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艺术特色浅析

合集下载

《包身工》的写作特点及教学建议

《包身工》的写作特点及教学建议

《包身工》的写作特点及教学建议《包身工》是一种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学体裁,其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包身工作为一种古代文学体裁,其形式主要采用“包身”结构,即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来叙述周围事物的故事。

这种结构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直观,读者能够更好地代入主人公的感受和思想,增强阅读的代入感和沉浸感。

其次,包身工的叙事方式多样,既可以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叙述。

这种交替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立体丰满,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现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再次,包身工的语言风格多以浅显易懂的口语为主,贴近民间生活,质朴自然。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还能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真实性格和情感,增强故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最后,包身工多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关注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等主题。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抉择,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思想,引发读者对生活、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针对《包身工》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我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包身工的特点和结构,帮助他们掌握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包身工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素养。

再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经典的包身工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和魄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探索欲望和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文学情怀和批判思维。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包身工作品,提供指导和建议,引导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培养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文学创作潜能和才华,培养他们的文学创新精神和创作热情。

综上所述,《包身工》作为一种古代文学体裁,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挖掘。

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包身工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培养他们的文学情怀和创作技巧,助力其成为一名有文学情怀、有文学修养、有文学品格的终身读者和文学爱好者。

《包身工》的写作特点及教学建议

《包身工》的写作特点及教学建议

包身工的写作特点及教学建议前言包身工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现代古装小说中也广泛运用。

包身工不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种文学手法。

本文将从包身工的写作特点入手,探讨包身工的文学意义及在写作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期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包身工的写作特点具有独特的视角包身工往往具有与其他角色不同的视角,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描写主角或其他人物,向读者传递情节信息。

他们不同于其他角色,身处故事的边缘,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出现,有时直接干预主角的命运,有时作为旁观者的角色扮演,从不同角度为故事增添趣味性。

具有“有形无字”的艺术魅力包身工通常不被赋予正式的描述,甚至没有名字,但他们的存在给故事增添了不少迷雾。

他们一般会依据需求来创造关键的事件,然后消失得跟没出现一样。

这种特点也就决定了他们具有“有形无字”的艺术魅力,突显了小说的情节和故事性。

体现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包身工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创作手法,他们通常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秘、低调、智慧等文化元素。

他们通常会接受情节的安排,但他们的处理方式,又常常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这样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也为小说增添了一种古典美。

故事情节的转折点包身工在小说故事中的角色生动,颇具戏剧性。

他们的出现,往往标志着故事情节的转折点。

他们可以发现主角的隐秘、预言主角下一步在发生什么、帮助主角走出危机等,为小说增添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冲突。

包身工的教学建议系统剖析包身工的创作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分享现代作家在小说中使用包身工的方式,剖析包身工的出场、职能,强调其对小说情节的可增加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创作灵感。

阅读包身工经典作品阅读包身工的经典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凤姐、妙玉、勾零等,通过分析阅读经验,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并能引导学生设计出新的包身工角色。

设计包身工角色教师可以通过对现代小说中包身工角色的分析,让学生在创作时理解包身工的特点,并开展角色设计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尝试去发掘小说中隐藏的更多细节信息,设计出符合小说情节要求的包身工角色。

报告文学《包身工》的艺术特色探析

报告文学《包身工》的艺术特色探析

阅读指南《包身工》是作家夏衍在1935年写的一篇报告文学。

为了创作这篇文章,夏衍深入东洋纱厂调查暗访,做了两个月的夜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才终于写成。

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等特色,能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的活动。

下面,笔者就探究一下《包身工》的艺术特色。

一、中心突出全篇都充溢着作者对被奴役、被剥削、被压榨的包身工的同情,对冷酷、无情的资本家和包工头等剥削者的痛恨。

制作衣服的布由一缕缕纱线缝制而成,穿在身上非常舒服。

但是,在纱厂里制造纱线的过程就没有那么美好了。

衣衫褴褛的包身工在为别人制作舒适的衣料,而满身罗绮者却不是他们。

这是何等的讽刺!“包身工的衣服,合约上是包老板供给的。

事实上,包老板只供给两套衣服,一单一棉。

单衣是用质量最差的布做的,棉衣薄得可以照见阳光。

她们是靠家里带来的衣服,补了再补,渡过三年。

包老板不给她们鞋袜,包身工要省下饭钱,积起来买些鞋袜穿。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剥削者逍遥自在,被剥削者却命如草芥,万恶的旧社会是多么的黑暗!百姓的处境有多么的可悲!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表示“黑夜没有过去,但是黎明终将来临,大家要怀抱希望,努力振作,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意在唤醒有志之士,希冀人们奋起反抗,改变这个黑暗的社会。

二、脉络清晰文章是双线结构,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是明线,也是主线;对包身工制度的阐释,是暗线,也是副线。

文章主次分明,脉络清晰。

明线,按照时间顺序从包身工清晨起床写起,然后写他们吃早餐,再写他们进厂上工……之后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命运。

