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解析几何解题方法
147分学霸分享丨解析几何的解题方法

147分学霸分享丨解析几何的解题方法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对解析几何有抵触情绪的同学,想要在拉分最明显的题型中拿到高分的同学。
具体经验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解析几何会在选择填空中出现一到两题,并且会在必做大题中作为压轴题出现。
分值很大,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难度比较大,想要学好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容易,因此,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很重要。
针对高三学生,在学习解析几何的相关内容上,我有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大家都知道高考数学卷中解析几何和导数是最不容易的两道大题,最近几年的数学卷趋向基础,只要细心多数同学可以拿到百分之七八十的分数,而想要在数学上力争顶尖的同学就要把握好这两道大题带来的机会。
然而相对于导数需要较强的技巧和想法来讲,解析几何更重要考察的是心里素质。
为什么这样说:第一因为解析几何的题型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接触过类似的题型,拿到其他题的时候一定不会完全没有思路,但要想了解各个题型是需要不怕难题的勇气的。
第二是因为解析几何要求大量的计算,我高三学习解析几何的时候常常一道题写好几张草稿纸,要想完美的完成一道题需要静下心来,需要耐心。
第三是因为这个题型作为压轴题位于试卷的末尾,我在做高考卷的时候也习惯于先做选做题,再回来做导数和解析几何,在考试的最后,时间往往剩下的不多,这往往考察每个同学的定力,能不能不紧张,细心认真的做完自己所有会的步骤。
毋庸置疑,解析几何很花费时间,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能“吝啬”,要肯花精力与时间,数学是对分析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复习时着重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尽量选择整块的时间解决数学问题,否则思路被打断,效率会比较低。
解析几何作为高考的重点,考查项目不仅要求分析,还要求计算能力,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解析几何大题中的式子很长,就可能出现心烦意乱,懒得算下去的现象,但其实平时就是一个积累经验与树立信心的过程,越是在平日里认真地、一步步地算,才越有可能在考场上快速地,准确地算出结果。
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的常见题型及解答方法

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的常见题型及解答方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平面解析几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
平面解析几何主要研究平面上的点、直线、圆等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通过坐标系和代数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平面解析几何题型及解答方法,希望能给同学们提供一些帮助。
一、直线方程的求解直线方程的求解是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基础内容。
常见的题型有已知直线上的两点,求直线方程;已知直线的斜率和一点,求直线方程等。
这里我们以已知直线上的两点,求直线方程为例进行说明。
例如,已知直线上的两点为A(2,3)和B(4,5),求直线方程。
解题思路:设直线的方程为y = kx + b,其中k为斜率,b为截距。
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列出方程组:3 = 2k + b5 = 4k + b解方程组,得到k和b的值,从而得到直线方程。
解题步骤:1.将方程组改写为矩阵形式:| 2 1 | | k | | 3 || 4 1 | | b | = | 5 |2.利用矩阵的逆运算,求出k和b的值。
3.将k和b的值代入直线方程y = kx + b,即可得到直线方程。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求解直线方程的方法是通过已知条件列方程组,然后通过矩阵运算求解出未知数的值,最后将值代入直线方程得到结果。
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平面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常见的题型有直线与圆的切线问题、直线与圆的交点问题等。
这里我们以直线与圆的切线问题为例进行说明。
例如,已知圆的方程为x^2 + y^2 = 4,直线的方程为y = 2x - 1,求直线与圆的切点坐标。
解题思路: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直线与圆是否有交点。
当直线与圆有交点时,我们可以通过求解方程组得到交点坐标。
当直线与圆没有交点时,我们需要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而确定是否有切点。
解题步骤:1.将直线方程代入圆的方程,得到一个关于x的二次方程。
2.求解二次方程,得到x的值。
高中数学学习中的解析几何解题技巧

高中数学学习中的解析几何解题技巧解析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高中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学习解析几何时,很多学生常常会遇到解题困难的情况。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数学学习中解析几何解题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解析几何题目。
一、利用图形性质确定方程解析几何问题常常涉及到图形的方程,而方程又是解题的基础。
在解析几何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图形的性质,来确定方程的形式。
