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CT和MRI影像诊断分析研究

合集下载

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脑组织炎症。

MRI是一种无创性、无放射线的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脑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MRI影像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弥漫性脑水肿:小儿病毒性脑炎常伴有脑水肿,表现为脑室变形、脑沟变浅,灰白质交界模糊,脑组织密度减低。

2. 病变分布广泛:小儿病毒性脑炎可引起全脑各处的病变,包括大脑半球、脑干、小脑等,但以颞叶、额叶、基底节等为主要病变部位。

3. 强化:少数病毒感染炎症病变可在MRI中显示强化,强化的位置、形态和程度各异。

4. 幕隔增厚:部分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可出现幕隔增厚,表现为该区域T1和T2信号增高。

5. 轻度脑萎缩:慢性病毒性脑炎患者可出现轻度脑萎缩,脑室扩大、硬膜外腔增宽。

鉴别诊断是指通过MRI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来区分各种可能的疾病。

小儿病毒性脑炎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主要包括:1. 细菌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的MRI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相似,但局部出血、脑室积液较为常见,可通过脑脊液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2. 肿瘤:脑肿瘤的MRI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相似,但通常局部结构破坏明显,有明显的强化,还可以有囊变、坏死等表现,通过病史、病灶位置和形态等来进行鉴别诊断。

3. 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的MRI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相似,但畸形结构的分布和形态通常有特定的规律,通过病史和病灶形态来进行鉴别诊断。

4. 其他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的MRI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相似,通过病毒学检查和病史来进行鉴别诊断。

MRI对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观察到脑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MRI诊断还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以提高准确率。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积累更多的病例,以完善小儿病毒性脑炎的MRI诊断标准。

脑炎病毒感染的神经影像学特征

脑炎病毒感染的神经影像学特征

脑炎病毒感染的神经影像学特征我曾在一家知名医院的工作经历中,有幸参与了对脑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脑炎病毒感染的神经影像学特征,以及它们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脑炎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是由多种脑炎病毒引起的,包括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肠道病毒等。

这种疾病可以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死亡。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在神经影像学检查中,脑炎病毒感染的特征性表现是脑部的炎症反应。

这种炎症反应可以通过MRI和CT等影像学技术来检测。

在MRI 检查中,脑炎病毒感染的患者的脑部会出现明显的异常信号,表现为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和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

这种异常信号通常位于脑部的灰质区域,如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白质区域。

脑炎病毒感染还可以引起脑部的弥漫性病变。

在CT检查中,这种病变表现为脑部的低密度区域,通常位于大脑的表浅灰质区域。

这种低密度区域是由于脑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脑部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引起的。

除了脑部的炎症反应外,脑炎病毒感染还可以引起脑部的坏死和出血。

在MRI检查中,这种坏死和出血表现为脑部的异常信号,通常位于脑部的深部灰质区域。

这种异常信号是由于脑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脑部细胞的坏死和出血引起的。

脑炎病毒感染还可以引起脑部的软化和萎缩。

在MRI检查中,这种软化和萎缩表现为脑部的异常信号,通常位于脑部的白质区域。

这种异常信号是由于脑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脑部神经纤维的损伤和神经细胞的死亡引起的。

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对脑炎病毒感染的程度和范围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神经影像学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脑炎病毒感染在神经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脑部的炎症反应。

这种炎症反应在MRI和CT扫描中呈现出特定的影像学特征。

在MRI检查中,受感染的脑组织会出现明显的异常信号,表现为T1加权像上的低信号和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

比较探究CT、MRI应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比较探究CT、MRI应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比较探究CT、MRI应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目的比较探究CT、MRI应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针对18例患者,首先开展对照组和观察组随机分组,两组患儿均为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收治。

对照组采用CT扫描检查,观察组应用MRI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了解小儿病毒性脑炎特点。

结果观察组阳性检出率88.89%,多发病灶占66.67%;对照组阳性检出率为55.56%,多发病灶占33.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MRI检查明显优于CT检查,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标签:比较;CT检查;MIR检查;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脑水肿;阳性小儿病毒性脑炎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对小儿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次主要探究是CT、MRI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9例,患儿年龄在3到9岁,平均(6.0±1.2)岁,经比对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具有显著差异。

