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植被的特征及演化

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植被的特征及演化

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植被的特征及演化张绪良;叶思源;印萍;陈东景【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09(018)001【摘要】在群落样方调查基础上对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植被进行了分类、分布及演化研究.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自然湿地植被有2个植被亚型、7个群系、51个群丛,分盐生植被、水生植被和湿生植被3类.盐生植被、水生植被和湿生植被分别包括10、19和22个群丛类型.盐生植被和湿生植被的面积各约23万hmz,各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44.76%,水生植被约7.83万hm2,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10.48%.湿地植被的分布受距海远近、黄河河道摆动和人类活动的制约,盐生植被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外缘潮间带滩涂和潮上带外缘的微斜平地,湿生植被、水生植被主要分布在潮上带中上部的微斜平地、黄河入海河道2侧及古河道、决口扇形地间的河间洼地.受三角洲新生湿地不断形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湿地植被发生顺行演替;受海岸侵蚀、黄河断流、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植被发生逆行演替和次生演替.湿地植被的顺行演替和次生演替使自然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增强,逆行演替使自然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减弱.【总页数】7页(P292-298)【作者】张绪良;叶思源;印萍;陈东景【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山东,青岛,266071;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和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和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5【相关文献】1.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J], 刘莉;韩美;刘玉斌;潘彬2.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湿地植被群落光谱特征分析 [J], 秦福莹;金凤;那音太;包玉海;马尔仑3.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原生湿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 [J], 张俊4.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南岸湿地植被特征及演化的对比研究 [J], 张绪良;谷东起;丰爱平;夏东兴5.垦殖与自然条件下黄河三角洲土壤盐分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J], 邹晓霞;王维华;王建林;姜德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植被特征与植被恢复技术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植被特征与植被恢复技术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植被特征与植被恢复技术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又是世界著名河口三角洲中目前开发程度很低的地区,其经济开发潜力之大,被誉为“金三角”地带,是我国的重点经济开发区。

随着区域经济开发的不断深入,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土地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区域农业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瓶颈。

当地政府和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面积的中重盐渍土仍未得到有效的生物改良和利用。

目前,全区尚有约23 万hm2的重盐碱地或盐碱荒地处于植被稀疏、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状态,导致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

重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对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重盐碱地开发利用的重点及其难点就是植被恢复,为此,笔者开展了重盐碱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1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资源现状黄河三角洲为黄河尾闾不断摆动形成的,母质为黄河冲积物,底部属海相沉积物。

全区盐渍化土地面积约44. 29 万hm2,占全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重度盐渍化土壤和盐碱光板地23.63 万hm2,约占区内土地面积的28. 4 %。

土壤以盐化潮土和滨海盐土为主,土壤含盐量高,一般在0. 4 %以上,局部地块高达2 %~3 %以上,0~100 cm 土体加权平均含盐量达0. 58 % ,土壤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为主,占可溶性盐溶量的80 %以上,地下水埋深一般2~3 m ,地下水矿化度10~40g/ L ,高则达200 g/ L。

黄河三角洲重盐地面积在不断增加,局部地块还有退化现象,区内主要的农业利用土地——新淤地和改良的盐碱耕地,由于淤垦、游牧和灌水等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措施,以及缺少植被覆盖等,正以惊人的速度返盐退化,每年有5%的新淤地轮为盐碱地或盐碱荒地,成为重盐碱地的主要来源[1]。

2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主要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特征2. 1主要植物种类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段植物种类少,对28个典型样方(10 m×10 m)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主要植物有:柽柳( Tamarix chinensis Lour. ) 、碱蓬( Suaeda salsa (L. ) Pall) 、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 Trin) 、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 ) 等21种。

1998-2008年黄河三角洲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及其繁殖生境动态变化

1998-2008年黄河三角洲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及其繁殖生境动态变化

看出, 以碱蓬 为 主要植 被 类 型 的滩 涂 是 黑 嘴 鸥繁 殖 的主要 生境类 型 , 占种 群总 数 的 9 . 3 。 2 5
5 3










表 1 黑 嘴 鸥 巢 区生 境 类 型
生境类型 河 口 数 量 百分 比
图 7 黄 河 三 角 洲 自然 保 护 区 不 同 生 境 类 型
降趋势力 , 而人 工生境数量呈 明显上升趋 势力 。从表
中可 以看 出 , 广利 河 口 自然生 境 自 2 0 0 1年后 已全部 变为人工 生境 , 河 河 口生境 自 2 0 潮 0 2年 发现 在 黑 嘴 鸥繁殖地 以来 自然 生 境 和人 工 生 境并 存 , 0 6年后 20 自然 生境 已全 部变 为人 工生 境 。黄 河 三角 洲 自然保 护 区 由于 面 积 区域 大 , 直保 存 大 面 积 自然 生 境 , 一 20 0 6年后虽 然 实施 了湿地 恢 复 , 分 布 在 自然 生 境 但 中的黑嘴鸥繁殖种 群数量并未受太 大影响 。
心 组织 的 山东省境 内黑 嘴 鸥调 查 中 , 滩 涂 调查 了 沿 3 个地点, 1 5 有 7个 地点 有黑 嘴鸥 繁 殖种 群 , 数量 总
收 稿 日期 : o 2 0 — 2 21— 4 0

1 ・ 2
山东 林 业 科 技
21 0 2年 第 3期
表 2 黄河三角洲不同生境类型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变化统计表
( 括 7只亚 成鸟 ) 7 7只 ( 包 和 8 包括 4 2只亚成 鸟 ) ] _。 2 在 19 9 8年 6月 2 8日至 7月 8日, 国鸟 类 环 志 中 全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地覆被演替图谱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地覆被演替图谱

收稿日期:2003205231;修订日期:200321021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 2000077900,G 2000077903,2002C B412408);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项目(XIOG 2D00204);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 04000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作者简介:叶庆华(19722),女,博士,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生态等方面的遥感监测研究,已经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E 2mail :yeqh @mail.lreis 1ac 1cnyeh 2004@1261com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地覆被演替图谱叶庆华1,3,田国良1,刘高焕2,叶景敏4,娄维国4(11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3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41胜利石油管理局孤岛采油厂环保科,山东东营257236)摘要:本文根据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盐生、湿生、中生以及人工等不同生境的生态景观类型,将本区土地覆被类型分为9类,即研究区海域、滩涂、柽柳-翅碱蓬群落、獐毛+白茅群落、芦苇+荻群落、有林地、天然河流与人工水体、耕地和居民工矿用地。

