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简介

合集下载

范仲淹简介_范仲淹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范仲淹简介_范仲淹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范仲淹简介_范仲淹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

北宋诗人、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范仲淹从小读书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

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

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趣。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回家糊涂夜半和衣而眠。

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

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子期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此诗是范仲淹写给书院同窗晏殊的)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

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决心担当起国家兴亡的重任。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现编入初中鲁教版及人教版语文八下教材第六单元、苏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和沪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

欧阳修曾称为“穷塞主词”。

著作为《范文正公集》。

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范仲淹的简介及代表作有哪些书

范仲淹的简介及代表作有哪些书

范仲淹的简介及代表作有哪些书范仲淹(1018-1097),字希文,号东篱,汉族,河南洛阳人。

他是北宋初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书法家,是南北文化交汇的代表。

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代表作品数不胜数,其中一些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经典。

范仲淹的生平范仲淹出身名门望族,祖籍河南洛阳,为公元1018年生于河南荥阳。

范仲淹在其家族三代中是第一位名声显赫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远房亲戚,赵匡胤登基后,范仲淹随即被任命为宰相,成为宋太祖赵匡胤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臣子之一。

范仲淹在担任宰相期间,领导了多项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他的改革思想和政策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范仲淹的代表作品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在中国历史上是闻名遐迩的。

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乡土情怀。

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范仲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范仲淹的代表作品包括:《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篇短文,被誉为“千古文章”。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一篇游记,描述了范仲淹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并讨论了政治和人伦的问题。

这篇文章完美地融合了游记、政论、议论和诗歌等多种文体,揭示了范仲淹的高超的才华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东篱乐府》《东篱乐府》是范仲淹的另一项代表作品,这是一本以乐府诗为主的集子。

这本书共包括三十余篇乐府诗,它是中国乐府文学中的杰出代表,也被认为是范仲淹为人文国家作出贡献的印证之一。

《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范仲淹的又一篇经典文章,曾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千古绝唱”。

这篇文章描述了晋代文学家王羲之在滕王阁的经历与作品,表达了范仲淹对中国文化精神和历史传统的敬重。

简单的语言、朴素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誉为“文人必读之经”。

《太和正音谱》《太和正音谱》是范仲淹的另一项著作,这本书记载了当时音乐的各种演奏方法和世间的乐器分类,被视为是中国乐谱的一部经典。

范仲淹的简介和诗句有哪些呢

范仲淹的简介和诗句有哪些呢

范仲淹的简介和诗句有哪些呢范仲淹(1018年-1096年),字元仲,号芸山,东京(今河南商丘)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官员、诗人和理学家。

他是北宋开国元勋范阳洪氏的后代,早年曾就学于苏辙门下,崇尚理学,曾任北宋宰相,后因政治上的争论而被贬谪,但仍以诗文声名卓著。

下面就是范仲淹的简介和诗句。

范仲淹简介范仲淹自幼聪明好学,曾就学于苏轼门下,苏轼十分器重范仲淹的才华,曾称他为“后学之宗”、“帝王之师”,对他的学问和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

范仲淹早年在官场上的表现十分优秀,官运顺达,先后任职于中书侍郎、知制诰、集英殿校书、靖康元年参知政事、文彦博被罢免后不久,范仲淹被任命为丞相,成为了北宋的政治中心人物。

范仲淹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养,成为了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的诗歌以清新明丽、豁达从容、感情真挚、洒脱自然著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范仲淹诗句范仲淹的诗歌文集中,最著名的是“岳阳楼记”和“千秋岁”,这两首诗形象地表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他在岳阳楼游览时的感受与体会,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人文的历史。

其中有一句经典的诗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这句诗真实地表达了他在岳阳楼游览时的兴奋和感慨,同时也抒发了他对祖国的千年历史和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千秋岁”是范仲淹的另一首代表作,这首诗是以身世变迁为线索,揭示了范仲淹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其中有一句诗句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句诗准确地抓住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对范仲淹的震撼作用,并借项羽的形象寄托了范仲淹对自己的人生追求。

总之,范仲淹是一个才华横溢、卓越领袖和文学巨匠,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文化和人生的理解和表达。

他的作品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启发人们心灵的重要精神资源,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范仲淹简介及作品介绍

范仲淹简介及作品介绍

范仲淹简介及作品介绍
范仲淹(1026年-1097年),字希文,号梦溪,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闽侯县)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一生曾任官西川节度、知制诰、参知政事、宰相等职。

