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幼学纪事》
幼学纪事课文内容

幼学纪事课文内容幼学纪事课文内容幼学纪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幼学纪事课文内容!欢迎阅读!幼学纪事课文内容幼学纪事于是之一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跟着寡居的祖母和母亲过日子。
她们都一字不识。
那时形容人们无文化,常说他们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
我的祖母和母亲则更彻底,她们压根儿就没有名字。
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但只有一册,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历书。
她们只能从书里的图画中数出当年是“几龙治水”,借以预测一年的天时。
至于全年二十四个节气都发生在哪一天和什么时辰,编书人未能画成图像,她们自然也就辨认不出了。
直到我上小学,家里上两代人的这个困惑才算解除,“皇历”也才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利用。
真的,不要小看小学生。
在我住过的那个杂院里,出个小学生,就算得上个知识分子。
比如同院拉洋车的老郝叔,孩子多,拉了饥荒要“请会”(一种穷人之间的经济上的互助活动,但要出利息),就找到了我,叫我帮他起草一个“请会”的“通知”,其中包括本人遇到什么困难,为什么要发起这个活动,将要怎么办等等的内容。
那时我顶多不到三年级,怎么写得了!但老郝叔鼓励我:“你照我说的写,他们都懂。
”我于是拿了毛笔、墨盒伏在老郝叔的炕上他家无桌,炕上只有一张席,硬而且平,伏在上面写字是极方便的就这样,他说我写,不大会儿的工夫,居然写出来了。
随后又抄了若干份分别送出。
“凡著诸竹帛者皆为文学”,讲起文学的定义来,是有这么一说的。
那么,我替老郝叔起草的这篇“通知”,无疑是一篇为人生的文学了,何况还分送出去,也算是发表了的呢!这篇出自老郝叔的心与口的好文章,我现在竟一句也记不起来了。
老郝叔又早已作古。
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也就化为乌有。
但对老郝叔,我老是不能忘记,总觉得再能为他做些什么才可以安心似的。
二一个人的读书习惯,依我看,总是靠熏陶渐染逐步养成的,这就需要一个稍微好些的文化环境。
我的家庭和所住的杂院,教给了我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但就培养读书习惯而言,那不能说是好的文化环境。
高中语文沪教版第三册-3_幼学纪事_教学设计_教案_1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充分感知作者身处困境时所表现出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好学不辍的奋斗精神。
2、仔细品味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特殊效果。
2.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把握重点语句和词语的深刻内涵。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作者介绍]于是之,著名表演艺术家,原名于淼,天津人。
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肄业。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祖国剧团、北平艺术馆、华北人民文工团演员。
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
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洋麻将》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舞台艺术形象。
著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
[速读测试]1.《幼学纪事》选自《中国青年》1983年第5期。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作者于是之回忆少年时期艰苦的求学生活。
(8分)2.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作者回忆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表达对黑暗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10分)3.第一部分写幼年的生活环境,为什么第一段不写生活的贫困,而全段侧重写“没有文化”?这实际上是在写他家境的贫寒,另外根据中心的需要,首先点出作者渴望求学的艰辛。
(10分)4.为什么要详细叙写“我”帮助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突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
(5分)5.第二部分写幼年上学时的两位良师。
其中第一段,从全文结构上看是个过渡段,概括叙述求学的困难,引出对良师益友的深情忆念。
(8分)6.第二部分第二段,也是过渡段,它的作用是引起对小学时代两位良师的回忆。
第三段写忘了姓名的教师,对给我们诵读《罪恶的黑手》印象最深,始终留在脑海里。
(10分)7.作者回忆美术教师卫天霖时,详细写教师教给孩子各种画法,特别着重回忆一次写生课的情况和教师给自己的鼓励,为什么?为什么强调卫先生的“价值”?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留露对老师的喜欢和敬重之情,表明老师给“我”的影响之深突出老师的伟大颂扬老师的平凡的画像,表现老师的谦逊的品格,赞颂老师是一位“播种者”.(15分)8.第三部分写辍学时期的困苦生活,思考一下,为什么写这段生活?辍学时期的困苦生活少年辍学是作者求学历程的转折点必须交待,这段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苦心求学作了铺垫。
《幼学纪事》课件(共19张PPT)

