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经典题跋精选

合集下载

山水画落款经典词句

山水画落款经典词句

山水画落款经典词句
1、《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查查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2、《竹里馆》
独坐幽拿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题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鸟鸣润》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6、《浣溪沙》
山绕平湖波撼城
湖光倒影浸山青
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
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史上全面齐白石画欣赏(之山水一)

史上全面齐白石画欣赏(之山水一)

史上最全齐白石画欣赏(之山水一)2015-02-05 国历书画国历书画点上面蓝色小字加关注,宜分享,且看且收藏。

山水手卷设色布本 1897年作乘云注雨立轴设色纸本1922年作题识:乘云注雨。

祥止仁弟从游借山,已越二载暑寒,明日学成还蜀,予以此数十年不画之作,依依赠行,小兄齐璜制于京华。

钤印:木人、白石相赠、门人半知己、一息尚存书要读此《乘云注雨》图为齐白石鲜有的题材。

白石舍弃了传统的形象,以简朴的稚拙感把龙刻画出来,线条流畅,笔墨淋漓尽致。

画中的上款‘祥止’为齐白石门生,四川书画篆刻家罗祥止。

临沈周山水立轴己未(1919年)作雪溪高士图立轴1939年作龙山七子图立轴设色纸本 1874年作款识:龙山七子图。

七子者,真吾罗斌,醒吾罗羲,言川王训,子诠谭道,西木湖栗,茯根陈节暨馀也。

甲午季春过访时园,醒吾老兄出纸一幅,属余绘图以纪其事。

余亦局中人,不得置之度外。

遂于酒後驱使出山灵以为点缀焉。

滨生弟璜并识。

钤印:齐伯子、名璜别号濒生、求真《龙山七子图》是研究白石早期山水及诗友交游的重要画作。

1894年,齐白石与同乡借湘潭五龙山大杰寺为址成立龙山诗社,被推为首任社长,龙山七子为:齐白石、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茯根、谭子荃、胡立三。

齐白石学诗的老师较多,有诗人胡沁园(27岁拜师)、王湘绮(37岁时拜师)、诗人文学家樊曾祥(40岁时认识),受他们的影响较多。

也曾向陈少蕃学《孟子》、《唐诗三百首》与唐宋八家古文。

1924年出版有《白石诗草八卷》、《老萍诗草》,逝后又出版《白石诗集》等。

他的诗都是白话诗,抒发感想。

《龙山七子图》是齐白石诗、画结合最为典范的代表作品。

齐白石21岁时得《芥子园画传》,在松油灯下勾影描摹,初悟画理画法,齐白石的山水画集中他的早期创作中,传世作品极为罕见。

最初他是根据勾摹的《芥子园画谱》认识传统山水的,后来,受到“清四王”及八大山人的影响,山水多作简笔,用墨水份不多,山石皴擦少,有深远的意境,但显得比较稚拙。

黄宾虹的山水题跋书法

黄宾虹的山水题跋书法

黄宾虹的山水题跋书法款识:黄山鸣弦泉在汤池之上,旧有狎浪阁,最据胜,兹以北宋人笔法写之。

辛卯,宾虹年八十又八。

款识:浅濑平沙三两家,门前清影树交加。

凌霜纵有丹黃叶,不是争妍二月花。

墨逢先生著述等身,尤嗜金石文字,属为(作画然)。

拙笔通籀古于六法,不ト大雅其许我否?『属为』下夺『作画然』三字。

戊子,宾虹年八十有五。

款识:巨然学北苑、二米父子,亦拟其法,面目各各不同,所谓神似者也。

宾虹老人。

款识:宋人脫去唐人刻划之迹,沉雄浑厚是其所长。

宾虹拟古。

款识:天扃峽险露烟鬟,碧水丹崖喜共攀。

云叶细裁函秘笈,石床高矗护禅关。

风吹雪霰飞冰蕊,石迸烟霞作藓斑。

指点丹梯缥缈处,莲花逼汉九霄间。

甲戌之秋,黄宾虹画。

黄宾虹(1865-1955),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

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

近现代画家,擅画山水、花鸟,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黄宾虹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

