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高分辨MR成像及临床应用
颈动脉mra报告

颈动脉MRA报告引言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是一种无创的影像技术,用于评估颈动脉的血液流动情况和血管病变。
本文将以“颈动脉MRA报告”为题,按步骤的思路,介绍如何分析和解读颈动脉MRA报告。
步骤 1:术前准备在进行颈动脉MRA之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术前准备。
首先,要清楚患者的病史,包括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
其次,了解是否有对造影剂过敏的病史,以及是否有可能怀孕。
最后,患者需要进入磁共振机室,并接受相关仪器调整和检查的准备工作。
步骤 2:图像获取颈动脉MRA使用磁共振技术获取血管的高分辨率图像。
在图像获取过程中,患者需要躺在磁共振机上,保持身体平稳不动。
医生会通过操控仪器来调整磁共振的参数,以获得清晰的血管图像。
整个图像获取的时间通常为几分钟至半小时不等。
步骤 3:图像分析得到颈动脉MRA图像后,医生需要进行图像分析。
首先,医生会仔细观察图像的质量,检查是否有伪影、运动模糊等问题。
然后,医生会逐层分析颈动脉的血管结构,检查有无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异常情况。
步骤 4:结果解读根据图像分析的结果,医生将对颈动脉MRA报告进行结果解读。
首先,医生会评估颈动脉的血液流动情况,观察是否有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问题。
其次,医生会检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和程度,评估其对血流的影响。
最后,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颈动脉的健康状况。
步骤 5:报告撰写根据结果解读,医生会撰写颈动脉MRA报告。
报告中会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准备情况、图像获取过程、图像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报告应该准确、清晰地描述颈动脉的病变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结论颈动脉MRA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技术,对评估颈动脉的病变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术前准备、图像获取、图像分析、结果解读和报告撰写等步骤,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颈动脉状况,并为患者提供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颈动脉粥样斑块3T MR高分辨成像和MRA诊断

颈动脉粥样斑块3T MR高分辨成像和MRA诊断陆蓉;周建军;陆德明;张勤惠;刘晓艳;吴娟;顾美芳【摘要】目的:应用3.0T MR高分辨管壁成像和MR血管造影在体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探讨MR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彩超检查证实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37例,所有病例行管腔MRA扣管壁高分辨MR检查,MR检查序列包括3D TOF、DIR T1 WI、T2 WI、PDWI和MRA.其中,17例检查前1周内行CT血管造影检查,9例患者检查后1周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根据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部位,将获得的病理标本与MR图像逐层对照,研究斑块脂质成分、纤维成分和纤维帽、斑块钙化、出血和脂质坏死池等MR表现,探讨斑块变性的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结果:37个病例共发现52条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其中,管腔轻度狭窄24条(46.1%),中度狭窄19条(36.5%),重度狭窄7条(13.5%),闭塞2条(3.9%).斑块钙化21条(40.4%)、无钙化斑块31条(59.6%);31条软斑块中纤维成分为主斑块8条(15.6%),有明显脂质核心斑块23条(44.2%);其中,伴斑块出血5条(10%)、脂质坏死核心3条(6%),纤维帽撕裂(溃疡或纤维帽撕裂)3条(6%).相对于胸锁乳突肌,脂质坏死池在TOF、T1 WI、PDWI、T2Wl均呈显著高信号,钙化在各序列均呈低信号.斑块内出血的信号与出血的时间有关,新鲜出血各序列表现为点、结节或片状高信号,亚急性出血或者陈旧出血的信号与出血时间长短有关.结论:颈动脉MRA和管壁高分辨成像是评估颈动脉斑块风险性的有效手段,无创性MRA可以显示颈动脉斑块的狭窄程度;管壁高分辨成像可以直接显示斑块纤维帽、斑块内结构和成分,预测斑块脱落的风险性.%Objective:To asse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R in carotid atheromatous plaques with MR angiography and high-resolution MRI. Methods; Thirty-seve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matous plaques revealed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underwent high-resolution MRscanning using the protocol of time-of-flight MR angiography,DIR T, WI,PDWI and T2WI sequences. 17 of them underwent CT angiography in a week, 9 of them underwent carotid endarterectomy.