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储备计划制度

合集下载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为规范医院合理用血,保障临床用血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医院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输血科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会议.其主要职责:1.贯彻落实国家、地方有关临床用血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2.制定医院临床用血的规范和制度,逐步实现输血全过程质量管理;3.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培训和教育,指导临床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健康;4.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协调处理医院临床用血工作的重大问题。

二、医院设立输血科,在医院分管领导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临床用血管理的具体业务。

其主要职责: 1.血液收发和交叉配血职能;2.医院临床用血计划的申报;3.配合职能部门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4.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保障临床用血规范;5.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三、医院临床用血由市中心血站供给,不得私自组织血源、采集血液及单采血浆。

用血科室应积极开展自体输血工作,经治医师应动员具备实施自体输血适应症的患者施行自体输血,或动员亲友互助献血。

四、医院加强临床医师输血知识的教育培训,促进医院规范、合理、节约用血,杜绝血液浪费和滥用,依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杜绝输“安慰血”、“营养血”;医院应积极推行成分输血,成分输血率应当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标准。

五、临床医师应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做到规范用血、合理用血,节约用血和安全输血;输血申请由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按要求逐项填写完整,标明输血适应症,上级医师核准签字,交输血科配、备血;具体详见《临床输血申请及会诊与审核制度》。

2023年临床用血管理规定

2023年临床用血管理规定

2023年临床用血管理规定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用血的广泛应用,血液安全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2023年临床用血管理规定经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研究和制定,对临床用血进行了规范和管理。

本文将对该规定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一、血液采集和储存1.采集员资质:血液采集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资质证书,不合格的采集员不得进行血液采集工作。

2.采集设备和器材:采集设备和器材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以保证采集的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3.储存条件:采集的血液必须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储存,防止血液受到污染或变质。

二、血液测试和鉴定1.血型鉴定:所有使用血液的患者必须进行血型鉴定,确保使用的血液和患者的血型相匹配,避免发生输血反应。

2.传染病检测:采集的血液必须进行传染病的检测,确保血液中没有潜在的传染病病原体存在,以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3.质量控制:对采集的血液进行质量控制,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活性,提高治疗效果。

三、血液储备和供应1.血液安全库存:医疗机构必须建立血液安全库存,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提供安全的血液。

2.血液供应监管:血液供应机构必须建立血液供应监管系统,对血液供应进行监控和管理,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3.血液使用评估:医疗机构必须建立血液使用评估机制,对每次使用血液进行评估和记录,以避免过度使用血液和浪费资源。

四、临床用血指标和适应症1.合理用血:医疗机构必须推行合理用血原则,严格控制用血指标和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风险。

2.增进自体用血:鼓励医疗机构开展自体输血,尽量减少对外源性血液的依赖,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

3.减少输血反应:医疗机构必须采取措施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如血液预处理、血液滤过等,保障患者的安全。

五、血液跟踪和安全事件报告1.血液跟踪:所有使用血液的医疗机构必须建立血液跟踪系统,对血液的流向进行跟踪,确保血液的使用情况和去向能够追溯。

临床用血制度

临床用血制度

临床用血制度临床用血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血液及其制品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

其主要目的是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一、血液采集和存储1. 采集血液的场所应具备洁净、无菌的环境,采集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2. 血液采集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采集过程中不会发生交叉感染和血液污染。

3. 采集的血液应及时标本处理,避免血液失活或凝集。

4. 采集后的血液应储存在指定的冰箱或冷库中,确保血液的保存质量。

二、血液检测和鉴定1. 血液样本应送往合格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和鉴定,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2. 血液检测应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免疫学检测等项目,以确保血液的适宜性和无传染性。

3. 检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进行相应的治疗和用血决策。

三、血液配型和交叉配血1. 患者需要用血前应进行血液配型,以确定适合的供血者和血液类型。

2. 血液交叉配血应在配型结果基础上进行,以确保患者不会发生输血反应。

3. 配型和交叉配血的结果应记录在患者的医疗记录中,以备后续参考。

四、血液储备和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血液库存管理制度,确保血液的储备充足和及时补充。

