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选择题专项训练:荒漠化的防治带解析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练习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练习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练习题2019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理论、方法和手段。

小编准备了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练习题,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选择题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

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

据此回答1-3题:1.下列荒漠的分布与其主要原因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地形B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C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2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A大面积植树造林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D退耕还草3江南红壤与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发展种植业需改造的共同自然因素是A地形 B土壤C干湿状况 D热量4.关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荒漠及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荒漠多为原生性荒漠,小部分为次生性荒漠B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荒漠化圈C土地荒漠化成点状及线状分布D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当5.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B东部是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C贺兰山是最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且位于中部D.内蒙古高原跨半干旱、干旱区,横贯本区东西6.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A.河套平原B.宁夏平原C.河西走廊D.成都平原7.2019年3月,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发现表明A荒漠化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p#分页标题#e#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因。

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

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8.锡林郭勒草原牧区居民点附近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9.我国目前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主要是A.水田和旱作地区B.旱农地区和草原牧区C.河谷灌区和草原牧区D.旱农地区和高原地区(2019年烟台期末)201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沙漠和沙漠化”,口号是“莫使旱地变荒漠”,这个口号突出强调这一人类所面临的紧迫环境问题。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读我国局部气温(℃)、降水量(mm)等值线图,完成1~2题。

1.据图判别,构成图示地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A.北冰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大西洋2.图中甲地的主要生态环境效果为(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 D.湿地萎缩解析第1题,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主要位于我国际蒙古东部和西南地域,地处季风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故B项正确;北冰洋、大西洋的水汽主要影响我国新疆等地,故A、D项错误;印度洋的水汽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地域,故C项错误。

第2题,由图可知,甲位置于(40°N,110°E)左近,地处内蒙古高原地域,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严重,故B项正确。

答案 1.B 2.B3.读以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内,与现代相比,当代(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下游迁移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掩盖率更低(2)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效果是(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 D.空中沉降解析第(1)题,在图示区域内,当代由于生活和消费用水量更大,招致河流水量更小;为了取得更充足的水源,城镇向河流下游迁移。

第(2)题,图示区域城镇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用水不当,植被破坏等,面临的主要环境效果是土地荒漠化严重。

答案(1)B (2)B4.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发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添加风沙流对地表的腐蚀B.添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增加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才干的增强而增大腐蚀D.阻拦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构成沉降解析植被的出现,添加了地表的粗糙水平,从而降低风速,风速降低那么会使腐蚀变弱,A项错。

风速降低,搬运才干削弱,堆积堆积才干增强,B项错。

风速降低,携带风沙的才干变弱、腐蚀也变弱,C项错。

风速降低,能阻拦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因此堆积作用增强,构成沉降,D项契合题意。

高三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同步练习卷: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三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同步练习卷: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选择题(2019·广东深圳中学测试)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

2019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

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2.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A.风速快B.植被多C.坡度缓D.降水多3.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①营造常绿阔叶林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③控制越野自驾游④种植耐旱农作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C 2.B 3.C(2019·吉林模拟)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一段时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下图“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

从2019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

结合相关知识完成4~5题。

4.科尔沁沙地走“沙绿民富”的道路给我们的启示,叙述错误的是()A.本区经济建设必须以生态建设为前提B.树立新的发展观,由“掠夺性开发”转向“可持续性开发”C.实行退耕还草,封沙育草,更大力度发展畜牧业D.发展乔、灌、草、药相配合,农牧副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5.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①生态环境脆弱②气候异常③大规模人口迁入开发④不合理开采地下水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C 5.A(2019·河南新乡市模拟)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

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

读表,完成6~8题。

6A.高寒地区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C.耕地分布区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7.地中海沿岸与中国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时间分别是()A.夏季、春季B.冬季、夏季C.秋季、夏季D.冬季、秋季8.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A.气温高B.降水丰富C.地下水贫乏D.植被茂盛6.D7.A8.B(2019·山东烟台一中测试)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

2019高考地理各知识点选择题创新演练(含解题思路) 荒漠化的防治

2019高考地理各知识点选择题创新演练(含解题思路) 荒漠化的防治

旺盛,故形成土地次生盐碱化,而影响植被生长。
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约 166 万 km2)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 11~12 题。
表 1 新疆荒漠化土地类型(万 km2)
荒漠化土地总 面积