例如,当求解过点A和B的直线方程时,我们可以根据直线的斜率来确定方程的形式。
如果我们已知直线经过点A(-3,5)和B(2,4),我们可以利用两点间的斜率公式来求解直线的斜率,即\[k = \frac{{y_2-y_1}}{{x_2-x_1}} = \frac{{4-5}}{{2-(-3)}} = -\frac{1}{5}\]然后可以通过直线的斜率和已知点的坐标,使用点斜式或者斜截式公式得到直线的方程。
二、利用向量运算简化计算在解析几何中,向量是一项重要的工具。
通过向量的加减和数乘等运算,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例如,当求解两条直线的夹角时,我们可以利用向量的点积公式来求解。
设两条直线的方程分别为\[ax+by+c=0\]和\[px+qy+r=0\],则两条直线的夹角\(\theta\)满足:\[\cos{\theta}=\frac{{|ap+bq|}}{{\sqrt{{a^2+b^2}}\sqrt{{p^2+q^2}}}}\]通过向量的点积公式,我们可以利用方程的系数来求解直线的夹角,而无需对方程进行直接求解。
三、利用平移旋转变换简化题目解析几何中的平移、旋转等变换是解题过程中常常用到的工具。
通过适当的变换,可以将复杂的题目转化为简单的形式,便于求解。
例如,我们在求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通过平移变换将圆心移到坐标原点,从而简化题目。
设直线的方程为\(ax+by+c=0\),圆的方程为\((x-h)^2+(y-k)^2=r^2\),我们可以通过平移变换将圆的方程转化为\((x-a)^2+(y-b)^2=r^2\),其中\(a\)和\(b\)为圆心的坐标。
高考数学解析几何解题方法

高考数学解析几何解题方法
高考数学解析几何解题方法
1.将圆锥曲线几何性质与向量数量积、不等式等交汇是高考解析几何命题的一种新常态,问题解决过程中浸透数学的转化化归,函数与方程和数形结合等的数学思想方法。
2. 点差法是一种常用的形式化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解决有关斜率,中点等问题有较好的解题效能。
3、圆及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轨迹等问题是全国I卷的常考点,点到直线的间隔、弦长公式,圆的几何性质,解三角形等知识点交汇交融,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有机浸透,解法常规,思路明晰。
4、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在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是在高考那么是常考不衰的考点,同时常常与不等式、最值等相交汇,题型常见,理解容易,思路明确,交汇点较多。
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解法步骤直接明了,关键计算(解方程、求最值等)是否准确,标准是否到位,细节是否圆满。
5、抛物线的切线及其性质,存在性的问题都是高考的常考点,将求证目的∠OPM=∠OPN 转化为 k1+k2=0 是解题的关
键,表达转化化归思想的应用,同时利用设而不务实现整体化简是减少计算量的有效方法,应当纯熟掌握。
6、“定义型”的试题是高考的一个热点。
这种题目设问新颖,层次清楚,贯穿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解题的思路和策略常规常见,通性通法,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解法和根本在此呈现,正确快速的多字母化简计算是解析几何解题的一道坎。
(word完整版)高中数学解析几何解题方法~

解析几何常规题型及方法(1)中点弦问题具有斜率的弦中点问题,常用设而不求法(点差法):设曲线上两点为(x i ,y 1),(X 2,y 2),代入方程,然后两方程相减,再应用中点关系及斜率公式,消去四个参数。
2典型例题给定双曲线X2— 1。
过A (2, 1)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两点P1及P 2,求线段P1 P 2的中点P2的轨迹方程。
(2)焦点三角形问题椭圆或双曲线上一点 P,与两个焦点F 1、F 2构成的三角形问题,常用正、余弦定理搭桥。
2y _.八, __________________: 1 上任一点,F [( c,0), F 2(c,0)为焦点, PF 1F 2 , PF 2F 1 。
b/(1)求证离心率 e --------sin.一33 .(2)求 |PF 1| PF 2I 的最值。
(3)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方法是解方程组,进而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后利用判别式,应特别注意数形结合 的办法 典型例题抛物线方程y2p(x 1) (p 0),直线x y t 与x 轴的交点在抛物线准线的右边。
(1)求证:直线与抛物线总有两个不同交点 (2)设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为 A 、B,且OALOB,求p 关于t 的函数f ⑴的表达式。
(4)圆锥曲线的有关最值(范围)问题圆锥曲线中的有关最值(范围)问题,常用代数法和几何法解决。
<1>若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一般可用图形性质来解决。
<2>若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体现明确的函数关系式,则可建立目标函数(通常利用二次函数, 三角函数,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典型例题 已知抛物线y2=2px(p>0),过M (a,0)且斜率为1的直线L 与抛物线交于不同的两点 A 、B, |AB|w 2P(1)求a 的取值范围;(2)若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交x 轴于点N,求^ NAB 面积的最大值。
(2)设AB 的垂直平分线交 AB 与点Q,令其坐标为(X3,y3),则由中点坐标公式得: (5)求曲线的方程问题1 .曲线的形状已知 --------- 这类问题一般可用待定系数法解决。
高考解析几何题