从遥感影像数据(包括LandsatT M432、C BERS 21CC D432)和专题矢量数据中提取了1984、1991、1996和2000年四期土地覆被数据,采用区域质心函数计算四个时期9类覆被的分布重心,并合成土地覆被重心演替过程图谱,通过图谱分析,归纳出湿地植被演替的三种模式,即陆进模式、海退模式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模式,为认识新生湿地植被演替规律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制定湿地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关 键 词:新生湿地;黄河三角洲;土地覆被;时空模式;演替过程;图谱中图分类号:P942;Q149 文章编号:A 100020585(2004)022*******1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图Fig 11 P osition of new 2born wetland in Y RD 湿地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保护措施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保护措施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保护措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河三角洲位于中国山东东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泽地之一,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片湿地生态环境非常丰富,拥有着丰富的植被资源,是珍贵的自然遗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黄河三角洲湿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植被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植被资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加强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保湿地植被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开展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人工植被整治、湿地植被生态功能修复等方式,恢复湿地植被的原始状态。

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建立湿地植被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了解湿地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为进一步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植被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强社会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植被保护的合力。

加强管理和保护,建立全面、科学、严格的湿地植被保护管理体系,划定湿地保护区界,加强巡逻和监管力度,严格打击湿地植被的破坏行为,确保湿地植被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际支持和援助,共同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植被资源,推动湿地植被保护的国际合作。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和坚决果断的行动,才能有效保护湿地植被资源,维护湿地生态平衡,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未来,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植被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片绿色、生机盎然的湿地。

【只是一篇大作文哦,别往上找具体的措施】第二篇示例: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之一,拥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黄河三角洲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植被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植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势在必行。

