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合格性)课件:专题二考点4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考点4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单项选择题
1.(2019年6月·广东学考)密切联系大气圈、水圈、
岩石圏、生物圈,并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的是( )
A.大洋环流
B.水循环
C.地壳运动
D.大气环流
解析:水物质容易渗透各个圈层,且水具有固态、 液态和气态的性质,容易促使各圈层物质迁移和能量交 换。
题,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也是增加地表水下渗,
减少地表径流。
答案:5.B 6.B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来看,陆地上各种水 体间具有水源________的关系。
2.河流补给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补给 流量曲 影响 汛期出现 在我国主要分 代表河流
类型 线图 因素 的时间 布的地区
(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着________。
(2016年6月·广东学考)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 成(1)~(2)题。
(1)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①、②、③、④为水
循环节,a为陆地,b为海洋,则( )
A.①为降水
B.②为蒸发
C.③为水汽输送 D.④为径流
(2)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陆地内循环相比,
B.雨水补给
C.冰雪融水补给 D.湖水补给
3.导致②类型补给春多夏少的主要因素是( ) A.春季增温快,冬季积雪多 B.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 C.春季多风,流域内多地形雨 D.夏季单一暖气团控制,少锋面雨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补给类型①随着降水量的 变化而变化,应为雨水补给。第3题,补给类型②在春夏 季较多,秋、冬季没有,应该是冰雪融水补给。冰雪融
答案:B
2019版高考地理教师用书试题:专题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五节 水循环和洋流 含答案-

第五节水循环和洋流考点一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2015课标Ⅰ,1,4分)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9.答案 D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在种植土层上部铺设树皮覆盖层,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因此起到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D项正确。
10.(2015课标Ⅰ,2,4分)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10.答案 B 从图中可以看出组成种植土层和砂层的颗粒物质较小,雨水下渗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较强,B项正确。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
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2014课标Ⅱ,6,4分)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11.答案 A 本题通过水循环特点考查区域特征。
绿水比例大表明该地主要以蒸发(腾)为主,形成的径流较少。
选项中塔里木河流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形成的径流少,故A项正确。
12.(2014课标Ⅱ,7,4分)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A.水田改旱地B.植树造林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12.答案 C 本题考查人为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覆膜种植农作物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增加生产性绿水比例,故C项正确。
《高考真题》专题0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专题0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母题来源】2019年江苏卷第11—12题【母题题文】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
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1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11.B 12.C【试题解析】11.由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大致为15—20千米。
故选B。
12.由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影响水循环环节。
城市不透水面其实就是路面的硬化改变地表下店面性质增加。
城市广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垫层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绿地和田野,形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动植物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减少以致濒临灭绝。
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不透气的地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
改变城市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且由于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热之后,又将热量反射释放出来,使城区的温度比郊区和乡村高2—3℃,产生“热岛现象”。
不透水铺装严重地破坏了城市市区地表土壤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
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故选C。
【命题意图】该本题组以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为背景材料,通过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判断、不透水面的增加对城市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水循环等相关知识。
【得分要点】城市不透水面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季节变化增大。
2019年高考地理 母题题源系列 专题08 地壳运动与湖泊演变(含解析)

专题08 地壳运动与湖泊演变【母题来源】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7题【母题题文】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6分)(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6分)(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4分)【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试题解析】(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
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
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
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主要从补给与蒸发角度分析。
由于位于末次冰期的晚期,此时气温略有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加,但由于气温总体较低,蒸发量小,所以补给大于蒸发量,所以盐度低,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2019-2020学年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3-1第一节水循环+Word版含答案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 循环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流量和水位变化
含沙量变化
破坏植被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增加 减少
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铺设渗 水砖
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减少
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
第一节 水循环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归纳、总结水循环的类型及其地 理意义。2.正确认识自然界中水体循环、转化的规律,理解人类活动与陆地水及水循环的相 互作用和影响。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 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
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故 C 项正确;地表径流和地下径
流是相互联系的,水圈是相互联系的圈层,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图 1 中山顶到湖泊之间存在一条河流,图 2 是在该河流乙处测得的 8 月中旬一次降水
过程中降水量与流量示意图。据此完成 5~6 题。
5.甲处的水体类型可能是( )
要求相符的选项。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散发、土壤蒸发、地下水蒸发都指向甲,因此甲 代表陆面蒸发散发;降水经乙之后,一部分下渗,一部分植物散发,因此乙代表植物截留;
从丙出去的有地下水蒸发、地下径流和毛管水,因此丙为地下水储蓄;不透水面、壤中径
流和地下径流的一部分都汇入丁,因此丁代表河川储蓄,D 项正确。第(2)题,读图分析可 知,①环节发生在高空,因此为水汽输送环节;②表示的是不透水面形成的地表径流汇入
《高考真题》专题03 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专题03 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母题来源】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第6—8题【母题题文】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6.A 7.D 8.C【试题解析】6.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 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洼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洼地积水增多,降水减少不合题意,D错误。
故选A。
7.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对;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
故选D。
8.由前面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主要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错误,C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
故选C。
【命题意图】本组题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的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区域植被变化的因素,气候变暖的影响。
【得分要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2.对农业的主要影响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019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使用、森林火灾、灯光干扰等因素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
高中地理教学:人类活动(城市化、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教师版)

