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研究的考试课题
教案2: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in China and the West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
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景况壮观。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总序言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清干隆初年《番清说》为止。
(包括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等等。
)近代翻译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Three Periods of Ancient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第三阶段在唐朝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三藏法师,僧人,佛教学者、旅行家、佛经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课件

教学探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谢天振
引言:主导思想
1.
2.
3. 4.
“中西翻译简史”课的必要性 追求目标(翻译史知识、修养,中西 翻译史整体观,译学观念演变轨迹) MTI等课程设置的历史必然
教学前提:学生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 或未接触过“简明中西翻译史”或类 似教材、课程(两种不同教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
第八章 翻译与民族语(上):近代欧洲各国 民族பைடு நூலகம்的形成
第一节 翻译在英语发展中的影响 第二节 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与德语的形成 第三节 翻译与欧洲民族语的发展
第九章 翻译与民族语(下):翻译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典籍翻译等对中国现代汉语的影响 第二节 清末民初林纾等人的翻译与中国的新文化 运动 第三节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四章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第一节 从西塞罗到泰特勒 第二节 从支谦到钱钟书 第三节 当代西方翻译思想的最新发展 第十五章 翻译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翻译的职 业化趋势 第二节 翻译专业教学与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机器翻译与网络翻译
第十二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上):国外对 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 第三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翻译 第四节 西方各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 第十三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下):我国新 时期以来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我国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我国对当代西方通俗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我国对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翻译
二、了解中西翻译史的差异
1.因中西两地宗教地位不同,故宗教 文献翻译的影响有异 2.因中西民族特性有异,两地译学理 论的走向不同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引言中西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就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开始一直到现代,探讨其中的变迁和影响。
古代翻译在古代,中西翻译主要以佛教为主要内容。
公元2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这也是中西翻译的起源。
早期的佛经翻译主要由汉语和梵语之间的翻译完成,这种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也推动了中西翻译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翻译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唐代(618-907年)是中西翻译的繁荣时期,许多西方文化知识和科技以及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
例如,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最早一部关于基督教的中西翻译文献。
然而,古代的中西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以及技术限制,翻译往往不够准确和完整。
尽管如此,中西翻译在古代依然起到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近代翻译近代,中西翻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外国侵略和列强入侵的压力,这也促使了对西方知识的更多需求和研究。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等重要领域的书籍和论文被翻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近代中西翻译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外语教育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翻译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西翻译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辅助翻译工具和在线翻译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翻译质量。
当代中西翻译在当代,中西翻译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中西翻译已经变得更加重要和普及。
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电影、学术论文和商业文件等被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同时,西方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许多经典的中文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和阐释。
这种交流和理解对于增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加深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论中西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摘要:一、前言二、古代翻译简史1.周朝的礼仪翻译2.秦汉时期的边疆民族翻译3.魏晋南北朝的佛经翻译三、唐宋时期的翻译繁荣1.唐朝的官方翻译2.宋朝的科技翻译四、元明清时期的翻译发展1.元朝的蒙古语翻译2.明朝的西洋翻译3.清朝的满文翻译五、近现代翻译的变革1.近现代文学翻译的兴起2.民国时期的翻译改革六、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1.翻译工作的国家化2.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七、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进步1.对外交流的扩大2.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八、翻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1.文化传承与交流2.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力九、翻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2.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十、结论正文:【前言】中西翻译简史是对中国翻译史的一个重要补充,它展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本文将从古代翻译简史、唐宋时期的翻译繁荣、元明清时期的翻译发展、近现代翻译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进步、翻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翻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方面进行阐述。
