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榆林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榆林市旅游业发展困境浅析

榆林市旅游业发展困境浅析1. 引言1.1 榆林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
然而,目前榆林市的旅游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榆林市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较低,旅游服务水平不高,导致游客体验不佳,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榆林市的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较低,在国内外游客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不足,使得游客对榆林市的关注度不高,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空间。
另外,榆林市的旅游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各景区之间缺乏协调合作,导致资源浪费和竞争激烈,影响了整体的旅游业发展。
综上所述,榆林市的旅游业发展现状虽然具有潜力,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增加宣传力度,加强规划和管理,以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榆林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榆林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
尽管榆林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但在规划和开发方面存在不少不足,很多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导致游客体验不佳。
榆林市旅游业的宣传推广不足。
榆林市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相对较低,缺乏吸引力的宣传和推广活动,使得榆林市的旅游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榆林市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一些景区和旅游服务机构存在服务态度不佳、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导致游客体验不佳,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和满意度,使得游客留存率较低,难以形成回头客和口碑宣传。
榆林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努力来加以解决,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榆林市旅游资源优势分析榆林市地处关中平原北部,自古以来就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榆林市的自然景观优势明显,境内有神奇的榆林窟、雄伟的崆峒山、壮丽的黄河之滨等景点,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8篇

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事迹材料、心得体会、调查报告、讲话致辞、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historical materials, insights, investigation reports, speeche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8篇一份充分准备的调研报告通常以明确的标题和简明扼要的摘要开篇,让读者迅速把握主要内容,调研报告是一种书面文档,用于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以支持决策和问题解决过程,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8篇,感谢您的参阅。
榆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商 品与质 量
理 研究 论
榆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口乔凡 梅 刘 田天 袁婷 玉 肖亚 波
( 陕西理工学院历 史系 陕西汉 中 7 3 0 ) 20 1
摘 要: 西部大开发 以来 , 榆林的旅游业得到 了 大发展 , 因体制不够健全 , 较 但 存在观念陈旧、 投入 不足 、 旅游产品单一、 宣传 力度 不大、 人才匮乏等 问题 , 制约 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 展。本文就榆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 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 榆林 旅游资源 开发 榆 林 旅游 资源开 发 中存 在 的问题 游 片 区;三 片l旨 ” f 的是 塞上风 情旅游 片 区、 于 大漠 风情旅游 片 区、 土 黄 l对 发展旅 游 业 的认识 不足 , 游 资源开 发保 护 不够 、 旅 风 情旅游 片 区; 一带” 指 的是沿黄 河观 光旅游 带: ” 则 第三 , 在空 间结 目前 ,榆林 还没 有真 正把 旅游 业 作 为榆 林 经济 社会 发展 的一 构 拓展 方 面 , 出了” 主轴 两 次轴 ” 空 间拓 展模 式 , 提 三 的 即长 城边塞 项产 业来抓 , 兄 弟省市 相 比 , 林旅 游业 发 展显得 比较 冷清 。 与 榆 榆 风 情文 化轴 线 、 定河 生态 湿地 文化轴 线 、 无 黄河 观光文 化轴 线为三 林本 市 内的人都 是 出去旅游 , 少有 人对 本市 的旅游 景 点感 兴趣 。 很 条 发展 主轴 线 ; 德至 靖边 的青 银高速 沿 线地 带、 绥 榆佳 公路 沿线地 受旅 游景 点开发 现状滞 后影 响 , 出市 旅游 消 费大于 在本地 旅游 。 另 带 两条 发展 副轴 线 。 外榆 林市在 旅游 资源 开发过 程 中有重 开 发、 保护 的倾 向 , 加上 轻 再 2 榆林 边塞 大漠 风情 旅游 区成 为榆 林 市标志 性 品牌旅 游区 。 、 没有 科学 的开 发规划 , 理体 制落 后 , 管 短期 利益 驱动 , 导致 了旅 游 旅 游产业 将 实施项 目带动 战略 , 择 比较优 势 明显 、 周边 资源具 选 对 资源 开发利 用不 当 。 有 整合 功能 、 对旅 游线 路具有 支撑 作用 、 区域旅 游具 有带动 效应 对 2 旅游 资源 管理 体制 不顺 , 盾 突出 、 矛 的特 色 项 目, 出大特 色 , 突 打造 大景 区 , 形成 大容量 , 建大循 环 。 构 方面 , 全市 ( 除神 术 、 边、 靖 绥德 三 县外 ) 9 县 区没有 旅 集 中力 量建 设榆 林 边塞 大漠 风 情旅 游 区等 2 个 具有 震 撼力 和吸 有 个 1 游 主管 部 门, 的县甚至 没有 落 实旅游 管理 职 能部 门 , 多的旅 游 引 力的标 志性 品牌 旅 游区 , 有 很 形成 布局 结构 合理 的旅 游精 品体 系 。 方面 的工作 都归 在文 体局 里 ,旅游 工作 基本 为空 白或 处于 自发状 3 用 特色 搞活 榆林旅 游业 。 