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名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关于提名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关于提名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完成的“超深水平井随钻储层探测与轨迹控制技术”项目拟由北京市提名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该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2017年12月21日至2017年12月27日。
任何单位、个人如对公示项目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科技管理部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
异议应当签署真实姓名或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方式。
逾期或匿名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人:邓大伟联系电话:0电子邮件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超深水平井随钻储层探测与轨迹控制技术二、提名单位意见我国超深层油气资源占油气资源总量的1/3以上,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
超深层具有高温、高压、非均质强等特点,采用直井开发综合成本高、效率低,迫切需要利用超深水平井增大有效泄油面积,大幅提高单井产量,实现高效开发。
该项目创建了以提高储层钻遇率的近钻头地层成像探测技术、确保精准中靶的井眼轨迹随钻测量及控制技术、降低钻柱摩阻的高温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技术的超深水平井随钻储层探测与轨迹控制技术,解决了超深水平井钻井面临优质储层钻遇率低、轨迹控制难、水平段摩阻大等世界级难题,实现了水平井钻井更聪明、更精准、更高效,使我国超深水平井钻井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项目技术原创性显著,获授权发明专利36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80余篇。
项目成果在四川元坝和新疆塔河、顺北等油气田进行了工业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强力支撑了超深层油气资源高效开发;创造了多项超深水平井世界工程纪录,显著提高了我国石油工程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专家鉴定,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于201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申报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拟提名申报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简表

1 2 3 4 5 6 7 8
二、主要知识产权情况(基础类可以不填)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不超过 10 件)
序号 知识产 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拟提名申报 2018 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简表
成果名称 主要 完成人 完成单位 申报类别 □应用类成果奖 □基础类成果奖
主要包括:项目立项背景、主要创新点或发现点,技术指标对比,应用情况或 论文引用情况等。 (限 2 个页面)
成果简介
一、代表性论文论著情况(应用类可以不填)
1、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限 8 篇)
序号 论文论著名称 /刊名/作者 年卷页码 (XX 影响因子 年 XX 卷 XX 页) 发表时间 (年月日)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SCI 他引次数 他引总次数 是否国内完成
1 2 3 4 5 6 7 8
2、代表性论文论著被他人引用的情况(不超过 8 篇)
序号 被引代表性论文论著题目 引文题目/作者 引
2018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2

2018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项目名称: 医药脂质纳米材料及其产业化关键技术提名单位:江苏省教育厅完成人及主要工作:[1] 顾宁,东南大学,排名1:全面负责项目研究方案、研究内容与组织实施;整体负责新型脂质纳米材料的研究,以及新型脂质纳米粒、脂质体和脂质微泡的应用研究。
[2] 吉民,东南大学,排名2:负责脂质纳米材料的创新制备工艺路线设计,工艺路线优化研究,以及具有靶向功能的新型脂质纳米材料的设计。
[3] 夏强,东南大学,排名3:负责功能脂质纳米粒的规模制备关键技术开发,成功实现了功能脂质纳米粒实验室配方和工艺在生产线上的放大,取得一致的结果。
[4] 蔡进,东南大学,排名4:负责脂质纳米材料的大生产工艺研究,产品分离纯化技术研究,产品杂质的结构鉴定及合成研究;多种具有靶向功能的隐形纳米脂质材料的设计合成和生物筛选研究,显著提高肿瘤靶向性。
[5] 杨芳,东南大学,排名5:负责脂质微泡的研究,利用其负载药物、造影剂或探针分子的特点,靶向递送实现对耐药肿瘤干细胞的增强杀伤,也便于进行体内外造影跟踪和检测。
[6] 李锐,苏州东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排名6:负责脂质纳米材料的产业化研究,完成脂质材料生产线的建设及调试,制定相关脂质纳米材料的质量分析报告,建立了相关企业质量标准。
对关键技术进行了充分研究和工艺验证,稳定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制备和纯化技术,建立了完整的企业生产制度和质量标准。
脂质纳米材料质量标准的确立,并获得生产注册批件。
[7] 熊非,东南大学,排名7:负责新型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测定及抗肿瘤生物活性的研究。
[8] 王祥建,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8:负责脂质纳米材料应用于药物组装及药理活性测试的研究。