其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

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黄宾虹在题画的时候,其书法则写得更加从容,他有时自作题画诗,有时摘录前人题画诗、文,有时夹叙夹议,都颇耐品味。

他的很多论述,都很好地融入到了题款中。

他在自然的书写、同时也是精心的画面经营中,展示出了另一番境界:书法中所称担夫争道,争中有让,即画中之布白法;争而后有气,气愈足则让处皆是力。

由此可见黄宾虹书画兼通的艺术视野,并且,画款处于“让”处,乃是于“让处”求争,以达到点睛、点题之妙。

所以,他的画款总是能显示出“不争之争”,或在深刻的论述中、或者轻松的题诗里,展示出他对于书法中自然美的追求、对前贤笔墨之美的某种契、对浑厚的金石之气的轻松驾驭。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题跋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题跋

06
宋元时期山水画题跋的传承与保护
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文物损坏严重
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题跋 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如褪色、残缺等。
缺乏科学保护
由于缺乏科学保护措施,部分山水画题跋出现了 不可逆的损坏,如发霉、虫蛀等。
保护意识淡薄
社会对宋元时期山水画题跋的价值和保护意义认 识不足,缺乏自觉保护意识。
元代
元代的山水画在继承宋代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同时,元代的文人墨客也经 常在画作上题诗赋文,使得山水画题跋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山水画题跋的价值与影响
艺术价值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题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们不仅是绘画作品的一部分,更是书法、 文学和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些题跋不仅使画作更加生动有趣,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 代文化和艺术的宝贵资料。
05
宋元时期山水画题跋对后世的影响
对明清时期山水画题跋的影响
继承与发展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题跋在形式、 内容和艺术特色上为明清时期的 题跋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的山 水画题跋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 上,结合时代特点有所创新和发 展。
丰富绘画理论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题跋蕴含着丰 富的绘画理论,这些理论对明清 时期的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 了重要影响。明清画家在实践中 进一步丰富了山水画的绘画理论 ,推动了其发展。
文献价值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题跋还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它们记录了古代文人和画家对于自然、人 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影响深远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题跋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学习 和借鉴的范本,也激发了后人的创作灵感,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持续发展。

山水画落款诗词 山水画落款题目大全

山水画落款诗词 山水画落款题目大全

国画山水中落款的问题款,又称落款,就是在书写本文外所写作者姓名、年月、轩号等。

唐以前作家多不题款,所以古代作品考究起来非常麻烦,也成了许多假作品,就以书圣王右军之许多作品都使人怀疑。

款,除了字体、字形之变化外,可分〔单款〕与〔双款〕两类,兹分述如下:落款的分类 亦称〔下款〕,是作者自题款。

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必须题款,一示礼貌,一示对作品负责。

短 款 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

一字款 书法落款中有用一个字者称一字款。

二字款 只签作者名字,若一字名则书姓名。

( 叁字款 大多书己之姓名,若一字名者多加一〔书〕字。

四字款 多为姓名叁字再加〔书〕字或用二字姓名上加年,年则多用干支 五字款五字多叁字姓名上加年或二字姓名上加年,下加〔书〕。

六字款 六字中多以叁字姓名上加某年或两字姓名上加某年某月;月之用法甚多。

七字款 七字中以年月四字加上姓名叁字,或姓名二字下加一〔书〕字。

长 款 即在落款中除年月姓名外另加入许多文字,一求变化,二求作品均衡,叁可补空位,四可写出作者感情。

加作者斋轩号者 加作者地名者地名有用今名,如清,吴昌硕,浙江安吉人氏,落款中常用〔安吉吴仓石〕。

加作者字或别号者加字者如:清,吴昌硕,原名俊卿,原字仓石,常用〔仓石吴俊卿〕。

别号众多。

加作者官名者 古人在题款时亦会加上官衔,以唐人写碑最为常见,如: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之署名〔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臣欧阳询奉敕书〕。