从“上午四点过一刻”到“四点半以后”,再到“五点钟”,最后到“黑夜”,作者将包身工所遭遇的非人的待遇浓缩在一天的时间里,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暗线,即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膨大以及必将灭亡的趋势,使文章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

文章明暗两条线并行,相互推动,足见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

从时间节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先描写、叙述,再议论、抒情。

包身工文学短评

包身工文学短评

包身工文学短评
1. 内容概括:
本文主要是对包身工文学作品进行简要评价,评价涉及到其作品的主题,风格,
艺术手法等方面。

2. 评价主题:
包身工文学作品的主题涵盖了现实生活中的多种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人性冷漠、道德缺失等。

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这些千姿百态的社会问题,引起读者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3. 评价风格:
包身工文学作品的风格为朴实写实。

他细腻地描绘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等细节,让人物行动和言语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

同时,他的文风流畅易懂,没有艰涩难懂
的词汇,让读者很容易理解。

4. 评价艺术手法:
包身工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对比手法、象征手法等。

他善于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如通过对比展现贫穷和富裕之间的巨大差距,来探讨社会问题。

同时,
他也会运用象征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如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5. 评价影响:
包身工文学作品具有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的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6. 总结:
综上所述,包身工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他通过朴实写实的文风,
生动形象地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多种社会问题,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力也将会持续地扩大。

《包身工》极具张力的艺术手法

《包身工》极具张力的艺术手法

《包身工》极具张力的艺术手法夏衍在创作《包身工》时,充分运用了文学创作中各种极具张力的艺术手法,有效赋予了文本文学形象性、强烈感染性和艺术表现力。

作者巧妙运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有着很大关系,本文主要从白描、比喻和词语移用三方面对其写作方法进行简要探究。

一、写作手法之白描作为新闻类名篇,《包身工》不仅以客观事实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黑暗,而且还利用白描修辞手法,适时地将不同类型的人物、环境和细节描写相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真实形象的时代图景,不仅加强了文本的真实性,而且还提高了文本的控诉力。

比如:《包身工》开篇就描述了包身工起床时的场景:天尚未亮,在包工头的几声呼喊或几下拳脚后,包身工棚内就如同被惊动的蜂窝一样开始骚动起来,他们拿错了鞋子,随便踩在别人身上,在距离他人头顶不到一尺的马桶上肆意地小便等等。

这些形象而生动的描写真实反映了女包身工每天都处在这种条件恶劣、令人不堪忍受、精神紧张的生活状态下,过着一种超出常人想象的非人般生活。

还有,在对早餐场景的描绘中,作者将关注点放在了三方面。

第一,饮食之差。

包身工们所食用的粥就是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混上少得可怜的碎米和锅巴等煮成的,如同浆糊一样的薄粥,而且根本没有粥菜。

第二,粥量之少。

那些负责擦地板或倒马桶的,往往吃不上饭,因为等她们忙完饭已经没有了。

老板娘只有将刮下来的残留锅巴和少许粥,重新拿到自来水龙头边上放上一些冷水,直接用脏兮兮的手搅拌一下,然后就是她们的一顿早餐了。

第三,条件之恶。

饭堂里只有两条板凳,包身工一股脑地涌来,一人一碗稀粥,然后就随便找个角落或蹲或立地把饭吃掉。

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充分反映了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她们过着“猪狗不如”的非人生活。

为了突出文章主旨,作者在运用白描手法来加强文章感染力的同时,还会非常巧妙地将说明、抒情等艺术手法不动声色地贯穿于行文之中,将包身工制度的起源、现状和发展等内容穿插在某个特写式或概括性场景之后,使其有机融合于文本整体结构之中,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

包身工 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包身工 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包身工》是我国著名作家夏衍所著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底层人士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反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包身工》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深度和广度的文章,以便读者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一、主题背景1.1 《包身工》简介《包身工》是夏衍先生于1989年出版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全书由七篇以包身工为主题的散文组成,通过对包身工这一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的揭露,展现了当时我国农村底层人士的困顿境地和无奈处境。

1.2 主题关键词:包身工包身工,是指在我国农村包产到户之后,因缺乏土地而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的人。

这一群体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成为了当时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挣扎在温饱线上,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挣扎在城乡之间。

1.3 主题重要性《包身工》这一主题不仅仅是对我国农村底层群体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反思。

通过阅读《包身工》,人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变迁和农民生活的真实状态,深刻的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困境和问题,对当今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二、作品分析2.1 《包身工》的结构和格局夏衍在《包身工》中以包身工为主线,展开了对当时我国农村底层人士的生存现状的真实揭露。

全书由七篇散文组成,每篇散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细致的观察,揭示了包身工的辛酸遭遇和无奈处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农村底层世界。

2.2 《包身工》的艺术特色在《包身工》中,夏衍以饱满的笔墨、真切的情感和深入的观察,将包身工的生存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自己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用真诚和温暖的笔调描绘了包身工的真实生存状态,让读者看到了农村底层人士的无奈和挣扎,感受到了他们的辛酸和坚强。

2.3 《包身工》的社会意义《包身工》不仅仅是对一种特殊群体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当时我国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作为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它通过对包身工的真实揭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反思,也引发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包身工》讽刺艺术赏析

