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

合集下载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ZhongguoGongnongHongjun中国工农红军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人民军队。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清党反共事件后,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的屠杀和镇压,举行了南昌、湘赣边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和其他地方的武装起义,建立了若干工农革命军,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创立革命根据地。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全国各地建立之军队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0年后,统称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多次打破敌人的一省或数省的“进剿”和“会剿”,逐步探索到一套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到1930年夏,主力红军约七万余人,拥有十多个军的番号,相继组成军团和方面军。

这时出现的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调动弱小的红军进攻中心城市,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从1930年11月起,各地红军陆续投入了大规模的反“围剿”战争。

到1931年9月,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接连粉碎了敌人对中央根据地的三次“围剿”,至此红军的全部作战原则基本形成。

徐向前、陈昌浩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和贺龙、周逸群领导的红二军团(后与任弼时、萧克领导的红六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也多次打破了敌人对鄂豫皖和湘鄂西根据地的“围剿”。

到1931 年底,主力红军发展到约十五万人,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

接着由于执行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红军遭到严重挫折。

1933年3月,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下,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但在随后进行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领导,招致失败,1934年10 月被迫撤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其他的主力红军亦先后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在长征途中,红军战胜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同谢子长、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及先期由鄂豫皖根据地转移来的红二十五军会合。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会师。

红军历史故事

红军历史故事

红军历史故事
红军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于1927年,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进行武装斗争的主要力量之一。

红军的历史充满了英雄故事和艰辛奋斗,下面是其中一些著名的红军历史故事:
1. 长征: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国内国共内战中受到严重围剿,被迫进行著名的长征。

红军走过了数千英里的崇山峻岭,穿越了草地、河流和沙漠,最终到达陕北的延安。

这是一段充满艰难和牺牲的历程,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坚持和毅力的象征。

2. 林彪的勇敢行动:在长征中,红军领袖之一的林彪领导了一支队伍,成功渡过了四川的大渡河。

他的勇气和智慧帮助了红军在困境中生存下来。

3. 莫斯科保卫战:在国共内战期间,中国工农红军曾一度进军到西北部,与国民党军队交战。

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中,红军成功阻止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保住了苏区。

4. 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南昌发起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初始行动之一,标志着武装斗争的开始。

这些故事代表了中国工农红军在20世纪初期的革命斗争中的坚韧、勇敢和毅力。

这段历史激发了许多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信仰。

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

红一军团:| 红三军 | 红四军 (红一方面军) | 红十二军 | 红二十军 | 红二十二军红三军团:| 红五军 | 红七军 | 红八军 | 红十六军 | 红二十一军
红五军团:| 红十三军 | 红十四军 | 红十五军
红七军团
红八军团
红九军团
红三十五军 | 少共国际师 |红十八军
红十五军团:| 红二十五军 | 红二十六军 | 红二十七军
红二军团:| 红二军 | 红六军
红六军团 | 红三十二军
红四军 (红四方面军) | 红九军 | 红三十军 | 红三十一军 | 红三十三军
红十军团 | 红十军 | 红二十八军 | 红二十九军 | 红三十四军 | 红一军 | 红二十三军 | 红二十四。

真正的红军概括主要内容

真正的红军概括主要内容

真正的红军概括主要内容
真正的红军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革命的主
力军之一。

它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创建和发展:红军于1927年8月初在江西南昌市创建,起初只有
几千名队伍,经过长征和游击战争的锻炼和发展,逐渐壮大为一个具
备正规军队特征的力量。

2. 地区和基地:红军主要活动地区为中国中部和西南地区的农村山区,其中包括江西瑞金、井冈山、湖南永新、湖南韶山以及陕西延安等地。

这些地方成为红军的主要基地和据点。

3. 游击战争策略:红军采取游击战争的战略,运用快速机动、袭扰打
击的战术,以小部队对抗强敌。

他们通过游击战争的方式,削弱敌人
力量,争取群众支持,建立革命根据地。

4. 红色政权建设:红军不仅致力于打击敌人,还积极建设红色政权,
组织人民自己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

红色政权的建设成
为红军取得胜利的保证。

5. 长征:1934年至1935年,红军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全面围追堵截。

他们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长征,经历了艰苦的战斗、远征和自然环境
的考验,最终到达陕北,与中国工人农民红军会师,形成中国共产党
的主要武装力量。

红军的创建、地区和基地、游击战争策略、红色政权建设以及长征是
其主要内容,这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一般使用游击战战术,规模较大的正规红军也采用运动战和阵地战。

