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山水画书籍
国画山水十大名画赏析

国画山水十大名画赏析
国画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描绘自然风景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国画山水十大名画的赏析:
1.《千里江山图》:作者为北宋画家王希孟,画面描绘了长江流域的壮美景色,色彩鲜明,构图恢弘,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
2.《白雪山图》:作者为南宋画家谢赫,画面以太白山为背景,表现了独特的山水风貌和自然景观,形式上极具表现力。
3.《水墨花鸟图》:作者为明代画家徐渭,画面以花鸟为主,运用水墨技法,表现出极具生动感的自然景观,是中国画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4.《清明上河图》:作者为北宋画家张择端,画面描绘了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构图精美,色彩绚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之作。
5.《渔舟唱晚图》:作者为宋代画家马远,画面以渔船为背景,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人文情感,是中国山水画的杰作之一。
6.《富春山居图》:作者为元代画家黄公望,画面描绘了江南富春山的壮美景色,线条流畅,色彩淡雅,富有古典气息。
7.《十八学士图》:作者为明代画家顾恺之,画面描绘了唐代十八位文学巨匠的生活场景,构图繁复,细节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8.《红楼梦图》:作者为明代画家高鹗,画面描绘了《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构图精美,画风细腻,是中国文学与绘画的结合之作。
9.《山水十二屏》:作者为清代画家郑板桥,画面描绘了中国南方的山水景象,构图严谨,色彩和谐,是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10.《八大山人千里江山图》:作者为清代画家八大山人,画面描绘了中国南方的江山美景,构图简洁,意境深远,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
当代水墨参考书目 -回复

当代水墨参考书目-回复什么是当代水墨?以及当代水墨的发展和特点。
中括号内的内容:“当代水墨参考书目”当代水墨艺术指的是在当代艺术背景下,传统水墨艺术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是一种表现当代主题和观念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墨艺术也在不断地进化和演变,当代水墨创作已经成为了中国艺术领域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对于当代水墨的发展和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参考以下书目来加深了解。
1. 《中国水墨画史》- 余白:这本书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墨画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脉络一目了然。
通过了解水墨画的发展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水墨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2. 《当代水墨艺术与批评》- 王逍:这本书聚焦于当代水墨的创作、传承和批评,通过对当代水墨作品的剖析和解读,帮助读者认识当代水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现代艺术表现形式。
3. 《水墨新语:当代水墨创作论集》- 陈车韬:这本书集结了陈车韬的多篇论文和评论,通过对当代水墨与传统水墨的区别、当代艺术文化的影响以及水墨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等问题的探讨,揭示了当代水墨艺术的独特魅力。
4. 《视觉的中国:当代水墨的观念与形式》- 吴良:这本书从当代水墨艺术的观念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多个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为例,分析了他们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5. 《水墨漂浮:从壁画再现到当代水墨》- 梁志平:这本书介绍了水墨艺术在当代的再现和演绎。
通过对当代艺术家利用水墨表达当下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感的作品进行解析,展示了当代水墨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和对传统的回应。