二、双 款 亦就是单款之外再加上这幅作品之受者名号称谓,官衔,敬词等文字。

受者名号对别人以称字,号较为尊敬,如无字号者可称名,但最好不要连名带姓受者官衔 古人常用〔大人〕,如〔观察大人〕、〔阁老〕等,今人对教师称〔老师〕、〔校长〕、〔教授〕等。

受者称谓 如受者与书者有亲戚关系;长辈多用〔姻伯〕、〔姻丈〕。

敬词 如雅属、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等。

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与一体的综合艺术,这是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

中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増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难得一见!启功拟古人笔意山水

难得一见!启功拟古人笔意山水

难得一见!启功拟古人笔意山水仿米家山水设色纸本1938年作(448.5万元,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款识: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戊寅仲夏,苑北草堂坐雨,戏效米家云山,并临米书补白。

启功。

钤印:启功之印(白文)、元白居士(朱文)、苑北草堂(朱文)此幅米家云山参加了1938年中国画学会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办的绘画展。

当时启功先生年仅26岁,但笔墨淋漓,毫无稚嫩之气,深得米家精髓。

在对前贤画理透彻理解和相当成熟的技法修养之外,他还成功地将胸襟蕴蓄和品性发诸笔端,境界不凡。

再加以精湛的全文临写米芾《苕溪诗》,使诗,书,画完美的融合为一体,相得益彰。

丹枫夕照设色纸本1940年作(552万元,2014年中国嘉德春拍)款识:苍松落落带沧湾,秋在丹枫夕照间。

料得诗翁劳应接,耳中流水眼中山。

元白居士启功,写于苑北草堂。

钤印:启功之印(白文)、元白居士(朱文)、苑北草堂(朱文)题识:庚辰七月,奉实翁太世丈诲正。

启功。

钤印:启功(白文)、元伯(朱文)、庚辰(白文)、简靖堂图书印(朱文)启功之画走的是文人画一脉的路子,于米芾、元四家、吴门四家、董其昌等前贤均有涉猎,又能融各家笔墨于一体,而成自家体貌。

《丹枫夕照图》作于1940年,时启功年方28岁。

这一时期画家的山水画多从米氏云山一路,而此作则以青绿法为之,属于启老较工细一路的山水画。

中国经典山水画书籍

中国经典山水画书籍

中国经典山水画书籍《大涤子题画诗跋》是一部绘画论著。

石涛每画必题,汪绎晨据家藏石涛画之题跋及散见他处者辑成此著,附于《画语录》之后。

俞剑华又将汪辑未及者辑成《石涛题画集》。

石涛的绘画思想主要见己题于《画语录》,题画诗跋中的不少跋语,是“语录”的进一步阐发,如反对摹拟,表现自我等。

此外,认为绘画应取不似似之,对形、理、情三者关系的见解,对“神”的推崇等,也很有价值。

石涛对“理”“法”的关系很有新见,这就是“理尽法无尽,法尽理生矣。

理法本无传,古人不得已”。

禅宗及南宋理学家讲“月印万川”、“理一分殊”,“理尽法无尽”当本于此,而“法尽理生”仍主于破“法障”而得“理”,后二句谓理法无传,当然在于自得,故其背后仍是强烈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

他所说的“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感慨“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批评“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都是这种自主意识、创造精神的体现。

绘画的创造精神不仅表现在“师古人”的争论上,而且表现在“师造化”中。

石涛写道:“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问,不似似之当下拜。

”这“不似似之”其实正道出了中国绘画主于“表现”而非“摹仿”的民族特征。

石涛还本于孟子及文章家的“养气”说,提出画家的养气,“峥嵘奇崛,磊磊落落”,气“与“神”相关,气胜则精神灿烂,意懒则浅薄无神,他认为,后人只摹倪瓒画的枯索寒俭,而未得其远神,这些看法确是出乎众上。