原红 石峡 沙地植 物 园的基础 上 , 、 在 态; 另一 方面 , 旅游 资源 多头 管理 , 产业 链被 分割 , 以按照 市场 需 榆 林治沙 所打 造和 建 设红石 峡森 林 公 园项 目已经 省上批 准 ,正在 难 求 进行 资源 的合 理配 置和 产 品的有 效 开发 。管理 条块 分 割 , 自 各 进行 修建性详 规 ;两线 两 园” ” 大型 旅游项 目中的大漠风情 园 已经和 为政 , 乏有 效的 管理手 段和 协 调能力 , 缺 很难 形成 发 展旅游业 的合 民营 企业 签约 , 中 , 土 风情 园正在 绥德 县选 址 招商过 程 中。榆 其 黄 力, 制约 旅游 产业 发展 , 致服 务体 系不 完善 。 导 林 市旅游 业拉 开 了蓬勃 发展 的 画卷 。用特 色扮 靓地 方旅游 。 3 投 入 不足 , 、 开发滞 后 , 点不精 , 景 品位不 高 4 启 动榆 林旅 游节 庆活 动 。通过 举 办” 林旅 游文 化节 ” 组 、 榆 , 由于 各级 财政对 景 区没 有投 入或 投 入很 少 , 得许 多景 区没 织 ” 华 使节走 长城 榆林 行”” 使 驻 、白云 山论道 ” ” 和 陕北 民歌 校 园行 噱 有建 设规划 , 区发 展变化 不快 , 至处 于原 始状 态 ( 镇北 台、 景 甚 如 统 系 列 活动 , 高 了城 市旅 游形 象 , 提 提高 了榆林 的 知名美 誉度 。 万城 等景 点) 不 仅基 础设施 落 后 , 品配 套性 不强 , , 产 吃住 行游 购娱 5 打造 榆林 市 区旅游 。以步行 街为 重点 的榆 林历 史文化 名城 、 要素 不全 , 而且 可进 入性较 差 , 景区 内容 单调 , 留不住 人 , 造成 游客 建 设 , 作为榆 林黄 河风 情 带 中心 已在开 发建 设 中。 停 留时间 短 , 游率 低 。景 区开发 建设 滞后 于旅 游市 场 需求 , 区 重 景 6 长 城游 、 河游 两 条精 品旅游 线 路 已经初 步形成 。黄 河沿 、 黄 建设 落后 于城 市发展 , 市建 设 又缺 少旅游 概 念 。 城 东 界南 下涉境 4 0多公 里 , 0 由北 向南 流经市 内府 谷 , 木 、 县 、 神 佳 吴 4 旅游 产 品数量 少 、 、 质量 差 , 远没 有形 成规 模 效应 堡 、绥德 和清 涧六 个 县区 。古 长城 横贯 东西 70多公里 。地 貌大 0 虽然近 年来 打造 了很 多旅游 线 路 , 括文 化旅游 产 品、 包 地方 土 体 以长城 为界 , 北部 为风 沙草 滩 区 , 占总面 积 的 4 % , 部为 黄土 2 南 特 产 品以及旅游 纪念 品 、 艺品 等, 陕北 婆姨剪 纸” , 工 除” 外 还没 有打 丘 陵沟 壑 区, 占总 面积 的 5 %, 8 南北 两部 地貌 鲜 明。 一路 上浏 览黄 造 出其 他成 功的 品牌 , 未能 通过 旅游 带动 消 费, 能体现 出旅游 业 河 两岸秦 晋 风光 , 未 黄河 峡谷 , 土 峰林 , 黄 让人 赏心 悦 目, 潮澎 湃 , 心 为振 兴地方 经济 服务 的功 能 。 听 黄河 曲 , 略黄 河魂 , 览黄 河文 化 。 领 饱 5 旅游 行业 人才 匮乏 , 有充 分挖 掘人 力 资源 、 没 佳 县充 分利用 黄河 这一 顶极 旅游 资源 , 开发黄 河漂 流项 目。 既 同其它 行业 一样 ,人 才是 发展 旅游 业 的决 定性 冈素 。 目前 榆 是 一种特 色旅 游项 目, 又能 形成 旅游 环线 , 将佳 县 的 白云观 , 枣林 林市旅 游从业 人 员中 , 大 学本科 、 科毕业 第 一学 历的人 员 不到 风光 , 镇风 貌 , 纸专 业村 , 河漂 流 串连 , 有 专 古 造 黄 让游 客不走 回头 路 。 1 %, O 旅游 专业人 员更少 , 不仅 管理人 才、 专业 人才 能满 足旅游 发 串起 榆林 市系 列古城 , 富榆 林市特 色旅 游产 品 。 丰 目前 , 林m 《 榆 黄 展 的 需要 , F 一线服 务人 才 包括 导游 人员 也 不能满 足旅 游业 发 河沿 线旅 游项 目策划》已于去 年完 成 , 而 L 沿线 1 6个重 要景 区不 断完 展 的需 要 ,大多数 景 区景 点的 高层 管理 人员 都未 经过 高等 教育 的 善旅 游设 施 , 纷纷 花重 金打造 。 