以上列举的书目是对当代水墨艺术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当代水墨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的不仅仅是对传统水墨艺术的理解,还需要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和理论的把握。
通过读这些书目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水墨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评价当代水墨作品。
同时,这些书目也能够启发我们的创作思路,激发我们的艺术灵感,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
关于青绿山水的书籍名称

关于青绿山水的书籍名称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一个流派,多描绘了海天一色、峰奇水秀、江河湖海等自然景观。
其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及艺术的特点,由此衍生出了大量的艺术品和研究书籍。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青绿山水的书籍名称及其内容。
1.《青绿山水画录》《青绿山水画录》是清代官员吴中泽著,于乾隆年间所作。
本书系统性地记录了青绿山水派的艺术特点以及发展历程,是了解青绿山水派的重要书籍。
书中配有许多青绿山水画作品和画家传记。
2.《青绿山水画派》《青绿山水画派》是由蒋勋所著,是一部系统介绍青绿山水艺术表现形式和历史渊源的文献。
书中介绍了青绿山水派的发展变化、画派特点、画家人物等方面,以揭示它的宗旨精神和审美特征。
3.《青绿山水:隆沃斯珍品文化遗产藏品》《青绿山水:隆沃斯珍品文化遗产藏品》是由陈瑞玲、羊新智等人所著,介绍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隆沃斯珍品文化遗产藏品中的青绿山水作品,涵盖了很多重要画家的作品及其特点分析。
4.《青绿山水与南宗画》《青绿山水与南宗画》是由黄菁琳所编辑,由多个独立的文章组成。
其中一篇由陈少南介绍了青绿山水派的历史渊源、作品特点等方面,而其他几篇也介绍了其重要的相关细节,如用笔效果、意境表达等。
5.《青绿山水画全集》《青绿山水画全集》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青绿山水画艺术委员会所编,收录了中国青绿山水画派的作品近千幅。
书中附有详细描述,分析和评价了每幅作品的艺术特色、技法及时代背景等,这是一部非常权威的画册。
6.《青绿山水艺术研究》《青绿山水艺术研究》是由连增元所著,是一部探索青绿山水派艺术中的哲学思想和境界的著作。
作者在文章中详细阐述了青绿山水作品中蕴含的诸如“超越世俗”、“感性认识”、“无为而治”等思想和哲学内涵。
总体来说,以上所列举的书籍是较为系统性和全面性地介绍了青绿山水派的发展历程、作品特色、技法手法、哲学内涵等方面的。
针对各个读者的不同需求,选择相应的书籍进行阅读将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该艺术流派,更好地感受其独特魅力。
鉴赏古画的方法和技巧书籍

鉴赏古画的方法和技巧书籍
鉴赏古画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以下是一些关于鉴赏古画的方法和技巧书籍的推荐:
1. 《古画鉴赏与收藏》作者:陈丹青
这本书是中国知名的艺术评论家陈丹青的作品,详细介绍了古画鉴赏和收藏的知识。
适合初学者和对古画感兴趣的人阅读。
2. 《鉴赏中国画:宣纸花鸟篇》作者:罗南翰
这本书专门介绍了中国花鸟画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书中以具体的案例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花鸟画作品。
3. 《古画赏析入门》作者:杜仿钧
这本书适合初学者阅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古画的基本知识和鉴赏要点。
书中包含了许多具体案例和图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画。
4. 《中国美术史》作者:霍克
这本书是一本权威的中国美术史著作,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详细介绍。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帮助鉴赏古画。
在阅读这些书籍的同时,建议参加一些由专业人士组织的古画鉴赏讲座、展览和培训班,通过实际观摩和学习,进一步提高鉴赏古画的能力。
中国山水画参考文献

中国山水画参考文献
以下为您推荐两本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参考文献,简单介绍如下:
1. 《中国山水画史》:作者是陈传席,此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从魏晋南北朝的起源一直到当代的山水画。
