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审美活动的个性

合集下载

美学概念

美学概念

1.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初级审美意识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高级审美意识比初级审美意识更为成熟、更为自觉,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

2.艺术美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但是只有我们存进行创造和欣赏时,艺术品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3.美学思想荚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它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衙、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它也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同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感性学1750年,鲍姆加登出版了首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题为Aesthetica,意为“感陛学”,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

鲍姆加登明确指出这门学科“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是“对以美的方式思维过的东西所作的共相的理论考察”。

从此,美学从包罗万象的大哲学中分离出来,获得了自己的学科形态和独立地位。

5.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审美形态既是人类在具体历史条件和环境中、通过长期人生(包括审美)实践活动积淀而成的、能“直观自身”的对象性基本样态,又是对审美活动中被感受的对象存在样态的逻辑归类。

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既有现实历史的根据,也与人类的思维方式、语言、民族文化精神密切相关。

6.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实践美学名词解释

实践美学名词解释

实践美学名词解释实践美学也叫“参与式”美学,“反思式”美学。

它们都是强调实践,反对静止地孤立地观察事物的美学,而主张通过人类自身的实践来建构世界和解释世界。

实践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论为指导,认为一切真正美的东西必须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即只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产生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

由此可见,实践美学既重视客观的物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又重视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因而是一种强调人的现实活动、强调美的实践品格的美学。

1、其实,古代就有这种美学思想了,如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美学思想等,但是把它上升到哲学高度却是在近现代之后。

如康德的美学思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胡塞尔的美学思想等。

对于实践美学这个名词,要么没有一点点自己的见解,要么自己胡乱说一些见解,或者从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是实践美学,更没有看见过这个名词,仅凭空想象。

像这样的人,一般是初入职场,一无经验,二无优势,三无背景,四无智慧,五无人缘,六无资金,七无能力,八无人脉,九无成绩,十无兴趣,十无抱负,十一无激情,十二无耐心,十三无气质,十四无个性,十五无特长,十六无上进心,总之一句话:还是一颗初出茅庐的小草吧。

但是要记住,草虽小,也要成为参天大树,让世界充满绿色。

2、审美文化功能论1)审美文化是一种人的社会文化,它在社会文化的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具有独特的价值。

它包括审美实践活动及其相关的思维活动、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等。

如果这种审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主流的价值观相悖,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发生混乱。

2)审美文化的价值判断首先在于它肯定并推崇高尚的审美文化功能。

3)我国早在2000年前的《礼记》中就有关于道德实践的论述,如“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又如“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实践美学的源头,影响着当代实践美学的发展。

3、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基本完善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它也在不断完善。

第十章 现实审美活动的个性

第十章 现实审美活动的个性

第十章现实审美活动的个性第一节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现实的审美活动是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人的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及其各种认识能力,都因生理基础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个体的独特性,从而使审美活动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审美活动中的个性特征既有人的遗传因素、天赋素质等生理基础的差异,又有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文化教育等社会环境的差异。

1.个性特征与先天因素个性特征与人的先天因素,如气质、神经系统类型与生理素质等有关。

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气质体液说,认为人体内因血液、黄胆汁、黑胆汁、粘液汁混合比例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质类型血液在比例中占优势的为多血质,黄胆汁占优势就为胆汁质,黑胆质占优势就为抑郁质,粘液汁占优势就为粘液质。

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有对应关系,可以按照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三个基本特性即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的不同组合来解释气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为强而不平衡的灵活型的,在气质上是不可抑制型;强而平衡的灵活型,在气质上是活泼型;弱而平衡的惰性型,在气质上是安静型;弱而不平衡的惰性型,在气质上是弱型。

多血质的人热情、灵活、机智、敏锐,情绪兴奋性高,外露、外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胆质汁的人豪爽、直率、敢作敢为,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外倾性明显,反应速度快而不灵活。

粘液汁的人安静、稳重、踏实肯干,情绪兴奋性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具有稳定性。

抑郁质的人孤僻易感,优柔寡断,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严重内倾,反应速度慢,刻板而不灵活。

巴甫洛夫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分为艺术型、思维型和中间型,认为各类型的特点与一些专门能力直接相关。

第一信号系统在自己的活动中占相对优势的人为艺术型,他们对现实的感知具有完整性、充分性和主动性,想象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

第二信号系统在自己的活动中占相对优势的人为思维型,他们长于分解现实,抽象思维能力发达。

审美是一种最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

审美是一种最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

审美是一种最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他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一位的诗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一、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只有在审美中,才能彰显真实的的自我二、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只有在审美中,才能确证自我的创造才能和精神自由三、审美活动有助于从整体上全面提升人生境界。

人生有多重境界,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天地境界等等,而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通过审美活动,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

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概括地说,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

这里面又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中,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