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logical specimens from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he findings of MRI were compared step by step. The components of the plaque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such as lipid, fiber and fibercap ,patches, calcification, bleeding and lipid pool. The performance and plaques degeneration on MR pathological basis were discussed. Results: MRI found fifty-two carotid plaques in 37 patients, the inducedslight .medium, high degree of stenosis and occlusions of carotid artery were 46.1 % (24/52), 36. 5% (19/52),13.5% (7/52) and 3.9%(2/52) .respectively. Calcification was found in 21/ 52 plaques (40. i%), soft plaque in 59. 6% (31/52). Of the 31 soft plaque,MRI identified fibrous plaque in 15. 6% (8/52) and lipid core in 44. 2% (23/52). Of the 23 lipid plaque,MRI detected lipid necrotic core in 6% (3/52) , intraplaque hemorrhage in 10% (5/52) and fibrous cap rupture in 6% (3/52). On four MR sequences images,the lipid necrotic core presented hyperintensity,the calcification manifested hypointensity.the intraplaque hemorrhage might present hyperintensity.hy-pointensity or isointensity, respectively. The signal intensity of hemorrhage on MRI was related to the time of hemorrhage. Conclusion. MR angiography in combination with high resolution MRI was considered to be valuable tools in evaluating the risk of atherosclerostic plaques. The degree of stenosis could be found by MR angiography. The fibrous cap, calcification, lipid necrotic core and theintraplaque hemorrhage of carotid plaques could be evaluated by high resolution MRI.【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2(027)006【总页数】5页(P620-624)【关键词】颈动脉;磁共振成像;诊断【作者】陆蓉;周建军;陆德明;张勤惠;刘晓艳;吴娟;顾美芳【作者单位】226001 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20003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226001 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226001 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226001 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226001 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226001 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4;R445.2颈动脉MR成像包括颈动脉管腔血管造影(MR angiography,MRA)和颈动脉管壁高分辨成像。
头颈部(五官)MR的临床应用

优势
MRI可区分巩膜与视网膜和葡萄膜 ,但 不能区分视网膜与葡萄膜 ,在与视网膜和 葡萄膜 ,但不能区分视网膜与葡萄膜 显示一些较小的结构如虹膜、睫状体等 可显示厚度仅为 1.8mm的小肿瘤。 显示病变的内部特征 ,尤其是对黑色素瘤 信号的显示具有一定特异性。
优势
用于葡萄膜黑色素瘤和脉络膜血管瘤等 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磁性异物和 球内感染等的诊断、玻璃体内出血和视 网膜下积液与肿瘤的鉴别 ,以及眼球内恶 性肿瘤侵犯眼球外、视神经和颅内结构 的诊断。 显示视网膜的氧合情况 ,评价氧饱和度 , 对视网膜缺血的诊断和功能的评价
使用匙孔原理 提高时间分辨率
PROPELLER
SE常用序列 T1WI(TR400,TE10ms) T2WI(TR3000,TE120ms) PDWI(TR3000,TE10ms)
IR
STIR (IR150ms); FLAIR (IR2200ms); GRE 3DSPGR (任意方向重建
软骨)
头颈部(五官)MR的临床应用
MRI
人体组织在磁场内发生共振,利用生物组织对 电磁波吸收来成像 优点: 软组织和骨髓等分辨率明显优于CT/US 病变敏感性高 多平面成像 无X线辐射 缺点 检查时间长 价格相对昂贵
改变图像对比
FSE-IR
提高扫描速度
提高采集速度
T1Flair
T2Flair
SE
FSE
保持稳定T2残留
SSFSE
减小图像模糊
提高扫描速度
FIESTA
消除T2残留
保持T2对比,加快扫描速度
FSE-XL
加快扫描速度
FRFSE-XL LAVA
快速高性能数字放射摄像的颈动脉成像方法

快速高性能数字放射摄像的颈动脉成像方法摘要:颈动脉疾病是导致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颈动脉进行准确成像非常重要。
在现代医学影像学中,数字放射摄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颈动脉成像。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种快速高性能的数字放射摄像的颈动脉成像方法。
引言:颈动脉成像在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或手术治疗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颈动脉成像的方法和技术得到了显著改进。
同样,数字放射摄像也逐渐成为颈动脉成像的首选方法之一。