范仲淹自幼好学,庆历三年(1043年)中进士,授殿中丞。

后调任审官院,以正直公正著称。

熙宁元年(1068年)授宰相,主持修建东京(今北京)城墙。

范仲淹拒绝了奢侈的官署和赏赐,以悬崖勒马、删繁就简为准则,不断整顿政治、财政和军队,缩小官府规模,削减冗职,推行以法为纲、以德为重的思想,深得民心。

范仲淹的文学才华也备受赞誉。

他提倡诗词格律更加规范,主张抒情诗要真实,强调气韵和谐。

他的《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极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岳阳楼记》是一篇记游笔记,载述了范仲淹游临湘时,登上委阳山岳阳楼而所见所闻的美景、人文和历史,以及他对未来国家前途的思考,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滕王阁序》是范仲淹在赴龙门山时,参观申屠建之雕刻创作的阁楼,所写的序文。

这篇文章旨在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强调文化历史的重要性,也是范仲淹思想和文学风格的精华。

《滕王阁序》语言优美,文字精细,描写丰富,深受后人喜爱。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政治贡献都不可忽视,被誉为“儒臣楷模”。

他代表着北宋政治文化的巅峰,影响着今日的文化和社会的进步。

范仲淹的简介和古诗有关的诗句

范仲淹的简介和古诗有关的诗句

范仲淹的简介和古诗有关的诗句范仲淹(1019年-1097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出生于今湖南宁乡人,在宋朝历任官职较多,如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太子太师等高级官职。

范仲淹政治家生涯上,主张和谐稳定,重视农业生产和治理水利,被尊称为“岳飞之后的北宋新政人物”。

范仲淹同时还是中唐以来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著名的有《岳阳楼记》,以及《苏幕遮》(又称《浣溪沙》)、《钗头凤·世情薄》等楹联作品。

范仲淹可以说是一位卓然天成的文学大家,他的古诗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他的几句脍炙人口的古诗词:1.《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诗写景富有情趣,一派闲适闲散的豪放气象,令人感受到爽爽的秋高气爽。

2.《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写出了生命与时光的无常,自然而然地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及生命的短暂。

3.《苏幕遮·别后西楼》中的一句:“西风夜战,呼啸何仓皇。

”描绘了苏轼无奈放弃青春美好的东京城而南下,泪流如注,心如刀割的感受。

4.《苏幕遮·瑶池梦》中的一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描绘了一个宜人的梦境,令人感受到神仙境地的美好。

范仲淹的诗文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感染力,深受后人推崇和传颂。

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文笔纯正,而且在于他对社会和生活准确的观察和思考。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仅是官场上的脉脉温情,也不仅仅是笔力雄健,而更多的是他对人性的洞察,对人生的体悟,对文学的苦心经营。

范仲淹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文大师。

他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范仲淹的简介资料和诗

范仲淹的简介资料和诗

范仲淹的简介资料和诗
范仲淹(1018年-1097年),字师师,号东篱,晚号梦窗主。

他是北宋名臣、文学家、政治家,以清正廉明、勤政爱民、文武双全著称于世。

范仲淹于宋神宗景祐年间出任参知政事,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他在政务处理中不耻下问、认真负责,提出了“宽中取严”的治国理念,即在在处理事务时,要懂得“宽容”和“严厉”的分寸把握。

这一理念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有重要影响,
而且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经验。

范仲淹不仅是政治家,还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

他的诗文深受人们喜爱,其中最著名的是《岳阳楼记》。

这篇文章描绘了他在岳阳楼的游览,表达了他对长江、岳阳楼、汉水、洞庭湖等自然风光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也讴歌了他自己的官德和忠君爱国的精神。

这篇文章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学、民族、情感等多种特点,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后人传颂至今。

除了《岳阳楼记》外,范仲淹还写过很多优秀的诗歌。

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其中《苏堤春晓》、《夜泊牛渚怀古》、《渡汉江》等诗歌既表现出他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又表达出他忠诚、坚定的性格,反映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文学家的生活情趣和思想追求。

在他的诗词中,既有散文的隽永和意境,又有诗歌的抒情和意味,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至今。

总之,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和诗歌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清廉、正直、忠诚、高尚的品格、文学作品的优美包容性,都是我们今天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范仲淹简介及生平事迹