红军作战的主要对象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也包括一些地方军阀。

红军和敌人作战的基本样式,初期是反会剿,后期是反围剿,反会剿和反围剿是在根据地内线作战,一般得到根据地人民的广泛支持。

在反围剿的间隙,红军也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以便扩大根据地,筹集物资。

按毛泽东的总结,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工作队。

红军要承担发动群众、建设革命根据地的职能,特别是军队的政工人员还要负责指导地方党政工作,这通过党政军的联席会议或前敌委员会来实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先后建立了军级番号的红军部队有35个(下表中未列红17军?)(若算上先后授予同一个番号的军级部队,这个数字更大),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

直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才全部集中中国北方的陕甘宁边区,但此时南方八省仍有为数上万人的红军游击队分散活动。

目录[隐藏]∙ 1 历史o 1.1 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o 1.2 反围剿o 1.3 长征o 1.4 改编为八路军∙ 2 编制o 2.1 第一方面军o 2.2 第二方面军o 2.3 第四方面军 3 参见[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苏区,开始长征。

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8月,两军混编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军委为左路军。

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继续北上,南下再过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创建根据地,但屡遭挫折,部队损失严重。

1936年7月初,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二、六军团旋即组成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长征的故事简短

长征的故事简短

长征的故事简短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
民解放,从1934年10月开始,历经艰难曲折,长达两万五千里的
战略转移和战略大转移的壮举。

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是中国革命
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篇章。

长征的故事源远流长,它始于1934年10月,当时国民党军队
对中国工农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迫使中国工农红军不得不进
行战略转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长达两万
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

这段艰难的历程中,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无
数次的生死考验和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在1936年10月胜利结束
了长征。

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
种种困难和艰险,不断开拓前进,向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在长
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不断与敌人进行战斗,不断解放和发动群众,最终实现了战略大转移的胜利。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壮举,它展现
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斗争精神。

长征的故事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顽强斗争和无畏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长征的故事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史诗,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长征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篇章。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红军的故事大全

红军的故事大全

红军的故事大全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队伍的总称。

红军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勇的军队,他们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红军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支伟大的军队。

红军的故事大全。

一、长征。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开始了漫长的长征。

他们穿越了草地、河流、雪山,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不畏艰险,顽强奋斗,最终完成了长征的伟大壮举,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二、抗日战争。

红军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抗日战争中,红军积极开展游击战,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红军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与日军作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土地革命战争。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红军发动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封建地主的统治,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

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积极组织农民,开展革命斗争,最终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

四、建立根据地。

红军在革命战争中建立了许多根据地,为革命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在根据地中,红军开展了广泛的土地改革和群众工作,为农民谋取了利益,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五、革命斗争。

红军在革命斗争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毅力,他们不惧艰险,勇往直前,坚决执行党的指示,为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六、精神传承。

红军的革命精神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

红军的革命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一种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一种为了人民利益不怕一切困难的精神。

这种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结语。

红军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光辉篇章,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革命的壮丽诗篇。

红军的英勇事迹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他们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设计人:刘文英单位:金桥学校
(修改人:宁阳三中苏明丽宁阳二十四中束衍林)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遵义会议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1、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2、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学习内容】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1—83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年1月在遵义召开。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3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翻雪山——过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3—84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学习诊断】
1.1934年,中国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开辟新的根据地
C.北上抗日 D.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2.下列党的会议中,第一次独立地解决了党自身的重大实际问题,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3.中央红军渡过下列江河的先后顺序是()
①乌江②湘江③金沙江④大渡河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4.长征途中跳出敌人重重包围的历史事件是()
A、通过四道封锁线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四渡赤水
5.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其会师地点在()
A.陕北吴起镇 B.江西瑞金 C.甘肃会宁 D.贵州遵义
6、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的是()
A.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C.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思想 D.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成功参考答案:1、A 2、C 3、D 4、B 5、C 6、D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达标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0.5分,共3分)
1、194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D、北上抗日
2、长征途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历史事件是()
A、通过四道封锁线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四渡赤水
3、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国共合作开始
B、八七会议召开
C、遵义会议召开
D、长征胜利结束
4、“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慢慢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D、秋收起义
5、“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

“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周恩来
6、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

其中不应该
...出现的场景是( )
A.四渡赤水 B.过雪山草地C.渡过金沙江 D.井冈山会师
二、材料解析题(共7分)
7、材料一: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
纵横11个省。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三:一路走来,我们没想到沿途群众的长征情结是那样浓厚。

江西瑞金有遍地的“红都”;路上遇到数不胜数的长征路、长征桥;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长征网吧”,也像“红军路”“成武路”一样述说着当年的光荣与梦想。

对红军走过的地方,各地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纪念。

(1)材料一中红军为什么要进行艰苦卓绝的两万余里的长征?“12个月”指哪一时间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说说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

(至少写出2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红军能够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从红军的长征历程来看,红军身上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1、B 2、D 3、C 4、C 5、C 6、D 7、(1)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中央根据地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2)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等。

(3)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将士同甘共苦,直面困难,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4)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任答两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