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篇一:《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大家好,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黄帝内经》原文和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依据。
它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全书共81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的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采用古文体系,有些篇章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仔细推敲才能读懂。
在阅读原文时,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汉字功底和古文阅读能力。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原文的注释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的译文。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汉语对于《黄帝内经》的翻译也在不断进步。
现代的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文字翻译,还要考虑文化背景和学术价值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现代的译本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阅读需求,也更能真实地传递原作的思想内涵。
总体来看,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本,都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以真正领略其深厚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内涵。
要点分析:本文侧重介绍《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分别从原文和译文的特点和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比较。
用词正式、知识性强,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阅读。
篇二:《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分析大家好,今天我想谈一下《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的一些具体问题。
作为一本古代文献,我们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黄帝内经》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该书写成于几千年前,其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汉字功底。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所呈现的思想和观点。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到《黄帝内经》中的术语和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其理论和术语体系与现代医学有很大不同。
在学习和阅读《黄帝内经》时,我们需要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术语,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所涉及的内容。
黄帝内经冬三月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冬三月原文及翻译
原文: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翻译: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
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象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的渴望得到的东西,把他密藏起来一样;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
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08

原文: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
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
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②,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
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翻译:现在来说一说五脏有病的情况。
五脏有病,就好比人的皮肉中扎了刺,物体上有了污点,绳子上打了结扣,河道中发生了淤塞一样。
刺扎得日子虽久,但仍可以拔掉它;沾染的污点日子虽久,但仍可以洗掉它;打上的结扣日子虽久,但仍可以解开它;河道淤塞的日子虽久,但仍可以疏通它。
有些人认为久病是不能治疗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善于用针的医生,其治疗疾病就好像拔刺、洗污点、解绳结、疏通河道一样,无论患病的日子多么久,都是可以治愈的。
说久病不能救治的人,那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针灸的治疗技术。
针刺治疗各种热病,适宜用浅刺法,手法轻而且捷,就好像用手去试探沸腾的汤水一样,一触即还。
针刺治疗寒性和肢体清冷的病症,适宜用深刺留针法,静待气至,就好像旅人留恋着家乡不愿出行一样。
在内的阴分为阳邪侵入而有热象的,应当取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进行治疗,要正确地去进行治疗,不要松懈疏忽,直到气至而邪气下退,方可停针;如果邪气不退,则应持续治疗。
如果症候出现在上部,且属于在内的脏病,就可以取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穴进行治疗;如果症候出现在上部,而属于在外的腑病,则应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部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天风解堵,地风解濡,人风解肌。
人合于四时之大变者,天风解肌,地风解肌……风者,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也。
译文:天风能治疗肌肉的疼痛和僵硬,地风能治疗湿气的滞留,人风能治疗肌肤病。
人类与四季轮换相适应,天风可治疗肌肤病,地风可治疗湿气滞留……风,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因素。
2.《素问·生气通天论》
原文:夫生气之亏,上工于神枢,下系于肌肉,其寿命早衰,肺气先丧。
译文:生命力不足,首先影响人的精神,然后影响到肌肉,导致寿命缩短,肺气先衰。
3.《灵枢·本神》
原文:人有五脏,五脏之合气为阳,阳和盛,则五脏皆受气,血脉和行。
译文:人体有五个脏器,五脏合理的气血流动是阳气,阳气充足时,五脏都能正常接受气血的滋养,血脉流通顺畅。
以上是黄帝内经部分文段原文及译文,这本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中医学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00

原文: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尺侧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
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尺侧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翻译:岐伯答道:让我按次序,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说说其中的道理。
小针治病,容易掌握,但要达到精妙的地步却很困难。
低劣的医生死守形迹,高明的医生则能根据病情的变化来加以针治。
神奇啊!气血循行于经脉,出入有一定的门户,病邪也可从这些门户侵入体内。
没有认清疾病,怎么能了解产生疾病的原因呢?针刺的奥妙,在于针刺的快慢医生仅仅死守四肢关节附近的固定穴位,而针治高手却能观察经气的动静和气机变化,经气的循行,不离孔穴,孔穴里蕴含的玄机,并且还能了解客居在人体内的外邪往来出入的门户所在。
要知道,没有看出疾病的性质,怎么能知道疾病的来源,而给以适当的治疗呢?至于针刺的微妙作用,关键在于正确使用疾徐的不同手法。
劣医昏昧无知,只有高明的医才能体察它的奥妙。
正气去者叫做逆,正气来复叫做顺,明白道顺之理,就可以大胆直刺而不必犹豫不决了正气已虚,反用泻法,怎么会不更虚呢?邪气正盛,反用补法,怎么会不更实呢?迎其邻而泻,随其去而补,用心体察其中的奥妙,针刺之道也就到此而止了。
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

