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精选5篇)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农业产业调研报告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精选5篇)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近年来,我县立足自然环境优势,以打造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为契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产业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带农户,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结合我县县情,确定了粮食、蚕桑、茶叶、木竹、蔬菜、油茶等重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内容,统一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奖励措施,农业产业化得到强力推进,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格局,基地规模逐年扩大,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逐步成熟,农业质量、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提高。
(一)农业产业基地具有一定规模。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县已初步形成以山区为主的茶叶生产基地、以县城盆地为主的蚕桑基地、以洪星乡为主导的山区木竹基地、以碧阳宏村为基础的蔬菜基地以及柯村的皖南花猪养殖基地。
(二)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
已初步形成了以五溪山茶场、柯村茶叶市场为龙头的茶产业,以华盛、丝业公司、信达公司、蚕种场等为龙头的茧丝绸产业,以杉森木业、金九贸易、港殿竹业等为龙头的木竹加工业,以桃源罐头、惠达食品为龙头的罐头加工业等四大农业产业体系,为我县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龙头企业实力逐步增强。
截至20xx年底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家,其中:茧丝绸系列有华盛集团、黄山丝业公司、黄山信达丝线公司三家,累计产值28295万元,利润达到726万元,税收达到484万元;食品系列有惠达食品有限公司和桃源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两家,年产值达到5143万元,利润64万元,税收达到167万元;木竹加工系列有杉森木业、金九工贸、港殿集团三家,年产值达到19579万元,利润达到689万元,税收达到665万元。
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及循环经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及循环经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 建设项目概况 (1)1.2、编制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4)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 (6)2.1项目背景 (6)2.2项目由来和简述 (8)2.2、项目建设依据和必要性 (11)第三章项目建设有利条件 (16)3.1项目区概况、社会经济环境分析及建设地点选择 (16)3.2项目建设有利条件 (17)第四章产品市场需求预测与销售 (18)4.1、市场预测和现有生产能力估计、供求关系分析 (18)4.2、产品竞争能力和国内市场的前景 (18)第五章建设方案 (24)5.1 技术方案 (24)5.2 建设规划和布局 (27)第六章环境保护与节能节水 (27)6.1 环境保护 (27)6.2节能节水 (29)第七章组织管理及劳动定员 (30)7.1 项目建设管理 (30)7.2人力资源配臵 (30)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32)8.1 投资估算 (32)8.2资金来源 (33)8.3总资金分年使用计划 (33)第九章效益分析 (34)9.1 经济效益 (34)9.2 社会效益 (34) (34)第十章结论与建议 (35)第一章总论1.1 建设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及循环经济项目1.1.2项目承担单位情况××××××××有限公司位于大别山南麓××××工业园区,成立于2007年,现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生猪定点屠宰单位,××××省农产品出口基地,××××食品产业协会理事单位。
公司是集畜禽、水产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产化龙头企业。
坚持以“为农民传播致富经”为己任,以“春润惠三农,品质誉万家”为使命,以“诚信、品牌、创新、发展”为经营理念。
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一」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
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
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
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
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
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
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正文总篇幅控制在50页左右)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要1.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1.1.1.1 概况项目单位名称,所有制形式,发展历程,现有产品类型,主营业务,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人员结构等。
1.1.1.2 财务状况近两年项目单位资产总额、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营业收入、净利润、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
1.1.1.3 法人代表基本情况年龄、学历、职称、业绩以及主要社会兼职等,有无破产、银行欠资或其他需要说明的有关社会形象和诚信问题等。
1.1.2项目建设条件1.1.3项目建设方案项目名称、产品方案、建设地点、建设规模、技术来源的可靠性与可得性、进度安排、组织管理方案等。
1.1.4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3 综合评价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从技术、经济、环境和市场等方面评价),风险评估,带动作用,问题及解决方案,结论与建议等。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阐述项目提出的主要依据(如国家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及理由(如区域经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存在问题等)。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从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提高企业效益、增强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能力等方面阐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建设条件3.1 项目区概况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建设地点选择,本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等。
3.2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3.2.1政策、资源、市场、科技、环境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
如果是扩建、改建项目,特别是申报连续扶持的,须对原有项目建设、运行和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在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中,须具体阐述现有产品类型与新增产品的衔接、原有项目与拟建项目的关系)。
