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塑胶厂慢性铅中毒调查

合集下载

乡镇企业铅污染导致儿童铅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乡镇企业铅污染导致儿童铅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156·生堡亟随匿堂苤盍垫塑生!旦筮堡鲞箍!翅堡!垫』里塑!丛盟:丛!堡鱼!塑!:丝,塑!:!乡镇企业铅污染导致儿童铅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李恒新宋雅丽李红光袁永新徐清刘恩绪李金松【摘要】目的了解铅污染事件发生村及周边单位儿童铅中毒、血铅超标状况与范围,分析血铅水平与年龄、性别关系及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为进一步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对污染源及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对事件发生村及周边单位14岁以下的221例儿童采集静脉血样、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儿童主要铅中毒症状,用sPSs13.o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儿童高铅血症检出率66.06%(146/221),铅中毒检出率32.13%(7l/221)。

该村一、二、三组及玉石厂儿童血铅水平分别为(161.20±32.94)、(176.60±43.62)、(258.00±106.08)和(238.01±55.20)斗g/L,经Kmskal—wallis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4,矽=3,P<o.01);三组和玉石厂组显著高于一组和二组。

未发现儿童年龄与血铅水平存在相关性(r=O.10,P=0.13),但男女性别间血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P<0.01)。

随血铅水平升高,儿童铅中毒主要症状发生率明显上升。

调查表明污染源为一粗铅冶炼厂。

结论在粗铅冶炼厂周边居住的儿童血铅水平普遍增高,部分发生铅中毒,铅中毒对儿童健康造成了影响。

【关键词】铅中毒,神经系统,儿童;环境污染;流行病学研究Anepidemiologicals叫Wyons咖rIlism锄ongchndrenduetoleadpoⅡu廿onrele嬲edf|omtow璐llipenterpri∞Ⅱ胁喈柚z,S0ⅣG%一屁,Ⅱ舶咿鲫昭,K,AⅣy0昭喵讯,xUQing,JL,UEh一茗u,Ⅱ五n—so碍魁’帆M∽记加以cen把r加D厶e∞eco,堪以。

中毒事故调查报告

中毒事故调查报告

中毒事故调查报告中毒事故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近期,某地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中毒事故,造成了多人生命的丧失和伤害。

为了查明事故的原因和责任,特成立了一个调查组,对此次中毒事故展开了全面的调查。

二、事故概述事故发生在某工业园区内的一家化工厂。

据现场目击者描述,当时突然传出了一阵刺鼻的气味,随后工厂内的员工们出现了呕吐、头晕等不适症状。

紧急情况下,工厂启动了紧急疏散预案,并迅速报警求助。

三、调查过程1. 现场勘察调查组首先对事故现场进行了详细勘察。

现场呈现出一片混乱,地面上散落着各种化学物品的残留物。

调查人员佩戴防护装备,仔细搜集了现场的物证,并对现场进行了拍照记录。

2. 化学物质分析通过对现场采集的化学物质样本进行分析,调查组发现了一种名为X的有毒化学物质。

X物质是一种常用于工业生产中的有机溶剂,具有刺激性气味和高度挥发性。

根据工厂的生产记录,该厂确实使用了X物质作为生产原料。

3. 调查员访谈调查组成员对事故发生前后的工厂员工进行了访谈。

从访谈中了解到,当天工厂在进行某种新产品的试生产,而这种新产品需要使用X物质。

然而,工厂并没有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导致了X物质泄漏并引发了事故。

四、事故原因分析经过调查组的分析,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管理不到位工厂在使用有毒化学物质时,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

这导致了化学物质泄漏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引发了事故。

2. 紧急疏散预案不完善事故发生后,工厂虽然启动了紧急疏散预案,但由于预案的制定不完善,疏散过程中出现了混乱和阻塞的情况,导致了伤亡人数的增加。

3. 监管不到位在事故发生前,相关监管部门并未对该工厂的安全生产进行全面检查和监督,使得工厂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五、教训和改进措施针对此次事故,调查组提出了以下教训和改进措施:1. 加强安全管理工厂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操作规程,确保员工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并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

一起铅超标案例现场调查报告

一起铅超标案例现场调查报告

一起铅超标案例现场调查报告目的了解某铅酸蓄电池企业员工铅超标原因。

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公司概况、职业卫生管理及制度、职业卫生档案及劳动者职业健康档案、职业卫生现状、职业健康体检、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的浓度进行调查。

结果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制定不规范,部分制度未落实;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及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不完善;作业场所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不合理;部分岗位员工个体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佩戴不规范;作业场所检测结果表明铅尘(烟)超过接触限值的标准;职业健康检查存在阳性体征或症状的员工及血铅超标人员较多。

结论要加强企业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技术指导、培训,提高基层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开展对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安装机构的资质认定。

