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的简介和名句代表作品

范仲淹的简介和名句代表作品范仲淹,字文熙,号石泉,湖北襄阳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属于北宋范氏门第,是范文正的曾孙。
他自幼聪明好学,深知读书之道,十四岁时就在家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十六岁时考中进士,后曾担任多个朝官职位,勇于改革,是北宋晚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化人。
范仲淹的作品大多富含文化、哲理、历史、政治和社会思考等方面,他的名句代表作品广泛流传,并为后人所珍重。
以下是范仲淹的简介和代表作品:一、范仲淹的简介范仲淹生于北宋治平四年(998年),死于北宋绍兴六年(1107年),享年一百零九岁。
范仲淹早年在家中学习经史,十六岁的时候就考中进士,后来担任过很多朝官,如秘书省校书郎、刑部员外郎、枢密副使、兵部侍郎等。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曾孜孜以求改革,深谋远虑,行事果断,理论切实,对于北宋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还是北宋晚期的著名文学家,有多篇文学作品广受喜爱,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祭侄文》等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而范仲淹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的名句和名言了。
以下是范仲淹的部分代表作:二、范仲淹的名句与代表作1. 《岳阳楼记》,其中著名名句:“黄山楼北辰七星,灵岩寺西江水。
”成为经常被人引用的名句。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出了秀美的江山如画,也表达了范仲淹赞美自然和感慨人生的情感。
而其中的这一句“黄山楼北辰七星,灵岩寺西江水”则是形意兼备的名句,意境非常优美,自然得体,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景象。
2. 《岳阳楼记》,其中著名名句:“风景这边独好,人在其中偏惆怅。
”同样出自《岳阳楼记》,这句名言是范仲淹最为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
这句话既抒发了自己对于美景的喜爱,又表达了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
人生总会遇到种种变幻和不确定,而这种变迁却常常让人感到迷茫和困惑。
3. 《祭侄文》,其中著名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祭侄文》是范仲淹写给侄子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中那句著名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范仲淹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范仲淹的简介及代表作有哪些书

范仲淹的简介及代表作有哪些书范仲淹(1018-1097),字希文,号东篱,汉族,河南洛阳人。
他是北宋初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书法家,是南北文化交汇的代表。
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代表作品数不胜数,其中一些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经典。
范仲淹的生平范仲淹出身名门望族,祖籍河南洛阳,为公元1018年生于河南荥阳。
范仲淹在其家族三代中是第一位名声显赫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远房亲戚,赵匡胤登基后,范仲淹随即被任命为宰相,成为宋太祖赵匡胤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臣子之一。
范仲淹在担任宰相期间,领导了多项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他的改革思想和政策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范仲淹的代表作品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在中国历史上是闻名遐迩的。
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乡土情怀。
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范仲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范仲淹的代表作品包括:《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篇短文,被誉为“千古文章”。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一篇游记,描述了范仲淹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并讨论了政治和人伦的问题。
这篇文章完美地融合了游记、政论、议论和诗歌等多种文体,揭示了范仲淹的高超的才华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东篱乐府》《东篱乐府》是范仲淹的另一项代表作品,这是一本以乐府诗为主的集子。
这本书共包括三十余篇乐府诗,它是中国乐府文学中的杰出代表,也被认为是范仲淹为人文国家作出贡献的印证之一。
《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范仲淹的又一篇经典文章,曾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千古绝唱”。
这篇文章描述了晋代文学家王羲之在滕王阁的经历与作品,表达了范仲淹对中国文化精神和历史传统的敬重。
简单的语言、朴素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誉为“文人必读之经”。
《太和正音谱》《太和正音谱》是范仲淹的另一项著作,这本书记载了当时音乐的各种演奏方法和世间的乐器分类,被视为是中国乐谱的一部经典。
范仲淹简介及作品介绍