在这一创造过程中,人克服了完全受制于外部自然的被动性,真正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例如,动物(像蜜蜂、蚂蚁、海狸等)为自己构筑巢穴或居所,仅仅是其本能的一种活动,它们世世代代都是一个样子;而人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象的特点、规律,为自己建造各式各样功能不同、风格迥异的房子,四合院、别墅、宫殿、摩天大楼,或圆,或方,或木结构,或钢筋水泥……其中更可以充分地体现出建造者的趣味和标准,凝聚人的感情。

二是人类生活与生产劳动的静态成果,以其美的外在形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内容,感性地显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从而使人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对这一成果进行审美观照。

第二,由于审美活动已经从物质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它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是隐藏在实用价值背后,而是已经在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及其成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这时的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

美学复习题

美学复习题

美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0分)1、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三个要素组成。

2、艺术品的初步定位:艺术品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人工产品是艺术品的基本定位】3、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想象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4、集体无意识说的代表人物——荣格5、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6、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7、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8、西方美学史经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9、审美现象是由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10、按照日本学者笠原仲的观点,中国人最原始美的观念是指始于味觉的美。

11、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12、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13、中国当代主客观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14、中国当代实践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15、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均称与明确”16、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是物象性和意味性的统一、模糊性和明确性的统一17、社会美包括人体美,人的行为美,人的性格美和社会环境美18、艺术美的特点典型性,思想性和普通性19、悲剧类型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20、审美发生理论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21、艺术家纯粹内在机制包括: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22、休谟美学思想中的核心23、艺术创造的过程分为:触发阶段,发展阶段,生产阶段24、艺术作品的结构是: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25、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之源,是美的事物的根源26、古希腊《诗学》亚里士多德27、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雕刻,绘画,音乐,舞蹈28、时间艺术分指:戏剧,文学,音乐29、蔡元培把美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0、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形而上学31、色彩,形状,声音构成形式美32、法国启蒙狄德罗33、曹丕《曲论.论文》文艺创作风格34、空间艺术主要指建筑,雕塑,绘画35、旧石器时代,艺术成为普遍活动36、巫术是审美活动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37、康德提出美是“无目的合目的性”二、名词解释(共20分 4个/5分)1、“美学之父”1750年,鲍姆加登出版了他的《感性学》。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教学大纲中文系第一章:美学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美学课简介一、课程定位:“美学原理”课是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必修课),是文艺理论课程群当中的核心和基础部分。

课内学时48课时,学习时间为16周,3学分。

二、主要内容对美学学科的介绍与说明,对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发生、审美活动的独立的整体探讨,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价值类型、现实的审美活动、现实审美活动的个性的具体分析,以及对美的哲学探讨,从而对人类的审美现象形成全面剖析。

三、教学目的:通过“美学原理”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虽然是中文系的课程,但严格地说,美学的学科性质却应归属于哲学。

也就是说,美学在本质上与哲学一样,运思面对着的是永恒无解的难题,永远在问题的境域之中。

没有问题就没有美学,这是美学的困惑也是美学的魅力,所以,学习美学要有“问题意识”,要把美学问题与中外美学史联系起来,倡导“交流”“对话”的解释学的思想方法,因为美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美学”是一门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课,以讲授为主。

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并要求学生对少数经典文献要做较为深入的阅读和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审美问题的能力。

讲授中突出重点难点,解决疑点。

适当地安排审美鉴赏实践,如观摩影像,举行文艺作品研讨会,在审美实践中学习美学,提高审美能力。

1第二节美学与文艺理论课程群一、何为课程群:在研究对象具有交叉和相互联系的一些课程称之为一类课程群。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资料瑾孺制作 2014、06、191、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①在观照自然中感受到自然事物的美。

②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美。

③在艺术创造和鉴赏中感受艺术的美。

2、如何理解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首先,美只有对人来说才具有价值,在审美现象中,没有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的,所谓纯粹客观的美。

其次,同样也没有,离开审美客体对象的,纯粹的审美主体,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就是对象一定是和人发生了某种特定的关系。

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美只对人而言。

3、审美关系的特点①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和直觉性。

②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③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④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4、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关系。

首先,审美对象是,与主体发生什么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审美对象中与审美主体及其美感,相对应的结构是多层次的。

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层的后面是更深沉的层面(“存在”或者说是“道”)。

审美主体是进入审美关系的人及其美感。

审美主体的构成层次与审美对象的构成层次是对应的。

分别对应的是审美主体方面有感官快适、有渗透着情感因素的理解、有着整体的生命承担。

处在相互作用的审美关系之中也大概分为首先是静观关系、其次是对话关系、最后是存在关系。

5、“关系在先”的原则: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审都是在两者的相互关系和活动中同时形成的。

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构与审美主客体的生成是同时同步的,没有先后之分,但是在逻辑上讲,则是审美关系在前,审美主客体在后,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确定者,审美关系之前和之外,无所谓什么主体和审美客体,这就是“关系在先”的原则。