标签:铅;超标;职业卫生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地处长江和淮河下游,东临黄海,大运河贯穿南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方便了化工企业的布局。

近年来临近黄海的县(区)陆续在黄海沿岸建立经济开发园区,苏中、苏北因经济原因,许多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纷纷入园落户。

在部分地区,蓄电池生产行业已成为地方支柱产业,由此带来的职业卫生问题也日益严重,现将近期一起铅超标案例现场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事件经过2009年6月以来我所职业病门诊陆续接待了多名要求做血铅的某公司员工,部分员工血铅超标严重,员工情绪较为对立。

为了解事情原由,防止事态扩大,成立了由职业卫生现场、职业病临床、实验室检验专业人员组成的调查组对该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现场调查。

2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公司概况、职业卫生管理及制度、职业卫生档案及劳动者职业健康档案、职业卫生现状、职业健康体检、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3调查结果3.1企业概况公司位于沿海某经济开发区,建于2006年5月,投资总额5000万人民币,年产量为400万只密闭型铅酸蓄电池系列。

现有员工人数780人,其中生产一线员工数660人,生产班制为三班两倒的8h常白班制(除球磨岗位每班12h工作制外)。

青海省某冶炼厂铅中毒情况调查

青海省某冶炼厂铅中毒情况调查

光谱测定 方法 ( B T 6 1- 19 )检测 。 G / 10 0- 9 5 1 2 生产工人健 康状况调查 .
对 2个 车 间 的 工 人 及行 政 人 员 共 7 4人 按 照 事 先 拟 定 好 的
失眠 、食欲减 退 ( 3 各 9例 ) ,腹 胀 、便 秘 ( 2 各 7例 ) ,腹 痛 (2 ) 4人 尿铅 超过 正 常值 ,占受 检 者 ( 1 例 ,5 共查 7 3人 )的
常值 ,其 中 7 .3 5 9 %接 铅工 龄 仅 l—l 0个月 ,中度铅 中毒 中 1 人接铅工龄仅 为 1 个月 ,说 明该厂铅危 害严重 ,短期 内出现大
S re nl dp t n o xrc v tl ryfc r n h i rvn e u vyo a os  ̄ f etat emeal g t yi Qi a po ic e o a i u ao n g 盛 爱玲 ,雷红 彦
S N Ai ig L n — a HE G — n . EI l Ho g y n
毒诊断标准及 处理原则》 G 1 0— 8,经 省职业 中毒 诊 断组 Bl 4 9 5
诊断 1 5人为铅吸 收 ,2 7人为轻 度铅中毒 ,1 2人为 中度铅 中毒
( 表 1。 见 )
表 1 某 厂接铅者结局分 布与尿铅浓 度
注 :*包括车问干部 、司磅 、发铅 。 # 包括 车间干部 、保管 、司磅
80 1) 102
2 1 生产 工艺流程 及有害因素分布 . 生产工艺 流程 :原 料 ( 铅矿 石 +石 灰石 +麦 草 )一 配 料 一 烧结一烧结块一 破碎 +焦 炭 +氧 化铁 皮一 熔炼一 入 铅包一 铅锭。生产车 间 为开放 式 ,设 备简 陋 ,手 工操 作 除熔 炼炉 上 有一小 型排尘设 备 外 ,其 他 各 操 作 岗位 均 无 排 毒 排尘 设 施 ,