书中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的山水画风格、特点及代表画家,有助于读者系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沿革。
2. 《中国山水画意象探幽》:作者是牛克诚,这本书重点探究了中国山水画的意象之美。
作者从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运用等方面入手,揭示了山水画所蕴含的深层意象和寓意。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意蕴的读者来说,此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这两本参考文献对中国山水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山水画创作参考书目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山水画创作参考书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山水画创作参考书目一、书籍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山水画创作参考书目,是一部涵盖了丰富的书籍资源,旨在为研究生山水画创作者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本书侧重于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理论、技法、历史、名家作品欣赏等方面,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山水画的精髓与特点。
二、书籍内容1. 《中国古典山水画研究》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的发展历程、技法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了解中国山水画传统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
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山水画的审美精神,并在创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
2. 《山水画的艺术演变与表现》本书详细解读了中国山水画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艺术家对于山水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不同艺术家作品的分析,以及对他们创作理念的探究,研究生们可以获取到更加深入的山水画艺术学习体验。
在创作中,读者可以借鉴或吸收这些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形成自己的风格。
3. 《中国山水画名家作品赏析》本书收录了众多古今名家的山水画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读者可以学习到不同名家的创作风格和技法特点。
本书也对每幅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山水画创作参考书目,对于研究生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我的观点看来,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国粹之一,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创作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书籍,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家们对于自然、生活的深刻体悟。
在今后的创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地学习和实践,希望能够将中国山水画的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
总结回顾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山水画创作参考书目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书籍资源,它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创作灵感。
通过学习其中的经典著作和名家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和现代发展,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有关山水画的书籍

有关山水画的书籍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瑰宝呀,有好多超棒的书籍可以让我们深入领略它的魅力呢。