近2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趋势分析

近2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趋势分析

第30卷第6期2023年12月水土保持研究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0,N o .6D e c .,2023收稿日期:2022-06-25 修回日期:2022-10-10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0751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 F C 0505802-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一期项目(2022-Y R U C -01-0103) 第一作者:路琦(1998 ),女,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㊂E -m a i l :l u q i _1998@163.c o m 通信作者:袁秀(1981 ),女,重庆渝北区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㊂E -m a i l :yu a n x i u @c a s i s d .c n h t t p :ʊs t b c y j .p a p e r o n c e .o r gD O I :10.13869/j.c n k i .r s w c .2023.06.034.路琦,邢韶华,刘昌,等.近2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趋势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6):366-375.L uQ i ,X i n g S h a o h u a ,L i uC h a n g ,e t a l .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V a r i a t i o n o f t h eV e g e t a t i o nC o v e r a g e a n d I t sR e s p o n s e t oL a n dU s e /C o v e r C h a n g e s i n t h e Y e l l o w R i v e rD e l t a i nR e c e n t 20y e a r s [J ].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3,30(6):366-375.近2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趋势分析路琦1,邢韶华1,刘昌1,汪生财1,陈梦缘1,袁秀2(1.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摘 要:[目的]探究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植被覆盖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为地区生态保护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㊂[方法]基于2000 2019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 D V I )数据和2000 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s l o p e 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0 2019年东营市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响应㊂[结果]植被覆盖度在东营市南部地区㊁黄河沿岸以及黄河故道地区较高,而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较低㊂在时间上,2000 2019年东营市N D V I 为0.25~0.33,植被覆盖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2010年达到最高水平㊂在空间上,东营市植被覆盖度改善区域面积大于退化区域,其面积占比分别为44.86%,37.94%㊂[结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向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和水域转化是造成植被覆盖退化的主要原因㊂关键词:N D V I;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黄河三角洲;图谱单元中图分类号:X 37;T P 79;Q 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23)06-0366-10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V a r i a t i o no f t h eV e g e t a t i o nC o v e r a g e a n d I t sR e s po n s e t o L a n dU s e /C o v e rC h a n ge s i n 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D e l t a i nR e c e n t 20y e a r s L uQ i 1,X i n g S h a o h u a 1,L i uC h a n g 1,W a n g S h e n g c a i 1,C h e n M e n g yu a n 1,Y u a nX i u 2(1.S c h o o l o f E c o l o g y a n d N a t u r eC o n s e r v a t i o n ,B e i j i n g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083,C h i n a ;2.I n s t i t u t e s o f S c i e n c e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 10019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e s t u d y a i m s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s p a t i a l a n d t e m p o r a l d y n a m i c so f v e ge t a t i o nc o v e r i nt h e r e g i o n ,a n d t h e r e s p o n s em e c h a n i s mof v eg e t a t i o nc o v e r t o l a n du s e ch a n ge s ,s oa s t o p r o v i d e r e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e c o l o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hi g h -q u a l i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Y e l l o w R i v e rD e l t a .[M e t h o d s ]B a s e do nm o d e r a t e r e s o l u t i o n i m a g i n g s p e c t r o r a d i o m e t e r (MO D I S )16-d a y n o r m a l i z e dd i f f e r e n c ev e ge t a t i o n i n d e x (N D V I )a t a s p a t i a l r e s o l u t i o nof 250m ,t r e n d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a n d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w e r e u s e d t od e t e c tv eg e t a t i o nd y n a m i c s i nD o n g y i n g C i t y d u r i n g 2000 2019.I na d d i t i o n ,th e g e o -s pe c t r u m of l a n du s e a n d l a n d c o v e r c h a ng e (L U C C )w a s e s t a b l i sh e d b y u si n g l a n d -u s e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d a t a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p r o c e s s a n dd r i v i n g f o r c e so fL U C C ,w h i c h w a se x p e c t e dt o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t e m p o r a l a n d s p a t i a lc h a n g e s o f t h e f r a c t i o n a l v e g e t a t i o nc o v e r a g e (F V C )a nd t he l a n d -u s e c h a n ge s i nD o n g y i n g C i t yf r o m2000t o 2019.[R e s u l t s ]B y a n d l a rg e ,th e s t r o n g F V Ca r e a sm ai n l y d i s t r i b u t e d i n t h e s o u t ho fD o n g y i n g C i t y ,a l o n g 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 ,a n d t h e o l d c o u r s e o f 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 ,w h i l e t h e l o wF V C a r e a s d i s t r i b u t e d i nt h en o r t ha n de a s t c o a s t l a n d .A s f o r t h e t e m p o r a l v a r i a t i o n ,t h ea n n u a l a v e r a geN D V I v a l u e i nD o n g y i n g C i t y r a n g e d f r o m0.25t o 0.33,t h e F V Co f D o n g y i n g C i t y a p pe a r e d t o h a v e a n o v e r a l l t r e n d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o f i n c r e a s i n g i n i t i a l l y a n dd e c r e a s i n g a f t e r w a r d s,w i t ht h eF V Cr e a c h i n g t h eh i g h e s t i n2010.A sf o rt h e s p a t i a l v a r i a t i o n,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F V C i m p r o v e m e n t a r e aw a s l a r g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d e g r a d a t i o n a r e a,a c c o u n t-i n g f o r44.86%a n d37.94%,r e s p e c t i v e l y.[C o n c l u s i o n]T h ec o n v e r s i o no f g r a s s l a n da n du n u s e dl a n dt o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a n dw a t e r s i s t h em a i n r e a s o n f o r t h e d e g r a d a t i o no f F V C.K e y w o r d s:N D V I;f r a c t i o n a l v e g e t a t i o nc o v e r a g e(F V C);l a n du s ea n d l a n dc o v e r c h a n g e(L U C C);Y e l l o w R i v e rD e l t a;g e o-s p e c t r u mu n i t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三角洲之一,是陆地生态系统㊁水生生态系统㊁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相互交织的典型地区[1],为濒危鸟类㊁底栖动物等多种珍稀物种的生存提供了关键场所㊂但快速的城市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物种栖息地保护与土地开发利用的矛盾越来越大㊂公开资料显示,东营市建设用地由1995年的540k m2增加到2019年的1421.30k m2,开垦耕地㊁水产养殖等其他人类活动也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2]㊂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的焦点,前人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 a n du s ea n d l a n dc o v e rc h a n g e, L U C C)以及植被变化监测等方面已经开展过大量研究[3-6],主要包括湿地环境退化及修复措施,土壤㊁水盐㊁气候因子以及人类活动与植被生长的关系,土地覆盖动态及驱动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面㊂而基于遥感影像数据,研究植被覆盖度的长时间序列㊁大范围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响应,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㊂植被覆盖度(f r a c t i o n a l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a g e, F V C)是衡量地表植被分布的常用重要参数,被定义为植被垂直投影的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值[7]㊂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环境变化长期监测的关键指标,植被覆盖度在碳循环㊁陆地气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监测和评估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㊂在众多的遥感指数中,1973年由R o u s e提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 o r m a l i z e dd i f f e r e n c ev e g e t a t i o n i n d e x,N D V I)是最常用的遥感监测植被指数,常被用来表征植被覆盖㊁生长㊁产量和健康状况㊂N D V I是红外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的归一化差值[8],不仅可以有效反映植被生长和覆盖信息,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在单个光谱波段可能遇到的某些类型的噪声(如云影㊁太阳高程角㊁卫星观测角㊁地形效应等),因此许多学者利用N D V I数据研究全球和区域尺度的植被覆盖变化[9-11]㊂MO D I S数据的近红外波段较窄,对大气湿度的敏感度较低,大气水汽吸收对植被反射率值的影响较小[13]㊂前人已选用MO D I SN D V I植被指数开展了多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相关研究[13-15],揭示了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以及和人为因素㊁气候因素的关系㊂本文基于2000 2019年M O D I SN D V I长时序遥感数据和2000 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s l o p