职业性铅中毒案例讨论

职业性铅中毒案例讨论
临床资料某蓄电池厂员工男35岁从事废旧蓄电池电极回收熔化作业3年所在车间空气铅尘烟浓度超过国家标准7倍因偶感轻微头晕和乏力往职业病医院就诊
职业性铅中毒案例讨论
案例: 案例:
1.临床资料 1.临床资料
某蓄电池厂员工,男,35岁,从事废旧蓄电池电极回收 熔化作业3年,所在车间空气铅尘/烟浓度超过国家标准7 倍,因偶感“轻微头晕和乏力”往职业病医院就诊。患者 无服用含铅“单方”药物,无饮酒嗜好。临床主要检查结 果:血红蛋白10.0 g/L;血锌原卟4.01umol/L;乙二 胺四乙酸(EDTA)驱铅试验尿铅值5.67umol/L。该员工和 厂方申请职业病诊断。
4.铅中毒的治疗 4.铅中毒的治疗
1)驱铅治疗2)对症治疗3)支持疗法
5.职业性铅中毒的预防措施 5.职业性铅中毒的预防措施
1)降低铅浓度 2)加强个人防护和卫生操作制度 3)职业禁忌证
讨论: 讨论:
1.接触机会 1.接触机会
1)铅矿及含铅金属矿的开采; 2)冶炼、融制铅锭、铅板、铅管及其他铅制品; 3)印刷业中的铸字、铸版; 4)蓄电池工业的熔炼; 5)焊接和融割含铅金属及涂有含铅油漆的金属制品; 6) 塑料加工,油临床表现 2.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铅中毒包括急性铅中毒和慢性铅中毒,职业性铅中毒多为慢性中毒,临 床上有神经、消化、血液等系统的综合症状。 1)神经系统 a.神衰症候群 b.周围神经炎 c.中毒性脑病 2)消化系统 a.腹绞痛 b.铅线 3)血液系统 贫血
3.诊断 3.诊断
1)具有明确的接触史 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进行必要的现场卫生学调查 4)排除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铅中毒
.病情分析 2 .病情分析
① 病例主要情况 a.从事废旧蓄电池电极回收熔化作业3年。现场环境空气 铅尘浓度超过安全标准7倍,因此该患者有明确的职业性 铅接触史; b.患者有“轻微头晕和乏力”症状,血红蛋白降低(10.0 g/L),符合贫血 c.血锌原卟啉异常增高(4.01umol/L);EDTA 驱铅试验 尿铅值异常增高(5.67umol/L),证实患者体内有过量铅 积蓄; d. 患者无服用含铅“单方”药物,无饮酒嗜好,可以排 除有除职业原因以外的铅摄入情况; e. 外周血象检查显示为轻度的低色素性正常红细胞型贫 血,排除其他类型的贫血。

接触低浓度铅作业人群健康危害调查

接触低浓度铅作业人群健康危害调查

接触低浓度铅作业人群健康危害调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职业卫生工作的不断深入,生产环境得到了改善,生产环境中化学物的浓度超标现象越来越少,但是生产环境中化学物的浓度在接触限值之下,并不意味对作业工人不产生损害,所以对于接触生产环境中低浓度化学物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解作业环境中低浓度铅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影响,探讨其控制措施,保护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对阜新市某电容器厂不同岗位的作业环境进行了检测,对作业工人进行了健康检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调查阜新市某电容器厂职业性铅接触人员117人,其中男93人,女24人,年龄24~59,平均39.5岁,铅作业工龄1.0~32年,平均工龄12.6年。

1.2 方法1.2.1 作业环境铅浓度检测作业环境铅浓度检测按我国规定的区域采样方法进行采样,连续 3 d,上下午不同时段进行采样。

检测方法按GBZ/T160.10-2004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测定铅及其化合物,短时间采样:以 5 L/min流量,采集15 min,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铅含量。

1.2.2 铅作业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对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采用统一调查表,进行职业史、防护措施、卫生习惯调查及健康体检。

1.2.3 尿铅测定收集工人一次性晨尿25 ml,用冷消化-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尿铅含量,其中根据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37-2002)规定尿铅>0.07 mg/L为尿铅超标。

1.2.4 血红蛋白测定采集工人空腹静脉血3 ml,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其中根据内科贫血标准将男性血红蛋白<120 g/L;女性血红蛋白<110 g/L为血红蛋白偏低。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1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χ2检验等统计学处理。

2 结果2.1 一般情况该厂主要为国产电视机配套生产电容器,在电容器生产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工序-喷金,这个工序本身能够产生铅烟、铅尘,经过这个工序后,电容器器件本身含有金属铅,在此工序以后的几个工序如粘带、焊接等均有铅尘产生,车间内通风情况良好,但铅作业工人个人防护意识普遍不强,仅少数工人佩戴口罩,多数工人有在车间进食、喝水、抽烟等不良卫生习惯。

慢性轻度二硫化碳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一)

慢性轻度二硫化碳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一)

慢性轻度二硫化碳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一)1998年5月,博罗县某镇一外资企业发生一起严重的职业性有机锡中毒事故,有18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

事故发生后,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中毒发生经过该厂主要生产车间押机车间从5月12日开始,陆续有工人出现头痛、头晕、疲乏、食欲不振等症状,进行性加重,有部分工人还出现了精神明显萎靡、恶心、睡眠障碍等症状,但未引起厂方重视,直至5月16日1名人工死亡后,5月17日上午始将有上述症状的17名工人送至县人民医院救治。

2、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患者全部为押机车间工人,均为男性,年龄在19岁至31岁之间,平均23.3岁。

接触该作业工龄最短5个月,最长3.5年,平均1.6年,分别来自四川、湖南、江西等地。

该车间有作业工人74人,中毒发生率为24.3%。

发病集中在近一周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18名患者均有头痛、头晕、疲乏、食欲减退等症状,轻者尚可坚持上班,重者因无力行走而卧床休息,休息时间从半天到4天不等,并伴有精神萎靡、恶心、呕吐等。