一、《芥子园画传》这可算是山水画入门的经典书籍啦。
它就像一位特别耐心又有趣的老师。
里面有超级详细的山水画技法讲解,从怎么画山石、树木,到怎么布局一幅画,都讲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画山石的皴法,它就给出了好多种不同的样式,像披麻皴、斧劈皴啥的,还配上了生动的图画示例呢。
我当时看的时候就感觉,哎呀,这就像是有人手把手在教我画画一样。
而且这本书里的画,风格多样,既有很传统古朴的,也有一些很有创意的,看的时候真的是一种享受,就像在山水画的世界里开启了一场奇妙的冒险之旅。
二、《中国山水画史》这是一本能让我们了解山水画发展历程的好书。
读这本书,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看着山水画一点点成长起来。
从魏晋时期山水画的萌芽,那时候山水画还只是人物画的背景,到后来隋唐时期山水画逐渐独立成科,再到宋元时期山水画达到高峰,出现了好多像范宽、李成这样的大师,最后到明清时期山水画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书里讲述了每个时期山水画的特点、画家们的风格和他们背后的故事。
感觉那些画家都不再是遥远的名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和山水画紧紧相连呢。
三、《黄宾虹谈艺录》黄宾虹可是山水画的大师级人物啊。
这本书里都是他关于山水画艺术的见解。
他的话有时候特别直白,有时候又充满哲理。
他谈怎么用墨就特别有趣,他说墨分五色,但是这五色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掌握的,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感悟才行。
他还会讲自己在大自然中观察山水的体会,他眼中的山水可不像我们平常人看到的那么简单,他能看到山水的神韵、气息,然后把这些东西融入到自己的画作当中。
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坐在黄宾虹先生的对面,听他一边喝茶一边给我们分享他的绘画心得,特别温馨。
四、《傅抱石谈艺录》傅抱石也是山水画界的大神。
他的这本书充满了他对山水画的热爱和独特的见解。
他谈到自己创作时的灵感来源,有时候是一首诗,有时候是一段历史故事。
有关青绿山水的书籍

有关青绿山水的书籍
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风格之一,追求神韵山鸣水响、气韵生动的特点。
许多艺术家都对此深深着迷,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画作品。
以下是一些有关青绿山水的书籍推荐:
1. 《中国山水画鉴赏手册》:这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经典鉴赏手册,其中对于青绿山水的讲解非常详尽。
本书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山水画的历史演变、特点、技法、名家及其作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山水画鉴赏读物。
2. 《中国山水画大系》:这是一套共七本的山水画大系,其中第二本便是关于青绿山水的专题讲解。
这套书的编辑非常用心,每一本都涵盖了山水画不同的方面,包括山、水、鸟、兽、花、叶等,是山水画爱好者必备的经典之作。
3. 《青绿山水画赏析》:这是一本由中国著名美术大师顾景舟编写的青绿山水专著。
书中通过多幅作品分析,详细阐述了青绿山水的韵味、构图、色彩、笔墨等方面的技法和特点,是深入了解青绿山水的艺术精髓的好书。
4. 《青绿山水画技法详解》:这是一本专注于青绿山水画技法讲解的书籍。
书中通过图文并茂,详细阐述了青绿山水的构图、画面布局、画笔运用等技法,是一本对于想要学习山水画创作的人们非常有用的书籍。
5. 《钱南山青绿山水画集》:这是一本介绍中国著名山水画家钱南山的画集,其中包含了他在青绿山水方面的许多杰作。
书中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钱南山的创作思路和技法,是一本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青绿山水画的书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典山水画书籍《大涤子题画诗跋》是一部绘画论著。
石涛每画必题,汪绎晨据家藏石涛画之题跋及散见他处者辑成此著,附于《画语录》之后。
俞剑华又将汪辑未及者辑成《石涛题画集》。
石涛的绘画思想主要见己题于《画语录》,题画诗跋中的不少跋语,是“语录”的进一步阐发,如反对摹拟,表现自我等。
此外,认为绘画应取不似似之,对形、理、情三者关系的见解,对“神”的推崇等,也很有价值。
石涛对“理”“法”的关系很有新见,这就是“理尽法无尽,法尽理生矣。
理法本无传,古人不得已”。
禅宗及南宋理学家讲“月印万川”、“理一分殊”,“理尽法无尽”当本于此,而“法尽理生”仍主于破“法障”而得“理”,后二句谓理法无传,当然在于自得,故其背后仍是强烈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