林将 做足 黄河 这一 旅游 文章 , 榆 让 培 训 , 游行 业领 军人 才更 加奇 缺 。 旅 《 下黄 河九 十九 道弯》的天籁 之音 , 响打造 中 国黄河 第一 漂 的 天 吹 ‘ 6 对外 合作 意识 不强 、 号角 。 在 整个榆 林市 旅游 发展 过程 中很 多方而 都 没有真 正和 其他地 7 地 方特 色旅 游 开始 形成 。绥德 启动 了疏 属 山历 史文化 区修 、 联系 和合 作起米 , 榆林 旅游 业很 多地 方 都处 于一 个孤 立的状 建性 详规 的编制 工作 , 脂县 启动 了柳 家洼乡 村旅游 开 发, L 县 使 米 横 态。 将开 发 以王圪 堵水 库 自然牛 态风 光 为中心 的集 休 闲、娱 乐为一 体 二、 榆林 旅游 资源进 一 步开 发 的对策 建 议 的度 假村 , 涧县 启动 《 园春 ・ 清 沁 雪》 的诞 生地 高家 洼塬景 点开 发 ( ) 林与 周边 旅游 资源 的城 市旅游 特 色 比较 及旅 游形 象定 等 一 系列具 有地 方特 色 的旅游 景 点 。 一 榆 位 8 开 发地 方特 色 商品 。针对 地 方特色 商 品 , 、 在清 涧石板 文化 延安( 色 旅游 、两 圣两 黄”、 夏( 红 ” )宁 号称 ” 塞上 江南 ”, )山西( 古 艺 术 品有 限公 司为榆 林市 旅游 商 品生产 企业 的基 础上 ,全市 多 家 城旅游 、 洞旅 游)榆 林在 对外 宣传 中应避 免与 它们 ” 车” 考 虑 特 色产 品生 产企 业 , 剪 纸 、 枣 、 窑 , 撞 。 将 红 小杂 粮打 造成 为我 市新 的旅游 以上种 种 , 林市 的埘 外宣传 L 号似 可 结 为一句 话 ̄t 溪河 边 商 品 , 榆 J - v 榆 并逐步 形成 具 有榆林 特 色的 旅游 商 品体系 。 小北京 , 沙漠 能源 第 一城 ” 。榆 溪 河是 榆林 的母 亲河 , 榆林 的城 市 参 考文 献 : 名称 也与之 相关 ( 榆溪 河边 的城 市 , 榆林 ) 榆溪 河” 沙漠 ” 致 。” 和” 人 [】 耀峰 . 保平 . 斌等 著 . 西旅游 资源 评价研 究 [ . 1 马 宋 赵振 陕 M】 北 反映 了榆林 的独特 地 环 境 。 I . 京” ” , L 反映 了城 市 的文化 , jI 仃利 于 京 : 科学 …版 社 . 0 2 7 0 榆 林 小调 、 林 民属 明合 院 、 林 乡上荣
陕西省榆林市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禀 赋相 对丰 富的靖 边 、 府谷两县 和 文化 大县绥 德 的 游业 比较困难 , 这使部分 民间资本流向了周边地市 。
旅游业 发展却处于全市下游p 】 。
由于旅 游投 资不足 , 直接 影响了旅游产 品开发、 旅 游
可见 , 目前榆 林市旅游业仍处于初级 发展阶段 ,
基础设 施 、 接待服 务设施 建设 和旅 游客 源市场 开发
变革 。
【 关键词】旅游开发; 旅游形象屏蔽;陕西榆林
D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0 0 8 7 . g 0 1 5 . 0 6 . 0 1 0
一
陕西省榆林市旅 游开发的现状分析
( 一) 综合概述
的2 . 1 6 %。2 0 1 1 年, 全市接 待旅 游人数 6 7 5 万人次 , 旅 游 综 合 收 入2 9 . 5 亿元 , 旅 游 综 合 收 入仅 占GDP 的
】 。 分 别 增 长7 3 %、 9 8 %, 但 是 旅 游 综合 收 入 仅 占GDP 业 的产业地 位亟待提 升睇
作者 简介 :一 静 ( 1 9 8 9 一) .男 .河 北宣化 人 ,北京 第二外 胃语 学院旅 游管理 拳 院2 0 1 l 级 硕士研 究 生 。研 究方 向:旅游 规划 与市场 开发 。林越 英 ( 1 蝴 一).另 。山东莱州人,北京第=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拳院副研 究员。硪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旅游影响 旅游经济 .旅游规期.旅游人类举、 旅游文化举等.