死者从5月12日最先出现上述症状后,曾在当地卫生院以"感冒"治疗(用药不详),无明显好转,遂卧床休息,至5月16日日下午,病情加重,四肢呈驰缓性瘫痪,频繁呕吐,意识模糊,随后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于晚上6时50分送入县医院。

体查:膝反射、跟键反射消失,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明显减弱,无偏瘫症、四肢呈驰缓性肌无力,未引出病理神经反射。

入院诊断不明,予以吸氧、补钾等对症处理,无明显效果,患者于当晚8时因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余17名患者中,膝反射、跟键反射消失1人,减弱3人,16人有不同程度的低血钾。

3、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该厂产品为塑胶百页窗帘,生产工序除包装外,全部集中在押机车间。

在生产过程中,须加入稳定剂。

该厂原一直使用含乙基铅的"有铅稳定剂"。

近半年来,由于进口国对含铅物质的限制,厂方根据客户需要逐渐改用"无铅稳定剂"RCZ-747,产地、成份不详。

GBZ37-2002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

GBZ37-2002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

GBZ37-2002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Chronic Lead Poisoning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由于接触铅烟或铅尘所致的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及处理。

非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和处理亦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 诊断原则根据确切的职业史及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为主的临床表现与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4 观察对象有密切铅接触史,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a)尿铅≥0.34mmol/L(0.07mg/L、70mg/L)或0.48mmol/24h(0.1mg/24h、100mg/24h);b)血铅≥1.9/mmol/L(0.4mg/L、400mg/L,);c)诊断性驱铅试验后尿铅≥1.45mmol/L(0.3mg/L、300mg/L)而<3.86/mmol/L(0.8mg/L)者。

5 诊断及分级标准5.1 轻度中毒5.1.1血铅≥2.9mmol/L(0.6mg/L、600mg/L)或尿铅≥0.58mmol/L(0.12mg/L、120mg/L);且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a)尿δ-氨基-r-酮戊酸≥61.0mmol/L(8mg/L、8000mg/L)者;b)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3.56mmol/L(2mg/L、2000mg/L);c)红细胞锌原卟啉(ZPP)≥2.91mmol/L(13.0mg/gHb);d)有腹部隐痛、腹胀、便秘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塑胶厂慢性铅中毒调查
?????塑胶行业配混料作业操作工在短期内发生多例铅中毒,所见报道不多。

现就我市某乡镇塑胶厂配混料车间工人慢性铅中毒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劳动卫生学调查
1.基本情况:该厂于1993年投产,现有职工300人。

其中,配混料车间职工12人,男Il人,女1人;年龄20-39岁,平均25岁;工龄0.5-41月,平均16.4月;均招自外地农村,文化程度初中以下。

主要产品为聚乙烯塑胶电线管和排水管,生产原料聚乙烯中需加碱性硫酸铅和硬脂酸铅粉剂作为稳定剂,配料比例为每锅100kg加稳定剂2kg性产电线管)或4kg(生产排水管)。

工艺流程为配料~混料~剂出-成型。

混料后需加热200℃以上。

配料间容积35m2x5m,混料间容积250m2x5m。

两车间相互连通,单面窗户,除有两只换气扇外,无其他抽风除尘设施,亦无个人防护措施。

手工操作。

每天约需配混70锅,约用稳定剂200kg,工作时间约7h。

2.车间空气中铅浓度测定在正常生产状态下,用无铅滤膜常规采集铅尘样本各4个,按《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推荐,用双硫腺比色法分析。

结果显示配料间铅尘平均浓度1.178mg/m3,超标22倍;混料间铅尘平均浓度
3.448mg/m3,超标68倍。

临床检查
选同厂不直接接触铅的成型车间操作上24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2人,女2人;年龄IS-42岁,平均26岁;工龄5-44月,平均20月。

两车间工人均排除在车间内吸烟、进食等不良习惯。

1.临床表现:12名铅作业工人中,自诉脐周隐痛2例,腹胀4例,呕吐l例,经常头昏5例,乏力7例,四肢关节酸痛5例。

其中,I例工作0.5月即有头昏、乏力,]例工作8月即有腹胀、腹痛、头昏、呕吐。

而对照组无上述症状。

2.实验室检查:按《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1504-89)附录所列方法,对l2名铅作业工人进行晨尿铅(PbU)、尿δ-氨基乙酸丙酸(δ-ALA)、尿粪叶琳(CP)半定量检测,并检查了血红蛋白(Hb)。

结果见表1,20???由表1可见,除I例外,其余尿铅均超过正常值,最高超过6.8倍;δ-ALA除2例正常外,其余均超过正常值,最高超过9.6倍;CP最高洲;H6有6例低于正常水平,最低84g/Lo???配混料作业工人的H4,Pbu,δ-ALA,CP的异常检出率均较成型操作工高,两者有显着差异,见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