他所说的“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感慨“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批评“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都是这种自主意识、创造精神的体现。
绘画的创造精神不仅表现在“师古人”的争论上,而且表现在“师造化”中。
石涛写道:“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问,不似似之当下拜。
”这“不似似之”其实正道出了中国绘画主于“表现”而非“摹仿”的民族特征。
石涛还本于孟子及文章家的“养气”说,提出画家的养气,“峥嵘奇崛,磊磊落落”,气“与“神”相关,气胜则精神灿烂,意懒则浅薄无神,他认为,后人只摹倪瓒画的枯索寒俭,而未得其远神,这些看法确是出乎众上。
除理、法关系外,石涛又论及形、理、情三者关系:“以形作画,以画写,理在画中。
以形写画,情在形外。
至于情在形外,则无乎非情也;无乎非情也,乎非法也。
”所论深刻。
除辑入《大涤子题画诗跋》者外,其余题跋也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如论蒙养、风格、评人之画与自评,论用笔的三操、三人、三格、三胜等,都极有见地。
有192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论画辑要》本及《美术丛书》本。
《石涛题画集》为俞剑华辑本。
顾凝远,号青霞。
吴郡人。
为人好学,于古今坟典艺志无所不窥,喜蓄商周秦汉文物。
画山水师董、巨、又出入荆、关,兼精画理。
《画引》是一部绘画论著,明朝顾凝远撰,全书共有一卷。
《画引》分为七论,即:论兴致、论气韵、论笔墨、论生拙、论枯润、论取势、论画水。
每论仅数十字,最长的论生拙亦仅二百余字占《画引》文学简约,更无从构成体系,但很有独到之见。
如《论兴致》认为,作画之兴致须藉外物触发,“或枯槎顽石,勺水疏林”,那种似被造物所弃置者,应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
这与强调主观的“丘壑内营”不同,亦与大山横陈触发兴致相异,实反映了倪瓒式的审美趣味,也是文人画标举萧索荒寒意境的体现。
在《论气韵》中,顾凝远与前人大异,将气韵与生动分开讲,并将二者看作因果的关系,继而又将气韵分为在境中与在境外两种,且气韵又取之于四时气候,这也是“物感说”的运用,与前则的兴致触发一致。
《论笔墨》指出枯涩、堆砌之弊,以“先理筋骨而积渐敷腴,运腕深厚而意在轻松”为正途,至于“高明隽伟之土”似不限于此,其实亦“能”与“神”之别。
《论生拙》所论最为深刻,不仅对生与熟、拙与工的关系说得很辩证,还进而从抒天趣而不拘于绳墨言生与拙,至如“画之元气苞孕未泄,可称混沌初分,第一粉本”,则显见庄子色彩。
作者以生与拙仅许之元人,是因为文人画到元代达到高峰,而以生、拙取画的原因是“生则无莽气故文,所谓文人之笔也。
拙则无作气故雅,所谓雅人深致也”。
作者推尊文入画,而以生拙别之于院体的技艺圆熟及唐人所尚的雄奇。
《论枯润》将墨之枯与润同气韵、文理相联系。
《论取势》言“不可从本位迳情一往”,非仅有全局观点,而且深诸辩证法。
总之,《画引》虽挚爱文人画而显得偏嗜,但所论可谓精警深刻,尤其是拈出“生拙”言元入画,是对文人画风格的重要概括,值得注意。
曾收入《佩文斋书画谱》,又有《美术丛书》本、《画论丛刊》本,《画苑秘笈》本等。
沈颢,字朗倩,号石天。
吴县人。
补博土弟子员,性格豪放,工诗文书法,山水画近、沈周。
周亮工在《读画录》中说沈颢曾作南北二宗各二十幅,俱有妙境。
顺治十八年题陈元素墨兰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有《枕瓢》、《焚砚》诸集,论画著作《画传灯》已经亡佚。
《画塵》是一部山水画论著,成书于1650年前后,为作者晚年所撰。
分十三目,共三十七则。
其《分宗》之说,受莫是龙、董其昌影响,但更为明确地以南宗为文人画,北宗为行家画,所列南北宗画家与莫、董不尽相同。
《定格》、《辨景》、《笔墨》、《位置》、《命题》、《临摹》等目,都有很多精到的论述。
《画麈》由于,是山水画的专门论著,受风气影响而再论南北宗,:所说虽承莫、董之论,但值得称道之处除以文人画、行家画分论南,、北宗之别、外,还论及了二者的风格不同是始于王维的“裁构,淳秀,出韵幽淡”和李思训的“风骨奇峭,挥扫躁硬”,较莫、董所论又有发展。
随着山水画的高度成熟和传神理论的不断阐发,沈颠发展了郭熙所论,在《辨景》中提出新看法:“山于春如庆,于夏如竞;于秋如病,于冬如定”,此当为山之“神”;在他看来,“层峦叠翠,如歌行长篇;远山疏麓,如五七言绝”,因而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较“传神”更高的要求:“挹之有神,摸之有骨,玩之有声。
隐约可见从“有声画”、“无声诗”之诗画互拟,发展为诗画互补。
与神、骨相关,沈颢的创作思想又表现为尚“简”,其以诗拟山水,称道“愈简愈入深永”,并以己作《十笔图》示以石内之皴、树上之纹、屋宇之界,俱不必拘,且拟之于古代两笔兰的“花数不计”,三笔大士的“耳目鼻,口语相不计”。
在他看来。
颓林断渚的绘画正如味外取味之诗,是“霹雳火中清冷云”式的作品,此说或已涉南。
宗画所,尚的风格标准。
沈颢还认为,郭熙所说的砰作画先命题为上品,无题便不成画“近于胶柱,他以“题在诗先,其响不之天而之人”,崇尚天籁,诗通于画,则是“良工绘事,有布置而实无布置,无布置而实有布置”,继而所说的“象之所有,不必意,意之所有不必象。