1.2 方法对照组进行CT检查,扫描矩阵在512×512,扫描两秒,扫描厚度与层距控制在5~10 mm(异常分度:轻度异常:出现轻度脑水肿表;中度异常:弥漫性脑水肿并出现脑室受压;重度异常:脑实质坏死并形成软化灶);观察组开展MRI检查:滤波为50赫兹,灵敏度为5 mV,时间常数是0.3秒,记录30 min (轻度异常:病灶累积单个脑叶表现板片状低信号(T1W1)或高信号(T2W1);中度异常:病灶累及两个或以上脑叶,双侧多发,出现斑片状或条形不对称T1W1低信号或T2W1高信号;重度异常:病灶累及连两个或以上脑叶或脑干,主要呈现点状、斑片或条形T1W1低信号后T2W1高信号[1]。

1.3 评价标准起病为急性或亚急性,出现头疼、发热等症状;偏瘫、意识或精神障碍等引起脑受损;白细胞计数增加或正常;脑电图显示局部病灶或弥漫性异常;两种检查方式均显示脑部炎症正常[2]。

病毒性脑炎的影像诊断

病毒性脑炎的影像诊断

临床表现
• 典型的前驱症状:急性类感染综合征 • 进展症状:高热、颅内压增高、意识状态改变 • 伴随症状: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 • 体征:脑膜刺激征、巴宾斯基征阳性等 • 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轻至中度升高(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
为主),糖及氯化物一般正常,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升高 • 免疫学检查:血清和脑脊液各种特异性抗体滴度明显增高 • 脑电图:早期呈弥漫性慢波,以颞、额区为主
号影,多伴发脑萎缩
• 典型表现:视网膜受累、室管膜和室管膜下 强化灶
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 室管膜下线状FLAIR上高信号,可强化 • 脑室周围斑片状T2高信号
巨细胞病毒脑室炎
EB病毒性脑炎
• 好发部位:小脑、脑白质、 丘脑、大脑脚、脑桥、基 底节、胼胝体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PML)
• 一种少见的由乳多空病毒(JC)引起的进行性脱髓鞘疾病 • 发生于细胞免疫缺陷的病人,如白血病、淋巴瘤、AIDS、免疫抑
• 临床确诊方法----CSF-PCR
边缘系统
• 边缘叶:大脑半球内侧面,包括扣 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等 结构,围绕脑干上端及胼胝体周围, 呈环形
• 边缘系统:边缘叶及与其密切相联 系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核、隔核、 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及中脑被 盖的一些结构共同构成
HSE的影像学表现
• 部位:累及单侧或双侧颞叶、 岛叶,额叶底面,豆状核不受 侵,病变与豆状核之间常有非 常清楚的界线,凸面向外,如 刀切样,是其特征性的表现
核团,常呈多灶性 2. 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脱髓鞘脑炎,以
弥漫性脱髓鞘改变为其特点,多发生于皮层下及侧脑 室周围白质,尤见于白质小静脉周围,常呈多灶性
病理改变
病理特征主要有: • 脑组织局限性或弥漫性水肿 • 脑膜或脑实质的炎性细胞浸润,并可发现病毒包涵体 • 神经细胞广泛变性、坏死和小软化灶形成 • 胶质细胞增生形成结节

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各种病毒引起的儿童脑组织炎症。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常用于脑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文将对小儿病毒性
脑炎的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在MRI上表现出的特点是脑实质中的多发点状或弥漫性信号改变。


见的病毒性脑炎病原体有乙脑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

在MRI的T2加权图像中,可以观察到脑实质灰白质界限模糊或消失,脑室、脑池扩大,脑回脑沟变浅。

病愈后留下
的瘢痕区可表现为T2加权图像高信号。

小儿病毒性脑炎在MRI上的鉴别诊断主要是与其他病因所致的脑炎进行区分。

常见的
其他病因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与细菌性脑炎相比,病毒性脑炎在
MRI上的炎症范围更广泛,而且细菌性脑炎常伴有脑膜炎表现,如蛛网膜下腔积液等。