e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东营市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并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析法,探究植被覆盖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期为东营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湿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㊂1研究区概况黄河三角洲,多指近代黄河三角洲,即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面积约5400k m2,其中5200k m2在东营市境内㊂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以东营市全域为研究范围㊂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南岸,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地理位置为118ʎ05' 119ʎ15'E,37ʎ00' 38ʎ10'N㊂该市总面积约7900k m2,海岸线长约350k m㊂东营区域地势平坦,南部丘陵海拔最高37m,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海拔不足1m,平均高程低于15m,地貌类型复杂,湿地广布丰富㊂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用地为主,其中耕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7.66%㊂此外,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分别占总面积的17.13%, 30.19%㊂该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多年平均气温11.7~12.6ħ,年均降水量约为600m m,具有强烈的季节性㊂东营市无地带性植被类型,木本植物较少,以草本植物为主㊂在天然植被中,以滨海盐生植物为主,芦苇(P h r a g m i t e s a u s t r a l i s)㊁碱蓬(S u a e d as a l s a)㊁柽柳(T a m a r i xc h i n e n-s i s)为主要群落优势种,人工植被主要为农田植被㊂2数据与方法2.1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选用空间分辨率为250m的MO D I S16d N D V I合成图像(MO D13Q1)计算植被覆盖度(F V C)㊂数据集来源于美国国家航天局N A S A(N a-t i o n a lA e r o n a u t i c s a n dS p a c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h t t p:763第6期路琦等:近2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趋势分析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ʊl p d a a c.u s g s.g o v)[16],从该网站下载2000 2019年(4 10月份)期间的遥感影像(图幅号为h27v05)㊂MO D I S产品提供了经过大气校正㊁去除薄卷云和气溶胶影响的N D V I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M R T (MO D I SR e p r o j e c t i o nT o o l s)工具进行投影转换和波段提取,最后利用东营市边界数据,在A r c G I S中裁剪得到研究区范围㊂选用2000 2020年5期(2000年㊁2005年㊁2010年㊁2015年和2020年)环渤海L U C C矢量数据,该土地覆盖数据产品通过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购买获取㊂基于L a n d s a tT M遥感影像,采用遥感信息提取方法,并结合野外实测,以及参照国内外现有的土地覆盖分类体系,经过波段选择及融合,图像几何校正及配准并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㊁拼接与裁剪,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6个一级分类和25个二级分类,本文仅使用一级分类进行分析,一级分类分别为耕地㊁林地㊁草地㊁水域㊁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㊂首先利用东营市矢量边界数据,在G I S中裁剪出研究范围内的L U C C数据㊂之后再将矢量数据转为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选择100m㊂本文中,L U C C数据的空间分辨率(100m)和M O D I SN D V I数据的空间分辨率(250m)不一致并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因此没有将二者的分辨率进行统一[17]㊂2.2研究方法本文利用N D V I变化斜率和植被覆盖度两个指标,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分析植被变化㊂为研究2000 2019年东营市植被动态变化,我们计算每个像元20a平均植被覆盖度,分析植被在时间上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求得每个像元的年均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斜率,分析植被覆盖度时间上的变化㊂2.2.1植被覆盖度计算 N D V I是遥感中广泛应用的植被指数,本文基于N D V I与植被覆盖度的线性相关关系,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㊂植被覆盖度的计算表达式为:F V C=N D V I-N D V I sN D V I v-N D V I s(1)式中:N D V I s为仅覆盖土壤的像元对应的N D V I值; N D V I v为仅覆盖植被的像元对应的N D V I值;F V C 为植被覆盖度㊂N D V I s和N D V I v理论上应该接近0,1,计算过程中,N D V I s和N D V I v分别为置信区间中累计频率为0.5%,99.5%的N D V I值㊂根据中国水利部2008年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文件中的植被覆盖度分级标准(表1),将植被覆盖度(F V C)划分为低(<30%)㊁中低(30%~45%)㊁中(45%~ 60%)㊁中高(60%~75%)和高(>75%)5个等级[18]㊂表1东营植被覆盖度分级标准T a b l e1G r a d i n g c r i t e r i a f o rF V C i nD o n g y i n g 序号植被类型分级标准1低覆盖度<30%2中低覆盖度30%~45%3中覆盖度45%~60%4中高覆盖度60%~75%5高覆盖度>75% 2.2.2趋势分析本文选s l o p e趋势分析法对每个栅格点逐像元拟合斜率,分析研究区近20a的植被变化趋势㊂利用A r c G I S10.4.1的栅格计算器工具对东营市2000 2019年N D V I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求得20aN D V I的变化率,计算公式为:θs l o p e=nˑðni=1iˑC i()nˑðni=1i2-ðn i=1i()2(2)式中:n为样本的数量,n=20;i为研究时段年份的序号,取值1, ,n;θs l o p e为单个像元N D V I回归方程的斜率;C i为第i年生长期(4 10月)平均N D V I值㊂θs l o p e 表示研究区所有像元N D V I与时间变量(2000 2019年)拟合的回归方程的斜率㊂若θs l o p e>0,说明N D V I为增加趋势,植被覆盖度改善;若θs l o p e<0,说明N D V I 为减少趋势,植被覆盖度退化㊂此外,还使用相关性分析拟合植被覆盖度和时间序列曲线,分析植被覆盖度沿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㊂2.2.3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析土地利用图谱是研究土地利用 格局与过程 时空变化的基本时空复合体,它能够以图谱单元的形式记录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信息㊂因此,通过该方法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以及时空演变规律[19]㊂根据东营市2000 2020年5期L U C C数据,将不同时期6类一级土地利用类型的图谱单元进行融合,建立东营市研究时期内多个时段的土地利用信息图谱㊂(1)土地利用变化图谱的建立㊂①确定图谱的基本单元㊂由于本文使用的L U C C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00m,因此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单元大小为100mˑ100m㊂为了便于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计算,将6类一级分类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重新编码,见表2㊂由于研究使用的L U C C数据的时间分辨率为5a,因此,土地利用变化图谱的时序单元为以下4个阶段:2000 2005年㊁2005 2010年㊁2010 2015年㊁2015 2020年㊂②图谱的构建㊂在A r c G I S10.4.1中,利用相交和栅格计算器功能将某一图谱时序单元的前后两期土地利用类型编码进行相交并代数计算,得到4期土地利用863水土保持研究第30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变化图谱,图谱是由前后两期编码值组成的两位数字,十位数字为图谱时序单元的前期年份,个位数字为图谱时序单元的后期年份[20]㊂图谱的计算公式为:C=10A+B(3)式中:A为前一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编码值;B为后一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编码值;C为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的图谱编码,如编码64表示土地利用类型由未利用土地转向水域㊂表2东营市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及编码T a b l e2L U C C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s y s t e ma n d c o d e s i nD o n g y i n g编码土地利用类型解释说明1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含水田和旱地2林地包括有林地㊁疏林地和其他林地(苗圃及各类园地等)3草地高植被覆盖度㊁中植被覆盖度和低植被覆盖度草地4水域河渠㊁湖泊㊁水库坑塘㊁滩地和滩涂等5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城镇用地㊁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油田㊁盐场㊁采石场以及大型工业区等用地) 6未利用土地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裸土地㊁沙地㊁盐碱地㊁沼泽地等难利用土地最终生成东营市2000 2005年㊁2005 2010年㊁2010 2015年㊁2015 2020年4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图谱㊂(2)土地利用图谱特征分析㊂为了更好地分析不同图谱变化模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在图谱单元的基础上,利用变化比率和空间分离度两个指标,进一步反映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㊂土地利用变化比率是指某种发生变化的图谱单元数量占所有发生改变的图谱单元数量的百分比,变化比率的计算公式为:C i j=A i jðn i=1ðn j=1A i j ˑ100% iʂj()(4)式中:C i j为图谱单元的变化比率;i,j分别为前期与后期的图谱单元类型;n为土地利用类型的个数;A i j 为前期第i种图谱单元类型转变为后期第j种图谱单元类型的图谱单元面积㊂空间分离度是指图谱单元在空间分布上的分散程度,其计算公式为:F i j=12N i j/ðn i=1ðn i=1A i jA i j/ðn i=1A i jðn j=1A i j(5)式中:F i j为图谱单元的空间分离度,数值越大,图谱单元的离散程度越高;N i j为前期第i种图谱单元类型转变为后期第j种图谱单元类型的图谱单元数量㊂3结果与分析3.1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3.1.1 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对比东营市2000 2019年4 10月平均N D V I(图1A)以及平均植被覆盖度(图1B)发现,2000 2019年东营市平均N D V I在0.25~0.33变化,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㊂而2000 2019年东营市平均植被覆盖度同样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㊂图12000-2019年东营市平均N D V I、平均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F i g.1T r e n d s i na v e r a g eN D V I a n da v e r a g e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i nD o n g y i n g f r o m2000t o2019由图2所示,较其余4种等级的植被覆盖度而言,20a来低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占比相对稳定,维持在24%~29%;中低㊁中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为前期波动增长,中期缓慢下降,后期波动增长的状态;而中高植被覆盖度则呈现前期波动增长,后期波动减少的变化趋势,2011年占比最高(40.42%),2000年占比最低(21.30%);高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占比变化幅度较大,在1%~16%波动较为剧烈,2001年占比最高,2003年占比最低,虽然中间年份高植被覆盖度占比波动较大,但2019年与2000年面积占比无太大变化㊂963第6期路琦等:近2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趋势分析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22000-2019年不同类型植被覆盖度时间变化F i g.2T e m p o r a l c h a n g e s i nF V Co f d i f f e r e n t t y p e s f r o m2000t o20193.1.2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利用2000 2019年生长季(4 10月)M O D I SN D V I的平均值计算东营市的植被覆盖度㊂由东营市20a植被覆盖度不同等级分布图(图3)可以看出:东营市中高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占比最高(34.88%),其次是低植被覆盖度(27.29%)和中植被覆盖度(23.49%),中低植被覆盖度(9.73%)和高植被覆盖度(4.61%)的面积占比最少㊂从空间分布来看,中低㊁中㊁中高㊁高植被覆盖度的区域广泛分布于东营内陆地区,离散程度较高㊂其中,高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于东营市南部地区以及黄河北部沿岸地区㊂相较而言,低植被覆盖度空间集聚性更为显著,集中分布于东营市东部和北部海岸带15k m以内的沿海地区,这与海岸带大面积滩涂有直接关系㊂注:基于标准地图服务系统下载的审图号G S(2019)3266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未做修改,下图同㊂图3东营市20a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布F i g.3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20-y e a r a v e r a g e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i nD o n g y i n g本文参考前人的分类方法[21-22],将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分为如下7种类别(表3),由不同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图4),植被覆盖度明显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东营市北部㊁南部㊁东部沿海地区以及黄河沿岸地带,其中东营北部明显退化的面积占比最大,退化趋势最为显著㊂植被覆盖度改善区域范围较广,在东营中部地区有大面积分布,但明显改善区域没有明显的聚集性,零散分布于研究区域内;近20%的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㊂总体而言,植被覆盖度改善区域面积较多于退化区域面积,整体呈改善状态㊂表3不同变化趋势对应的变化程度及面积占比T