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题及其答案

合集下载

2020高考语文 名校文言文整体阅读专题训练1(含答案)

2020高考语文 名校文言文整体阅读专题训练1(含答案)

高2020届名校文言文整体阅读专题训练1(含答案)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1]隐处也。

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

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

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

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

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

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

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

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水流波动,势欲飞起。

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

意当日垂纶[2],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

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

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

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

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

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

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

日之.夕矣,舟泊前渚。

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

快矣哉,是游乎!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3]卧游五岳,孙兴公[4]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

客曰:“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注释】 [1]严先生:指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

刘秀做皇帝后,他改名换姓,隐居不仕。

后被刘秀觅得,召到京师洛阳,授以谏议大夫,固辞不受,归隐于富春山。

[2]垂纶:垂钓[3]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篇一」(一)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公将鼓之鼓:(2)既克,公问其故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2分)参考答案:1.(1)击鼓(1分)(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

共2分)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

2分)(九)河南实验区(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2题。

(共10分)(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_文言文整体阅读:苏武传_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_文言文整体阅读:苏武传_练习(1) 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苏武传课后练习(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扶辇下除,触柱折辕除:台阶B.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亡:死亡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素:一向D.加以老母系保宫系:拘押3.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并说明其用法。

(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2)其一人夜亡( )(3)宜皆降之( )(4)惠等哭,舆归营( )(5)单于壮其节( )4.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是( )A.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C.见犯乃死,重负国。

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5.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C.未之有也D.果地震陇西6.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衡少善属文属文:写文章B.精思傅会傅会:文章的经营构思C.其牙机巧制牙机:枢纽和机件D.称为政理政理:政治管理7.下列语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以(之:指张衡所写的书)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著《灵宪》《算罔论》,(张衡)言甚详明。

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大将军)累召(张衡)不应。

D.自去史职,(官职:此处指太史令一职)五载复还。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武败,坐党事,禁锢十余年坐:因为B.续为上言,宥其枝附宥:宽免C.贼既清平,乃班宣政令班:颁布D.皆输东园礼钱千万输:运输9.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

毅归赵,燕军共忿。

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

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燕皆呼“万岁”。

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

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2020高考语文 名校文言文整体阅读专题训练5(含答案)

2020高考语文 名校文言文整体阅读专题训练5(含答案)

高2020届名校文言文整体阅读专题训练5(含答案)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纳粟赏行,遂受职名。

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

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

明年卒,年七十一。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讫:终了,完毕。

B. 为《学规》俾.守之俾:并且。

C. 单车屏.徒从屏:使……退避。

D. 有短.朱熹者,谓其疏于为政短:诋毁,指摘。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独端坐以.指画沙王好战,请以.战喻B. 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C. 禁女妇之.为僧道者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D. 五年,依所.请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 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

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

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

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

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1)故/ 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

故可知其停顿为:故/ 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 故/ 人/名为谏果。

⑵ 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 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原因。

C好像。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时时:不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一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

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

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

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

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

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

县中称美。

推为三老。

年八十余终。

遗令焚削文契。

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宏少有志行。

王莽末,义兵起,刘伯升与族兄赐俱将兵攻湖阳。

赐女弟为宏妻,湖阳由是收系宏妻子,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

湖阳军帅欲杀其妻子。

会汉兵日盛,湖阳惶急,未敢杀之,遂得免脱。

更始立,欲以宏为将,宏叩头辞曰:“书生不习兵事。

”竟得免归。

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老弱归之者千余家。

时赤眉贼欲攻宏营,宏遣人持牛酒米谷,劳遗赤眉。

赤眉长老先闻宏仁厚,皆称曰:“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

”引兵而.去,遂免寇难。

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

常戒其子曰:“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

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

”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

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帝甚重之。

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

宏顿首自陈:“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愿还寿张①,食小乡亭。

”帝悲伤其言,而竟不许。

(选自《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注】①寿张:光武帝即位后,封樊宏为寿张侯。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戮:并、合B.向之笑者咸求假.焉假:借C.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譬:比喻D.宏为人谦柔畏惧,不求苟.进苟:苟且,随便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B.引兵而.去,遂免寇难/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C.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陈胜者.,阳城人也D.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 寿毕,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7.以下七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樊重父子品行的一组是()①世善农稼,好货殖②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闾③遗令焚削文契④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⑤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⑥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⑦愿还寿张,食小乡亭A.①③⑦ B.③④⑥ C.②⑤⑦ D.④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樊重的巨万家产是自己善于经营、上下的戳力合作得来的,他聚财而不吝财,乐善而好施,赈瞻宗族,解决纠纷,且不计回报。