2021年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范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
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笔者整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6月13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秀侠带领办公室、农工委、城建工委有关同志在农林委主要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临涣双林生物质燃料公司、百善昊晨食品有限公司、永民种业集团、淮北中瑞农产品批发市场,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县农业产业化成绩和亮点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在市场向导、政府指导、政策引导“三轮驱动”下,以重点龙头企业为牵引、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大户经营为基础,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5家,市级龙头企业46家,年营销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23家(皖雪食品进入20__全省民营企业制造业50强榜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67家,初步形成了面及面制品加工、畜禽养殖肉制品加工、瓜果蔬储运产销、良种繁育生产加工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等五大主导产业,基地面积160万亩次,辐射带动20万农户,20__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59亿元,为我县稳增长、惠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124”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基本形成。
宿永路一线“良繁带”。
建设50万亩标准化良种生产基地,打造全省良种生产大县和国家优势农作物制种基地。
20__年,我县被安徽省认定为第一批小麦、大豆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种子基地每年生产小麦良种1.9亿公斤、大豆良种0.25亿公斤以上。
百善现代农业示范区,五铺现代农业科普示范区。
重点推进百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争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五铺现代农业科普示范(生态循环)区重点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庄园。
2023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

2023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1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西吉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2万亩,种植马铃薯120万亩;牛、羊、猪、禽存栏7074万头,出栏6775万头,肉类总产量11万吨,优质牧草留床面积7615万亩,实现牧业总产值21亿元;设施农业及西芹总产值21679万元;新建拱棚14598亩,维修日光温室224座,设施农业投入生产17265亩;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9797亩,其中:拱棚37397亩,日光温室2400亩;完成旱作节水农业覆膜保墒面积1633万亩。
马铃薯总产在180万吨以上,全县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55万个羊单位,肉类总产量达到1.5万吨,实现木业总产值3.6亿元,人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到350元以上;西芹实现总产14万吨,西芹产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农民人均西芹产业纯收入达到180元;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墒面积23.8万亩,实现农牧业总产值14.4亿元。
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成自治区级现在农业示范基地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7个,农牧业科技示范点40多个,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9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
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33个,生产单位21个,产量达到100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
全县绿色产品生产企业2家,绿色产品产品数2个,绿色产品产量达到53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西吉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论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区域化布局不均衡,基地建设规模扩大比较困难。
产业总体上分布不均衡,对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建设有很大的局限性。
就拿马铃薯来说,尽管走向了国内、国际市场,首先高品质的产品数量如果满足不了外商的需求,创汇增收的前景也就不会很乐观。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4篇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4篇本文是关于农业产业调研报告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xx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中央1号文件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全局性、方向性工作来抓,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加快推进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xx都市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基本概况近年来,我市通过贷款贴息、带动示范奖励等,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助推了速冻食品等一些主导产业的兴起,企业带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农户增收明显,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队伍不断壮大,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速,市级龙头企业数量逐年增长,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在各级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大力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队伍中来。
截至XX年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总数已达到36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目前已达到60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在全省排名居首。
362家龙头企业中有加工型125家,种植型57家,养殖型109家,流通型43家,市场带动型8家,综合型20家,XX年实现总产值600余亿元,农产品和投入品交易额400多亿元,带动本地及外地农户一百多万户。
关于乡村产业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产业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X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乡村产业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一)综合生产能力总体稳定。