高考解析几何题高考解析几何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解析几何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数学试题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它主要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与代数表达式之间的联系,通过坐标系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进行求解。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高考解析几何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帮助考生在面对这类题目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一、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包括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以及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圆锥曲线的性质。
熟练掌握这些概念及其相关公式是解题的基础。
例如,直线的方程有一般式、点斜式、两点式等,每种形式都有其适用的场合。
圆的标准方程、椭圆的焦点性质等,都需要考生牢记于心。
二、培养图形的直观感知能力解析几何题目往往需要考生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题目所描述的图形,并能够对图形进行操作和变换。
因此,培养良好的图形直观感知能力对于解题至关重要。
考生可以通过多做练习题、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等方式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三、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解析几何的特点就是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因此,考生需要掌握如何通过代数运算来求解几何问题。
例如,通过联立方程组求交点,利用向量方法求解角度和距离,或者运用坐标变换简化问题等。
这些方法都需要考生在解题时灵活运用。
四、注意解题步骤的条理性在高考中,解析几何题目往往步骤较多,需要考生条理清晰地进行解题。
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楚题目的要求和所给条件;其次,要合理规划解题步骤,避免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混乱;最后,要仔细检查,确保每一步的计算都是正确的。
五、总结常见题型和解题模板高考解析几何题目虽然千变万化,但总有规律可循。
考生可以通过总结历年高考题,找出常见的题型和解题模板。
例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动点轨迹问题、最值问题等,都有其特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掌握这些模板,可以帮助考生在面对新题目时能够迅速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六、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高考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考试,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是提高分数的关键。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解题技巧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解题技巧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掌握解析几何的解题技巧,不仅可以提高解题效率,还能够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本文将从直线、圆和曲线三个方面介绍解析几何的解题技巧,并通过具体题目的分析来说明每个考点。
一、直线的解析几何解题技巧直线是解析几何中最基础的图形,其解题技巧主要包括确定直线的方程和求直线的性质。
在确定直线的方程时,常用的方法有点斜式和两点式。
例如,已知直线过点A(1,2)且斜率为3,求直线的方程。
根据点斜式的公式y-y₁ = k(x-x₁),代入已知条件,可以得到直线的方程为y-2=3(x-1)。
在求直线的性质时,常用的方法有平行和垂直关系的判断。
例如,已知直线l₁的方程为y=2x+1,直线l₂与l₁平行且过点(2,3),求l₂的方程。
根据平行关系的性质可知,l₂的斜率与l₁的斜率相等,因此l₂的方程为y=2x+b。
代入过点(2,3)的条件,可以解得b=-1,所以l₂的方程为y=2x-1。
二、圆的解析几何解题技巧圆是解析几何中的另一个重要图形,其解题技巧主要包括确定圆的方程和求圆的性质。
在确定圆的方程时,常用的方法有标准式和一般式。
例如,已知圆心为(2,-3)且经过点(1,2),求圆的方程。
根据标准式的公式(x-a)²+(y-b)²=r²,代入已知条件,可以得到圆的方程为(x-2)²+(y+3)²=18。
在求圆的性质时,常用的方法有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求切线的斜率。
例如,已知圆的方程为(x-2)²+(y+3)²=18,点P(4,-1)在圆上,求点P处切线的斜率。
根据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可知,点P处切线的斜率等于圆的斜率,即-(x-2)/(y+3)。
代入点P的坐标,可以求得点P处切线的斜率为-2/4=-1/2。
三、曲线的解析几何解题技巧曲线是解析几何中的较为复杂的图形,其解题技巧主要包括确定曲线的方程和求曲线的性质。
高考数学解析几何9种题型的解题技巧!

解析几何命题趋向:
1.注意考查直线的基本概念,求在不同条件下的直线方程,直线的位置关系,此类题大多都属中、低档题,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每年必考
2.考查直线与二次曲线的普通方程,属容易题,对称问题常以填空题出现
3.考查圆锥曲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题多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有时会出现有一定灵活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题,如求轨迹,与向量结合,与求最值结合,属中档题。
考点透视
一.直线和圆的方程
1.理解直线的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坐标法.