2. 血液库存应按照不同血型和血液制品进行分类和储存,以便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3. 血液的储存和管理应符合相关的温度要求和保存期限,以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性。

五、血液使用和追溯1. 血液使用前应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确认,以确保用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 用血过程中应注意用血速度和输血反应的监测,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3. 用血后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输血量、输血时间、患者反应等,以便追溯和评估。

六、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对于与血液使用相关的不良事件应及时报告和处理。

2. 不良事件的处理应包括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对血液供应商的反馈和整改,以及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续输注。
第三十七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 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察受血者有 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 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 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
录。
第三十八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 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 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6、凡稀有血型(RhD阴性)、不规则抗体阳性或特殊 治疗输血应于3天前向输血科提出申请、预约
7、输血科应认真执行核对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8、取回得血液应尽快输用,各科室不得自行储血
9、当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执 行“临床输血反应及输血后感染登记报告制度”,并 按照输血反应及输血后感染处理办法对患者进行诊
第十二条、受血者配血试验得血标本必须就是输血 前3 天之内得。
第十三条、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 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 血型(正、 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 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
配血。 第十四条、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
交叉配血RhD阳性血液发放
医院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 管理制度
4、主管院长、医务处、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定期对紧急抢救输血记录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得问 题与缺陷追踪评价,督促输血科不断改进和完善
开始
结束
离开冰箱后30分钟以内 4小时以内
血小板制品、冷 沉淀
新鲜冰冻血浆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本(4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本(4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和范围为了确保医院使用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血液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此管理制度。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在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管理。

二、管理原则1.严格执行医院血液管理制度,遵循医疗质量管理规范,确保患者用血安全。

2.合理用血,循证医学原则,严格按照用血指征进行血液使用。

3.严守血液管理流程和操作规程,保证血液采、存、运输和使用的规范化。

4.加强科室间沟通和协作,避免血液浪费现象的发生。

三、使用申请和审批1.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和用血指征填写《血液使用申请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用血原因、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等。

严禁无指征地使用血液。

2.主管医生对血液使用申请进行认真审核,确保申请合理和规范。

3.针对急危重病患者的血液使用申请,主管医生可在紧急情况下口头申请,但必须书面确认和归档。

4.医院设有血液使用审批委员会,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审批血液使用申请、监督和管理血液使用情况。

四、血液存储和运输1.血液和血液制品应存放在专门的血液库房内,并保持明确的标识和分类。

2.血液库房应保持干燥、洁净、通风良好。

3.血液存储温度应符合规定,严禁冷冻解冻多次使用。

4.血液运输应采取冷链运输方式,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

五、血液使用和记录1.血液使用时,医生必须在医疗记录中详细记录用血量、用血时间和血液反应等。

2.血液使用后,护士负责填写《血液使用记录单》,包括血液来源、血型、过期日期等信息,并及时归档。

3.对于大出血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液库存盘点,及时补充不足的血液。

六、血液废弃处理1.血液过期、污染、不合格等情况应及时报废处理,并填写废弃记录。

2.废弃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应进行特殊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的污染。

七、管理考核和监督1.医院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血液使用的监督、考核和指导。

2.定期开展血液使用的监督检查,对不规范的血液使用进行纠正。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血液是医疗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它在救治疾病、手术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与有效,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以提高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血液资源管理1. 管理目标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首要目标是确保血液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

医疗机构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以保障患者的临床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还需要确保血液的安全性、适宜性和高效性,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浪费和过度使用。

2. 资源调配医疗机构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血液调配制度,以确保血液资源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

调配应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血液指标,合理安排血液的供应和使用。

此外,还需要建立与供血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及时调配所需的血液资源。

3. 血液储备与保管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血液储备与保管制度,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期。