除理、法关系外,石涛又论及形、理、情三者关系:“以形作画,以画写,理在画中。

以形写画,情在形外。

至于情在形外,则无乎非情也;无乎非情也,乎非法也。

”所论深刻。

除辑入《大涤子题画诗跋》者外,其余题跋也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如论蒙养、风格、评人之画与自评,论用笔的三操、三人、三格、三胜等,都极有见地。

有192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论画辑要》本及《美术丛书》本。

《石涛题画集》为俞剑华辑本。

闲吟云水:赵原《陆羽烹茶图》题跋

闲吟云水:赵原《陆羽烹茶图》题跋

44□孙文韬题跋二闲吟云水:赵原《陆羽烹茶图》题跋赵原《陆羽烹茶图》是大家熟知的山水名作。

与其他元末明初的山水画作品比较起来,此作有一种别样的文人情怀。

两宋以降,山水画的文人参与度越来越高。

从诗歌赞颂绘画题材、总结画理画论的协同形态,逐步过渡到诗画一体、文境难分的融合形态。

随着文人群体的深度介入,绘画语言的审美属性逐渐得以加强,点画不再紧密联系现实物象,逐渐成为文人情感的载体。

正如我们在欣赏董源、巨然传世画作时,感动于那种“静静聆听宇宙声音”的孤寂之美。

而在赵原的画作中,我们却体会到一种舒缓闲适的安然状态。

登山临水,感知自然的伟力,经山历水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从画面结构看,主体建筑与山林相对集中,水面与天空相对疏阔。

题跋与款识分布较为松散。

题识“陆羽烹茶图”处于画面右首,模仿卷轴画作题签位置。

左上方题诗字体与落款“赵丹林”较为相像,有研究者认为是作者赵原自题,但是并无确凿证据说明文字之间的45关联。

我们看题诗中的句子:“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

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首先,代替观众对画面主体建筑设问,引起观赏的兴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然后描述画面,“闲吟到日斜”点出时间。

“俗客不来”杜绝尘氛与外界隔绝,“煮新茶”涵养自我心内求索。

言辞不多,尽得风流。

加之银钩铁划之间,笔迹劲爽,让观赏者有陆羽隐居弁山青塘别业的感受。

另一首款署“窥斑”,以颜真卿笔法书写,自有中唐气象。

“睡起山亝渴思长。

呼童剪茗涤枯肠,软尘落碾龙团绿。

活水翻铛蟹眼黄。

耳底雷鸣轻着韵。

鼻端风过细闻香。

一瓯洗得双瞳豁。

饱玩苕溪云水乡。

”该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曾为清宫旧藏,画的右上角有乾隆御笔题咏:“古弁先生茅屋闲, 课僮煮茗云间。

前溪不教浮烟艇, 衡泌栖迟绝往还。

”从上述三首诗“兀坐闲吟”“饱玩苕溪”“课僮煮茗”来看, 题跋点出了画作题目,反映茶圣陆羽在湖州的隐逸生活。

画作名为“陆羽烹茶”, 却未拘泥于烹茶的表现, 而是以烹茶的环境映衬、寓意烹茶这件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画经典题跋精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缜《离思》之四暮从碧山下,山岳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

相携及田家,山月随人归。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夜酒》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楚色三江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唐)王维《汉江临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子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溟》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雾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唐)王维《过香积寺》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叶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君同。

——(唐)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音便拟归。

纵使清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船风雨看潮生。

——(唐)苏禹钦《淮中晚泊犊头》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唐)李贺《梦天》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意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五代)李唐《七绝》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

试君眼里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宋)苏轼《题王晋卿画后》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