未利用



土地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变化
C.过度农业活动 D.土壤肥力变化
4.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土壤肥力提高 【答案】3. C 4. C 【解析】3.读图可知,该地区的原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 区;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尖锐,过度农业活动是导致植物群落演 替的主要原因。 4.读图可知,随着植物群落演替(由常绿阔叶林向牛肝地演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降低,土壤含水率下降。土壤中有机质和水分含量的降低,将使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植物群落的演替伴随着植被保持水土功能的下降,将使土壤侵蚀加剧,土壤厚度变薄。
6. 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如果在乙地区 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 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
黑河是仅次于塔里木河的全国第二大内流河。黑河尾闾处的居延海,曾是西北最大的 湖泊之一,孕育了古居延文明。近年来,居延海急剧萎缩干涸,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读 图,回答 7~8 题。
7.黑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大气降水
B.地下水
C.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D.居延海的湖泊水
8.造成居延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加

高一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发展畜牧业B.增加木材产量C.开展生态旅游D.改善生态环境【答案】D【解析】西部地区荒漠化严重,“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考点】荒漠化的防治。

2.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症”。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此回答下题。

【1】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A.西北、华北地区B.西北、西南地区C.华南、西南地区D.东北、东南地区【答案】A【解析】西北、华北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临近沙漠地区,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现象多发,所以多荒漠化;而西南、东南、华南地区,降水多,荒漠化现象较少。

故选A。

【2】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途径是()A.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B.恢复荒漠化地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C.增加地表湿度,消除地表沙质物质D.改善荒漠化地区小气候,降低风速【答案】B【解析】荒漠化地区气候干燥,不适宜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缺水,增加地表湿度难度较大;改善荒漠化地区小气候,降低风速,不是防治荒漠化的途径,而是目的;而恢复荒漠化地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有效地防治荒漠化。

故选B。

【考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3.面对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共识。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如今已是沙漠连沙漠的西部地区,塔里木河长达180公里的“绿色走廊”濒临毁灭,鄂尔多斯草原已被腾格里沙漠覆盖,科尔沁草原变成了科尔沁沙地,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匪夷所思。

(1)材料中的“人祸”指的是什么?(2)西部环境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答案】(1)人类过度地开发和放牧,造成植被破坏,沙漠化趋势严重。

高三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1.(10分)读澳大利亚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区域西部地区沙漠形成的气候原因。

(3分)(2)说出该区域高度发达的商品农牧业主要分布的地区,并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4分)(3)墨累河流域是澳大利亚荒漠化发展很快的地区之一,分析其原因。

(3分)【答案】(10分)(1)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1分)盛行下沉气流,(1分)降水少(或气候干旱)。

(1分)(2)东南部地区(或墨累-达令盆地)。

(1分)光热充足、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

(任3点得3分)(3)降水较少(1分),高强度开发(过度开垦、过度放牧),(1分)不合理用水。

(1分)【解析】(1)澳大利亚西部地区沙漠为热带沙漠,热带沙漠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或气候干旱)形成热带沙漠。

(2)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从气候(降水、热量、光照)、地形、土壤、水源四方面分析。

澳大利亚高度发达的商品农牧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的墨累-达令盆地。

光热充足、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

(3)荒漠化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墨累河流域荒漠化发展很快主要是因为降水较少,高强度开发、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用水。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形成条件、影响农业因素、荒漠化成因分析。

2.石漠化是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贵州山区农村薪柴比例占生活能源比重较大。

图甲为贵州石漠化面积百分比,表为山区坡度与土层厚度及侵蚀状况关系,图乙为贵州某小区域农业生产布局新颖模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3分)表:山区坡度与土层厚度及侵蚀状况关系表(2)图乙中显示该地区发展沼气是解决农村生活能源的重要措施。

说明该地农村发展沼气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3分)(3)分析图乙中大力建设水利设施的原因。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练案27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含解析 精品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练案27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含解析 精品

练案[27]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单项选择题(2018·山东济宁)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风蚀坑规模不断扩大。