范仲淹简介及作品介绍
范仲淹(1026年-1097年),字希文,号梦溪,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闽侯县)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一生曾任官西川节度、知制诰、参知政事、宰相等职。
范仲淹自幼好学,庆历三年(1043年)中进士,授殿中丞。
后调任审官院,以正直公正著称。
熙宁元年(1068年)授宰相,主持修建东京(今北京)城墙。
范仲淹拒绝了奢侈的官署和赏赐,以悬崖勒马、删繁就简为准则,不断整顿政治、财政和军队,缩小官府规模,削减冗职,推行以法为纲、以德为重的思想,深得民心。
范仲淹的文学才华也备受赞誉。
他提倡诗词格律更加规范,主张抒情诗要真实,强调气韵和谐。
他的《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极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岳阳楼记》是一篇记游笔记,载述了范仲淹游临湘时,登上委阳山岳阳楼而所见所闻的美景、人文和历史,以及他对未来国家前途的思考,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滕王阁序》是范仲淹在赴龙门山时,参观申屠建之雕刻创作的阁楼,所写的序文。
这篇文章旨在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强调文化历史的重要性,也是范仲淹思想和文学风格的精华。
《滕王阁序》语言优美,文字精细,描写丰富,深受后人喜爱。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政治贡献都不可忽视,被誉为“儒臣楷模”。
他代表着北宋政治文化的巅峰,影响着今日的文化和社会的进步。
范仲淹的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生于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家。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的简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范仲淹的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一说河北真定府)。
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 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伊川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
有《范文正公全集》传世,通行有清康熙岁寒堂刻版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现编入初中鲁教版及人教版语文八下教材第六单元、苏教版语文八下教材和沪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
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
著作为《范文正公集》。
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范仲淹在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
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大概是在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
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
《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范仲淹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品

范仲淹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品范仲淹(1018年-1097年),字希文,汉族,北宋宰相,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文化巨匠。
他一生任官数十次,历经三朝,曾任参知政事、知制诰、宣徽使兼集贤校理等职。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名臣,是与王安石齐名的“新党”领袖之一。
他在政治、文化和文学上具有卓越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巨匠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
这两篇文章都是比较长的散文,描写了中国古代的风景和历史,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文化观念。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北宋中期写的一篇随笔,以岳阳楼为背景,描绘了湖南岳阳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
这篇文章以“登高望远,皆是忧国忧民”的思想为主线,谴责了北宋时期腐败官僚的奢侈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文章中寄托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如“游人如织,凝而望之,皆仰\n观大隋之遗俗,感慨淋漓尽致。
”等语句,表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与文明的向往和承继。
《滕王阁序》,又称《天下名楼记》是范仲淹的才华荟萃之作,以汉代滕公所筑之滕王阁为写作背景,以阁内两幅长卷图为文脉,阐述了范仲淹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文章主要描绘了滕公的风范和他所领导的政治和文化改革,以及范仲淹对滕公的高度评价。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乃吾国之大化、文物之盛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尊重和弘扬,对文化基因的重视和传承。
除了上述两篇代表作以外,范仲淹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著作,如《梅花易数》、《家传戒子》、《御覧咏史诗》、《郭璞画像》等等。
这些著作反映了范仲淹广泛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造诣,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散文家、史学家和美学家。
范仲淹不仅在文学上才华横溢,在政治上也是一位出色的杰出人才。
他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一生致力于国家治理和人民安宁。
他对朝廷改革和教育改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官场上数次被任命为要职,多次挽救国家危亡,受到了历朝历代的嘉奖和推崇。
范仲淹的简介和古诗有关吗

范仲淹的简介和古诗有关吗范仲淹是中国宋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被人们称为“范文正公”。
他曾经在政治上有过卓越的成就,也在文学和书法方面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被后人称为“文学巨匠”、“书法大家”。
那么,范仲淹的简介和他的古诗作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范仲淹的简介范仲淹,字希文,一字嗣真,号梦溪,汉族,江西吉州人。
范仲淹生于北宋绍兴元年(1131年),逝于南宋宝祐元年(1164年),享年33岁。
他的曾祖父范纯仁、祖父范祐、父亲范纯粹都是官员。
范仲淹自幼聪明好学,擅长书法和诗词,才情卓越。
他十五岁中举人,后来经过几次考试升至进士及第,成为文臣。
范仲淹曾先后担任过鄂州、陆州、荆州、泉州、定州知州、谏议大夫、政事堂集贤院修撰等职务,深得皇帝赏识。
他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成就,尤其是担任荆州知州期间,他尽心竭力治理民生,设立学堂、铸造铁农具、推广垦殖开荒等,在当地人民中赢得了极高的声望,被誉为“皇宋诸知州之冠”。
范仲淹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曾写过很多诗、骈文和散文,其中《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作品影响深远。
此外,他还擅长书法,作品流畅有力,古朴典雅,被誉为“北宋降真馆四大家”之一。
二、范仲淹的古诗范仲淹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散文,还在于他的诗词创作。
他的诗歌洒脱自如、传神入化,成为唐宋以来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内容丰富,有山水田园、抒发情感、议论时事、悼亡念旧等。
他的诗作常以表达个人感情和理想为主,不但富有诗意,而且情感真挚,给人以启迪和感动。
这里介绍几首范仲淹的代表性诗歌:1.《岳阳楼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写的是范仲淹登上岳阳楼,感慨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心情。
诗中以岳阳楼为旁景,却以咏怀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酝酿和思索。
这首诗是范仲淹的代表作品之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情感。
范仲淹简介及生平事迹