血液应储备足够的数量,并分类保存,以满足不同血液类型和用途的需求。

同时,还需要定期检查血液质量,及时淘汰过期的血液,确保使用的血液安全可靠。

二、用血风险评估与适应症制定1. 用血风险评估在制定血液使用方案时,医疗机构应进行用血风险评估,全面考虑患者的疾病情况和手术风险等因素。

通过评估,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操作,降低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发生风险。

2. 适应症制定医疗机构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指南,制定科学合理的血液适应症制度。

适应症的确定应基于充分的临床评估和检查结果,并做出明确的用血决策。

此外,还需建立用血审查和评价机制,确保用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三、用血操作规范1. 输血操作流程医疗机构应建立清晰明确的输血操作流程,包括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操作的步骤和输血后的监测与处理。

输血操作应由具备相关资质和技术的医务人员进行,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确保血液管理的全程可追溯和可控。

2. 输血并发症处理在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输血反应、病原体感染等。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一、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第一条临床输血由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包括血浆),标明输血适应症,上级医师核准签名,报输血科备血,并在病程记录中注明用血理由。

平诊输血需提前一天报输血科(急诊、抢救可当天用血)。

输血申请单由输血科存档保管。

第二条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 800 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第三条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 800 毫升至 1600 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第四条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 1600 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政科批准,方可备血。

第五条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 1600 毫升的,须同时填写输血会诊单,经输血科医师(血液科医师兼)会诊报输血科主任审批。

(急诊用血可事后补办报批手续)。

输血科医师(血液科医师兼)应及时会诊,与临床医师共同拟定合理的输血治疗方案。

第六条急诊用血事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第七条输血会诊内容应包括是否具有输血适应症,明确输血成份、用血量及输血时间和输血注意事项等。

第八条输血申请单由输血科存档保管,输血会诊单随病历保存。

第九条每次输血前都必须执行输血申请及输血会诊制度。

第十条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

经治医师必须向患者或家属讲明输血的目的、可能发生的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第十一条输血科建立严格的血液收领核查、发放核查、入库登记及冷藏储存制度,保证用血安全。

临床科室应当有专人持配血单领取临床用血,对不符合要求的血液应当拒绝领用。

输血科不得为领血单项目填写不全、未按规定申批的用血发放血液。

第十二条临床科室医务人员给患者输血前,应严格执行核对手续。

由两人床旁核对无误签名后,方可进行输血,并将输血情况记入护理病历。

术前备血管理制度

术前备血管理制度

术前备血管理制度一、前言手术是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而手术中出血是不可避免的风险之一。

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后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处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术前备血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术前备血的定义术前备血是指在手术前提前储备一定数量的血液,以备手术时如有需要立即输注,保障手术过程中出血后的患者生命安全。

三、术前备血的目的1. 确保手术过程中如有大量出血情况发生时,能够及时进行输血,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 节约手术的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3. 减少手术中出血引起的并发症风险,降低手术风险。

四、术前备血的适应症1. 大型创伤手术,如开颅手术、腹腔手术等。

2. 预计手术中可能会出现大出血的手术,如肝脏手术、胸腔手术等。

3. 患者存在明显的贫血情况,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出血。

4. 其他在手术前评估后确定需要术前备血的患者。

五、术前备血的管理流程1. 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等因素,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术前备血。

2. 医院输血科医师根据临床医师的建议,确定需要备血的数量和种类。

3. 患者到输血科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确定采血标本。

4. 输血科医师根据检查结果确定采血标本,安排护士进行采血。

5. 输血科医师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手术时间等因素确定输血时间,并做好输血准备工作。

6. 手术科医师根据输血科医师的建议,在手术前确保备血情况,如若需要立即输血,通知输血科医师进行输血。

7. 输血科医师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手术医师的要求进行输血,确保输血安全。

8. 输血科医师在手术结束后做好输血情况的记录,并根据输血情况对患者做好观察和后期管理。

六、术前备血管理的注意事项1. 术前备血应遵循医疗伦理、法律等相关规定,确保手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2. 术前备血时应遵循输血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合理输血。

3. 输血前应做好相关检查工作,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