[9] 徐静,苏州纳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排名9:建成了功能脂质纳米粒规模制备生产线,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建设了更加适应工业化需求的柔性生产线;率先制定了功能脂质纳米粒产品的检测规范和产品标准,为实现功能脂质纳米粒的产业化制备和应用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18.05.14•【字号】苏科技规〔2018〕134号•【施行日期】2018.05.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省科技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苏科技规〔2018〕134号各有关提名单位(专家):为规范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高质量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根据《江苏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苏政办发〔2018〕29号)和《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试行)》(国科奖字〔2017〕43号)的精神,我们制定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试行)江苏省科学技术厅2018年5月14日附件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提名资格第三章提名条件第四章提名程序第五章责任与监督第六章动态调整和信用管理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高质量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根据《江苏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苏政办发〔2018〕29号)和《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试行)》(国科奖字〔2017〕43号)的精神,依据《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专家学者、组织机构和相关部门(以下统称提名者)提名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的活动。
第三条江苏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相关组织工作。
第二章提名资格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专家学者(以下简称专家)是指人事关系在江苏省内单位的下述专家:(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二)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人。
(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
(四)2000年(含)以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
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内容

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的辅助治疗意义二、提名单位:保定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三、申报奖种及级别:2018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四、项目简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一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肠道急症,早产儿发病率较高,且有较高的病死率。
寻找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NEC治疗面临的首要问题。
基于肠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为人体提供营养、调控上皮发育,是指导先天性免疫不可缺少的“器官”。
肠道微生态菌群失衡和许多疾病密切相关,益生菌制剂已经应用到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中。
我们团队就肠道微生态与NEC感染展开研究,系统阐述益生菌制剂在NEC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我们一方面选取NEC患者临床病例研究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与NEC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另一方面通过动物研究细菌感染与肠道微生态的联系。
在研究中我们通过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影响NEC预后的危险因素,发现败血症、腹膜炎等细菌感染是影响NEC预后的危险因素,益生菌喂养是影响NEC 预后的保护因素,进一步我们对比了临床NEC患儿微生态调节剂应用前后肠道菌群改变情况,也证实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后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组成,从理论上验证了益生菌喂养可以改善NEC预后。
基于NEC的发生与细菌感染有关,且大多数是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我们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经口灌胃小鼠,可以引起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明显改变,且肺炎克雷伯菌可以进一步从肠道易位到肝脏引起肝脓肿感染。
因此,我们团队从临床病例NEC预后风险因素分析、动物感染模型构建,以及临床微生态制剂应用研究三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微生态制剂在NEC患儿临床辅助治疗中的重要意义,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关研究结果在国内核心杂志及SCI期刊发表论文三篇。
五、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推广应用及经济社会效益情况:1. 第一完成单位:保定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是保定市首批医学重点专科,河北省重点发展专科。
2018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申报公示材料