a b l e3D e g r e e o f c h a n g e a n d p e r c e n t a g e o f a r e ac o r r e s p o nd i n g t od i f fe r e n t c h a n g e t r e n d s序号变化趋势斜率变化程度面积/k m2比重/% 1<-0.010明显退化132.598.34 2-0.010~-0.005中度退化168.0110.57 3-0.005~-0.001轻度退化302.4919.03 4-0.001~0.001基本不变273.4317.20 50.001~0.005轻度改善355.0822.34 60.005~0.010中度改善247.5215.57 7>0.010明显改善110.646.96 3.2土地利用图谱变化3.2.1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由图5可以看出, 2000 2020年东营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㊁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以及水域的面积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林地㊁草地㊁未利用土地面积则显著减少㊂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面积比重最大,其次为水域,林地面积比重趋近于0㊂比较2000年与2020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6),20a间变化非常显著㊂2000年未利用土地集中分布在东营北部沿海地区,中部也有小范围集中分布;20a后北部的未利用土地大部分转移为水域,海岸带5k m范围内转移为水域,而城市中部的未利用土地基本全部转073水土保持研究第30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移,被城镇用地和耕地所占据,呈现城市扩张的显著趋势㊂由图6可见,2000年草地覆盖的区域在20a 后基本转移为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和水域,因此该部分区域的植被覆盖发生显著退化㊂图4东营市20a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F i g.420-y e a r t r e n do f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c h a n g e i nD o n g y i n g 从东营市2000 2020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累计变化情况(表4)来看,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的面积近20a急剧减少,其被占用率(24.23%)与补充比率(2.79%)差值最大,相差21.44%;未利用土地的比差率次之,为-19.17%,水域所占面积增加了602.32k m2,增加趋势较为明显㊂此外,耕地㊁建设用地的补充面积也显著大于占用面积,变化比差率分别为13.16%,13.10%,呈现明显的扩张趋势㊂唯有林地整体变化趋势不显著,变化比差率仅为-0.33%㊂图52000-2020年东营市土地利用变化F i g.5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s i nD o n g y i n g f r o m2000t o2020图6东营市2000年、2020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分布F i g.6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u s e t y p e s i nD o n g y i n g i n2000a n d2020表42000-2020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累计变化情况T a b l e4C u m u l a t i v e c h a n g e s b y l a n du s e t y p e f r o m2000t o2020编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率/%被占用补充比差率面积/k m2被占用补充面积差1耕地18.4431.6013.16756.571296.46539.89 2林地1.180.85-0.3348.3934.69-13.70 3草地24.232.79-21.44994.18114.63-879.55 4水域19.1633.8414.68785.921388.24602.32 5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11.2624.3613.10462.00999.31537.31 6未利用土地25.726.56-19.171055.32269.05-786.273.2.2图谱单元数量变化特征由图7可以看出, 2000 2020年期间东营市共有30种土地利用图谱发生变化(总面积4102.38k m2)㊂东营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源于未利用土地向水域和耕地的大量转出(编码64,61),草地和水域向耕地的大量转入(编码31,41)以及耕地和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编码15, 51)的相互转化㊂图谱单元的空间分离度与变化比率呈反比例关系,变化比率越高,空间分离度越小㊂按照变化比率大小进行排序,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的图谱单元类型为 未利用土地ң水域 (编码64;变化比率14.9%),其空间分离度最低,即说明该类型在空间上分布较为集中;其次, 草地ң耕地 (编码31;变化比率11.8%)和 耕地ң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 (编码173第6期路琦等:近2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趋势分析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5;变化比率11.7%)也是分布相对集中的图谱单元㊂而变化比率最低的 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ң林地 (编码52)和 林地ң未利用土地 (编码26),这两种图谱单元在空间分布上的离散程度较高㊂图7东营市不同图谱单元的变化比率和空间分离度F i g.7R a t i o o f c h a n g e a n d s p a t i a l s e p a r a t i o no f d i f f e r e n tm a p p i n g u n i t s i nD o n g y i n g如图8所示,土地利用转移主要发生在2000 2005年㊁2005 2010年两个时间段,到后期土地利用类型基本保持不变㊂其中2000 2005年最主要土地转移类型为草地ң耕地(编码31),未利用土地ң耕地(编码61)和未利用土地ң水域(编码64);2005 2010年最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为未利用土地ң水域(编码64)和耕地ң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编码15);2010 2015年变化最为明显的图谱单元类型是水域ң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编码45);2015 2020年最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为水域ң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编码45)㊂图82000-2020年4个阶段东营市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单元分布F i g.8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l a n du s e c h a n g em a p p i n g u n i t s i nD o n g y i n g i n f o u r s t a g e s f r o m2000t o20203.3植被覆盖度对土地利用的响应为了更深入地探究植被覆盖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联系,基于东营市2000 2019年生长期(4 10月)平均N D V I的变化趋势,分析7类变化趋势下的像元对应的前3种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㊂由表3和表5可知,植被覆盖度改善的像元(轻度改善㊁中度改善㊁明显改善)面积为713.24k m2,其中轻度改善的区域面积最大(355.08k m2)㊂在植被变化趋势为改善的3类像元中,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变化的像元占比最高(轻度改善76.58%,中度改善63.66%,明显改善48.44%),且均为耕地,这表明植被变化趋势为改善的像元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类型稳定不变的区域㊂植被覆盖退化的像元(轻度退化㊁中度退化㊁明显退化)面积为603.09k m2,其中轻度退化所占比重最高(19.03%)㊂除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变化的像元外,轻度退化和中度退化类型中,最主要的图谱单元类型是未利用土地ң水域㊂而在明显退化的像元中,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主要为草地ң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和耕地ң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因此,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㊂结合图3,图4和图6,植被覆盖度的明显退化区域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和北部,而研究区南部的植被覆盖度等级主要为中高植被覆盖度,且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转变为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东营市的北部和东部为低植被覆盖度区,对应的植被覆盖变化趋势273水土保持研究第30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主要为退化,土地利用类型2020年大部分转变为水域㊂而植被覆盖度表现为改善趋势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营中部,该部分主要为中㊁中高植被覆盖度,而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未发生转变㊂表5 不同变化趋势的像元对应的前3种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T a b l e 5 T o p 3m a j o rL U C C p a t t e r n s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t o i m a g e e l e m e n t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c h a n ge t r e n d s N D V I 变化程度土地利用变化(2000 2020年)占该类像元比例/%明显退化耕地ң耕地15.65草地ң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10.90耕地ң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9.39中度退化耕地ң耕地38.07未利用土地ң水域13.73水域ң水域9.80轻度退化耕地ң耕地46.55水域ң水域12.18未利用土地ң水域11.98基本不变耕地ң耕地40.03水域ң水域28.14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ң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6.58轻度改善耕地ң耕地57.80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ң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12.25水域ң水域6.52中度改善耕地ң耕地51.31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ң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12.36未利用土地ң耕地6.95明显改善耕地ң耕地34.47水域ң水域13.97未利用土地ң耕地11.014 讨论与结论4.1 讨论4.1.1 植被覆盖度时间变化趋势 2000 2010年东营市整体的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2010 2020年植被覆盖呈下降趋势㊂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㊂在2000 2010年,东营市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与大量未利用土地(盐碱地等)转变为耕地有密切关系(图8),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魏斌等[23]对东营市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2000 2010年东营市整体的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所占比例显著增高㊂而2010 2020年植被覆盖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1)人口数量的增加㊂2020年东营市人口普查数量为219.35万人,较上一次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相比,人口总数增加了15.8万人,增长率为7.77%,其中城镇人口增加34.6万人,增长率为11.43%,因此10a 期间城镇人口的比重显著提高,这加大了对植被覆盖度的干扰㊂由此表明,城市的快速扩张造成了城市人口与居民住房面积的增加,导致了东营市植被覆盖的退化㊂(2)沿海工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㊂由图4可知,植被明显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该地区的土地覆盖类型主要为水库坑塘和湿地滩涂等水域(图6B ),而2010年之后,东营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显著变化㊂沿海主要的盐化工㊁水产养殖等行业的发展可能是东营沿海地区植被覆盖度减少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因素㊂4.1.2 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趋势 2000 2019年,东营市的植被覆盖改善区域面积大于退化区域,整体呈改善趋势㊂但由于研究范围定在整个东营市,除了海岸带范围内的自然植被外,还包括内陆大面积的人工植被(农作物㊁人工林等),而依据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图(图4)可知,植被覆盖度改善区域基本分布在离海岸线30k m 之外的内陆地区,而内陆地区在2000 202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是由草地ң耕地,草地ң城乡㊁工矿㊁居民用地,并且原有耕地类型保持不变,这表明近年来东营的耕地面积不断增373第6期 路琦等:近2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趋势分析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区域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区域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区域生态环境现实状况调查汇报专业班级:环境科学 091实习地点:植物园、封龙山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起止时间:2023-11-7至2023-11-13成绩:区域生态环境现实状况调查汇报1 引言为了更好旳理解不一样植物旳生活习性,更深刻旳理解生态系统旳演替过程,我们对石家庄市植物园及封龙山两处植被较多旳景区进行了区域生态环境现实状况调查。