2000年以后,该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

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导学号128925691.据图推测(B)①风蚀坑边界西移②风蚀坑边界东移③沙丘高度增加④沙丘高度降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根据风蚀坑的形态,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一侧侵蚀力强,可知该地盛行偏西风,风蚀坑边界东移。

因沙丘有植被覆盖,可减弱风速,有利于沙尘沉积,沙丘高度增加。

2.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D)①风蚀坑内设置沙障②营造常绿阔叶林③控制越野自驾游④种植耐旱农作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③[解析]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风蚀坑内设置沙障,减弱风力侵蚀;该地区降水少且处于温带,不能生长常绿阔叶林;沙漠地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该区域生态脆弱,越野自驾游,对植被破坏较大。

下图所示沙漠区是在全球同纬度降水较少、干旱程度较高的地带,结合图示信息完成3~4题。

导学号128925703.图示区域降水少、干旱程度高的主要原因是(D)A.地势高,云量少B.人类活动干预强烈C.地形封闭D.距海遥远[解析]深居内陆是该区域降水稀少、干旱程度高的主要原因。

4.图中四大沙漠区相比,潜在威胁最大的是(C)A.甲B.乙C.丙D.丁[解析]四大沙漠区中,甲、乙、丁三大沙漠区距我国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区较远,同时地处盆地内部,受地形阻挡,沙漠的扩展受到限制。

而丙沙漠区距离人口稠密区最近,且少有地形阻挡,潜在威胁最大。

读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导学号128925715.甲、乙两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别是(A)A.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B.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C.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D.水土流失、土壤酸化[解析]甲地位于山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因黄土土质疏松、当地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等,水土流失严重;乙地位于甘肃西部,年降水量小,过度灌溉、不合理用水等人类活动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

高二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显示包兰铁路宁夏沙坡头段某处的景观。

其中草方格沙障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

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有()①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③减少蒸发,防止土地盐碱化④涵养水源,减轻水土流失A.③④B.②④C.①③D.①②【答案】D【解析】根据图形可知草方格沙障主要防治沙漠化,而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减少移动沙丘的形成;此处降水较少,不易形成水土流失;其沙障对减少水分蒸发作用不大。

故选D。

【考点】生态环境问题2.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六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多得。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四月、五月B.四月C.六月D.十一月【答案】C【解析】锄草导致水土流失,最严重时间应是雨季,长江流域6月份进入梅雨季节,降水多,地表径流量大,水土流失严重,C对。

四、五月份及十一月份不是雨季,降水较少,水土流失少,A、B、D错。

【2】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A.缺乏分解者B.缺少枯枝落叶C.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D.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分析,茶园“消瘦”指的是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土壤肥力下降,D对。

分解者多少,枯枝落叶多少不是主要原因,A、B、C错。

【考点】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容易出现荒漠化问题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答案】B【解析】读图,甲地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人类影响较少,不易出现荒漠化问题,A错。

乙地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降水较少,人类不合理的开垦和过度放牧等活动,容易导致出现荒漠化问题,B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创新演练:荒漠化的防治2017年7月15日,“发展中国家沙漠化研究与治理国际培训班”在兰州开班。

来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9个国家的20余位学员在培训期间接受中国沙漠化治理经验与技术培训。

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下列土地荒漠化类型与发生地区搭配正确的是A.红色荒漠化-青藏高原B.石质荒漠化-云贵高原C.次生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D.土地沙漠化-东北平原2.推进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为合理措施是A.在干旱地区大力发展植树造林B.在绿洲区大规模放牧C.利用独特的沙漠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D.大规模封沙育草【答案】1. B 2. C【解析】1.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应是冻融荒漠化,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土地沙漠化,南方低山丘陵为红色荒漠化,东北平原为水土流失,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且气候湿热,为石质荒漠化。

2.沙漠化地区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应加以保护生态环境,可利用独特的沙漠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在干旱地区树木难以成活,因此不宜大力发展植树造林,不宜过度放牧和大规模封沙育草。

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

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3-4题。

3.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变化C.过度农业活动D.土壤肥力变化4.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D.土壤肥力提高【答案】3. C 4. C【解析】3.读图可知,该地区的原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尖锐,过度农业活动是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4.读图可知,随着植物群落演替(由常绿阔叶林向牛肝地演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含水率下降。