真菌感染相关的脑炎在MRI上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病灶,伴有强化。

寄生虫感染引起的
脑炎在MRI上可以看到虫卵、囊肿或蛆体。

小儿病毒性脑炎部分病例可能出现并发症,如脑水肿、脑梗死、脑脓肿等。

在MRI上,脑水肿表现为T2加权图像高信号,明显的脑梗死可以看到局灶性信号改变,脑脓肿表现为局灶性低信号。

需要注意的是,MRI诊断结果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确定病因和病情。

MRI诊断结果还需要与临床医生进行专业讨论,避免漏诊或误诊。

病毒性脑炎的CTMRI诊断附48例报告

病毒性脑炎的CTMRI诊断附48例报告

临床放射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2000 Vol.19 No.3 P.133-136病毒性脑炎的CT、MRI诊断(附48例报告)罗敏 肖家和摘 要:目的 加深对病毒性脑炎CT、MRI表现的认识,以提高临床对该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48例病毒性脑炎(男26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岁)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单纯疱疹病毒(HSV)脑炎8例。

经手术病理证实者1例。

检查方法:CT检查23例,MRI检查14例,同时经CT和MRI检查者11例。

作CT和MRI增强检查者共12例。

 结果 脑内有多发或单发病灶者47例,主要位于皮层、皮层下及侧脑室周围白质,以及基底节-丘脑区,CT上呈低密度,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同时经两种方法检查的病例中,5例CT未显示病灶,但MRI均发现病灶)。

HSV脑炎中,7例发现病灶位于颞叶、额下区、脑岛及扣带回。

1例伴小脑受累,1例伴病灶内出血,无异常改变者1例。

增强扫描病例中显示病灶强化者3例。

 结论 CT、MRI能为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诊断信息,且MRI优于CT。

与有相似影像表现病变的鉴别应紧密结合临床资料,仅凭CT、MRI表现有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CT and MRI Diagnosis of Viral EncephalitisA Report of 48 CasesLUO Min XIAO Jiahe(Department of Radiology, No.1 Affiliated Hospital, West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610041, P.R.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mak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viral encephalitis on CT and MR images, and to improve its diagnostic accuracy.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in 48 cases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26 male, 22 female, mean age 36 year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diagnosis was clin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made in 47 cases, and was sur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in one case. CT was performed in 23 cases, MRI in 14 cases, both CT and MRI in 11 cases, and enhanced CT or MR in 12 cases. Results Abnormalities were found in 47 cases, including multiple or single lesions located mainly in cortices, subcortical and 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basal ganglia and thalami. The lesions presented as low density on CT scan, and carried long T1 and long T2 on MRI. Of 11 cases underwent both CT and MRI, 5 showed normal on CT but demonstrated lesions on MRI. In 7 cases with HSV encephalitis, lesions were seen in temporal lobe, sub-frontal lobe, insulate and the cingulate gyrus. Cerebellum was involved in 1 case. Hemorrhage was present in 1 case. One case appeared normal. Conclusion CT and MRI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viral encephalitis. MRI is superiorto CT. Differential diagnosis from other diseases with similar CT and MRI findings should be based on clinical data.Key words:Viral encephalitis Tomography,X-ray computed MRI▲ CT、MRI是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在显示病变以及了解病变累及的部位、范围、程度等方面可为临床提供极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其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对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本文主要就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MRI表现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脑室系统:一般表现为脑室扩张和积水,严重的可以导致颅内压增高。

2.脑回沟:脑回沟增宽,即皮质萎缩。

3.大脑半球:大脑半球灰质密度降低,白质长条状改变。

4.基底节和丘脑:丘脑和基底节区域的水肿和炎症反应,表现为信号强度改变。

5.颅神经增强:颅神经增强可以显示颅神经的变化,一般表现为颅神经增粗,伴有嗅神经障碍等。

鉴别诊断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小儿病毒性脑炎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

如以下几方面:
1.脑膜炎:脑膜炎的MRI表现会表现为脑脊液的强化,且脑脊液的量较多。

2.脑积水:脑积水的MRI表现会表现为脑室系统扩张和积水,但是与小儿病毒性脑炎不同的是,脑积水一般不会出现脑皮质的萎缩。

3.脑白质病变:脑白质病变的MRI表现会表现为白质病变区域的信号强化,与小儿病毒性脑炎有所不同,同时伴有其他的病理表现。

总之,MRI检查对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都有一定的价值,但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断。

同时,MRI对拟诊及疾病诊断亦至关重要。

因此,对于出现神经系统疾病症状的儿童,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早期确诊及早期治疗对于疾病的预后均具有积极作用。