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二.圆锥曲线方程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4.了解圆锥曲线的初步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几何常规题型及方法核心考点1、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如直线的倾斜角、斜率、距离、截距等)2、熟练掌握基本公式(如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斜率公式、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到角公式、夹角公式等)3、熟练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如根据条件灵活选用各种形式、讨论斜率存在和不存在的各种情况、截距是否为0等等)4、在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中,要善于运用圆的几何性质以减少运算5、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及简单应用6、熟悉圆锥曲线中基本量的计算7、掌握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轨迹方程的求解方法(如:定义法、直接法、相关点法、参数法、交轨法、几何法、待定系数法等)8、掌握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常见判定方法,能应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解决一些常见问题常规题型及解题的技巧方法A:常规题型方面(1)中点弦问题具有斜率的弦中点问题,常用设而不求法(点差法):设曲线上两点为(,)x y 11,(,)x y 22,代入方程,然后两方程相减,再应用中点关系及斜率公式,消去四个参数。
典型例题 给定双曲线x y 2221-=。
过A (2,1)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两点P 1 及P 2,求线段P 1P 2的中点P 的轨迹方程。
分析:设P x y 111(,),P x y 222(,)代入方程得x y 121221-=,x y 222221-=。
两式相减得()()()()x x x x y y y y 12121212120+--+-=。
又设中点P (x,y ),将x x x 122+=,y y y 122+=代入,当x x 12≠时得22201212x y y y x x ---=·。
又k y y x x y x =--=--121212, 代入得24022x y x y --+=。
当弦P P 12斜率不存在时,其中点P (2,0)的坐标也满足上述方程。
因此所求轨迹方程是24022x y x y --+=说明:本题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性,必须单独考虑斜率不存在时的情况。
(2)焦点三角形问题椭圆或双曲线上一点P ,与两个焦点F 1、F 2构成的三角形问题,常用正、余弦定理搭桥。
典型例题 设P(x,y)为椭圆x a y b22221+=上任一点,F c 10(,)-,F c 20(,)为焦点,∠=PF F 12α,∠=PF F 21β。
(1)求证离心率βαβαsin sin )sin(++=e ; (2)求|||PF PF 1323+的最值。
分析:(1)设||PF r 11=,|PF r 22=,由正弦定理得r r c 122sin sin sin()αβαβ==+。
得 r r c 122++=+sin sin sin()αβαβ, βαβαsin sin )sin(++==a c e (2)()()a ex a ex a ae x ++-=+3332226。
当x =0时,最小值是23a ;当a x ±=时,最大值是26323a e a +。
(3)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方法是解方程组,进而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后利用判别式,应特别注意数形结合的办法典型例题 抛物线方程,直线与轴的交点在抛物线准线的右边。
y p x p x y t x 210=+>+=()()(1)求证:直线与抛物线总有两个不同交点(2)设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为A 、B ,且OA ⊥OB ,求p 关于t 的函数f(t)的表达式。
(1)证明:抛物线的准线为114:x p =-- 由直线x+y=t 与x 轴的交点(t ,0)在准线右边,得 t p t p >--++>14440,而 由消去得x y t y p x y +==+⎧⎨⎩21()x t p x t p 2220-++-=()()∆=+--()()2422t p t p =++>p t p ()440故直线与抛物线总有两个交点。
(2)解:设点A(x 1,y 1),点B(x 2,y 2)∴+=+=-x x t p x x t p 121222,OA OB k k OA OB ⊥∴⨯=-,1则x x y y 12120+=又y y t x t x 1212=--()()∴+=-+=x x y y t t p 1212220()∴==+p f t t t ()22又,得函数的定义域是p t p f t >++>0440() ()()-⋃+∞200,,(4)圆锥曲线的有关最值(范围)问题圆锥曲线中的有关最值(范围)问题,常用代数法和几何法解决。
<1>若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一般可用图形性质来解决。