范仲淹简介及生平事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扩展资料:形象特征:1、忠臣形象范仲淹是从士人角度讲不管个人处境如何,都要忧国忧民,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这可以说是中国史上对士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首次明确阐述,是士人高扬主体精神的充分表现,是宋代知识分子积极参政、勇担责任的典型体现。
这也标志着士人彻底从政治、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找回了个体的人生尊严和价值,可以看做是对孔孟儒学的超越和发展。
钱穆先生认为“宋代士大夫矫厉尚风节,既自希文启之”,将范仲淹看做是开启宋学的先驱人物。
2、诤友形象范仲淹和滕宗谅是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的同科进士。
两人在泰州时一同参加守护海堤的差使,定民心。
在西北守边疆时,滕君知泾州,范仲淹当时担任环庆路经略部署,听说葛怀敏打了败仗,率领外族、汉族队伍分为三路来援助泾原的兵备之虚。
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是相当亲密友好的。
备受谗言诋毁的滕宗谅被贬到岳州后,他勤于公务,仅用一年多时间,便使岳州“政通人和,百废待兴”,重新修缮了残存不堪的江南名胜岳阳楼。
两人关系很好,范仲淹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受迫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人,生于公元989年8月29日,卒于1052年5月20日。
按照在位皇帝的时期划分,他生于太宗朝,学习和在底层做官是在真宗朝,政治上成熟、做出重大成就的时期是在仁宗朝。
范仲淹祖上世居河内(黄河以北),唐末动乱,迁往南方,居住在苏州。
范仲淹的简介和诗句有哪些