【 3 ]
O
还 没有走 上规 模化 和 产业化的道 路 。 特 别表 现在 产 的速 度和 质量 , 成 为榆林 市旅 游业 发展 的短板 之一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7篇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7篇报告一:旅游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为了解当前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为旅游业的改善和提升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报告,对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政策法规和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对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旅游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3. 实地考察:选择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管理情况、游客满意度和发展状况。
三、调研结果1. 旅游业发展概况:旅游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持续增长。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增长和多元化的趋势。
2. 旅游资源开发: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仍存在部分地区资源开发不充分的问题。
需要加大投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3. 旅游设施建设:旅游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在一些景区和乡村旅游区,设施建设滞后,影响游客体验。
4. 旅游服务水平: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一些景区和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态度亟需加强,以提升游客满意度。
5. 旅游营销和宣传:旅游营销和宣传手段需要创新。
目前,大部分旅游企业仍采取传统的宣传方式,亟需更新方式,拓展市场。
四、调研建议1.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和完善旅游业发展相关政策,为旅游企业提供支持和激励,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 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
3. 加大旅游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对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景区和乡村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
4. 创新宣传方式: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提升旅游宣传效果,吸引更多游客。
五、结论旅游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加强政策引导,提升服务水平,加大投资力度是解决问题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关于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
作为我市“5+2 ”现代产业体系中重要的战略支撑产业,如何将文化旅游这块“蛋糕”做大做强?特别是在我市如火如荼创建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试验区进程中,如何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比重、使之成为富民强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发挥优势、高点起步、开放创新、绿色崛起”宏伟目标,是摆在我市面前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学习考察期间,考察团成员先后考察了集儒、道、佛三教于一体的中卫高庙,领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景观的沙坡头,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颇具鬼斧神工的贺兰山岩画,还有自然奇观平罗沙湖。
一路走来,细细品味,让考察团成员对塞上江南—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以文化旅游融合为助力,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统一的发展机制。
宁夏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加快旅游行政管理改革步伐,建立调控更加有力的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
(二)以景区整合为抓手,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
在科学布局、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对宁夏现有景区景点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大、系列全、品质高、配套完善的景区,在凸显黄河特色、回族风情、红色军旅、丝绸之路、神奇西夏、生态文明上出品牌、出效应。
(三)以特色旅游为亮点,增强旅游的文化魅力。
围绕“黄河金岸”建设,整合老景区,开发新景区。
利用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点、线、块相结合,设计适应不同消费人群需求的产品和线路,向海内外游客全面展示“塞上江南新天府”的风采。
(四)以全面立体发展为战略,做好文化旅游的深度策划。
扩大与兄弟省、市、自治区间的旅游合作,建立资源优势互补、客源相互输送、线路合理延伸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内蒙古阿拉善盟、乌海市,陕西省延安市、榆林市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大河套”文化旅游区。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旅游业是关联带动能力强,市场需求潜力大,金融投资回报稳定的新兴产业,在推动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生活品质的作用。