,找工作 未果,一 当二押三
近视得很厉害而又不戴眼镜的老师 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
卖
查找六位作者资料(最基本的如:朝代、名字、学派、作品等)
随笔“我的读书观”或“读书记趣” ;
我的求学经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感想或评 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 小学时遇到的两位老师引导“我”接近了 艺术
恶劣的社会环境和“那么多好的老师和好的朋友”; 1、第一部分写幼年的生活环境,为什么第一段不写生活的贫困,而全段侧重写“没有文化”?
时间 地点
辍 辅仁 学 大学
以 后
人物
几位 好友
事件
混进中 文系做 旁听生
感想或评价
每天更换位子 ,觉得自己是 一个偷窃知识 的人,但听课 令我神往,
我的求学经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感想或评价
找到 了一 个职 业
中法 汉学 研究 所
几位好 上夜校, 友 读法语;
厕所吃窝 头;步行 回家,且 走且诵
1.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但只有一册,就是被俗称为“皇 历”的那本历书。
把“皇历”说成是家中藏书,故意夸大从而形成反差,语 言幽默,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辛酸的生活。
2.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
把“当当”说成是一种“事业”,用轻松的语气来 表达沉重的心情。
3.于是这厕所便成了我的餐厅。把窝头掰为几块,烤后 吃下,热乎乎的,使我感到了棒子面原有的香甜。
; • 3.“写给十年后的我” (不得抄袭,500字左右) 二、预习《诸子喻山水》(本) 1.查找六位作者资料(最基本的如:朝代
《幼学纪事》课件

2.我于是拿了毛笔、墨盒伏在老郝叔的炕上——他家 无桌,炕上只有一张席,硬而且平,伏在上面写字是极方 便的——就这样,他说我写,不大会儿的功夫,居然写出 •来了。
《幼学纪事》课件
•
•作者简介
• 于是之,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曾任祖国剧团、北平艺术馆、华 北人民文工团演员。后任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院长 ,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 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是第五届 2全国政协委员。在《龙须沟》、《 骆驼祥子》、《茶馆》、《洋麻将》 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舞台艺术 形象。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
•1927年7月9日—
•
•作者生平
• 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1927年7月生于唐山,原籍天津市人。百日丧 父,后迁至北京居住,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初中就 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15岁起曾做仓库佣工,后当抄写 员。 • 1942年参加北平青年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 • 194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不久失学加入祖国剧团,参与《蜕 变》《以身作则》等剧的演出。 • 1947年入北平艺术馆,参加《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的演出 。 • 1949年2月参加华北人民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 • 1951年塑造了《龙须沟》中程疯子的艺术形象,奠定了他优秀话剧 演员的地位。此后相继演出了《关汉卿》《雷雨》《名优之死》《茶馆》 《丹心谱》《请君入瓮》等剧,都取得成功。此外,他还在电影《青春之 歌》中扮演余永泽、《秋瑾》中饰贵福,并和曹禺、梅阡合作创作了历史 剧《胆剑篇》,与英若诚、童超合作改编了话剧《像他那样生活》。 • 1985年于是之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 • 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第二届主席。 于是之先生在电影《 大河奔流》里塑造了中国电影银幕上第一个毛泽东主席的艺术形象。 • 1996年参演了最后一部话剧《冰糖葫芦》,从此退出他心爱的舞台。
幼学纪事教案范文