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

——(南宋)马远《踏歌图》山色空蒙翠欲流,长江清澈一天秋。

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渔舟。

——(宋)钱选自题《秋江待渡图》东风一样翠红新,绿水青山又可人,料得春山更深处,仙源初不限红尘。

——(元)张圭题展子虔《游春图》丰草茸茸软似茵,长松郁郁静无尘。

相逢尽道年华好,不数桃源洞里人。

——(元)黄公望《题赵松雪山居图》谁家亭子傍溪湾,高树扶疏出石间。

落叶尽随溪雨去,只留秋色满空山。

——(元)黄公望自题《秋山林木图》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俑陂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元)黄公望题倪瓒《六君子图》屋角春风多杏花,小斋容膝度年华。

金陵跃水池鱼戏,彩凤栖林涧竹斜。

闷闷清谈霏玉屑,萧萧白发岸乌纱。

而今不二韩康价,市上悬壶未足夸。

——(元)倪瓒自题《容膝斋图轴》危栈粘天路不分,鞭丝帽影印斜曛。

半程微觉驴鞍湿,记犯山腰一阵云。

——(元)林纾自题客来客去吾何孤,山静山深事亦无。

一卷《黄庭》看未了,紫藤花落鸟相呼。

——(元)王蒙自题《茅屋讽经图》范宽墨法似营丘,散落人家二百秋。

咫尺画图千里思,山清水碧不胜愁。

——(元)王蒙题范宽《山水画卷一》一幅米家山,纯以墨为戏。

少许胜多许,涂抹有生气。

于今丹青手,罕识画禅意。

——(明)董其昌自题山居幽赏入秋多,处处丹枫映黛螺。

欲写江南风景好,()川一派出维摩。

——(明)董其昌自题《红树秋色图》老禅好画如好禅,不到觉悟不肯息。

——(明)汪广洋题巨然画晚风吹梦昼茫然,日影亭亭碧树圆。

客有叩门都不应,自支高枕听新蝉。

——(明)沈周自题《高枕听蝉图》秋来好在溪楼上,笔墨牢牢意自闲。

老眼看书全是雾,模糊只写雨中山。

——(明)沈周自题《山水图》烟山云树蔼苍茫,渔唱菱歌互短长。

灯火一村鸡犬静,越来西北近横塘。

——(明)唐寅自题《云山烟树图》骑犊归来绕葑田,角端轻挂汉编年。

无人解得悠悠意,行过松阴懒着鞭。

——(明)唐寅自题《葑田行犊图轴》落木风萧飒,秋清竹锁烟。

凉阴忽满地,斜日到窗前。

——(明)文征明自题《枯木竹石图醉翁酣墨如酣酒,白云乱负青山走。

临泉气岸倾王侯,子久胸襟叔明手。

——(明)李日华《题沈翠水画》草深水暖鱼迷窟,花落泥香燕作家。

别有清森映眉目,读书窗外几竿斜。

——(明)李日华《谷雨后一日写竹》百丈飞泉洒面凉,桃花片片泻沧浪。

道人白足元无垢,自爱空山日月长。

——(明)王宠《题文征明仿李唐沧浪濯足图》孤峰矗矗当青天,吴楚临高一望连。

万里江流衣带水,夕阳时送出巴船。

——(明)周天球自题《吴楚一望图》山敛云舒水自流,板桥斜搁岸东头。

茅堂幽僻人嚣远,一片闲情对野鸥。

——(明)陈淳自题《雨窗即景图轴》千峰顶上直通云,一水人家别有村,直到前山兰若路,清钟落日不逢君。

——(明)李流芳自题《画似雪峤师》云山淡含烟,疏树晴庭日。

亭虚寂无人,秋光自萧瑟,——(明)王绂自题《水墨小景》弥川急雨暗长空,无限琅玕淡墨中。

剑甲纵然军十万,欲将貔虎战斜风。

——(清)庞铸自题《秋风骤雨图》一溪流水玉涓涓,溪上修篁接暮烟。

谁倩能诗文与可,笔端移得小江天。