xxxx市作为中国朝鲜族文化的发源地和吉林省重要的边境老城区,意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东方文化内涵,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备发展成为旅游城市的市场条件。
面对长吉图反观开发开放战略深入实施的重大历史机遇,如何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培育塑造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推动全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全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一)领导高度重视。
市委、市政府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不断研究旅游发展战略思路,将蓬勃发展旅游业作为xxxx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来铲。
xxxx4年,为进一步业务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升级发展,xxxx市成立了xxxx民俗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为下一步实现旅游强市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扩展旅游线路。
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xxxx市研究设计了一日游线路方案,并邀请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组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目前正在编制《xxxx市旅游发展壮大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边境旅游方面,通过外事途径与朝方积极沟通,开通了会宁1日游、清津2日游、七宝山4日游等线路。
其中,会宁1日游线路的交通方式采取中方旅游客车直接运行至会宁市,从而成为辽宁省辖区成为内除珲春-罗先以外第一个开通国际旅游客运班线的边境县市。
(三)加强景区建设。
近年来,xxxx市紧紧抓住地域、民俗、文化、历史等优势,不断加大景区建设投入经费,细化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接待能力。
尹东柱故居、三合望江阁扩建完工,东盛涌镇仁化村海民俗园正式对外开放,旅游服务中心项目编制基本完成提前完成可研报告。
同时,xxxx市不断加快旅游景区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步伐,xxxx年以来,大成中学展览馆、琵岩山一松亭景区、xxxx地名起源之井泉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马蹄山旅游渡假村、尹东柱故居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使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更加标准化和标准化。
榆林市旅游业发展战略

价值工程1榆林旅游资源现状和问题分析1.1旅游资源现状榆林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有它独特的优势。
对这些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将有利于促进榆林旅游业的发展。
榆林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1.1以山、水、湖、沙为主体的自然资源白云山是以道教文化为主,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圣地和西北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的栖息地,已被评为全国最佳旅游目的地。
金鸡沙景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金沙环围,碧水荡漾,属典型的大漠风光旅游项目。
1.1.2以榆林古城、古长城遗址、杨家城、李自成行宫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六楼辉映的古城老街,是榆林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支撑点和根本所在,是一条文化气息浓郁,建筑风格独特的旅游风情街。
波罗堡是榆林明长城36营堡中保存较完整,建筑古老,文化丰富,形象鲜明的军事要塞。
堡内街市、民居、寺庙、箭楼,虽经百年风雨已显衰败,但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明清古韵乃在,历尽沧桑的面貌呈现出残缺之美。
“千古麟州城,传奇杨家将”,麟州故城是杨家将的故里,是杨家将家园精神的载体和历史祭坛。
铁血丹心,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是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和唱响世界华人圈的旅游富矿。
闯王行宫是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派其侄李过回乡,在饮马河北岸,盘龙山巅原真武庙基础上,扩展而成的一组结构精致、巍峨壮观的园林式明代建筑群落。
1.1.3以杨家沟、中央红军转战陕北线路、榆林战役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杨家沟是毛主席和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落脚点,扭转乾坤与迈向胜利的决策地。
不管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视野,杨家沟在火爆的全国红色旅游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袁家沟和高家洼是相距只有十几里的两个红色旅游资源厚集地,在这个钟灵毓秀的小山村,毛主席于龙山之头的窑洞里发表了著名的《东征宣传》,由此开始了陕北十三年的光辉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开发榆林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日期:2007-11-5 16:40:41 近期,我们深入到我市的有关县区、有关部门和一些重点旅游景区,以及到周边一些旅游产业搞得好的地方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对开发榆林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了一些共识,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榆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榆林地处黄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悠久,资源富集,又是革命老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根据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报告,我市旅游资源有单体1005个,分属7个主类,21个亚类,73个基本类型。