石家庄市植物园位于石家庄市西北方向,距市中心十四公里,是都市和自然风景结合处,西倚太行山,南临市区重要环路。

石家庄市植物园原名为石家庄市岳村苗圃,重要任务是为专业绿化提供多种绿化,后通过三次扩建成为目前旳石家庄市植物园。

石家庄市植物园是以搜集、展示和保护我国北方植物资源为主,同步引进热带植物及沙漠植物供游客参观学习,集科研、示范、观光等功能为一体旳现代化植物园。

该植物园属于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人为干扰性大。

封龙山位于石家庄市区西南约十五公里,距鹿泉市城南二十公里,西倚太行,东临平原,是省级名胜景区。

封龙山植被繁茂,草丛、灌木及乔木由低及高旳分布在山上。

此外,山上乱石嶙峋,有沟壑及其中旳水流,这是苔藓生长旳好地方。

封龙山不仅植被丰富,山上还生长着许多鸟类及爬行动物。

封龙山只有少数人为建设,尚且可认为天然生态系统。

2 区域生态环境状况2.1 植物园生态环境状况植物园内植被丰富,建有许多独立园区,如竹园、丁香园、牡丹芍药园、月季园、海棠园、樱花园、水生植物园、湿地植物园等。

除此之外,植物园内尚有天然山丘,山丘上长有许多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

植物园旳主干树种乔木采用当地体现良好旳白皮松、油松、国槐、悬铃木;灌木选用海棠类、碧桃、丁香、紫薇等;常绿品种以油松、桧柏、雪松、女贞、黄杨为主;落叶乔木以悬铃木、国槐、合欢、臭椿、柳树、栾树、白腊、玉兰为主;花灌木以腊梅、樱花、海棠、碧桃、紫荆、紫薇、榆叶梅、黄刺梅、木槿、丁香、连翘为主。

水生、湿生、植物品种以荷花、芦苇、千屈菜、菖蒲为主[1]。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柽柳林生物生态特征分析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柽柳林生物生态特征分析