病毒性脑炎的CTMRI诊断对比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CTMRI诊断对比分析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64224·诊疗分析·病毒性脑炎的CT,MRI诊断对比分析杨玉静(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医院CT室,河北 承德 067400)摘 要:目的探究CT,MRI诊断病毒性脑炎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通过对比分析来促进临床上病毒性脑炎的进一步科学性诊治,找到有效实际的疗法,提高对本病诊断的正确性。

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的4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检查方法:CT检查20例,MRI检查20例,同时经CT和MRI检查者6例。

作CT和MRI增强检查者共12例。

结果病毒性脑炎的CT,MRI诊断对比分析中CT表现以大小范围不等片状低密度为主,多分布于额、颞、顶皮质、皮质下区及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常为多发。

单侧发病范围较大时,有明显占位效应。

MRI 表现长T1长T2信号,与同时做CT检查者比较,MRI显示病变更清楚。

增强扫描病变以无明显强化为主。

同时经CT和MRI检查者6例中CT未显示病灶,但MRI均发现病灶,增强扫描病例中显示病灶强化者2例。

结论 MRI检查是病毒性脑炎重要的诊断依据,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CT、MRI影像表现与临床紧密结合,能为病毒性脑炎的正确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影像学CT、MRI诊断;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51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64.1920 引言 病毒性脑炎诊断的建立通常是根据脑脊液的特征,或偶尔能从脑脊液或其他组织中分离出病毒,但能确定病毒性质的病例不足半数。

PCR技术能检测脑脊液中特殊的病毒DNA确诊[1]。

另外的方法是比较急性期与恢复期两份血清有无特异性抗体的明显增高,但此法对快速诊断无实用意义。

本组病例中,属临床诊断的脑炎病例占多数,本组收集4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影像资料,结合临床预后情况来探讨病毒性脑炎CT、MRI影像表现与预后的对比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脑炎CT和MRI影像诊断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30T09:31:04.98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6期作者:王海林王庆波(通讯作者)[导读] 分析研究临床病毒性脑炎多样性及影像表现,提高诊断此疾病的准确性。

王海林王庆波(通讯作者)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3医院放射科辽宁葫芦岛 125000;
2.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辽宁葫芦岛 125001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临床病毒性脑炎多样性及影像表现,提高诊断此疾病的准确性。

方法:分别采用CT与MRI对患者进检查,对比检查结果。

结果:CT主要有片状低密度范围不等的表现,在额、顶皮质、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及皮质下区比较常见且多发。

单侧具有较大发病范围时,占位效应明显。

MRI检查结果主要有长T1、T 2信号表现,相对于CT检查,MRI具有更清楚的病变显示,增强扫描病变主要是不存在明显强化。

结论:临床诊断应紧密结合CT、MRI影像表现,才能为临床病毒性脑炎的准确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CT 影像;MRI影像;病毒性脑炎
1. 前言
病毒性脑炎散在临床中散在发病,呈现多样化表现,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CT、MRI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是诊断病毒性脑炎的一个主要参考依据。

所以,对病毒性脑炎的CT、MRI表现的充分认识十分重要。

现分析临床中的30例病毒性脑炎有关资料,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2. 患者资料
收集病毒性脑炎患者30例,其中有18例男患者,12例女患者。

患者年龄在2—51岁之间,主要在30—50岁之间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临床中少年儿童患者主要是发热、抽搐,有1例同时伴随肢体障碍。

成年患者有15例具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有4例并发口唇疱疹,就诊时有1例患者表现出经治疗不愈的呕吐、恶心、头痛。

5例没有明确病史的患者有4例,主要是精神异常,且具有较长时间的病史,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而就诊。

自发病至初检时间在1—7周之间,17例患者只实施CT检查;9例患者依次实施CT及MRI检查,间隔1—30天不等;4例患者只实施MRI检查。

7例患者采用增强CT扫描,6例患者采用增强MRI扫描。

在脑脊液检查中,有25例患者呈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及白细胞含量增高,临床将结脑、化脑及脑梗塞等疾病排除,有5例患者治疗2个月后采用CT平扫进行复查。

3. 结果
30例患者采用CT、MRI检查,都存在程度、部位及范围不同的异常表现。

CT影像主要是片状低密度区,具有不清晰的界限,其内能发现高密度斑点状出血灶和更低密度坏死区,灰白质都受到影响。

患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患者有4例、患有少年儿童散发性脑炎的患者有6例,都只是位于颞、额顶部患病。