【古代翻译简史】在古代,翻译主要涉及礼仪、边疆民族以及佛经的翻译。
周朝的礼仪翻译为国家的礼仪制度提供了保障;秦汉时期的边疆民族翻译促进了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的佛经翻译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的翻译繁荣】唐宋时期,翻译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朝设有专门的翻译机构,负责官方文件的翻译工作;宋朝则将翻译的重点转向科技领域,为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元明清时期的翻译发展】元明清时期,翻译工作继续发展。
元朝的蒙古语翻译为民族交流提供了便利;明朝的西洋翻译使中国逐渐了解西方文化;清朝的满文翻译为满汉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近现代翻译的变革】近现代,翻译工作开始关注文学作品的翻译,逐渐兴起近现代文学翻译的潮流。
民国时期,翻译改革不断推进,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工作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中西翻译简史论文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外国语学院期末考试卷《 中西翻译史》 (课程论文)学号: 201252060220 姓名: 温立媛 班级: 翻译2班成绩:评语:(考试题目及要求) 本课程考试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课程论文题目自拟,选择中西翻译史范围内的某翻译思想家、某翻译流派、某翻译思潮进行介绍。
论文使用汉语写作,字数为1500-2500字。
组成部分如下: ● 中英摘要:要求200字。
● 关键词:要求3~5个关键词,各关键词之间用“,”隔开。
● 引言:是对研究背景、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意义与价值等的简要说明。
● 分析与讨论:其实质就是论证,可以采用类比、例证、归纳、演绎等丰富多样的论证方法。
● 结论:应涵盖本研究的结果、该结果的创新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等。
●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参见《中国翻译》。
● 注释:统一采用夹注的形式。
提交时间 2014年7月1日教学对象 翻译系2012级1、2班本科生 ● 格式要求 统一采用A4纸型。
课程论文中文题目(楷体,3号,加粗);课程论文正文:英文字体用Times New Roman ,中文正文用宋体(字号5号。
)页面上边距为3厘米, 下、左、右边距为2.3厘米。
页眉为1.5厘米。
页脚为1.75厘米, 页脚排阿拉伯数字的页码,居中。
页面行间距为1.5倍。
要求上交纸质版一份;电子版一份由班长打包集中发至zhouyali2009@ 。
装订 线浅析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观【摘要】道安是一位翻译理论家,在佛经翻译理论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并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
“五失本”谈到翻译的语序问题,文质问题和详简问题,“三不易”谈到佛经翻译面临的时代因素,读者因素和译者因素,这三个因素导致了佛经翻译的不容易。
本文从来源和内容两方面对道安“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进行简单的解读,以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道安的翻译理论。
这些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安,五失本,三不易【Abstract】Dan’an, a translation theorist who ha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Buddhist sutras, put forward the famous translation thought of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and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word order, work of esence and detail or simplification.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disceses the factors of times, readers and translators that Buddhist sutras translation faces. It is these three factors that result in the difficult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Buddhist sutras. This thesis will give an simple explanation of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and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on its origin and content, so that people can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ao’an’s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se theories have an revealing effect on modern translation.【Key words】Dan’an, five losses o f source texts, three difficulites in translation一、引言道安是我国佛教史上的一位佛教领袖,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以及佛经翻译具有积极贡献。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摘要:一、引言:翻译的起源与演变二、中西翻译的早期阶段1.古代中国与西方的交流2.佛教经典翻译与文化交融三、近现代中西翻译的发展1.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翻译高潮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1.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2.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影响五、专业翻译领域的拓展1.科技翻译的发展2.影视翻译的兴起六、翻译技术的应用与影响1.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2.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七、中西翻译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八、文化交流与翻译的使命九、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翻译趋势十、结论:翻译的意义与未来展望正文:一、引言:翻译的起源与演变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沟通方式,自古以来就在不同文明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近现代的全球化,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也是一部翻译的历史。
从最初的简单交流到现代的专业翻译,翻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中西翻译的早期阶段1.古代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早在汉唐时期,中国与西域的交流就已经相当频繁。
当时的翻译主要以口语和书面语为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就是唐代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化带回中土的见证。
2.佛教经典翻译与文化交融佛教传入中国,催生了大量的翻译活动。
当时的译经家有道安、鸠摩罗什、玄奘等,他们致力于将佛经从梵文翻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
此外,佛教经典的翻译还促进了中土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发展。
三、近现代中西翻译的发展1.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兴起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大量的古希腊、拉丁文献被翻译成各国语言。
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为后来的中西翻译交流奠定了基础。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翻译高潮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翻译界出现了一股高潮。
