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

13.猫(知识点)

一、易错的字音。

的.确(dí)乖.巧(ɡuāi)屏.息(bǐnɡ)任凭

..(rèn pínɡ)尽职.(jìn zhí)

凝.视(nínɡ)磨蹭.(cènɡ)抓痒.(yǎnɡ)稿.纸(ɡǎo)咕噜

..(ɡū lū)

责.打(zé)花盆.(pén)撞疼.(ténɡ)遭殃

..(shuāi jiāo)

..(zāo yānɡ)摔跤

枝折.花落(shé)丰富多腔.(qiānɡ)生气勃勃.(bó)

附注:【任凭】无论;不管。【尽职】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本文指猫在捉老鼠时,既警觉又有耐心和决心。

【屏息凝视】抑制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本文形容猫在捉老鼠时专注的样子。

【枝折花落】枝断了,花也落了。【生气勃勃】生命力强,富有朝气。本文指小猫活泼、精力旺盛的样子。二、多音字组词。

附注:【跑马卖解】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

【解送】押送(财物或犯人)。【解运】押运:解运军用物资。

【折箩】指酒席吃过后倒在一起的剩菜。

三、形近字组词(注意这些字怎么写)。

忧(忧愁)虑(考虑)贪(贪婪)职(职业)屏(屏风)

犹(犹豫)虚(虚心)贫(贫穷)帜(旗帜)拼(拼凑)

蹭(蹭饭)稿(稿纸)腔(口腔)闷(闷热)蛇(毒蛇)

憎(憎恨)搞(搞好)控(控制)闲(闲游)沱(滂沱)

遭(遭殃)秧(秧苗)盆(花盆)勃(生机勃勃)凝(凝视)

糟(糟糕)殃(遭殃)盒(纸盒)脖(脖子)疑(疑问)

四、作者生平简介

五、课文主题

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以及小猫满月时淘气、可爱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14.母鸡(知识点)

一、易错的字音。

嘎嘎

..(ɡā)墙根.(ɡēn)田坝.(bà)欺侮.(wǔ)小疙瘩

..(ɡē dɑ)忠.厚(zhōnɡ)可恶.(wù)成绩.(jì)聋.人(lónɡ)一撮.儿毛(zuǒ)

孵.蛋(fū)雏.鸡(chú)消瘦.(shòu)啄.食(zhuó)警戒

..(jǐnɡ jiè)

掘.地(jué)哼.(hēnɡ)啼.叫(tí)凄惨

..(qī cǎn)慈.爱(cí)

颤颤巍巍

....(chàn chɑn wēi wēi)如怨如诉.(sù)趁.其不备(chèn)

附注:

【雏鸡】孵出不久的小鸡。【凄惨】凄凉悲惨。【可恶】令人厌恶,使人恼恨。

【警戒】泛指为防备出各类问题而采取的保障措施。文中指母鸡为了保护小鸡的安全,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不畏任何强敌,随时准备作战。

【颤颤巍巍】抖动摇晃的样子(多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动作或声音)。文中形容母鸡的叫声有点儿抖。

【如怨如诉】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诉说。本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母鸡拉长音的叫声影响人的情绪,令人讨厌。

【趁其不备】趁人没有防备的时候。本文指母鸡在欺负自己同类的时候,总是出其不意地下毒手,非常凶狠,让人厌恶。

二、多音字组词。

三、形近字组词(注意这些字怎么写)。

讨(讨厌)厌(厌恶)坝(堤坝)忠(忠厚)戒(戒备)

付(付出)压(压力)狈(狼狈)患(患病)戎(戎rónɡ装)孵(孵化)警(警告)毒(毒害)歪(歪曲)绩(绩效)

俘(俘虏)擎(擎天)霉(倒霉)甭(甭bénɡ管)渍(污渍zì)咕(嘀咕)汤(赴汤蹈火)掘(挖掘)伏(伏地)啼(啼叫)

估(估计)场(场地)倔(倔强)吠(犬吠)蹄(马蹄)

哼(哼唱)凄(凄惨)啄(啄食)狠(狠心)

享(享受)萋(芳草萋萋)琢(雕琢)狼(狼嚎)

四、作者生平简介

五、课文主题

课文一开始描写了老舍先生对母鸡的厌恶,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重,表达了对母鸡的赞颂之情。

六、《猫》和《母鸡》在写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总”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

3.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栩栩如生。

不同点:

1.在情感的表达上,《猫》无论是写猫的古怪,还是写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在语言的运用上,《猫》一文体现了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