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不断夯实稳产保供促增收的产业基础。
全县粮食产量连续3年保持在27万吨以上。
蔬菜、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20xx年蔬菜种植面积6133公顷,总产18.8万吨;水产品产量5.6万吨;生猪产能加快恢复,20xx年全年生猪存栏9.88万头,同比上升52%;家禽存栏388万羽,出栏800万羽,同比分别上升29.3%、12.7%;肉蛋总产6.17万吨,与20xx年基本持平。
(二)特色农业基础不断夯实。
我县是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安徽省农业(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20xx年食用菌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全省首批24个“一县一业(特)”创建示范县之一。
XX黑木耳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我县首个获此殊荣的产品。
天鹅茶叶产业联合体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源口村、梓桐村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全县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73家,涉及粮食、油脂、茶叶、中药材、竹木等,门类较为齐全。
(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序推进。
现有龙头企业牵头成立的省、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县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
积极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功申报并全面创建省级东流现代农业产业园,东流镇、洋湖镇入围国家产业强镇建设项目。
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区1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区2家。
涌现一批农村电商等“农业+”新业态。
(四)创业创新活力有效激发。
一是打造一批创业创新平台。
依托东流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渡口农产品加工园,建设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调研报告农发办更新时间:2013-1-30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阶段农业经营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新形势下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和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农村通向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惠农政策的有效载体。
如何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发挥产业化经营项目在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艰巨的课题。
为此,笔者就近年来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一、我县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情况近年来,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按照“工农对接”的发展思路,根据全县农村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茶叶强民、水电富县”的目标,依托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和资源,充分利用农业开发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政策平台,运用资金、科技、政策、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选择了一批对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支撑有力、带动强劲的茶叶、粮油、大豆和畜、禽养殖等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扶持。
按照“产业型、规模型、科技型”思路,做到投资一项见效一项,加快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据统计,自12009年我县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以来,经省市批准立项建设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共16个,实现总投资3.6亿元。
其中中央、省市县财政共投入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749万元,引进和带动企业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等其它社会资本投入资金达3.5亿元。
通过产业化经营项目先后立项扶持了湖北梅子贡、湖北龙王垭、湖北顺溪豆制品、竹溪三元米业、十堰益友粮油、十堰兴科牡业等6家企业和3个农民合作社,通过16个产业化项目的建设,建立起了茶叶、贡米、大豆等种植基地17.6万亩,生猪、土鸡等养殖基地2.5万亩,新建车间、厂房8.7万平方米,购置生产设备720台(套)。
实现年销售收入4.3亿元,企业新增总产值2.8亿元,完成利税2620万元,直接受益农民增加收入总额1.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600多个,新增就业人数31532人。
从调研情况看,自2009年起,通过4年的精心培育和发展,我县农业产业化顺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已进入一个稳步良性发展时期,被扶持的龙头企业所形成的产业,基本带表着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走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县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经营水平。
被扶持的产业化项目,在带动基地面积、建立标准化生产车间、引导农户生产、促进农业增收上展现出多重效应。
并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21、重点扶持优势主导产业。
扶持的6家龙头企业,总投资3.09亿元,其中财政投资592万元,引进银行贷款、企业自筹和其它多元化社会资金投入达3.03亿元。
其中对3家省级龙头企业(龙王垭、梅子贡、顺溪豆制品)先后4次扶持,共投入财政资金545万元,占财政资金投入总额的70%,对2 家市级龙头企业(益友粮油、兴科牡业)先后2次扶持,共投入财政资金157万元,占财政资金投入总额的20%,对县级企业(三元米业)进行1次典型扶持,投入财政资金42万元。
综上所述,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综合体现了扶大、扶优、扶强的基本原则。
企业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财力支持,在品牌、规模、科技、生产能力等方面得到了转型升级,茶叶、粮油、豆类、畜禽等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为加快项目区乡镇乃至全县经济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2010年在龙王垭茶叶有限公司实施的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总投资1117.29万元,财政投资150万元,项目实施以后,改造低效林茶园3000亩,实现了年新增优质绿茶750万公斤,配套引进福建种茶技术和人才,开发有机玄米绿茶和茶叶超微粉,完成了现代技术改造,有效促进了茶园种植技术进步和我县茶叶产业的改造升级。
尤其是在有机绿茶深度加工和新产品研发方面,龙王垭茶叶产品由最初的几个,发展到几十个系列品种,“箭茶王”、“特级龙峰”、“龙峰礼品茶”等一批新品牌投入市场,带动了茶业由传统粗放到现代集约的转变。
项目单位先后荣获了湖北全省乃至全国多个第一,成为兼并联营3数十家中、小茶场的全国规模型现代化茶叶企业。
项目建设,企业实现年营业收入1500.00万元,增加利税480万元,为社会提供就业人数1.2万人,收购茶农的茶叶价格由往年的每斤150元上升到 200元,直接让利于民。
2、引导合作社向规范化、专业化、实体化发展。