理不离子异见,事不关乎慧用”既有辩证精神,又受禅宗影响。
关于技巧,沈颢也很有创见寥.如论笔墨的“具境而皴之,清浊在笔;有皴而势之,隐现在墨”;论位置的将《山水论》“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发展为“远山有平无曲,远水有去无来,远人宜孤不宜侣”;论落款的誓:广幅中有天然候款处,失之则伤局气论鉴画的“画逢青眼神偏王,论到黄金气不灵”等,都非凿空之论电针对因袭泥古之风,他论临摹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为归,并以?应知古,人稿本在大块内,吾心中,慧眼人自能觑着”,发展了张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论,也很值得珍视。
有《图书集成》、《昭代丛书》、《广百川学海》、《美术丛书》、《画论丛刊》等本。
龚贤字千,又字岂贤、半亩,号柴丈人、野遗。
江苏昆山人。
流寓陵清凉山,筑半亩园,自写照作扫叶僧,名所居为扫叶楼。
工山水,得董源、吴镇笔法,与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谢荪合称“金陵八家”。
兼工诗文、书法。
有《香草堂集》。
画论著作除《画诀》外,尚有《柴丈画说》、《半千课徒画说》。
这本书是山水画的专门画诀,主要目的在于为初学者说法,所言以画树石者为多,兼及屋、桥、亭、泉、风帆等。
此著将自己心得体会作切实明白之论,是山水技法理论中颇具实用性之作。
作者认为“画树易,画石难。
树有体段,石无端倪”,故应先画树,后画石,画树先画枯树起,画好树身然后点叶。
关于画树的经营位置、用笔方法,画石的阴阳黑白、不方不圆、大小顾盼等,都是重要的经验之谈。
所论画松画柳之别,更是独得之秘。
在《柴丈画说》中,龚贤以笔法、墨气、丘壑、气韵为“画家四要”,并提出笔法古、墨气厚、丘壑稳、气韵浑,和笔法健、墨气活、丘壑奇、气韵雅的要求,以“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为“功深”。
论笔法则云中锋可学大家,偏锋尚不能见重于当代。
余者为技法论,除“空景要冷,实景要松”外,多为行笔用墨技巧,颇具实用性。
《半千课徒画说》影印本题名《奚铁生山水树石画法》,余绍宋辨其为龚贤原本,而跋为伪托,俞剑华则断为龚氏所作。
此著性质与《画诀》相类。
以《半千画诀》名之者,有《清瘦阁读画十八种》本。
以《画诀》名之者有《四铜鼓斋论画集刻》本,《论画辑要》本,《艺林名著丛刊》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及《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以《龚安节先生画诀》名之者有《画沦丛刊》本、《美术丛书》本。
笪重光,字在辛,号江上外史,亦称郁冈扫叶道人。
江苏丹徒人。
顺治进土,官御史,有直声,以劾明珠,弃官去。
工书画,诗亦清刚隽永,如其人。
清吴修《昭代尺牍小传》评其书曰:“出入苏、米,纵逸之致。
”笔意超群,与姜西溟、汪退谷、何义门并称为康雍间“四大家”。
著有《书筏》、《画筌》等。
该书是一部水画论著,约成于1670年前后,名取义于“得鱼亡筌”,用***写成,所论以山水画为主要对象。
作者将历代画论;画法荟萃一起,采撷精华,删汰糟粕,经着意锤炼、斟酌,为使学者便于记诵,故写成骈文,有类歌诀。
既有总体性的画道、画理,又有具体的规律、技法。
且持论公允,不作门户之见,尤为难得。
但此著四千余字,一气呵成,偶句联翩,不分段落,读来不免费力。
为此,与作者同时的王翚,恽格曾为之逐段评注。
百余年后,汤贻汾又作《画筌析览》,将原书析为论山、论水、论树石、论点缀、论时景、论钩皴染点、论用笔用墨、论设色及杂论、总论等十部分。
删去原著论人物花鸟的少量文字,及浅而易晓、冗而非要者,使之眉目清晰,便于观览。
而《画筌》主要作为山水画论著的内容,亦尽见于汤氏《析览》,其十论可谓之提要。
《画筌》指出:“丹青竞胜,反失山水之真容;笔墨贪奇,多造林丘之恶境”,笪重光正是针对“人非其人,画难为画”的情况,“聊摅所见,辑以成篇”而作此著的。
他的绘画思想主要体现在汤贻汾析出之《总论》中,如“眼中景现,要用急追;笔底意穷,须从别引。
偶尔天成,加以人功而或损;此中佳致,移之彼处而多违”。
汲取了苏轼等人所论,对灵感的捕捉、促生,对绘画的自然佳致,都有很深体会。
如“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对空实、传神、计白当黑、虚实相生,有极为精到、深刻且辩证的看法。
笪重光对只从古人笔墨中讨生活的摹古、泥古之风不满,有针对性地胪列古代画家所长之地域特色,明确提出“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并以有成就的画家能各成一家,是在于“善师者师化工,不善师者抚缣素;拘法者守家数,不拘法者变门庭”,所论颇有现实意义。
笪氏论画,兼重资分格力,且不为南北宗论所限,在指。
出“画工有其形而气韵不生,士夫得其意而位置不稳”同时,又谓“气势雄远,方号大家;神韵幽闲,斯称逸品”,其态度之公允持平,实难能可贵。
作为山水画论,《画筌》-也是精义屡出。
如总论“山川气象,以浑为宗;林峦交割,以清为法”,片言统百意,实为一篇之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