本项研究 于 2 0 年 7月至 2 0 01 0 5年 2月 ,在 山东
省 黄河三角洲 大汶流管理站东南 lk Om处 ( 3o4 N 7 5
3 .,, 19 3 2 . ) 7 , E 1。O 8 9 开展 。研究样地有 9 。 个 每 个样 地设 置 1 样方 ,规 格 lm×lm,同时进行 O小 O O C s 位。 P定
植被 中有植物种类 4 多个科 、1 o 10多个属 、6 多 10
黄河三 角洲 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位 于山东省 东营市 的黄河入海 口处 , 临渤海 , 北 东靠莱 州湾 , 于东北亚 介 内陆 和 江淮 平原 之 间 ,地理 坐标 为 东 经 18 3 1o 3 19 0 , 1。2 北纬 3。 3 ’一 8 2 , 7 5 3 o 1 ’ 自然保护 区总 面积为 13 0 h 2 5 0 O m 。由于现行黄河人海 口在 自然保护
马绊 草群丛 , 占土壤 面积的 49%; . 9 ④芦 苇群丛 , 占土
壤 面积 的 5 8 ⑤一 年生 禾本 草群丛 , . %; 3 占土壤面积 的 3 9 ⑥ 白茅一芦苇群丛 , . %; 5 占土壤面积 的 1 5 人工 . %。 7 植被 中以农 田植被为主。木 本栽 培植被仅 占人工植被 的 43 . %左右 , 田植 被 占人工植 被的 9 . 农 5 %。 7
现代 园艺
21 02年第 1 5期
黄河三角 洲 自然保护 区柽柳林生物生态特征分析
岳修鹏
( 山东黄河三角洲 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黄河 口管理站 , 垦利 270 ) 550
摘 要: 柽柳是黄河入 海 口 区分布最广、 地 数量最大的一种多年 生耐盐碱木本植物, 对维护 生态环境 、 涵养水源、 改碱 治土、 盐碱地 路域绿化等具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本文采用直接 观察调 查方法、 用样 方法和无样地 法研 究植被特征 , 通过 分析生态恢复工程 实施 后柽柳林生物生态变化情况, 来评价生 态恢复工程的效果。 关犍词 : 柽柳 ; 湿地恢复工程 ; 黄河三 角洲 自然保 护 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滩 地上 ,为黄河 中上 游柳 林,随水漂流而下 的种 子实生林。3 年 生、 闭度0 3 04 ~5 郁 ; ̄ . , 是 比较少见的 自然 幼林。林 下植被 主要有芦
3 保 护区植被 的分布规律
苇 ,白茅 等。
4 2 2 灌术植被 , .. 主要是天然柽 柳灌丛,面 积8 1 6m 分布在海水 高潮线以上的近海 ,2 h 。
多样 胜、 持水 土、 保 改善生态环 境具有 重要的 作 用 。 同时 许 多 野 生 植 物 作 为经 济植 物 的 原 生基困库 具有重 要价值 。为了更好 的保护 和
利 用 保 护区 的植 物 资 源 , 我 们 于 19  ̄1 9 9 1 93
≥ l ℃积 温 4 8 ℃ 。无 霜 期 16 。 年 均 降 O 13 9天 水 量 5 1 6 m, 蒸 发量 12 .mm 。 5 .r a 9 82
们多生 长在土壤盐 渍化 的生 境 中,属盐 生植 被 的优 势 种。柽 柳最早 起源 予南古大陆 ,后 发 展 副 本 区 ,成 为 盐 生 灌 术 。
2 ‘ 保 护 区 的 野生 植 物 中 草 本 植 物 占 显 著 .
龄 1 年 , 闭度0 4 ., 高达0 9 林下 ~9 稚 . ~0 7 最 .。
角菜 ( 分布频度3 . % )、马绰草 ( 94 分布频
度 5 )等 分 布 较 为广 泛。 l
4 2 落叶 闲叶林,是 由早 柳 、杞 柳 ,垂 ..
柳 ,龙 须 柳 组 成 的黄 河 口天 然 柳 林 , 面 积 6 5 m 。 主 要 分布 在 黄 河 入 海 Ⅱ北 恻 的 . 7h 。 河
能 使 植 被 的演 替 发 生 逆 转 , 加 重 土 囊 盐 溃 化 。 如 5 年 代 后 期 , 由于 对 现 代 黄 河 三 角洲 0 的梅 殊 自然 条{ 乏科 学 的分 析 和正 确 的认 件缺
识 ,片面强诃 “ 以粮为纲”,进行大面 积的
l ,有 引黄 灌溉 条件 的多 为2 作 。 作 年3
4 2 天 然 擅 被 .
狗 尾草 ( 分布频度3 )、 白茅 ( 8 分布频度 6 . % )、 93 黄花 蒿 ( 分布频度4 . )、 00 罗布 麻( 分布 频度 3 . % ) 翅碱 蓬 (分布 频度 06 5 . ) 曲曲菜 ( 40 分布频度 3 , )、羊 l4
年进行 了植 物资源调查 ,现将结 果 报 告j 如
下。
2 霭保护区植物区系特征及 种类
2 1 保 护 区 属 落 叶 闻叶 林 区 , 于受 本 区 陆 . 由 地 形成 年 代 、 土壤 含 盐 量 、 潜水 位 及 矿 化 度
l 自然概 况
保 护区地处 山东 省东北部 的渤 海之滨,
落的基础 上发育 起 来的植 被类型。主 要植物 有柽 柳 、芦苇 盐地碱 蓬,蒿类等。
4 2 3 滨 海盐 生植 被 , 是 保 护 区 内种 类 最 ..
着1 年生碱蓬种多年生柽柳等耐盐 植 物J 由
滩涂 向内地推进 ,盐生碱蓬 逐渐 增多 ,构 成 单优势 的 肉质 盐生植物群落 。同时在 有柽 柳
1 l
维普资讯
海潮线 以上 的近 海滩涂,地 面多 有斑 块灰 白
色盐霜裸地 ,经常 受 海潮的侵溃 ,土壤湿度 大 , 古 盐 量 高 , 为 淤 泥 质 盐 土。 该 群 落 以盐
地 碱 蓬 为 建 群 种 ,是 滩 涂裸 地 的先 锋 植 物 群 落 , 多 呈 团、 簇 状 分 布 , 伴 生 植 物 有 獐茅 、
占 2 . 8 % , 其 - 草 类 2 , 4 h 。 占 9 07 它・ 2 4 4m ,
1 . 6 % , 农 田5  ̄ 9 m 占4 5 2%。 97 1 ,5 h , .4
一 … ●Ⅱ ●n … 一 ● … m ● -
错 ,互相切 割, 形成 指叉状河 床为特征 的起 伏 地 形 。该 区地 势平 坦 宽 广 , 海 拔 2 5 , — m
维普资讯
植被 , 自 臣 【 叶 ( 确
髓 山 业技 东 科 林
1 9 年第5 ( 4 ) 94 期 总9 期
黄河 三 角洲 自然 保 护 区植被调 查报告
整 尹 卷章(东 河 角 国 级 然 护 管 局 山 黄 三 洲 家 自保 区 理 )
Ati l e f44 i f 4 rp e c ¨ r ls4 . ̄ Aeu o u x c lr p s lto ai 狗 尾 草 8 t ra zr d s 白 茅 itr ls ea i ii i、
I e a a y i d ia 芦 苇 P r g t s mp r t c |n r c 、 h a mie
植物主 要有芦 苇、狗尾草等。 ( 农 作物, 2)
分 布 在 保 护 区 的西 部 ,该 地 海 拔 3 以上 , m 主 要 是 小 麦 、大 豆 、 棉花 等 农 作 物 , 般 是 1 一 年
优势 。设置 17 3 个样 方进行 野生植物 种 类 调 查 的结果表 明t 以芦苇 ( 布频度 9 . %) 分 56 ,
1 7 年 形成 的黄河故道 两部 分 陆 地 面 积 96 1 3 5 7 m 1 , 7 h 。是黄河近百年来 携带 大 量 泥 沙填充渤 海凹陷 成陆的海相沉积平原, 由于
历史 上 黄 河 尾 的 多 次 摆 动 , 新 老 河 道 纵横 交
天然柳 林6 5 m。 占0 5 4 7h , .9 %,天 然柽柳林 8 I 6 m 占 . 5 % I 芦 苇 3 ,3 h 。 ,2 h , 15 30 6m ,
1 0
维普资讯
2 2 保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共有植物 3科 1 ] . 9 3 种, 其 中野
地 表含盐量减少 ,有机 质增加 ,形成 了有 一
定 抗 盐 特 征 的 1 生 或 多 年 生 草 甸 植 被 , 主 年
生 种子植物就有3 科9 种 。 0 7 以菊科 ( 0 ) 2种 禾 本科 ( o )、豆科 ( 1 ), 藜 科 ( 2种 2种 9 种 ) 多 其代 表种有t草本植物 t盐地碱 居
强 的 乔 木 树 种 和农 作 物 组 成 的人 工植 被 , 主 要 有 利 槐 、大 豆 、小 麦等 。
c mmu s 茵 陈 蒿 Ar sa c p la i o ni, tmii a ilrs e 大 豆 Glcn x、 麦 T iiu etv m y i ema 小 rtc m a si u 等 。木 本 植 物 l柽 柳 Ta fx c i e ss ma i h n n i, 蒯 槐 Ro i i su o c ca ( 物 种类 名 bnap ed aa i等 植 录 略 )。 2 8 保 护 区 植 物 地 理 成 分 多 不 明显 , 世 界 . 属 广 布 种 。 如 芦 苇 ,碱 蓬 , 中 华 补 血 草 等 ,它
蓬 S a d a s 、碱 蓬 S ga c 、 中 亚 滨 藜 u e a s la ・ lu a
要有蒿 类,獐茅 、白茅 、狗 尾草等l保 护区
的西 部 、 南 部 边 缘 、黄 河 入 海 口北 岸 地 区 ,
土壤 含 盐 量 在 0 3 以下 , 现 了 由 耐 盐 性 较 . 出
了土壤肥 力, 又演替为蒿类 、狗尾草、 白茅 为主 的杂草型 群落 。在 这样 的环 境下,随 着 地 势 的抬 高 和 降水 的淋 藩 作 用, 土壤 已基 本
脱 盐 ,一 部 分 被树 木 植 被 代 替 ,一 部 分 开 垦
为农 田。 5 2 人 为 的干 扰 , 过 度放 牧 、 粗放 开 垦 等 . 如
芦苇 、中华补 血草等。 ( 2)獐茅 群 落,分 布 在 盐 地 碱 蓬 群 落 的外 围 , 其 生 境 条 件 较 盐
地 碱 蓬 群 落 有 较 大 的 变 化 。 土 壤 的 含盐 量 降 到 1 0 以 下 。 海拔 2 以上 。该 群 落 主 要 建 .% m 群 种 是 獐 茅 , 伴 生 植 物 有 盐 地 碱 蓬 、 中 华 补
~ 一 … … … … … 一 一 …