数字放射摄像技术不仅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图像,还可以进行快速成像,从而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和患者体验。
方法:1. 图像采集:使用数字放射摄像设备进行颈动脉成像时,首先需要适当选择成像参数。
通过调整透视角度和位置,可以获得清晰的颈动脉图像。
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放射剂量的选择,以避免对患者的过度暴露。
2. 图像处理:在数字放射摄像的颈动脉成像中,图像处理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对图像进行去噪处理,以减少干扰和提高图像质量。
然后,利用专门的软件进行图像增强,如增加对比度和清晰度。
此外,还可以应用特定的滤波器,如边缘增强滤波器,以帮助更好地观察血管结构。
3. 快速成像:高性能数字放射摄像的一个关键特点是快速成像。
通过优化成像参数和图像处理算法,可以显著缩短成像时间,从而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运动伪像。
此外,快速成像还可以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使其能够更快地得到诊断结果。
结果:快速高性能数字放射摄像的颈动脉成像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传统的放射摄像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 高质量的图像:数字放射摄像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图像,能够更好地显示颈动脉的血流情况。
2. 快速成像:优化的成像参数和图像处理算法可以使成像时间大大缩短,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运动伪像。
3. 提高诊断效率:快速成像和高质量图像使医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进行诊断,从而更早地采取治疗措施。
颈动脉高分辨MR成像及临床应用

28.7 30
中国:颅内动脉 31-47% ;颅外颈动脉: 28.4% ;主动脉弓: 14-24%
美国:颅内动脉 8-10% ;主动脉弓: 19.640.8%
欧洲:三个位置发病率差不多
DSA
CTA DSA
• 斑块内成分清晰显示 • 3 分(图像质量好)
• 管腔管壁清晰显示
• 斑块内成分部分清晰显示
• 2 分(图像质量一般)
• 管腔管壁部分清晰显示
• 斑块内成分显示不佳
• 1 分(图像质量差)
• 管腔管壁显示不清
• 斑块内成分显示不佳
IQ = 4
*
JV
TOF
*
JV
PDW
*
JV
T1W
*
JV
T2W
*
JV
• Brown R, et al. MRM 2010; 63:736 • Liu CY, et al. JMRI 2010; 31:248-54
序列 TR TE TI
FOV 带宽 层厚 间隔 Matrix
NEX 层数
扫描时间
扫描参数
T1W DIR FSE 800 11 300
PD&T2 FSE 3500
T1W
PDW
T2W
plaque
TOF
T1W
PDW
T2W
plaque
TOF
T1W
PDW
T2W
plaque
TOF
T1W
PDW
T2W
plaque
部分容积效应伪影
Lumen/plaque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成像临床应用进展

04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成像技术的挑
战与展望
技术局限性及改进方向
分辨率限制
伪影干扰
目前的高分辨MRI成像技术对于小斑块的检 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成像分辨率。
由于颈动脉位置的特殊性,成像过程中容 易受到呼吸、血流等生理因素产生的伪影 干扰,影响图像质量。
扫描时间过长
标准化评估
目前的高分辨MRI成像扫描时间较长,不利 于临床广泛应用,需要优化扫描序列和参 数,缩短扫描时间。
VS
详细描述
患者李女士在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前 ,通过高分辨MRI成像技术评估斑块特征 ,医生根据斑块形态和位置选择合适的支 架型号和植入位置,确保手术成功并最大 程度地减少并发症。
成功案例三:长期随访,监测病情
总结词
高分辨MRI成像技术可用于颈动脉斑块的长期随访和病情监测,及时发现斑块变化,调 整治疗方案。
与其他诊断方法的比较
超声
超声检查是颈动脉斑块常用的筛查手段,但受限于操作者经 验和探头频率等因素,对斑块内部成分的评估能力有限。
CT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在显示斑块钙化方面具有优势,但对于软斑块的 评估不如高分辨MRI成像准确。
03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成像在临床治
疗中的应用
治疗方案制定
诊断准确率
对比其他影像学检查
高分辨MRI成像与超声、CT血管造影 等其他影像学检查相比,具有更高的 空间分辨率和软组织对比度,能够更 准确地评估斑块特征。
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
敏感性
高分辨MRI成像在检测颈动脉斑块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尤其对于软斑块和 纤维斑块的识别更为准确。
特异性
相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高分辨MRI成像在颈动脉斑块诊断中表现出较高的特 异性,降低误诊率。
高分辨率磁共振对体内颈动脉斑块大小的量化分析

体内、体外颈动脉斑块的磁共振检查:患者于手术前l 周内行MRI检查,应用GE公司1.5T磁共振及特制的相控阵 线圈,患者仰卧位,将线圈置于颈部两侧,先行2D TOF扫描 大体判定斑块位置、范围及颈动脉分叉处位置。然后对斑块
3讨论
超声造影定量检测技术是目前国内竞相开展的新技术 之一,其原理是将造影剂经静脉快速团注,获得ROI内的对 间一信号强度曲线,以此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情况。其病理基 础是脏器不同部位、同一脏器不同发育时期发生不同病变 时,局部血液灌注有很大的差异”J。不同甲状腺结节血流灌注 状态与其血管的数量、结构和分布有关,故增强模式及-11C 表现也不同。
中应用GE公司生产的特制的相阵控线圈,它是将多个小铜
脉分叉高于下颌骨者、身上有金属异物者及幽闭恐惧症患者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1
【l】于普林.老年流行病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142一 143.