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举痛论篇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200

原文: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人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
其病小指支,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人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②。
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翻译:手太阳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小指的上部,结聚于手腕沿前臂内侧上行结聚于肘内高骨的后边。
如果用手指弹拨此处的筋,酸麻的感觉能反映到小指上,再上行入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行至腋窝的后缘,上绕肩胛,沿颈部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结聚在耳后的完骨;由此又分出一条支筋,进入耳中;它的直行部分,从耳出,上行,又向下结聚于腮部,折上行,联属外眼角。
手太阳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手小指掣引肘内高骨后缘疼痛,沿手臂侧至腋下及腋下后侧的部位,都感到疼痛,环绕肩胛并牵引到颈部也发生疼痛,并出现耳中鸣响疼痛同时牵引颔部、眼部,眼睛闭合后,须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看清物体,恢复视力。
颈筋拘急时,可发生筋瘘、颈肿等证;寒热发生于颈部的,应采用燔针,以速刺急出的方法针刺,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
刺后颈肿不消退的,再改用锐利的针刺治。
这种疾病称为仲夏痹。
英语翻译:The meridians of the sun meridian of the hand start from t he upper part of the little finger of the hand and gatherat the wrist to form an ascending knot along the inner s ide of the forearmGather at the back of the high bone in the elbow. If you use your fingers to flick the tendons here, the feeling o f numbness can reflect your little fingersUp and up again into the armpit; its branches, back to the rear edge of the armpit, up around the shoulder blade, al ong the neck in front of the foot sun meridians, gatheredat the end of the ear; and then a branch, into the ear; its straight part, from the ear, up, and down together in the gills, fold up, associated with the outer corner of the ey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mall finger of the hand c auses pain at the posterior edge of the high bone in the elbow, along the side of the arm to the armpit and the ba ck of the armpit, it also causes pain around the scapula a nd traction to the neck, and there is pain in the earAt the same time, pull the jaw and eyes. After the eyes are closed, it will take a long time to see the object cle arly and restore vision. When the neck and tendons are tigh t, the syndrome of tendon fistula and neck swelling may occ ur; if the cold and heat occur in the neck, the burnt nee dle should be used, and the method of quick needling and q uick needling should be used. The times of needl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covery of the disease and the point of pain. If neck swelling does not subside after acupuncture, s harp acupuncture should be used again. This disease is calle d midsummer B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假字、古今字的辨析与翻译
《素问》不仅文辞古奥,而且同音古今字、假借字很多。
为此,除了要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外,还必须借助于字典、校勘、训诂学知识以及一些文字学常识,才能避免穿凿字形、妄说字义、错解经旨。
1.1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阳应象大论)
英译:Clear yang fills the four limbs, whereas turbid yin passes through the six yang organs.(注:英译是作者理解后的重译,下同)
说明:“支—肢”、“府—腑”为古今字。
Veith将“四支”[冬气者病在四支(金匮真言论)]、
“六府”[浊阴归六府(阴阳应象大论)]分别误译为“four members of the body”, “six treasuries of nature” (1972: 110, 116),应分别译为“the four limbs (or extremities)”,“the six yang organs (or six fu organs)。
1.2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生气通天论)
英译:Overeating the fat meat and fine grain can cause the occurrence of abscesses.
说明:高,通“膏”;梁,通“粱”。
“膏粱”就是肥肉精米。
“足”有“能”意。
“丁”似为“且”(与疽同)之讹字。
“丁”“且”古文形近致误。
(丁古作*,见《金文编》引《 * 桐盂》。
且古作* ,见《说文校议》。
)膏粱之害,所以能生大疽,是因厚味郁为内热,发于肌肉,毒深则为痈为疽。
《扁鹊心书》卷上引“丁”作“疽”。
其书虽伪,此点却甚可取(郭霭春,1999:17)。
无论从文理还是医理来看,膏粱之变所生均应为“痈疽”,而非“疔疮”。
Ni Maoshing将“大丁”译为 ding chuang, larger lesions with pus (1995: 9),失之。
1. 3 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
(至真要大论)
英译:Medical classics stated that excessive pattern should be reduced, and deficient pattern should be supplemented. I have instructed the physicians with these principles but they cannot obtain a satisfactory result.
说明:“写—泻”为古今字;锡,通“赐”。
1. 4 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
(示从容论)
英译: Slackness and weakness of the extremities is caused by the inability of the spleen to spread the essence.
说明:“解—懈”为古今字。
脾精之不行,即脾不散精。
(供稿:《中国翻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