——(清)庞铸自题《隔溪烟雨图》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

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

——(清)郑燮自题《画竹》山雨山云断又遮,溪前溪后几人家。

江乡湖曲多相似,树霭林烟认米家。

——(清)高士奇《题米元晖云山得意图卷》之一潇湘烟水渺无波,京口云山晓暮多。

细雨斜风无限好,谁将艇子着渔蓑。

——(清)高士奇《题米元晖云山得意图卷》之二一峰剥尽一峰环,折境崎岖绕碧湍。

咫尺诸天开树杪,潆回万壑起眉端。

飞梁石引烟光度,负担人从鸟道看。

拟欲寻源最深处,流云缥缈隐仙坛。

——(清)原济自题《游华阳山图轴》书画从来许自知,修云泼墨意迟迟。

描头画脚增多少,花样人传花样诗。

——(清)原济自题《松窗读易》野老秋江一叶轻,棹声欸乃遂幽情。

苍苍不尽诗中意,瀑布高寒韵独清。

——(清)原济自题《轻舟观瀑图》惆怅当年紫玉屏,至今落日尚未醒。

我时精选一千峰,万仞飞流下深冥。

——(清)原济自题《黄山紫玉屏图》秋涧石头泉韵细,晓峰烟树乍生寒。

残红落叶诗中画,得意任从冷眼看。

——(清)原济题八大山人《山水图》东涂西抹鬓成丝,深夜挑灯读《楚辞》。

风叶雨花随意写,申江潮满月明时。

——(清)吴昌硕自题《兰花图》暮云千里乱吴峰,落叶微闻远寺钟。

目尽长江秋草外,美人何处采芙蓉。

——(清)恽格自题《远眺》云蒸泽未知,隐见独多姿。

浮气须臾变,群峰幻出奇。

——(清)髡残自题《浅绛山水》农牧渔樵何处家,黄茆屋子寄山崖。

等闲相返各泥醉,酒满瓶杯不用赊。

——(清)龚贤自题《山崖茆屋图》木叶丹黄何处边,楼头高坐即神仙。

玉京咫尺才相问,天末风生讯管弦。

——(清)龚贤自题《木叶丹黄图》定有人家在深处,来支草阁息游踪。

中霄坐对一壶酒,月照寒潭饮白龙。

——(清)龚贤自题《山水册十四》锋头黛色晴尤湿,笔底春云暗不开。

墨花淋漓翠微断,隐几忽闻山雨来。

——(清)恽寿平自题《山雨图》鸾鹤将栖处,溪烟欲上时。

虚堂清籁起,声在最高枝。

——(清)恽寿平自题《千林暮霭图》霜皮古柏寒烟,曾系青牛夕照前。

记向华山山下见,等闲已过二千年。

——(清)王文治自题《古柏图》坐破苔衣第几重,梦中三十六芙蓉。

倾来墨渖堪持增,恍惚难名是某峰。

——(清)弘仁自题《黄山图》画禅诗癖足优游,老树孤亭正晚秋。

吟到夕阳归鸟尽,一溪寒月照渔舟。

——(清)弘仁自题《题画》片石太古色,虬松千岁姿。

相看两不厌,共结岁寒时。

——(清)查士标自题《淡色山水立轴》雨过石生五色,云度山余数层。

时有炊烟出树,中多处士高僧。

——(清)陈继儒自题《云山图》树才发叶初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

不借初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清)乾隆题郭熙《早春图》每爱疏林平远山,倪迂笔墨落人间。

幽人近卜城南住,写出春风水一湾。

——(明)李流芳自题《水墨山水图》逐臣送客本多伤,不待琵琶已断肠。

勘叹青山几许泪,令人写得笔凄凉。

——(清)吴历自题《白傅湓江图》妩媚偏饶铁石肠,广平一赋韵铿锵。

罗浮梦醒哑然笑,画到梅花笔也香。

——(近)蒲华自题《梅花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