6、审美现象的历史性: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从来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衍变的,在这一衍变的过程中,他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1.绪论1.美学的学科属性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1.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美学学科1.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1.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1750 年出版《美学》。

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2.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1.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领会)(1)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2.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识记)1.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

2.代表思想: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现实审美活动的个性第一节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现实的审美活动是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人的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及其各种认识能力,都因生理基础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个体的独特性,从而使审美活动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审美活动中的个性特征既有人的遗传因素、天赋素质等生理基础的差异,又有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文化教育等社会环境的差异。

1.个性特征与先天因素个性特征与人的先天因素,如气质、神经系统类型与生理素质等有关。

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气质体液说,认为人体内因血液、黄胆汁、黑胆汁、粘液汁混合比例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质类型血液在比例中占优势的为多血质,黄胆汁占优势就为胆汁质,黑胆质占优势就为抑郁质,粘液汁占优势就为粘液质。

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有对应关系,可以按照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三个基本特性即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的不同组合来解释气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为强而不平衡的灵活型的,在气质上是不可抑制型;强而平衡的灵活型,在气质上是活泼型;弱而平衡的惰性型,在气质上是安静型;弱而不平衡的惰性型,在气质上是弱型。

多血质的人热情、灵活、机智、敏锐,情绪兴奋性高,外露、外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胆质汁的人豪爽、直率、敢作敢为,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外倾性明显,反应速度快而不灵活。

粘液汁的人安静、稳重、踏实肯干,情绪兴奋性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具有稳定性。

抑郁质的人孤僻易感,优柔寡断,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严重内倾,反应速度慢,刻板而不灵活。

巴甫洛夫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分为艺术型、思维型和中间型,认为各类型的特点与一些专门能力直接相关。

第一信号系统在自己的活动中占相对优势的人为艺术型,他们对现实的感知具有完整性、充分性和主动性,想象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

第二信号系统在自己的活动中占相对优势的人为思维型,他们长于分解现实,抽象思维能力发达。

两个信号系统在自己的活动中取得相对平衡的人为中间型。

生理素质主要包括感官能力与人所具有的各种智力。

感官能力主要是指视力、听力,各人的感官能力都是有差异的。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理论,人的智力至少应包括七种,即言语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人际智力与自知智力。

其第一、二种是指人们已经很熟悉的“智商”,最后两种则是近年盛行的“情绪智力”,又称“情商”。

情绪智力是指人的性格与情绪特点,包括自我努力、自我控制的能力,包括感觉与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种能力也具有先天性。

人的先天因素的不同特点,使得人具有不同的审美个性。

从气质上看,一般来说,胆汁质(不可抑制型)的人喜爱鲜艳的色彩、新奇的形象和独特的造型,易赶时髦,变化大。

多血质(活泼型)的人的审美个性与胆汁质的人相似,程度上相对弱一点。

粘液质(安静型)的人喜爱典雅素淡的色彩,精巧平和的造型,受传统的影响较大,不赶时髦,变化小。

抑郁质(弱型)的人与粘液质的人的特点也相似,稳定性更强。

从神经系统类型看,艺术型的人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有超出常人的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容易对周围普通的事物产生审美反映。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2.个性特征与社会文化因素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文化教育等社会环境的熏陶与培养,对人的个性特征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于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最大的影响当然是来自文化环境的影响。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文化的影响是每个人不能拒绝的必然的影响。

文化应该理解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选择与改造的实践方式,是以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人类生活方式及其产品的总和。

文化包含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由于人类文化的三个方面都存在着审美的层面,它们对于人的审美个性的形成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感觉积淀着社会文化的内容。

种种社会生活的模式和情感内容由于与某些生理感觉在结构上的相似,就不自觉地或无意识地渗透于我们的感觉之中,使人的感觉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因而区别于一般生理性的感觉。

知觉与想象需要理解,社会文化的影响就更大个性特征的形成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黑格尔说过:“同一句格言,在完全正确理解了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阅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样的意义和范围,要在成年人那里,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来。

”([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第41页,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3.个性特征与个体心境所谓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具有弥散性特点的情绪状态。

某种心境的产生,总是有其来自外界的刺激和自身意识的倾向性。

审美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更受到个人心境的影响。

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荀子:“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知其状,轻暖平簟而体不知其安”(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第5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第二节现实的审美对象1.现实的审美对象与审美客体的区别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是现实的审美对象,它与审美客体是有区别的。

可能的审美对象是指审美客体,是在人类历史上生成的客体。

而现实的审美对象只能是在具体的、现实的审美活动中存在,只能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中存在。