临死时烧了债务人所有的借据。

B.樊宏的志行体现在王莽末年,义军纷纷起事时能善待赤眉军,并能舍弃亲情,留在赤眉军中。

C.樊宏深知水满则溢的道理,常以前车之鉴来告诫子弟,要谦恭谨慎,富而不骄,贵而不傲。

D.樊宏在重病中还担心子孙会为无功而享受大国的食邑所累,所以请求皇帝收回寿张,更换小乡亭作为子孙的食邑。

皇帝终究没有答应。

9.翻译与断句。

(10分)(1)翻译。

(6分)①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②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

(2)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4分)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说林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2分)张仪诳楚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

”楚王说而许之。

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

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

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

两国之兵必俱至。

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

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

”使者怒,还报楚王。

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

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

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招致。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是之.谓大丈夫也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C.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7.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3分)()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9.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一段话断句。

(4分)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2分)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4分)一5、C(譬:晓谕,晓示,文中是晓以利害,劝伯升退兵之意。

)6、D(因:均为副词,趁机。

A、其:代词,他,指樊宏/副词,表示猜测,大概。

B、而: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递进,并且。

C、者:————的人/助词,“者——也”用于主谓之间,表判断。

)7、C(①表现樊重善农商;④间接表现樊宏行善;⑥表现光武帝对樊宏的关心。

含三句之一的都应排除。

)8、B(樊宏并不是留在赤眉军中,而是留在刘伯升军中。

如果留在赤眉军中,那是没在“志行”了。

)9、(10分)(1)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注意“用”、“向”、“假”、“素”、“见待”、“心”等词译法。

(2)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每断对3处1分,共4分)【参考译文】樊宏,字靡卿,南阳郡湖阳人,是(世祖汉光武帝刘秀)的舅舅。

父亲樊重,字君云,继承了祖上传统,(既)善于经营农业,(又)善于做买卖。

樊重性格温和宽厚,有法度,一家三代共享有家产,子孙早晚都向长辈问候请安,(一家人有规有矩)常常像在公府里照章办事一样。

他经营产业,没有一件可丢弃的财物,都能各尽其用,督促役使奴仆,也各得其宜,人尽其才,所以上上下下能同心合力,所获财利每年都成倍增长,以至广开田产达三百多顷。

他曾经想做家用器具,就预先种下了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都嗤笑他。

但过了几年,(成材了的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过他的人都向他借用(梓木、油漆)。

家产积以万计,(而他从不吝惜,总是)赈济赡养同族的人,施恩于乡间邻里。

他的外孙何氏兄弟争夺财产,樊重感到羞耻,拿出二顷田给他们,平息了这场纠纷。

县里的人无不称赞他的美德,尊推他为三老。

他在八十多岁时去世。

他平素借给别人的钱前后几百万之多,临终时,他嘱咐家人将借贷文契削去姓名,统统烧掉。

借贷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很惭愧,争先恐后到樊家还债,而他的儿子们遵从父亲的遗嘱,终于不肯接受。

樊宏年轻时便有高尚的志向和优秀的品质。

王莽末年,义兵起事,刘伯升与族兄刘赐都带兵攻打湖阳,刘赐的妹妹是樊宏的妻子,湖阳县府因此便把樊宏的妻子儿女抓了起来(作人质)。

让樊宏出城叫刘伯升退兵,而樊宏却留在了伯升军中。

湖阳的军帅想杀死樊宏妻子儿女。

此时汉朝兵力日益强大,湖阳军帅非常害怕,不敢杀他们,这样才免于一死。

更始帝即位,想用樊宏做大将,樊宏叩头推辞说:“书生不熟习用兵打仗的事。

”终于得以免职回乡。

回乡后,樊宏和宗族家人亲属修筑营垒壕堑自己坚守,老弱的百姓归附他的有一千多家。

但是赤眉军想攻打樊家营垒,樊宏派人送去牛、酒和米谷,慰劳赤眉军。

赤眉军中的长老以前听说过樊宏仁厚,都称赞道:“樊宏向来行善,而且现在如此礼待我们,我们怎能忍心去攻打他呢?”于是撤兵而去,樊家这才免于一场寇乱。

樊宏为人谦恭和顺,谨慎戒惧,不苟且谋取功名利禄。

他经常告诫子弟说:“大富大贵财禄盈溢的人家,没有几个能有好结果的。

天理憎恶骄满而喜好谦恭,以前那些贵戚的下场都是明显的警戒啊。

”每逢上朝,他总是提前到达,俯伏在地听从上面交待要办的事体,等上面交待完了才敢起来。

樊宏上书陈述应办的事情和议论朝政得失,总是亲手书写,并将草稿毁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