1杨建 新 .生物 多样 性 一 人类 持 续发 展 的 自然基 础 . 中国环 境报 ,l9年 l月7 . 93 O 日
2陈炳浩 .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急及其保护 的重要性. . 世界林业研究,93 4) 5一l8 19 ( :l6 5
3 李 文英 .森林 与生 物 多样性 . 中国棘 业报 ,l 9 年 5 2 日. . 92 月 1 4 沈 茂成 (答 记者 问 ).我 国为保 护 野生 动物 做 出巨大贡 献 .中国林 业报 19 年 n月 9 . 93 日
滩 涂地 带 , 地 势 平 坦 , 土 壤 为淤 泥 孱 盐 土 , 含 盐 量 高 ,有 机 质 含 量 低 , 是 在 盐 地 碱蓬 群

保 护 区植 被 分 布 受 生 境 的影 响 较 明 显 。 在 黄 河 及 引 黄 沟 渠 两 岸 、 坑 塘 和 洼 地 , 是 以 芦 苇 为主 的 沼 泽植 被 } 地 势 低 平 ,受 海 潮 侵 袭 的 广 大滩 涂 ,土 壤 含 盐 量 较 高 ,主 要分 布
矿 化度 1 ̄2g I 土 壤为臆域性潮土土类 0 0/ 。 ( H值7 5 . , 易次生盐渍化 )和 盐 土 p . N7 8 土类。气候属 暖温 带季风型 大陆性气 候。年 均 气 温 l . ℃ ,极 端 摄 高气 温 3 . ℃ , 极 端 21 97
最 低 气 温 一 9 1 。 ℃ 积 温 4 0  ̄ 4 0 ℃, 1 . ℃ ≥O 5 0 70
种源 的地 方 , 逐 渐 发 育 成 以柽 柳 为 主 的 灌 丛 , 随 着 地 势 的升 高, 当 海 拔 在 3 以上 时 ,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