【2】Kmm盱CM,Ander∞n JD.Mm of砒hero∽l洲i8:di哪阻∞is蛐d
部分,囊性部分则无增强),呈低增强,消退比周围组织慢。分 析1rIC:AT、DT比周围组织长,PI比周围组织弱。见图2。
2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二维及彩超表现:13例为囊实混 合性,8例为实性,5例结节内有砂粒样钙化;18例周边有血 流出”,即结节早于周围组织开始增强,消退 与周围组织相等;少数(7例)为“快进慢出”,即结节早于周围 组织开始增强,消退慢于周围组织。分析1rICAT比周围组织 短,DT比周围组织短或与周围组织相等,PI比周围组织弱。 见图3。
颈动脉CTA及MRA影像诊断

按照NASCET的标准,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分为4级: ①轻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 ②中度狭窄:30%-69% ③重度狭窄:70%-99% ④完全闭塞:100%
手术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及颈动 脉狭窄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CAS)
准确区分重度狭窄和闭塞的血管至关重要,因为 闭塞血管是手术禁忌症,而重度狭窄,特别是接 近闭塞的血管,在有症状出现的患者中通常是紧 急CEA的指征
男 81岁 头晕、头痛半天,颈动脉320排螺旋CTA 提示左颈内动脉非钙化斑块(溃疡斑块)
女 70岁 体检发现“左 颈内动脉狭窄”4个月
MS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 软斑块,管腔重度狭窄
CPR
MIP
高分辨率 T1WI
高分辨率 T2WI
同前病例高分辨率 MRA各序列均提示 左侧颈内动脉高信 号斑块
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初诊患者的筛选及高危患者的排查 2. 明确血 3. 了解病变周围组织结构及器官的受累情况 4. 血管疾病手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选择的重
要依据 5. 各种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判断、定期检查和随访
监测的重要手段 6. 手术后的随访手段,对手术的近期及远期
疗效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颈动脉常用影像学技术对比
超声
体态肥胖、 颅底区及胸前区探测会受到影响, 观察血管全貌不如动脉造影,对操作者依赖性 大
DSA
有创、辐射、需要碘对比剂、易引起并发症 、费用高
CTA 存在辐射,需要注射碘对比剂
CE-MRA 需要注射钆对比剂
MRA的技术优势
1. MRI的软组织对比度高 2. MRI具有任意方向直接切层的能力,结合不同方向的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脑血管病是人类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75%为缺 血性脑血管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RI成像
T1W
TOF
CE-T1W
PD 出血 (黑箭头) 溃疡 (红箭头)
T2W
图像质量评分
•图像质量分级(IQ4分法)
•4分(图像质量最佳)
• 图像质量评分
•管腔管壁清晰显示
• 管腔、管壁的清晰程度
•斑块内成分清晰显示 •3分(图像质量好)
• 斑块内成分的清晰程度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成像技术 及临床应用
内容概况
概述 成像方法 图像质量评分 伪影鉴别
成分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艾滋病
5.1
肺疾病 暴力死亡
6 9.1
肿瘤 感染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
化血栓形成
*
0
12.6
17.8
5
10
15
20
25
死亡率 (%)
*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 †世界范围定义为世界卫生组织区域成员国 (非洲、美洲、地中海东部国家、欧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国家)
•管腔管壁清晰显示 •斑块内成分部分清晰显示
•2分(图像质量一般)
•管腔管壁部分清晰显示
•斑块内成分显示不佳
•1分(图像质量差)
•管腔管壁显示不清
•斑块内成分显示不佳
IQ = 4
*
JV
TOF
*
JV
PDW
*
JV
T1W
*
JV
T2W
*
JV
CET1W
•4分(图像质量最佳) •管腔管壁清晰显示 *•斑Righ块t com内mo成n ca分roti清d ar晰tery显示