有11例患者病变位于单侧,3例患者病变位于双侧,4例患者灰白质都受到影响。

单侧较大范围发病患者的占位效应比较明显,其余患者病变都发生在白质区,主要是散在斑片低密度区双侧,大部分患者在侧脑室周围分布,都影响患者颞、额、顶等部位,患病早期具有模糊边界的表现。

患者病变MRI表现为T1低信号加权,T2高信号加权,诚信不均匀信号,伴出血患者能够发现斑点状短T1长T2高信号灶,伴坏死患者可发现更长的T1、T2信号,具有清晰或模糊的界限。

患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1例患者同时伴随散在出血灶,脑室周围双侧多发病变的有2例患者,CT平扫呈现白质区稍低密度的表现,不具有清晰边界。

在MRI检查后,患者病变位置存在的长T2高信号比较明显,以及明确的显示范围,T1加权信号也具有不明显的差异。

经CT诊治有3例患者在1个月后在进行MRI复查,病变位置可显示出清晰边界;其中有1例患者在白质区内呈现棉团状多发散在长T1、T2信号,每病灶强化后,内缘都具有弧线状强化。

1例患者CT强化后表现斑片状少量强化,1例患者存在脑回状强化,其它病例都没有强化明显的表现。

所有病例都实施手术方法治疗,临床中经过抗病毒及激素治疗后进行随访,症状好转情况都比较明显,患有疱疹病毒脑炎同时伴随出血的1例患者发生昏迷,经及时治疗也没有发生后遗症。

主要是头痛、癫痫样发作患者治疗后都获得比较显著地效果,而主要是精神异常的患者,症状都难以迅速恢复。

经治疗后对患者进行CT复查,2例儿童患者在病变范围上都发生程度不同的缩小,1例成年患者症状尽管出现好转,但脑内缩小的病变范围程度不明显,也没有发展趋势。

4.讨论
因病毒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直接侵犯,引起局限或弥漫性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并坏死,增生胶质细胞或存在炎性细胞浸润脑实质,还将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发生异常,受病毒感染影响产生变态反应而引起急性脱髓鞘脑炎,大部分病变都处于皮层下及侧脑室周围白质位置,更多见的是在小静脉周围并表现出多灶性。

目前还难以通过实验性检验对病毒性脑炎的病毒类型进行准确确定,因此还主要依靠临床进行诊断。

CT、MRI检查结果显示病变及对病变累及因素的了解,为临床诊断提供的信息比较有价值。

在CT、MRI表现上,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特征性比较明显,通常在颞叶、额叶底部存在病灶,不对称分布于单侧或双侧,与豆状核具有的界限清晰,低密度CT,低信号T1、高信号T2的MRI。

大部分扫描增强不强化,少数存在斑片状、脑回状,弧线形强化符合有关研究报道。

不仅是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其它病毒性脑炎患者大脑白质也具有弥漫性、多发性、对称或不规则等表现特点,病变主要位于脑室周围,也有一些位于皮层灰质。

本研究的30例患者中,病变位于白质区的有20例,占66.7%,这与有关研究报道是一致的。

CT表现的低密度区为均匀或不均匀,具有模糊或清晰界限,大部分病灶没有强化。

MRI表现出的信号为长T1、T2,在多发病灶内缘有1例患者的MRI增强表现出弧线状强化。

由于T2加权在MRI中相对于CT而言,反映增加的脑组织中水份更加敏感,对显示改变的病毒性脑炎病理改变更加清晰,本研究病例中,相对于同期实施CT、MRI影像检查,MRI具有较大的显示范围,较多的数目,提供更加可靠的诊断信息。

在影像表现方面,病毒性脑炎与多种病变具有相似之处。

实施MRI检查能够发现多发病灶,对于病灶周围存在水肿情况更加清楚。

总之,影像征像应紧密结合临床诊断,对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隋邦生,吴恩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3]罗敏,肖家和.病毒性脑炎的CT、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15
[4]鱼搏浪,王泽忠,杨广夫等.病毒性脑炎的CT和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7.8
作者简介:王海林,男,汉族,籍贯:河北省秦皇岛,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MRI诊断。

*通讯作者:王庆波(1985-),大学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腹部磁共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