范仲淹的简介和诗句有哪些范仲淹(1015年2月27日-1097年6月14日),字希文,号梦窗,汉族,山东沂州(今沂水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不仅有一身高超的政治才能,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文章深受人们喜爱、推崇,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范仲淹的诗歌中有很多名篇,其中著名的有:1、《夷坚志》:“千里黄河绕帝都,九霄龙吟浩浩如震怒;惟见长城尽落成泥碾作尘,泛逐黄河水拍天都崩摧:不见东海龙王何在?”2、《渔家傲》:“满船清明女,不管仲与季;挂席乘清风,俱到南天去。
”3、《岳阳楼记》:“登高必自卑,览远不及眇。
临风易误舵,踏雪容易误脚。
”4、《永遇乐》:“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苏幕遮》:“燎沉香云,隐几松烟,散花洞里月轮廓。
正清明,佳节又谁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点青杨柳,更把清留连。
”范仲淹的文章中也充满人文关怀和感人至深的情感,例如《岳阳楼记》,其中描绘了范仲淹游览岳阳楼的真实情景,为读者呈现他所见所感,让人们感受到了那种自然风光的壮美与神秘感。
在他的诗歌中也有很多表达爱情的诗篇,例如《永遇乐》,婉转动人,富于情感,让人感受到了范仲淹对爱情的真挚和热烈。
在以后的时代里,这些作品一直影响着无数人,并为后人提供了很多思想和精神的启示。
除此之外,范仲淹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的才华表现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中。
他在历任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多个职位后,被推荐为首相。
他为后世留下的《岳阳楼记》、《苏幕遮》、《滕王阁序》等著名文学作品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的重要人物之一。
总之,范仲淹是一位多才多艺、人文关怀、有政治才能与文学才华同时兼备的伟大人物。
他广泛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并作出了永久不朽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简介篇一:范仲淹范仲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
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
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
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
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作家档案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号:字希文;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谥文正;后追封楚国公时代:北宋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活经历:?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
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
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
康定元年(1040年),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
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
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
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作品:《范文正公集》。
其中《岳阳楼记》、《四民歌》、《渔家傲》等比较著名。
名望: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二、成名缘由贡献概述任职期间,他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主张抵御了西夏的袭扰,博得了宋仁宋“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的赞赏。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迁参知政事,施行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血、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改革措施,后终因受诽谤而罢执政。
事虽未成,范仲淹庆历新政实开王安石熙宁新法之先河。
范仲淹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尽管作品不多,但凡读过他传颂千古之名作《岳阳楼记》的人,无不被巴陵胜状洞庭景色所陶醉,无不被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卓越政治家的崇高抱负和宽广胸怀所折服。
他的诗词尤其是词在宋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意境宽广,风格沉雄,一扫唐末五代词的萎靡之气。
范仲淹不仅以政声文名著称,他的书法也被世人所重。
范仲淹无意当一位书法家,但他的墨迹如他的《岳阳楼记》,字字珠玑,行行珍宝,广为后人所喜爱。
突出成就《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所传诵。
评论资料当时城中流传着一首歌谣道:“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人们称赞他:“文能治国,武能保疆。
”《后山诗话》:“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是以为奇。
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尔’。
”《冷斋夜话》:“范文正公清严,而喜论兵,尝好诵韦应物诗:‘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娱诗堂诗话》:“范诗特高妙,至用云台事,尤非隐所及。
”《宋史范仲淹传(节录)》:“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
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三、作品在线作品概述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
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
《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
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
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
他的词,有的写边塞生活,有的写羁旅情怀,或苍凉悲壮,或缠绵深婉,对后来的苏轼、王安石有一定的影响。
◆作品读思选文一:《渔家傲》【导读】1039年,西夏军队进犯宋之边境甚急,大宋危在旦夕。
在这种严重的局势面前,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
将他召入朝中,恢复了天章阁待制之职,让他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今陕西西安一带),后来,宋仁宗任命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全面统筹边防,任命范仲淹和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分别负责延路(西北军事区划之一,治所在今延安)和泾原路(西北军事区划之一,治所在今甘肃平凉)。
这时的范仲俺已经52岁了,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
范仲俺风尘仆仆来到处境最险恶的延州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战争给宋朝和边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到处是断壁残垣,茅庐草舍被焚烧成了废墟,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少数留下的也是无衣无食,无家可归,有家难回,范仲俺的心情十分沉重,当即写下一首《渔家傲》。
【正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整体感悟】这是一首写边塞生活的词。
作于西北军军中,词中既表达了作者誓守边疆、为国效命的英雄气概,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作者坚持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也反映了他和他的战士们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强烈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上片写边地风光,以边地的景象之荒凉烘托守边之艰辛。
首句通过一个“异”字领起全篇,点出“塞下”地域性特征,为思乡怀归之情埋下伏笔。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也是北雁南飞的季节性自然规律,然而,词人却已经将守边将士思乡怀归的愁绪寄寓其中。
雁归而人不得归,其情何以堪!在这些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眼中,周围塞外之景色也就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听到的是凄凉的边声四起,牧马悲吟;看到的是千山耸立,孤城紧闭,荒僻萧条之景象历历在目,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
上片以写景为主,人物的主观情绪隐含其中。
下片转而直接写将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浊酒一杯”,无法排遣思乡的愁苦;“燕然未勒”,归家更是遥遥无期。
在白霜满地与“羌管悠悠”声中,将军与士兵都难以入眠,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
就是在这样的悲苦声中结束了全文。
“将军白发征夫泪”句,更是苍凉悲壮,慷慨生哀,为千古传颂之佳句。
全词格调沉浑,景象开阔,语言豪迈,慷慨悲壮,是一幅描写边塞生活的精美图画。
【读思牵手】有人说,范仲淹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请从诗歌的风格和格调上略作分析。
【释疑参考】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
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
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与唐人边塞诗“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的豪迈气概与乐观精神迥然有别。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来写边塞生活。
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
所以,范仲淹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它的内容和风格直接影响到宋代豪放词与爱国词的创作。
选文二:《苏幕遮》【导读】古人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 让我们通过《苏幕遮》,仔细地体味范仲淹如何借助对秋色的描写,来真切地吐露征人“旅思”之情的。
【正文】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特色鉴赏】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极地天际的苍莽秋景。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
“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
“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
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
“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
【读思牵手】请分析此词的情景关系。
【释疑参考】此词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选文三:《岳阳楼记》【导读】古来登临记胜之作多矣,但未有胜过《岳阳楼记》的。
可以说,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即冠压群芳。
作者写此文时,亦正是受贬谪之际,他突破个人感情悲喜局限,而着眼于天下人,抒发出令古今天下人皆钦敬的胸襟和思想,这已是本文卓越超群之处。
同时,他将全文由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构成,骈散相同,严密结合,逐层深化,渐至高潮,回肠荡气,畅快淋漓。
【正文】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