据初步调查,截止2012年底,我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63个,入社农民1112人,带动农户6.3万户,社员出资总额8176万元。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基本覆盖到全县大部分乡镇,涵盖有种植、养殖、水产、加工、流通设施和其它等多个涉农领域,经营类型包括有茶叶、蔬菜、粮油、烤烟、魔芋、苗木、药材、畜、禽、水产等农特产品。
目前,这些合作社以服务化、市场化作为自己的经营方向,为组织成员和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产前、前中、产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连接市场与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受到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但受资金、技术、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合作社结构松散、规模偏小,在经营业过程中行为还不规范,普遍存在着职责不清、管理混乱、社员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
因此,必须加以引导和扶持,使其真正成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自2010年起,我县有选择、有重点地将具有一定发展前景、辐射带动面广、能给农民增加收入的农民合作社作为扶持对象,优先扶持了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为竹溪县顺农豆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竹溪县贡米专业合作社、竹溪县双竹茶叶专业合作社。
共扶持财政资金4累计157万元,引导和带动社员投入、企业自筹、金融信贷投入资金4992万元。
主要是帮助加强组织基础设施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加强良种推广,帮助他们向现代化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方向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合作社的市场、质量和品牌意识增强,内部管理逐渐规范,组织结构趋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对全县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经营、规模发展起到了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
3、走两类结合的路子。
如何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优势,展现财政支农资金的集聚效应,我县从充分考虑区域性主导产业角度出发,把产业化经营项目区与土地治理项目区有机结合,集中财力,优化投资结构,相互促进,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合力促进产业发展。
根据改造后土地治理项目区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地理条件便利、气候环境适宜的优越条件,从2011年起,连续两年在2009年中峰镇土地治理项目区实施了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和贷款贴息项目,共投入资金364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47万元,企业自筹资金及银行贷款3500万元,带动了项目区周边种植优质有机稻6.5万亩,并从农户手中收购稻谷4.8万公斤用于加工生产,在项目区分别建立起了万吨优质大米生产基地、万吨贡米加工生产线项目和万吨贡米种植基地,实现户平增收1.6万元,创利润1142万元,完成税金92万元。
同时在2011年蒋家堰镇土地治理项目区内,通过科技推广示范种植“二花”即金银花,发展中药材种植,建立金银花示范基地200亩,实现亩产5成品干花100千克,总产值达500万元,亩均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
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区的资源优势,促进了产业发展,加快了粮食产业的快速稳步增长,提高了我县优质粮食供给水平,同时金银花不仅是医疗和保健用品,因其极具观赏性,有利于净化和美化环境,为建设休闲宜居新农村,促进我县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我县产业化经营项目取得的成效1、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经过重点、连续滚动扶持,状大了全县省级、市级等骨干龙头企业,区域特色型产业已日渐雏形。
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一批市场前景较好、有销路、有效益,布局相对集中合理的特色产业。
“龙峰茶”、“箭茶王”、“乌龙茶”、有机玄米绿茶、茶叶超微粉及茶食品、“中峰贡”牌竹溪贡米、“双竹”牌贡米、“双竹”牌竹溪魔芋面、“顺溪”牌豆制品、优质商品猪、“鸟立方”土鸡蛋等一批具备竹溪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已进入了十堰、陕西等周边地区,尤其以龙王垭茶、梅子贡茶、竹溪贡米、顺溪豆制品等为首的农特产品正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相继打入了鄂、渝、陕、川、冀、北京等地市场,俏销全国各地。
随着市场需求,项目区的农民逐步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种植模式和经营方式,变单一的粮食种植为优质、生态、效益、绿色有机农业为主,改变了项目区种植业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
以竹溪县益友粮油有限公司生产的优质贡米为例,与普通大米相比,市场6价格可翻2倍以上,一般大米亩产稻550公斤,通过建设优质有机稻种植基地,选育优良品种和管理技术,亩产优质稻700—750公斤,一般大米每公斤按5.0元计算,优质大米每公斤可达11.0元,亩均增收3400元。
2、农民合作社运作机制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夯实了专业化经营基础。
经过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正确引导和财政扶持,在拓展合作社基地规模、改善生产条件、构建营销体系、发展市场销路等方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激励和杠杆撬动的引领效果。
在帮助其规范组织章程、完善组织机构,规范其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发挥了指导作用。
合作社经营意识、管理理念、市场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自我造血功能,合作社形成的资金优势、加工转化能力、市场空间使得他们有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实现了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据调查统计,被扶持的顺农、三元、双竹3家合作社均获得了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认证。
在利益联盟机制下,与3.2万户农户签订了大豆、稻谷、茶叶收购合同,分别在中峰、龙坝、蒋家堰、城关等地与新合作、寿康等十余家商场、购销网点签订了农特产品供货同合,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3、服务化水平提升,增加了农民收入。
专业合作社以利益为纽带,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一起,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和农民组织7化程度,通过统一肥料物资购进、种苗供应、免费为农户培训,实现种植有指导、管理有技术、销售有市场,已成为为农服务、帮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主力军。
解决了农民种植“技术难、信息难、规模效益难”问题。
农民通过参加合作社,使现有的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凝合了传统的一户三亩地的小规模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发挥群体优势,改变了过去或种植、或养殖、或加工的单一农业,农民可以从种、加、销等多个环节增加收入。
2010至2012年,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直接或间接带动,全县新增大豆种植基地6.5万亩,新增高效标准茶园基地5万亩,新增优质大米种植基地11.2万亩,实现年产豆制品5万吨、年新增优质大米1万吨、新增有机茶叶种植面积5万亩,实现销售收入6800万元,帮助农民实现收入4320万元,入社农民人均增收1.2万元,远高入一般农户平均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