<2>若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体现明确的函数关系式,则可建立目标函数(通常利用二次函数,三角函数,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典型例题已知抛物线y 2=2px(p>0),过M (a,0)且斜率为1的直线L 与抛物线交于不同的两点A 、B ,|AB|≤2p(1)求a 的取值范围;(2)若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交x 轴于点N ,求△NAB 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这是一道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问题,对于(1),可以设法得到关于a 的不等式,通过解不等式求出a 的范围,即:“求范围,找不等式”。
或者将a 表示为另一个变量的函数,利用求函数的值域求出a 的范围;对于(2)首先要把△NAB 的面积表示为一个变量的函数,然后再求它的最大值,即:“最值问题,函数思想”。
解:(1)直线L 的方程为:y=x-a,将y=x-a 代入抛物线方程y 2=2px,得:设直线L 与抛物线两交点的坐标分别为A(x 1,y 1),B(x 2,y 2),则⎪⎩⎪⎨⎧=+=+>-+221212)(204)(4ax x p a x x a p a ,又y 1=x 1-a,y 2=x 2-a,,2)2(80,0)2(8,2||0)2(8]4)[(2)()(||21221221221p a p p a p p p AB a p p x x x x y y x x AB ≤+<∴>+≤<+=-+=-+-=∴ 解得:.42p a p -≤<-(2)设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与点Q ,令其坐标为(x 3,y 3),则由中点坐标公式得:p a x x x +=+=2213, .2)()(221213p a x a x y y y =-+-=+= 所以|QM|2=(a+p-a)2+(p-0)2=2p 2.又△MNQ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QM|=|QN|=P 2,所以S △NAB =22222||22||||21p p p AB p QN AB =⋅≤⋅=⋅,即△NAB 面积的最大值为P 22。
(5)求曲线的方程问题1.曲线的形状已知--------这类问题一般可用待定系数法解决。
典型例题已知直线L 过原点,抛物线C 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x 轴正半轴上。
若点A (-1,0)和点B (0,8)关于L 的对称点都在C 上,求直线L 和抛物线C 的方程。
分析:曲线的形状已知,可以用待定系数法。
设出它们的方程,L :y=kx(k ≠0),C:y 2=2px(p>0)设A 、B 关于L 的对称点分别为A /、B /,则利用对称性可求得它们的坐标分别为:A /(12,11222+-+-k k k k ),B (1)1(8,116222+-+k k k k )。
因为A 、B 均在抛物线上,代入,消去p ,得:k 2-k-1=0.解得:k=251+,p=552. 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y=251+x,抛物线C 的方程为y 2=554x.2.曲线的形状未知-----求轨迹方程典型例题已知直角坐标平面上点Q (2,0)和圆C :x 2+y 2=1, 动点M 到圆C 的切线长与|MQ|的比等于常数λ(λ>0),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是什么曲线。
分析:如图,设MN 切圆C 于点N ,则动点M 组成的集合是:P={M||MN|=λ|MQ|},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MN|2=|MO|2-|ON|2=|MO|2-1,将M 点坐标代入,可得:(λ2-1)(x 2+y 2)-4λ2x+(1+4λ2)=0.当λ=1时它表示一条直线;当λ≠1时,它表示圆。
这种方法叫做直接法。
(6) 存在两点关于直线对称问题在曲线上两点关于某直线对称问题,可以按如下方式分三步解决:求两点所在的直线,求这两直线的交点,使这交点在圆锥曲线形内。
(当然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并结合判别式来解决)典型例题 已知椭圆C 的方程x y 22431+=,试确定m 的取值范围,使得对于直线y x m =+4,椭圆C 上有不同两点关于直线对称。
分析:椭圆上两点(,)x y 11,(,)x y 22,代入方程,相减得31212()()x x x x +-+412()y y +()y y 120-=。
又x x x =+122,y y y =+122,k y y x x =--=-121214,代入得y x =3。
又由y x y x m ==+⎧⎨⎩34解得交点(,)--m m 3。
交点在椭圆内,则有()()-+-<m m 224331,得-<<2131321313m 。
(7)两线段垂直问题圆锥曲线两焦半径互相垂直问题,常用k k y y x x 1212121···==-来处理或用向量的坐标运算来处理。
典型例题 已知直线l 的斜率为k ,且过点P (,)-20,抛物线C y x :()241=+,直线l 与抛物线C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如图)。
(1)求k 的取值范围;(2)直线l 的倾斜角θ为何值时,A 、B 与抛物线C 的焦点连线互相垂直。
分析:(1)直线y k x =+()2代入抛物线方程得k x k x k 222244440+-+-=(), 由∆>0,得-<<≠110k k ()。
(2)由上面方程得x x k k122244=-, y y k x x 12212224=++=()(),焦点为O (,)00。
22arctan =θ由k k y y x x k k OA OB ·==-=-12122211,得k =±22,或22arctan-=πθ B:解题的技巧方面在教学中,学生普遍觉得解析几何问题的计算量较大。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几何图形、韦达定理、曲线系方程,以及运用“设而不求”的策略,往往能够减少计算量。
下面举例说明:(1)充分利用几何图形解析几何的研究对象就是几何图形及其性质,所以在处理解析几何问题时,除了运用代数方程外,充分挖掘几何条件,并结合平面几何知识,这往往能减少计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