特品级旅游资源有统万城、镇北台、民歌等3个,优良级旅游资源有白云山、红石峡、红碱淖、姜氏庄园、榆林古城、米脂窑洞古城、李自成行宫、杨家沟革命旧址群、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等38处。
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8处。
有文物2万余件,其中3级以上文物2000余件。
还有长城、黄河、沙漠、草原、湖泊、水库、古城堡、窑洞、信天游等。
榆林旅游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实现零突破,1987年第一部《榆林旅游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完成,标志着榆林旅游业开始起步,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榆林撤地设市和能源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榆林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旅游业也随之得到发展。
一是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升,配套设施及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全市拥有星级饭店29家(其中三星级12家,二星级17家),加上普通饭店,年接待能力可达1800万人次;有旅行社38家(其中国际社2家,国内社36家);有普通话导游人员188名;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国家3A级景区2个,有门票收入的旅游景点15个,正在评定的2A级以上景区5个;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数4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近2万人。
二是景区(点)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出现良好态势。
我市红碱淖被列为全省十大自然旅游景点。
红石峡、镇北台、白云山、李自成行宫、统万城等景点建设已列入全省旅游发展规划序列。
米脂杨家沟红色旅游项目列入省“十一五”重点项目。
近年来,神木、靖边、府谷等县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景点和酒店建设的积极性很高,新一轮景区开发建设热潮涌来,初步形成了我市独特的“两红两白”景区及一批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产品,开辟了南线黄土风情游、北线长城大漠风光游、西线油田气海盐湖观光游三条精品线路。
三是旅游宣传促销意识进一步强化,榆林旅游目的地印象初步形成。
2006年,启动了榆林旅游节庆活动,通过举办“榆林旅游文化节”,组织“驻华使节走长城榆林行”、“白云山论道”和“陕北民歌校园行”等系列活动,提高了城市旅游形象,提高了榆林的知名美誉度,去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亿元。
二、榆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把旅游业作为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产业来抓,与兄弟省市相比,榆林旅游业发展显得比较冷清。
二是体制不顺,矛盾突出。
一方面,全市(除神木、靖边、绥德三县外)有9个县区没有旅游主管部门,有的县甚至没有落实旅游管理职能部门,旅游工作基本为空白或处于自发状态;另一方面,有些县旅游管理职权分散,相互掣肘,制约旅游产业发展,导致服务体系不完善。
三是投入不足,开发滞后,景点不精,品位不高。
由于各级财政对景区没有投入或投入很少,使得许多景区没有建设规划,景区发展变化不快,甚至处于原始状态(如镇北台、统万城等景点),不仅基础设施落后,产品配套性不强,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不全,而且可进入性较差,景区内容单调,留不住人,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
景区开发建设滞后于旅游市场需求,景区建设落后于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又缺少旅游概念。
四是旅游产品数量少、质量差,远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包括文化旅游产品、地方土特产品以及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等,都还没有打造出成功的品牌,未能通过旅游带动消费,体现出旅游业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
五是旅游行业人才匮乏。
同其它行业一样,人才是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我市旅游从业人员中,有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第一学历的人员不到10%,旅游专业人员更少,不仅管理人才、专业人才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而且一线服务人才包括导游人员也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行业领军人才更加奇缺。
总的看,我市的旅游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走上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
三、开发利用榆林旅游资源的对策与建议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开发利用榆林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榆林旅游产业,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在解决“行”的问题上下功夫。