范仲淹简介及生平事迹

范仲淹简介及生平事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扩展资料:形象特征:1、忠臣形象范仲淹是从士人角度讲不管个人处境如何,都要忧国忧民,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这可以说是中国史上对士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首次明确阐述,是士人高扬主体精神的充分表现,是宋代知识分子积极参政、勇担责任的典型体现。

这也标志着士人彻底从政治、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找回了个体的人生尊严和价值,可以看做是对孔孟儒学的超越和发展。

钱穆先生认为“宋代士大夫矫厉尚风节,既自希文启之”,将范仲淹看做是开启宋学的先驱人物。

2、诤友形象范仲淹和滕宗谅是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的同科进士。

两人在泰州时一同参加守护海堤的差使,定民心。

在西北守边疆时,滕君知泾州,范仲淹当时担任环庆路经略部署,听说葛怀敏打了败仗,率领外族、汉族队伍分为三路来援助泾原的兵备之虚。

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是相当亲密友好的。

备受谗言诋毁的滕宗谅被贬到岳州后,他勤于公务,仅用一年多时间,便使岳州“政通人和,百废待兴”,重新修缮了残存不堪的江南名胜岳阳楼。

两人关系很好,范仲淹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受迫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人,生于公元989年8月29日,卒于1052年5月20日。

按照在位皇帝的时期划分,他生于太宗朝,学习和在底层做官是在真宗朝,政治上成熟、做出重大成就的时期是在仁宗朝。

范仲淹祖上世居河内(黄河以北),唐末动乱,迁往南方,居住在苏州。

范仲淹简介资料大全

范仲淹简介资料大全

范仲淹简介资料大全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下面是X给大家整理的范仲淹生平简介,供大家参阅!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提出十项改革措施。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传世。

范仲淹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

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

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己丑秋八月丁丑,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苦读及第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

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 年),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 年),终年六十四岁。

仁宗时,他武官曾任枢密副使(大致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文官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是一位出将入相,文武兼备的人才。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虽是苏州吴县人,但他却是出生在徐州。

他的老家是苏州。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随其母亲改嫁,来到了长山县的朱氏家中,少年时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种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度过的。

他在博山的荆山寺刻苦攻读。

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

他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

范仲淹在追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到:" 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

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 。

范仲淹在二十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南部" 应天府书院" 读书学习。

当时他的母亲哭着追出去很远,他甚至都没回头看一眼心爱的母亲。

在南部应天府书院,他" 昼夜苦学 " ,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舒适生活,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读。

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他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

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 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 。

就这样他在南部应天府后院寒窗苦读五年。

经过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1015 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这年他二十六岁,做官后,他清正廉洁,办事公正。

范仲淹以百姓疾苦为己任,带领百姓在苏州治理水患。

范仲淹被贬到地方为官,仍以百姓的饥苦为己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在苏州为治理水患,他带领百姓挖渠、筑堤、引导太湖水入海,并治理了其他的江河、湖泊,消除了水患,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范仲淹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贬。

天圣五年(公元1027 年),范仲淹升任秘阁校理,出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曾几次大胆直言批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带来的弊端,因此而被贬为通判;章献太后去世后,仲淹又被召入京,任左司谏,但不到一年,又因批评仁宗皇帝废除皇后,被贬知睦州。

景祐二年,又晋升为国子监,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被贬知饶州,可以说是“三出京城”三起三落。

康定元年(公元1040 年),宋朝与西夏关系日趋紧张,因战事需要,范仲淹被调任为陕西经略副使,协助军事长官韩琦,负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务,他亲自到边关延州视察,看到的是番不容乐观的景象,他便向朝廷提出要求,将自己调往边关延州,亲临战场指挥作战。

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到了延州之后,他首先抓了边军整训,在精兵的同时,严整军纪,并对边关城塞进行了修复和重建,使边关局势有了很大改观。

庆历三年(公元1043 年),这年范仲淹五十五岁,由于他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了汗马之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这次的升迁,为范促淹实现自己青年时代改革朝政,富民强国的理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这年九月,仁宗皇帝在天章阁召见了范仲淹,他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

" 庆历新政"
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从庆历三年十月至次年八月,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 庆历新政" 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加之庆历新政准备不足,也带来了某些副面影响,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结下,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因此而被罢免参知政事。

范仲淹被贬之后,先后又在邠州、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

在这期间,他仍然为官清廉,尽职尽责,千古名篇" 岳阳楼记" 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其中的精华之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至今仍广泛传颁,激励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