*
TOF
*
PDW
T1W T2W
*
CET1W
* Left carotid bifurcation
IQ = 2
*
TOF
*
PDW
*
*
T1W
*
CET1W
2分(图像质量一般) •管腔管壁部分清晰显示 •斑块内成分显示不佳
n
T2W
*
TOF
PDW
*
T1W
*
CET1W
*
T2W
* Left carotid artery bifurcation
3500
21
11
12.4/62.1
300
14
14
14
31.25
31.25
15.63
2
2
2
0
0
2
256*256(512) 256*256(512) 256*256(512)
CEMRA TOF SPGR 21 1.3
29 83.33
2 3D 320*192
2
3
1
1
17
17
32
36
9:35
6:25
2:58
• Brown R, et al. MRM 2010; 63:736 • Liu CY, et al. JMRI 2010; 31:248-54
序列 TR TE TI FOV 带宽 层厚 间隔 Matrix
NEX 层数
扫描时间
扫描参数
T1W
PD&T2
3DTOF
DIR FSE
FSE
TOF SPGR
800
黑血(Black Blood) MRI技术
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 (DIR) based BB Multislice DIR Quadruple IR Local inversion
Edelman RR et al. Radiology 1991; 181:655 Yarnykh VL et al. JMRI 2003; 17:483 Itskovich VV et al. JMRI 2004; 19:459 Mani V et al. Radiology 2004; 232:281 Parker DL et al. MRM 2002; 47:1017 Botnar R et al. MRM 2001; 46:848 Yarnykh VL et al. MRM 2002; 48:899
Number of
elements Eight
Six Four
Platform
Philips 3T GE 3T
GE 3T Philips, GE, Siemens 1.5T/3T
Manufacturer
Shanghai Chenguang Medical Technologies Neocoil LLC/GE Machnet BV
Motion-Sensitized Driven Equilibrium (MSDE) iMSDE 3D
T2 prepared IR
• Koktzoglou I, Li D. JCMR 2007; 9:33-42 • Wang J, et al. MRM 2007; 58:973-81 • Nguyen TD et al. JMRI 2008; 28:1092 • Wang J, et al. JMRI 2010; 31:1256
狭窄评价
*
JV
斑块分析
成像方法
斑块检测技术
DSA CT MR US
颈内动脉
颈总动脉
颈动脉增强 MRA
颈动脉MRI成像硬件
磁共振扫描仪
1.5 T 3T 相控阵线圈(Phased array coils)
8 通道 可调节 双侧 显著提高信噪比 头部固定 海绵头垫 弹性绷带固定 保持位置一致,病人舒适
评价管腔狭窄是否足够?
*
* *
*
* *
无狭窄颈动脉中67.5% 在MR可见到粥样 硬化斑块
Dong L et al; AJNR 2010; 31:311-316
狭窄程度相同,危险性相同吗?
右侧
左侧
斑块与缺血事件
斑块稳定性
Falk E, et al. Circulation. 1995;92.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 Geneva: WHO; 2002.
28.7 30
中国:颅内动脉31-47%;颅外颈动脉: 28.4%;主动脉弓:14-24%
美国:颅内动脉8-10%;主动脉弓:19.640.8%
欧洲:三个位置发病率差不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SA
CTA
DSA
MRA
*
TOF
PDW
*
T1W
CET1W
T2W
* 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
IQ = 3
*
TOF
*
PDW
JV
T1W
*
T2W
JV
CET1W
•3分(图像质量好) •管腔管壁清晰显示 *b•iRf斑uigrchat块tcioonm内mo成n ca分rotid部art分ery n清ear晰显示
IQ = 1
TOF PDW
T1W T2W
CET1W
•1分(图像质量差) * Ri•gh管t Co腔mm管on c壁arot显id a示rtery不清 •斑块内成分显示不佳
*
JV
TOF
*
JV
PDW
*
JV
T1W
*
JV
T2W
* Right Common carotid art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