2018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申报公示材料一、成果项目名称:复杂环境下远程巡检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成果完成单位:东南大学、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扬州大学、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三、完成人及其主要工作(1)宋爱国:主要完成远程巡检机器人的机构设计、感知技术研究和协作控制技术研究。
(2)许春山:主要完成挂轨式移动机器人的机构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实现了电力系统多种复杂环境下的高机动运行与安全巡检。
(3)徐宝国:主要完成远程巡检机器人的环境感知技术、智能自主控制和远程控制技术研究,并负责相应的软件设计。
(4)宋光明:主要完成远程巡检机器人的履带机构设计、运动控制与自适应阻抗控制,以及多传感器信号融合与环境感知。
(5)包加桐:主要完成机器人的测控体系结构设计和人机交互界面软件设计。
(6)程敏:主要完成电站复杂环境中挂轨式巡检运维机器人的检测系统和环境定位、导航技术的研究。
(7)林欢:主要负责电力巡检机器人的机构设计和软件编程,以及可靠性和产品化工作。
(8)刘爽:主要负责履带式核电管道巡检运维机器人的机构设计、电路设计和产业化工作。
(9)赵国普:主要负责履带式核电巡检运维机器人的控制技术研究,以及人机交互界面及控制器设计。
(10)闵济海:主要负责挂轨式电力巡检和消防机器人的研究,以及产业化工作。
(11)曾洪:主要负责复杂环境巡检运维机器人的多感知反馈界面和共享控制软件设计。
四、项目简介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特别是核电的快速发展,智能电站与智能电网建设进入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远程化的新阶段,我国政府从“十二五”开始已将电力系统智能巡检机器人作为电网智能化和电力系统精准管理的核心技术装备。
基于巡检机器人的无人化和远程化巡检运维是当前电力系统智能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海啸导致的核泄漏灾难给核电安全敲响了警钟。
为了保障核电站的运营安全,也迫切需要研制适应各种复杂环境、机动灵活、现场探测能力强、可远程控制的智能巡检机器人。
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工人创新项目和科普作品初评提名项目

龚子同、陈鸿昭、张甘霖
第 1 页,共 1 页
附件
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工人创新项目和科普作品初评提名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工人创新项目
1 一种高效氨纶原液过滤装置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有限公司 伏彩兵
2
涤纶短纤维卷绕网络器压丝生头技术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居发勇
3
电能计量装置运行异常诊断技术及应用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周玉
科普作品
1 关注生命最初1000天营养——系列妇幼营养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书籍和推广应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 社有限公司 曾珊、赵婷、王瑾、徐冬连、陶新城、徐丽、徐露、 马向华
2
远古的霸主——恐龙、翼龙、鱼龙冯伟民、许汉奎、陈静 Nhomakorabea3
寂静的土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江苏科学技术奖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2018年度)项目名称:环的clean性、内射性与广义逆理论项目完成人:陈建龙、王周、张小向、沈亮、姚玲玲项目完成单位:东南大学项目主要工作:解决了clean环领域的若干公开问题,并建立环的clean性与正则性、稳定度之间的深刻联系;解决了morphic环领域的若干公开问题,揭示了morphic性与其它性质之间的内在关系;分别为多种广义內射性和广义凝聚性建立了统一的研究框架,给出QF环的若干新刻画,在环论中著名的Faith-Menal 猜测上取得新进展;引入拟polar环、伪polar环的新概念,建立其与环的正则性、clean性以及广义逆的内在联系;在环的广义Drazin逆、Drazin逆和MP-逆方面取得新进展。
项目简介:代数结构是三大重要的数学结构之一,环是一类重要的代数结构,在代数几何、代数拓扑、代数K-理论、代数表示理论、同调代数等多个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项目围绕环的内部结构与外部性质,追踪国际前沿热点问题,展开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在环的clean性、内射性与环上广义逆等若干基础理论问题上取得重要突破。
1. 解决了clean环领域的若干公开问题,并建立环的clean性与正则性、稳定度之间的深刻联系。
解决了代数学家Nicholson教授1999年提出的两个公开问题,给出(三角)矩阵环、幂级数环强clean性的等价刻画;引入唯一强clean环的概念,得到其结构定理;给出群环唯一clean性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建立平方稳定度、幂等稳定度与正则性、clean性之间联系,细化了Fuchs-Kaplansky (1971)与Camillo-Yu (1994)的结果。
2. 解决了morphic环领域的若干公开问题,揭示了morphic性与其它性质之间的内在关系。
解决了morphic环正则性、拟morphic环Bezout性两个公开问题;深入研究了几类重要群环的morphic性,给出其具有morphic性的完全刻画;引入广义morphic环的概念,揭示了其与凝聚性、Bezout性之间的内在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藻清除设备” 的运行调试,检验了设备的技术性能,确定了运行参数,并对其核心 部件“ 鳃式过滤器”的过滤效率进行了科学论证; 参与第三代“ 大型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 设备”的技术改进及应用推广, 对核心部件“ 鳃式过滤器”和“ 摇振浓缩筛”进行了技术升 级和结构优化;参与“ 鳃式过滤器”作为自来水厂预处理工艺的推广应用及其自动化维 护的技术研发。 7. 尚丽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第七完成人。研究蓝藻及其藻源有
机物的生长及产生规律和影响因子,建立蓝藻和藻源有机物的关系,并研究其在水厂 中的去除规律,构建了以多种藻源有机物(包括藻毒素、嗅味物质和消毒副产物)作 为评价标准的蓝藻预警值体系,为完善富营养湖泊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提供科学依 据,为富营养化水体作为供水水源的饮用水安全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8.
