稍微一动,就会失去平衡,掉下来,更不可能转身了。


写孩子处境危险的这两句话又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紧张,语速稍快)齐读。

请一学生读本段最后两句。

学生评析。

按要求读有关句子。

同学们,难道我们就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被摔死吗?快想办法救救他呀!
(学生想办法:搭云梯。

拉网接。

抬垫子。

叫水手爬上横木抱孩子。

叫直升飞机……)
抽一位没发言但在思考的同学,问:你觉得他们的办法行得通吗?为什么?
(生答:行不通。

他们的办法虽然可行,但是时间不允许。

他们没有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若照他们的办法去做,孩子早就没命了。


2、学习第5~6自然段,体会船长的“智”。

导语:大家的办法都很好,关键是时间不允许。

咱们还是看看船长是怎么化险为夷的。

请默读第5~6自然段。

船长是怎么做的?结果呢?(板书:瞄准跳水得救)
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沉着、机智、当机立断)
同桌同学讨论大家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船长会不会向孩子开枪?
(正方发言:会开枪。

为了逼孩子跳水。

与其让孩子率死,或变成残废,长期痛苦,不如一枪打死……
反方发言:不会开枪。

因为世界上没有父亲向亲生儿子开枪的。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开枪打死自己的儿子,岂不是没有人性了吗?不会的。

打死了儿子,就断子绝孙了。

即使开枪,也不会打在儿子身上……)
大家发言很激烈,也很精彩,我们还是看看书吧。

齐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思考:如果要开枪会喊“三”吗?(不会)有个同学讲得好,即使开枪也只是鸣枪示警,不会朝孩子身上打。

讨论:父亲的话该怎么读?
(学生体会:命令,着急,大声喊。

每句后面一个字应拖读。

“二”比“一”读时语音还应长一些。

读出父亲迫切希望孩子跳水的语气。


大家想想,猴子、孩子、水手,船长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请用“因为……所以……”,“……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回答。

(将此句式投射在银幕上)
四、总结,深化
1、大家的问题都解决完了,老师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风平浪静一词与《跳水》这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学生发言:因为风平浪静,水手才拿猴子取乐,导致故事的发生。

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走向最高横木处于绝境,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因为风平浪静,船长才举枪命令孩子跳水,使故事走向高潮。

因为风平波静,水手跳进大海很快地救起了孩子。

)总结:谢谢!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体会到了“风平浪静”贯穿了故事的始末。

看似轻轻一笔,可见作者的匠心。

因此,我们作文时,特别是在描写自然环境时,一定要注意你所写的自然环境必须要与事情发展有联系。

2、读完这课,你想到些什么?
3、再次捧起书本,用你们的声音,你们的语气,向大家讲述《跳水》这个故事中最令人惊心动魄,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吧。

齐读第4~6自然段。

教学反思
一、在“自主读识”—“检测词语”环节,在检测课文词语时相机教学多音字“咽”,此处我只是进行了口头教学,没有把多音字呈现在ppt上,也没有进行板书。

如果提前把它显示出来,孩子掌握的会更加扎实。

二、在找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的感情不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

主要原因是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单一,如果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老师听出来了,水手们真紧张!
三、忽略了引导孩子体会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

在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心里变化过程之后应该顺势提出:孩子为什么会遇险?找出推动事情发展的因素。

水手、猴子、孩子缺一不可。

猴子在水手的取乐中放肆起来,去逗孩子,而孩子在猴子的戏弄中,在水手们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最终将自己至于险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