我市地处内陆腹地,远离都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距国际客源地遥远。
解决游客“进不来”、“出不去”的问题是发展榆林旅游的关键。
为此,建议市政府近期要抓好六项工作:一是加快榆林新机场建设进度,开通国际航线,拉近国际、国内客源距离。
二是尽快实现神延铁路与包神、神朔线的联线运客,加快宁夏中卫至太原的铁路建设进度,尽快实现其与神延铁路的对接联运。
三是提高全市现有公路网的等级和运输能力。
四是建设府谷至吴堡(将来通往宜川)的沿黄高速公路,清理并建成黄河航道,为发展黄河峡谷旅游创造“水陆并进”的便利交通条件。
五是尽快实施全市范围的乡、村通油路计划,实现我市境内交通网络化,便捷化。
其中应特别注重修建好旅游景区的循环线路,保证畅行无阻。
六是全面实施农村“五通”工程,实现数字电视化,通讯网络覆盖要不留死角。
这是推动旅游业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实质性举措。
2、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知名品牌,在解决“游”和“娱”的问题上下功夫。
目前,我市不少县都相继提出了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口号,如神木提出“杨家将”品牌,米脂提出“闯”字品牌、杨家沟红色品牌等,其他县也都在探寻和打造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
市上应从全局出发,整合旅游资源,集中力量,联合打造出几个能够叫得响的文化旅游品牌。
一是要确定和打造龙头景区。
没有龙头景区就不能震憾人心,对外地游客就不能产生巨大吸引力。
镇北台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为“中国万里长城线上的三大奇观”,山海关、嘉峪关都是“天下第一关”,镇北台堪称“天下第一台”,且处在中心城市榆林城的近郊,理应成为我市的龙头景区,但目前起不到龙头作用,必须进行打造,使其能够达到五A 级标准。
打造该景区要修复镇北台两侧的1.64公里长城,修复款贡城及其配套设施,修复台顶上的军事哨棚(哨棚南檐下挂上“天下第一台”的牌匾),修建镇北台长城博物馆,还要修建相应的广场,使其与红石峡、植物园、古城步行街、凌宵塔组合形成榆林旅游的第一大亮点。
我市是举世瞻目的能源基地,大柳塔矿区已是著名的现代化煤都,产量全国第一,技术世界领先。
外地游客到榆林自然想看现代化采煤。
但采煤是在地下进行,游人无法看到。
所以应在大柳塔上马建设采用声、光、电技术的“现代化采煤演示馆”,让游人看个明白。
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将成为我市乃至全国的著名工业文化旅游品牌。
我市的其它一些重点旅游资源,虽然品位高,但开发利用滞后,也必须按照国家A级标准,进行开发、建设、打造和包装。
榆林古城要围绕九边重镇、中国著名沙漠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展开策划,添充相应内容,突出明清风貌特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加上镇北台和红石峡,将榆林打造成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进而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匈奴国都——统万城是世界目前唯一的保存基本完好的匈奴王国都城遗址,是世界遗产级旅游资源,要尽快进行策划,争取投资,进行开发,增加观光性,重现匈奴国都雄姿,力争经过努力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漠神湖——红碱淖,要围绕全国最大的内陆沙漠淡水湖和世界最大的珍禽——遗鸥繁殖地进行打造,使其成为全国知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西部仙山——白云山,要紧紧围绕西部第一道教名山、以及毛泽东主席登临白云山的故事,积极策划包装,打造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世界名山。
李自成行宫、杨家沟革命旧址群、姜氏庄园等都要逐步打造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
我市还应利用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等民间艺术,逐步推出几场如《印象〃刘三姐》那样的实景演出剧目,使榆林之旅成为游客体验自然、感受历史、感受娱乐的快乐之旅。
二是要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推出旅游市场需求的能够吸引并满足游客需要的旅游线路。
榆林一日游:游览榆林古城(包括明清风貌步行街、凌霄塔、梅花楼、世纪广场、展览馆);领略北国彩屏——红石峡,欣赏摩崖石刻书法宝库;登天下第一台——镇北台,以追忆昔日榆林边关重镇的历史。
榆林二日游:可分为南线、北线二日游两个部分。
第一,在榆林一日游的基础上,再到南部米脂、绥德、佳县等地的主要景点旅游一日。
从榆林出发到米脂,可游览著名的李自成行宫、杨家沟革命旧址和姜氏庄园三处景观。
再到佳县,领略西部仙山——白云山道观,观看晋陕峡谷汹涌澎湃的黄河,体验香炉寺的奇特与惊险,参观神泉堡毛主席旧居。
再到绥德,目睹悲壮苍凉的扶苏墓和蒙恬墓,遥忆当年震惊朝野的赵高篡权、屈杀扶苏、蒙恬事件,可阅览汉画像石展览馆丰富多彩的画像石,还可到一步岩看韩世忠蕲王庙。
第二,在榆林一日游的基础上,再到北面神木方向旅游一日。
参观锦界开发区的现代化工业聚集区,登临险峻的宗教圣地二郎山,参观神府革命纪念馆,光顾古麟州杨家城,欣赏现代煤都大柳塔,及其将要建成的现代化采煤演示馆,游逛著名的大漠神湖红碱淖。
榆林三日游:将榆林一日游和南线二日游、北线二日游合并起来,推出榆林三日游。
在榆林三日游的基础上,再延伸游览靖边县的大夏国都统万城、小河毛主席旧居,参观榆林炼油厂和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游览定边县的安边镇五里墩长城遗址、花马池盐湖风光和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驻军打盐时住过的窑洞,参观三边革命纪念塔和革命纪念馆,以及钻采石油的油区风光等。
或延伸游览府谷县府州古城、文庙和七星庙,逐步形成榆林四日游。
我市还应加强同周边省、市、区的纵向联合,实行东西联合、南北互动,推出成陵——红碱淖——榆林古城(包括镇北台、红石峡)——李自成行宫——白云山——山西晋祠;西安—延安—榆林—成陵等精品旅游线路,以拉动我市的旅游产业。
3、打造榆林饮食文化品牌,在解决“吃”与“住”的问题上下功夫。
独具特色的饮食和住宿也是旅游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内容。
虽然陕北地域广袤,景点分散,旅程遥远,但我市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却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