2.审美注意中的审美对象现实的审美对象首先只能是审美注意中的对象。

在审美的准备阶段,审美注意所集中的对象是审美对象。

那是经过注意选择的对象,是与主体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心理距离的对象。

这种对象只是“现象学的对象”,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毫无关系,也就是说,是事物的感性外观构成了审美注意中的对象。

对于每个具体的审美主体来说,这种注意又会受到具体的审美兴趣、情感要求等等的制约,使选择出现多样性。

只有被具体的主体所选择的对象,被具体的主体所注意的对象,才是这个主体的审美对象。

3.审美感知中的对象审美对象还是审美感知中的对象。

在审美感知阶段,主体对对象既是一种“接受”,又是一种“建构”。

它不仅仅是“剌激-反应-接受”这样一个单向的、被动的接受过程,同时更是主体按自身的情感模式主动地建构一个完美的审美对象的过程。

审美知觉中的审美对象是与实存客体相似又不相同的对象,是通过审美感知建立的心灵中的对象。

它是知觉对对象进行完形建构后的对象,是个体性审美感知的对象。

每个主体在对同一审美客体进行审美知觉时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客体加工、转换、构建,由此所建立的无疑是属于个体的审美对象。

4.审美体验中的对象审美对象又是审美想象中的对象。

在审美体验阶段,主体的想象全面展开,以体验的方式从对象的外在形式进入对意义层次的把握和理解,进入了“物我同一”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首先,它是意义的世界。

在审美体验中,一切外部事物的表象都作为某种意义表象对人存在着,而不是作为知觉的表象存在着。

因而,体验中的表象往往具有象征性。

体验的世界还是情感的世界,进入体验也就意味着进入了情感世界。

这种情感世界往往是主体自身的情感世界,体验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把握自身的情感生活。

在审美体验阶段形成的审美对象,其心灵化的特点更加突出。

对象的意义把握是因人因地因时而不同的,个人情感更是变化万千,不可捉摸。

个人情感的对象化也具有了不可把握的性质,是一种没有固定形式的审美对象5.审美理解中的对象审美对象还可以是审美理解中的对象。

在审美超越阶段,主体通过审美理解,达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飞越,有限向无限的突进,也就是到达了一种理想境界。

此时的审美对象,早已失去其具体的形状,是一种不可描述的、靠理性把握的心灵意识的对象。

从审美注意开始,个体的审美活动一步步把审美客体转变成属于自己的审美对象,转变成现实的审美对象。

主体任何一种审美愉快的获得,都是从这个具体的个体心灵中的审美对象得到的。

由此可知,同一审美客体可以形成多个审美对象,即“有多少个观众,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

第三节审美活动中的审美愉快1.作为美感的审美愉快审美愉快是指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效应,是在各审美阶段获得的心理效果,也就是美感,或审美经验。

它们的表现形态有不同,但都是一种愉快的感觉,或愉快的经验。

审美愉快具有层次性。

审美愉快的层次性不会凭空产生,它只能在审美心理过程中获得。

正因为审美心理过程具有逐步递进的阶段性,作为每一阶段的心理感受产物的审美愉快也表现出它的层次性特点。

2.感官层次的审美愉快在审美感知阶段所获得的审美愉快是一种初级的审美愉快,是在感官层次所获得的愉快。

在这个阶段,审美客体起着很主要的作用。

主体对对象的接受受制于对象剌激力的大小,主体往往是不由自主地去接受、去完形、去建构,以自己的身体通过感官与对象发生同构共鸣,并使主体获得感官上的快适和知觉中的愉快,或许也可以称作感性的愉快。

3.心意层次的审美愉快在审美体验阶段所获得的审美愉快是一种较高级的审美愉快,它是在心意层次所获得的愉快。

在这个阶段,主体深入到审美对象的意义层次,体验、领悟着审美对象的意义和情感,并且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体验、领悟着自我的意义和情感。

在这种体验中,主体获得的是“会心”的喜悦,主体的一切情感都在与审美对象的交融中得到某种满足。

这种满足是深入于心意间的愉快。

在审美体验阶段所产生的审美愉快,同主体自身的生命意义的发现与表现紧密相联。

此时,身外之物即心内之物,心内之物即心外之物,主体即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即主体自己。

主体对自身的情感、自我、生命有了深切的领会,同时主体的情感、生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现,主体的心灵意识充满着欢欣鼓舞或陶然自得。

4、精神人格层次的审美愉快在审美超越阶段,主体获得的审美愉快是精神人格层次的愉快,也被称之为“悦志悦神”。

主体超越了自身存在的有限空间,似乎窥见了宇宙本体,发现了人生的永恒价值。

因而,它常常表现为人格的震动、灵魂的颤栗,这是人的心灵的洗涤,主观精神的升华,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庄子所谓的“至乐无乐”的境地,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境地。

这种审美愉快类似于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

思考题1.试析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形成的根源。

2.什么是现实的审美对象?它与审美客体是什么关系?3.什么是审美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