集蓝藻的科学原理,参与研发仿生过滤技术,研创了抗菌、高效滤藻的筛绢材料,发 明了无压过滤、水膜收藻的快速藻水分离技术。特别是针对于低蓝藻含量时,优化了 仿生过滤除藻技术各项参数,开展了蓝藻水华发展初期、生态修复期以及水源等敏感 水域的高标准除藻研究。 6. 范帆,南京银鲢水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第六完成人。参与 “ 大型仿生式水面
剂,在无压条件下通过承载水流的动态渗透实现藻水分离,达到了无堵塞连续过滤。 (2) 在仿生过滤技术基础上, 发明了鳃式过滤器和大型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设备, 填
补了低密度蓝藻清除技术装备的空白,具有高效率、低能耗、无添加的显著优势。一
项目简介
台设备,运行功率只有 50KW, 每小时可清扫水面 2 公顷, 汲取处理表层富藻水 1000m3, 通过表水层分离、大型鳃式过滤器过滤、叠层式摇振筛浓缩后形成浓藻浆。还可并列 编队作业,进行大水面规模化除藻。 (3) 研创了水中气幕和智能柔性围隔拦挡、导流、富集水面蓝藻技术,可隐可现,不
集浓缩抽藻平台和智能围隔的研制以及中试工程建设、运行和效果评估;参与了大型 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设备和鳃式过滤器研制;完成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技术在水源地 和景观水体的应用及其生态环境效益研究;创新提出了保障水源地蓝藻安全阈值指标 体系的建立方法,构建了巢湖水源地蓝藻安全阈值。 3. 潘继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第三完成人。作为主要发明人,参
主要完成人及 其主要工作
间的设计、现场指导、技术改进;协助开展仿生式除藻设备的推广应用,参与除藻设 备的设计定型、技术升级,监督除藻设备的制作加工环节、工艺流程;主导于桥水库 气幕挡藻工程的设计、实施;主持于桥水库智能挡藻围隔工程的设计、实施。 5. 李勇,苏州科技大学,第五完成人。参与研发仿生过滤除藻技术,基于鳃过滤富
提名 2018 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仿生式水面蓝藻富集清除技术及其应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苏州科技大学、 南京银鲢水环境工程 技术有限公司、南京翼龙水科技有限公司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比较普遍,引起的蓝藻水华严重危及供水和生态环境。蓝藻水华的 发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有的除藻控藻技术和设备大多作为蓝藻积聚 成灾后的减灾措施,但缺少适用于蓝藻水华发生早期和治理后期低浓度蓝藻的有效控 制技术。比如太湖,从出现蓝藻水华到 1990 年梅梁湾首次发生蓝藻灾害经过了 40 多 年,如果能够及时进行预防性控制,就有可能阻止或延缓蓝藻水华的发展。本项目研 创的仿生式水面蓝藻控制成套技术和设备,主要仿效鲢鱼滤食藻类等科学原理,具有 超强的富集除藻能力,适用于蓝藻水华发生初期和蓝藻水华治理后期(生态修复期) 低密度蓝藻的高效清除,填补了低密度除藻技术的空白。本项目以蓝藻水华发生、发 展、治理、生态修复全过程系统控制为科学目标,重点突破了智能拦挡富集、仿生式 水面蓝藻清除、蓝藻总量阈值控制等核心技术,形成了蓝藻灾害积极防御成套技术和 设备,并在西太湖、云南洱海、天津于桥水库等重要水源水体成功应用,成为这些水 体中积极防控蓝藻水华的主要手段。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 针对蓝藻团粒的亲水胶体高粘滞特性, 发明了仿鲢鱼鳃过滤技术, 不添加任何药
型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设备”作为水专项“标志性技术成果”参加了国家“十一五” 重大科技成就展,深得国家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
1.