土壤中有机质和水分含量的降低,将使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植物群落的演替伴随着植被保持水土功能的下降,将使土壤侵蚀加剧,土壤厚度变薄。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下图,完成5-6题。

5. 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 甲B. 乙C. 丙D. 丁6. 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A. 甲地区植被退化B. 乙地区沙化C. 丙地区荒漠化D. 丁地区植被改善【答案】5. D 6. C【解析】5. 图例中显示有冰川,该地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有时令河,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该地纬度可以推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

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

6. 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

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

黑河是仅次于塔里木河的全国第二大内流河。

黑河尾闾处的居延海,曾是西北最大的湖泊之一,孕育了古居延文明。

近年来,居延海急剧萎缩干涸,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读图,回答7~8题。

7.黑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大气降水B.地下水C.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D.居延海的湖泊水8.造成居延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加B.居延海地区载畜量减少C.中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数量增加D.居延海地区土地沙化面积增加【答案】7.C 8.C【解析】7,西北内陆地区水源的补给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8,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是人为因素影响。

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增加,导致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

读甲、乙两景观示意图,完成9~10题。

9.甲地在草原内部形成斑块状沙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B.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C.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D.水井周围农牧业活动频繁导致地表植被破坏10.乙地草原萎缩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沙尘暴频度减少B.土壤有机质增加C.土壤盐碱度升高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答案】9.D10.C【解析】9,图示甲地区为草原牧区,由于围绕饮水机出现过度放牧,而导致了水井周围植被破坏严重,形成斑点状的荒漠化圈。

10,乙地是干旱地区,围绕饮水井,发展灌溉农业,而该地区草原的萎缩主要从灌溉水源的变化分析,由于不合理灌溉且干旱地区蒸发旺盛,故形成土地次生盐碱化,而影响植被生长。

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约166万km2)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11~12题。

表1 新疆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m2)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111.322.354.3150.5454.12表2 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m2)水蚀风蚀冻融盐碱化128359.3.53 .93 .24 9811.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B.荒漠化主要是由滥伐林木造成的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D.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12.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农牧活动造成的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D.新疆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和地表径流【答案】11.C 12.D【解析】11,由题干可知,我国新疆土地面积约166万km2,由表1可知,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是111.32万km2,由此判断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故A错误;由表2可知,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是风蚀,故B错误;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故C正确;由表1可知,有人类活动的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面积相对较小,未利用土地荒漠化面积较大,由此判断荒漠化大部分发生在无人类活动的地区,故D 错误。

12,由表1可知,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未利用土地,说明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不是人类活动,故A、B、C错误;由表2可知,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风蚀和水蚀,即和近地面的水平气流(风)和地表径流(水)的侵蚀有关,故D正确。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3~14题。

13.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14.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13.B 14.A【解析】13,注意阅读图例,联系非洲气候的分布可知,热带草原气候区是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

14,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越大荒漠化的面积越大,二者呈正相关;过度放牧是荒漠化扩大的首要因素;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下图为“我国现有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

读图完成15~16题。

15.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积聚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C地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A.人类不合理灌溉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D.夏季风强劲【答案】15.B 16.C【解析】15,图中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主要是因为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积聚;土壤贫瘠,使用化肥与盐碱地比重关系不大;降水量少,淋盐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化小也是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与盐碱化无关。

16,C地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重大,主要原因是地势低平,距海近,沿海地区海水浸渍;人类不合理灌溉是人为原因;降水集中,降水多,盐分随季节变化大;夏季风强劲,带来降水多,不是导致盐碱化的原因。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

读图回答17~18题。

17.P地与Q地相比,P地( )①年大风日数少②年降水量多③年降雪日数少④沙尘暴日数多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8.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①截留水分②改变气候类型③削弱风力④改变植被类型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17.A 18.C【解析】17,图中P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的特殊位置,形成了年大风日数少的现象。

此处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太平洋,P地又位于东南水汽来源的迎风坡,地形促进了降水的发生。

18,草方格沙障是利用作物秸秆固沙的工程措施,改变地表状况增加摩擦力从而削弱风力;干草也可以截留水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