《包身工》讽刺艺术赏析

《包身工》讽刺艺术赏析《包身工》是夏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名篇佳作。

文章的讽刺艺术运用十分成功。

现就其手法的运用列举如下:(一)易色。

易色:由于表达需要,临时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使用范围。

《包身工》一文,多处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易为贬义了,这借以说明有的老板,到菜场上去搜集一些菜叶,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而实质上却是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

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哪里算得上什么佳肴;这里故意谓之“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

(2)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

这句中的“合理”,褒词贬用。

对包身工折腾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合理”,就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对于“拿莫温”更省力而已。

在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下,“芦柴棒”这些“小人物”求生存的起码的合理要求都得不到保障,他们被旧制度压榨、吞噬的悲剧命运促人深思,从而带给人以深沉的悲悯、同情和激愤的强烈感受。

(二)鲜明的对比。

文中从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把“芦柴棒”“小福子”等“包身工”与“老板娘”“带工老板”“打杂”“拿莫温”和“东洋婆”加以对比。

前者,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其穿着“破烂”“蓬头赤脚”;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钱。

而后者,住的是“几十层楼的高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穿的是“拷绸”之类;其榨取的利润十分惊人,带工老板的获利“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老板娘”“东洋婆”其获利之厚更可想而知。

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突现人物性格,增强讽刺效果,挖掘其灵魂深处的肮脏,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

包身工报告文学的特点

包身工报告文学的特点

包身工报告文学的特点
1. 真实性强:就像在你面前展开一幅真实的画卷!《包身工》里对包身工们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描写,那可都是真真切切的呀,可不是虚构出来的呢。

比如文中详细描写了她们拥挤、肮脏的居住环境,让你感觉到那种残酷的现实就真真切切地摆在眼前,这难道不震撼人心吗?
2. 典型性突出:哎呀呀,它能一下子抓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把包身工这个群体的遭遇展现得淋漓尽致。

像是描写那个“芦柴棒”瘦骨嶙峋的样子,这一个典型人物就让我们对整个包身工群体的苦难有了深刻认识呀,这不是很厉害吗?
3. 文学性高:哇塞,文字那叫一个精彩!生动的描写、细腻的情感,让你读着读着就沉浸其中啦。

比如描述包身工们在工厂里如机器般劳作的场景,那语言多有感染力啊,怎能不让你动容呢?
4. 叙议结合:一边讲故事一边发表看法,真有意思呢!文中在叙述包身工的经历时,时不时就会插入一些对这种现象的批判和思考,让你不仅知道发生了什么,还能明白其中的深意呀,这多妙呀!
5. 人物刻画深刻:那一个个包身工的形象真的是深入人心呀!通过对她们的言行、神态的描写,让她们仿佛活过来一般。

像那个总是被欺负的小福子,她可怜的模样是不是让你也特别心疼呢?
6. 结构严谨:一环扣一环,紧密得很呀!从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到她们的工作生活,再到最后对这种制度的批判,条理多清晰呀。

这就像建造一座坚实的房子,每一块砖都放得恰到好处,你说厉不厉害?
7. 感染力强:读着读着就让你的心情也跟着波动起来啦!那些悲惨的场景让你难过,那些不屈的反抗又让你激动和敬佩。

看到包身工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你难道不会被感动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包身工》就是一部超级棒的报告文学,它有着这么多独特而又精彩的特点,值得大家好好去读一读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艺术特色浅析
孙晓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笔者就其写作艺术特色从如下两方面作一简单分析,以期让同学们获得写作上的帮助。

1.选材精当,注意点面结合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并进行了精心的编选。

文章中有几处简约的工人群像描写,如清早起床场景。

清晨四点一刻,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在这让人瞠目结舌的群像描写中,作者又点出了一个个体形象“芦柴棒”,她在忙乱地烧稀饭。

这就是包身工们清早起床的场景,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被折磨得忘记自己是人的可怜的工人。

还有早饭场景,作者也采用这种群像与个体相结合的手法。

文中既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材料的精当选择,点面结合,给人以完整、深刻的印象,同时包身工的悲惨,带工老板、帝国主义者的凶残剥削也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2.以时间为序,兼用补叙和插叙作者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

叙事中以顺叙为主,兼用补叙、插叙。

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如包身工起床一场,作者将他们的慌乱、无奈、麻木展现得很生动,读到此处,读者都会惊讶,无法理解这个怪异的群体,此时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使读者在惊诧之余,痛恨包身工制度,痛恨带工们的下劣无耻。

接着,作者开始描写包身工的早饭时段,早餐极其差劲,清晨四点多起床,吃这样一顿早饭,然后繁重地劳作一天,带工老板的刻毒不言自明。

作者此时及时插叙之所以会有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进一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最后,作者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她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作,尽管这已耗尽她们的血汗但还要承受殴打、罚工钱、“停生意”这三种危险,包身工们完全被置于非人的境地中。

作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作者如此安排,使得全文环节清楚,叙议紧凑,描写真实而又生动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