李文朝,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第一完成人。全面负责技术研发、
设备研制和产业化推广。仿生式水面蓝藻富集清除技术原创发明人,原创发明了鳃式 过滤器、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设备、大流量富集浓缩除藻平台、气幕挡藻和智能围隔; 亲自制作仿生式除藻设备核心部件,全面负责除藻设备设计定型和技术升级;开展了 仿生式除藻设备业务化推广,负责指导运行和设备维护;主持气幕挡藻和智能围隔规 模化工程应用。 2. 冯慕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第二完成人。主持完成了大流量富
藻清除设备的研发,负责大型仿生式蓝藻清除设备的产业化应用,已陆续在我国 4 大 重点湖泊(太湖、滇池、巢湖、洱海) 、天津市重要水源保护区(于桥水库)和重要 城市河流(天津海河)等地进行推广应用。 仿生式水面蓝藻富集清除技术,高效(单机除藻效率提高 10 倍) 、低能耗(单位 能耗降低 90%) 、无添加,为蓝藻灾害主动防御、湖泊生态调控和生态修复提供了新型 技术,实现了蓝藻水华早期防控(洱海) 、生态修复期除藻(滇池草海) 、水源及景观
徐宪根,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第八完成人。针对大型仿生式水面
蓝藻清除设备对水华蓝藻滤除时机和效率问题,系统研究了水华蓝藻团粒春夏季发育 规律、 自然上浮-聚集规律以及实施不同强度机械滤除后水华蓝藻生长反馈机制与水体 营养物质去除机制,为仿生富集除藻技术的推广和工程实施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9. 李大鹏,苏州科技大学,第九完成人。参与研发仿生过滤除藻技术,提出了针对
与了本项目关键技术鳃式过滤器、大型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设备和全封闭柔性围隔技 术的研发,主要负责其中物理模型试制、现场设备调试与工艺参数优化等内容;负责 常州西太湖水面蓝藻控制工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 4. 柯凡,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第四完成人。参与大型仿生式水面蓝
藻清除设备、鳃式过滤器、大流量富集浓缩Biblioteka 藻平台的研制;参与塘西河藻水分离车
2
1、大型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设备,ZL200910026679.0 2、鳃式过滤器, ZL200910031268.0 3、一种仿生式蓝藻富集清除设备及推流式除藻方法,ZL201510291320.1
主要知识产权 目录
4、单元筛自动刷洗设备和具有它的鳃式过滤器,ZL201510329898.1 5、浅箱型大型仿生式水面蓝藻清除设备,ZL201320217539.3 6、浮动式富集抽藻平台,ZL201620286082.5 7、全封闭式柔性深水围隔,ZL200710024370.9 8、一种围隔充气浮体,ZL201720308735.X 9、一种保障水源地安全的蓝藻密度阈值的建立方法,ZL201410328682.9 10、一种检测浅水湖泊中可被生物利用颗粒态磷的方法,ZL201110122990.2
妨碍水流和交通,能适应流水、风浪、冬季结冰等,用于在各种水体环境条件下建立 智能化蓝藻防线,成为大水面防控蓝藻水华的重要手段。 (4) 率先提出水体中蓝藻总量系统控制思路, 并建立了具有地域特征的水源地水华蓝
藻安全阈值指标体系和建立方法,为蓝藻防控措施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5) 成功地将以上技术和设备用于工程实践, 取得了显著成效。 将 6 台大型仿生式水
蓝藻团粒的发育过程、群体粒径构成和滤过特性筛选过滤材料方法;参与了仿生富集 除藻技术、设备和指标体系应用于西太湖蓝藻水华防控工程实践。 10. 李玲,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第十完成人。针对项目组提出的水中
气幕和智能柔性围隔形式的仿生式水面蓝藻拦挡、导流、富集技术进行了室内软件模 拟和野外试验验证,确定了工程条件下部分关键技术参数,为该技术的完善提升与工 程应用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11. 杨清心,南京翼龙水科技有限公司,第十一完成人。参与鳃式过滤器及仿生式蓝
面蓝藻清除设备用于洱海蓝藻水华早期防控,在天津于桥水库将 5 台除藻设备、4000 米智能围隔、1000 米水中气幕用于蓝藻防控和保障供水,在巢湖将 1 台除藻设备和 3 座大型鳃式过滤器用于除藻供水,还在滇池草海生态修复、滆湖等景观水域保护等工 程中应用。 以上仿生式富集除藻技术均获得国家专利认可,已授权发明专利 16 项,实用新型 5 项;实现了设备化、初步产业化和工程化应用,已研制了 YL1000 型仿生除藻设备 2 台,YL500 型仿生除藻设备 19 台,大流量富集浓缩抽藻平台 1 台,5 万吨级原水过滤 除藻车间 1 座,已创造产值 5463 万元,其中三项示范工程已增收节支 4.47 亿元。 “大
代表性论文
按照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要求,应用类技术成果不需提供论文目录。
论著目录
经济社会效益
水域高标准控藻(于桥水库、巢湖、西太湖、星云湖、海河)以及除藻供水(巢湖) 。 全国各地已推广的设备达到日处理富藻水总能力 152000m3/d,截至 2016 年底,共汲 取富藻水 7120 万吨,处理藻浆 17.8 万吨,控制蓝藻水华水域面积 150km ,为受到蓝 藻水华污染的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树立了榜样,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保障供水具有重 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