幼学纪事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幼学纪事》阅读与思考教学目标:1.了解《幼学纪事》的作者寿登琴所述中国古代儿童教育情况。
2.能够理解并分析《幼学纪事》中反映出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理解《幼学纪事》中古代儿童教育的情况。
2.分析《幼学纪事》中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并分析《幼学纪事》中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2.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向学生介绍《幼学纪事》的背景和作者寿登琴。
2.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儿童教育和现代儿童教育的异同点,并做简单讨论。
阅读与思考(40分钟)1.学生阅读《幼学纪事》的相关章节,并带着以下问题进行思考:a.《幼学纪事》中的教育观念有哪些?你认为它们好不好?为什么?b.《幼学纪事》中的教学方式是怎样的?你认为它们适合现代教育吗?为什么?c.你在《幼学纪事》中看到了哪些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
揭示和总结(2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重新审视古代儿童教育的优点和不足。
2.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儿童教育的特点和问题,并与古代教育进行对比。
3.鼓励学生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并从中汲取学习的力量。
拓展活动(20分钟)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教育著作进行阅读,并进行比较分析。
2.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故事或场景,用现代教育观念来重新解读,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呈现。
作业:1.学生写一篇作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观点,谈谈对现代儿童教育的看法,并与古代儿童教育进行比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幼学纪事》中古代儿童教育的情况,并能够分析其中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幼学纪事》教案

《幼学纪事》教案幼学纪事是中国古代教育专著,由宋代教育家王守仁所撰写。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古代教育理论的总结和教学方法的探讨,对于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幼学纪事的教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了解幼学纪事的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2.理解幼学纪事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影响;3.能够运用幼学纪事中的教学方法,设计一节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重点:1.幼学纪事的主要内容;2.幼学纪事对儿童教育的影响;3.幼学纪事中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难点:1.幼学纪事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2.如何设计一节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对古代儿童教育的兴趣。
2.讲解幼学纪事(20分钟):简要介绍王守仁及其作品《幼学纪事》的背景和意义;详细讲解幼学纪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的目的、儿童教育的时机、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3.讨论与思考(15分钟):分组讨论:根据幼学纪事中的教学方法,讨论如何在现代教育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全班讨论: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思考与总结。
4.设计教学活动(2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幼学纪事中的教学方法,设计一节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并进行互评和点评。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回顾幼学纪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总结幼学纪事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幼学纪事中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2.评价学生对幼学纪事的理解程度,包括对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掌握情况;3.评价学生设计的教学活动,包括活动的创意性、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和适合幼儿的特点等。
六、教学资源:1.幼学纪事的原文或相关资料;2.与幼学纪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学生设计教学活动的展示材料。
幼学纪事 教案

幼学纪事一、教学要求1.掌握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领会课文所叙述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经历的苦难和他们执著地追求,以及对今天年青一代的启迪意义。
3.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文章的叙事特色。
4.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文章中有特色的语句。
二、课文分析(一)解题本文的题目“幼学纪事”,即记幼年求学之事。
围绕这一中心,课文是这样安排材料的: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呢?于是,首先交代一下家庭及周围环境。
在恶劣的环境、困苦的条件下,“我”为什么“还喜欢读点书”,并且终究学有所成,“没有胡乱地生长”呢?这“全靠我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
于是,对“良师益友”尤其是启蒙老师的怀念,自然成了回忆的中心。
正是志学之年,又遇上这么好的老师,本该可以好好读书了,可是,生活迫使“我”不得不中途辍学。
这是“我”求学过程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
辍学之后如何继续求学呢?这一段经历是最难忘的,自然是最值得记一笔的。
整个求学过程大体分两个阶段:先正规上学,后业余求学。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记叙这一过程,二、四部分是记叙的中心,一、三两部分分别交代两个阶段的背景,与求学无关的其他往事,统统删去不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二)内容与结构这是一篇回忆幼年求学艰辛经历的文章,以叙事为主。
阅读时要先理清文章所叙述的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写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
第一段交代作者贫寒的家境,祖母、母亲寡居穷困,没有文化。
第二段交代作者家庭周围的环境——大杂院,同样没有文化。
这一段,插叙了“我”帮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与文章主线看似没有直接联系,而意在说明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
第二部分,概述幼年求学的情况,回忆两位良师对自己的影响。
孔德小学一位忘了姓名的老师,引导作者接近文艺,并给予阶级解放、民主革命等思想启蒙。
卫天霖老师“曾是一位默默的播种者,他曾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用他的艺术,更用他的人品。
《幼学纪事》教案