自然微专题06 人类活动(城市化、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典例】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
基塘农业是在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之对应的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下图为桑基鱼塘的示意图)。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
完成1~3题。
1.桑基鱼塘农业地域类型是A .混合农业B .水稻种植业C .商品谷物农业D .种植园农业2.基塘农业用地类型的转变对局地小气候的影响是A .大气温度降低B .降水变率减小C .近地面风速不变D .气温变率增大 3. 基塘农业用地类型的转变对水循环的影响是A .蒸发作用减弱B .地下径流增强C .河流洪峰滞后D .气温日较差变小 <思维拓展>Q1. 影响蒸发的因素,并分别举例说明;影响降水的因素,并分别举例说明;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Q1:气温(低纬地区蒸发旺盛,夏季蒸发旺盛,高纬地区蒸发弱,冬季蒸发弱)、空气湿度(干旱地区蒸发旺盛)、风速(平原,植被覆盖率低,海面、湖面等水面,冰面)、水域面积(水面积越大)Q3:水汽(是否有来自于湖泊、海洋等水域等通过风带来的水汽)、降温(风从低纬向高纬运动、气流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上升、地形的抬升)、凝结核(城市排放的微小颗粒物多,但一般较少考虑)Q3:距海(湖)远近、大气环流(西风、夏季风等)、地形是否阻挡Q2:分析植被覆、水域转变为城市用地对气温变率、降水变率、近地面风速的影响?植被与水域的转变为城市用地,由于热力性质的变化,气温变率、降水变率会增大;如果是水域转变为城市,城市建筑对风的阻挡作用增强,近地面的风速会减少。
总结:植被、水域的生态功能类似,都具有调节气候(气温变率减小、降水总量增大变率减小且滞后)的作用,倾向于气候的海洋性。
【变式训练】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读图回答1-2题。
《高考真题》专题09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专题09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母题来源】2019年海南卷第21题【母题题文】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并有冰川融水补给。
发源于该地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是该地区的重要湖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
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
下图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
(1)说明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
(8分)(2)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
(4分)(3)如果未来气候持续暖湿化,导致盐湖与清水河贯通,推测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
(8分)【答案】(1)近年来降水持续增加,卓乃湖水位持续升高,此次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地形西高东低,卓乃湖海拔高,外泄后的湖水连通库赛河,注入库赛湖,随之贯通海拔更低的海丁诺尔和盐湖。
(2)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加剧地表冲刷,形成新的河道。
(3)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试题解析】(1)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可从降水增多、湖水外溢、湖泊联通等角度分析。
近年来降水持续增加,卓乃湖水位持续升高,此次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地形西高东低,卓乃湖海拔高,外泄后的湖水连通库赛河,注入库赛湖,随之贯通海拔更低的海丁诺尔和盐湖。
(2)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可从湖水面积增大、湿地扩大、加剧冲刷、形成新河道等角度分析。
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加剧地表冲刷,形成新的河道。
(3)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可从内外流区变化引起水系变化、湖水性质尤其是盐度变化、湖水生态系统变化等角度分析。
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专题0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母题来源】2019年江苏卷第11—12题
【母题题文】
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
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 .10~15千米
B .15~20千米
C .20~25千米
D .25~30千米
1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1.B 12.
C
【试题解析】
11.由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大致为15—20千米。
故选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