严复、鲁迅等翻译家致力于将西方的优秀文化引入中国,推动国内文化的发展。
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1.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严复在《天演论》的序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强调翻译要忠实于原文、表达清晰、语言优美。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摘要:一、引言- 介绍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二、古代翻译1.汉朝到唐朝的佛经翻译- 鸠摩罗什的贡献- 玄奘的西行取经2.欧洲的翻译活动- 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翻译- 圣经翻译三、近现代翻译1.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 严复的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实践2.近现代欧洲翻译的发展- 法国的翻译理论家们- 德国的翻译研究四、当代翻译1.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 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机器翻译的发展2.中西翻译的交流与互动- 中西翻译家的合作- 翻译教育的交流五、结论- 总结中西翻译简史的主要内容- 展望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正文: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概括了中西翻译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历程。
在引言部分,作者阐述了研究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内容的阐述做了铺垫。
古代翻译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汉朝到唐朝的佛经翻译,其中包括鸠摩罗什的贡献以及玄奘的西行取经。
鸠摩罗什通过翻译大量佛经,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玄奘则通过西行取经,带回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作者简要介绍了欧洲的翻译活动,包括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翻译以及圣经翻译。
近现代翻译部分,作者首先关注了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
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对后来的翻译家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通过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推动了文学改革。
同时,作者也简要介绍了近现代欧洲翻译的发展,如法国的翻译理论家们和德国的翻译研究。
当代翻译部分,作者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需求,尤其是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以及机器翻译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角色日益重要。
而机器翻译的发展则为翻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中西翻译简史的主要内容,回顾了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了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翻译工作将面临更多的变革,但始终不变的是翻译家们为沟通中西文化所做的努力。
通过这篇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特点。
中西翻译简史-研究的考试课题

中西翻译简史-研究的考试课题中西翻译简史研究生课程考试试题一、填空题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可视为最初的直译说;()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开始提倡意译;()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
2.圣经翻译中的经典译本包括(),(),(),和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版《圣经》。
3.()于1814年提出建立翻译研究学科;1972年,霍尔姆斯的()一文宣告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成立。
4.()译本系目前所知的第一本完整的汉语《圣经》,是《圣经》流传史上的译作丰碑;()译本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部《圣经》中文全译本:()译本则成功首次使用白话文翻译《圣经》。
5. 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将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提出了灵魂不灭说;()则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提出了水的本源说,即“万物源于水”。
6.()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
7.当代翻译家()和()因为杰出的成就被授予“梵艺文化终身成就奖”。
8. 圣经翻译,佛经的翻译和《古兰经》翻译,大体经历了()、()、()三个过程。
二、连线题,请将A栏中的作者和B栏的作品匹配。
1.林语堂 a.还乡2.徐光启 b.莎士比亚戏剧全集3.林纾 c.浮生六记4.张谷若 d.高老头5.朱生豪 e.诗经6.许渊冲 f.几何原本7.叶君健 g.鲁滨孙漂流记8.傅雷 h.狼图腾9.郑振铎 i.新月集10.葛浩文 j.安徒生童话全集三、简答题1.什么是翻译?简述翻译的标准。
2.智慧宫和托莱多翻译学院的翻译活动各有什么特点?对科技文化的发展起了哪些作用?3.三大宗教典籍翻译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4.以某种语言为例,简述翻译对欧洲民族语言的形成产生的贡献和影响。
5.什么是“译名之争”?为什么会产生“译名之争”?6.简述明末清初我国科技翻译的发展特点。
7.圣经中译和佛经中译有何异同点?8.简要分析翻译学科建立的必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翻译简史
研究生课程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可视为最
初的直译说;()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开
始提倡意译;()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
2.圣经翻译中的经典译本包括(),(),(),和马丁路德翻译的
德语版《圣经》。
3.()于1814年提出建立翻译研究学科;1972年,霍尔姆斯的()
一文宣告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成立。
4.()译本系目前所知的第一本完整的汉语《圣经》,是《圣经》流传史
上的译作丰碑;()译本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部《圣经》中文全译
本:()译本则成功首次使用白话文翻译《圣经》。
5. 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将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提
出了灵魂不灭说;()则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提出了水的本源
说,即“万物源于水”。
6.()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
7.当代翻译家()和()因为杰出的成就被授予“梵艺文化终身成
就奖”。
8. 圣经翻译,佛经的翻译和《古兰经》翻译,大体经历了()、()、
()三个过程。
二、连线题,请将A栏中的作者和B栏的作品匹配。
1.林语堂 a.还乡
2.徐光启 b.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3.林纾 c.浮生六记
4.张谷若 d.高老头
5.朱生豪 e.诗经
6.许渊冲 f.几何原本
7.叶君健g.鲁滨孙漂流记
8.傅雷h.狼图腾
9.郑振铎i.新月集
10.葛浩文j.安徒生童话全集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翻译?简述翻译的标准。
2.智慧宫和托莱多翻译学院的翻译活动各有什么特点?对科技文化的
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3.三大宗教典籍翻译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以某种语言为例,简述翻译对欧洲民族语言的形成产生的贡献和影
响。
5.什么是“译名之争”?为什么会产生“译名之争”?
6.简述明末清初我国科技翻译的发展特点。
7.圣经中译和佛经中译有何异同点?
8.简要分析翻译学科建立的必然性。
四、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