《幼学纪事》教案正文第一篇:《幼学纪事》教案《幼学纪事》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课文所叙述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经历的苦难和他们执着的追求以及对今天年轻一代的启迪意义。
2、理清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文章的叙事特色。
3、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文中有特色的语句。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围绕中心来安排材料的特点。
2、理清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法学法以朗读法和讨论法为主。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概括大意三、理清脉络四、体味感情五、品味语言六、总结全文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幼学纪事于是之一、生活环境二、上学三、辍学四、业余求学第二篇:幼学纪事教案《幼学纪事》教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各部分的记叙内容,知道文章的记叙顺序,感受文章的叙事特色。
2、通过感受文章中有特色的语句,品味文章幽默诙谐的语言及作者在幽默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感受文章中有特色的语句,品味文章幽默诙谐的语言及作者在幽默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预习作业:1、通读课文,尝试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根据你对“幽默”一词的理解,从本文中找出两处你认为非常幽默的语句。
课后第二题已呈现的语句除外,要求说明所找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如“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并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所找语句的幽默的(字数不限)。
·多媒体课件:介绍于是之的一段视频;随堂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令生观看介绍于是之的一段视频,并提示观看视频时的一些应关注点:如,他的身份、他的品格、他人对他的评价等。
2、提问学生观看视频的收获(于是之的身份、他的品格、各知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对他的评价等),并随机把课下注释中对于是之的信息简介糅合到该环节。
我:好,既然视频中演艺界的这些知名表演艺术家都评价于是之是“‘学者型’演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于是之小时候是怎么与读书结缘和求取来之不易的知识的?二、整体感知文章11、来齐读课题——幼学纪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信息表
《幼学纪事》
教学目标
1、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色,理解文章紧扣“求学”合理剪裁,中心突出。
充分感知作者身处困境时所表现出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好学不辍的奋斗精神以及对良师益友的深切怀念之情。
2、仔细品味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并悟出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思想情感。
说明
语文教学需要创设情境,方能给学生产生兴趣。
方能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人在旅途,感受到的不可能总是满园春色,鸟语花香,还有西风落叶,雨雪冰霜,映入眼帘的不可能总是一马平川,灿烂阳光,还有悬崖峭壁,月遮星藏。
有人说贫苦是一部血泪史,它留给人的是无尽的沧桑;有人说贫苦是一笔财富,它教给人的是难得的经验;有人说贫苦是一面横于绝路的墙,它会挡住人前进的路;有人说贫苦是一台助跑器,它能助人增加意想不到的能力。
究竟贫苦给人的是阻力呢,还是助力?于是之先生的文章《幼学纪事》会给我们最好的回答。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记事写人材料的选择以及各部分之间内容的联系。
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浸透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与怀念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精神。
2、难点:
作者借“以凄楚说得轻松和鲜明的对比”诙谐幽默手法,表达作者乐观、豁达、进取、感恩的思想感情。
说明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在研究中学习,最好是一课一个知识点的突破,本文侧重研究的是幽默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还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设计:以学生自读为主,让学生给文章四部分设计小标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各个部分的关系,文章的主旨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练习举隅
1、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使你最受感动,至今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事?运用幽默的语言,叙述这件事。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名句,该怎样理解?
3、结合单元内容,查阅名人读书法,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种读书法?
华罗庚的“厚薄”法: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
第二步是“由厚到薄”。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法: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和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苏轼“三抄读书法”:不断增加记忆的内容,每抄一遍,便减少抄的字数。
陈善“出入读书法”:进入书中,了解古人用心之处,又能从书中出来,不死在言下。
歌德两个眼睛读书法:一个眼睛看书面上的意思,一个眼睛看书后的意思。
秦牧鲸吞牛嚼读书法:白天像鲸鱼大口吸进知识,晚上像牛一样嘴嚼反刍消化知识。
培根蚂蚁、蜘蛛、蜜蜂读书法:像蚂蚁一样收集知识,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甜蜜,像蜘蛛一样在自己肚子里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