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意理解,归纳分析
小石潭记集体备课记录

小石潭记集体备课记录一、备课主题《小石潭记》的教学研讨二、备课人员[参与备课的人员姓名]三、备课时间[具体备课时间]四、教学目标1. 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2. 引导同学们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同学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1. 重点(1)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理解与记忆。
(2)文中写景部分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
2. 难点(1)作者复杂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2)如何引导同学们将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六、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帮助理解文意。
2. 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进行详细讲解。
3. 讨论法:组织同学们讨论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手法,激发思维。
七、教学过程1. 导入(1)老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一起走进一个美丽的小石潭,去感受那里独特的风景和作者的心情。
大家有没有去过一些美丽的地方呀?”(2)同学们纷纷回答自己去过的地方。
(3)老师:“那咱们看看这小石潭有什么特别之处。
”2. 朗读课文(1)老师先示范朗读一遍,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挑几位同学朗读,大家一起点评。
3. 字词讲解(1)老师逐句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比如“坻”“嵁”“佁然”等。
(2)通过举例、造句等方式,帮助同学们理解字词的意思。
4. 文意理解(1)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每一段的意思,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2)老师针对同学们的理解进行补充和纠正。
5. 写作手法分析(1)老师引导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比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分析这些句子的描写手法,如动静结合、侧面描写等。
6. 情感探讨(1)老师提问:“作者在文中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呢?”(2)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总结。
7. 总结归纳(1)老师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2)布置作业,比如背诵课文、仿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八、作业设计1. 背诵《小石潭记》。
文言文之《答谢中书书》 过关练习-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答谢中书书》过关练习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著有《陶隐居集》。
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
书,即。
二、词语解释1.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中书:书:2.山川之.美山川:之:3.古来共谈共谈: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5.青林翠竹青林:翠竹:6.四时俱.备四时:俱:7.晓雾将歇.歇:8.猿鸟乱.鸣乱: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竞跃:11.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仙都:12.自康乐以来自: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1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复:与(yù):奇:三、句子翻译1.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3.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四、文意理解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答: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3.陶弘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句子是,。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7.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8.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9.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答:10.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答:11.“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12.“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答:13.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4. 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
理解文言文的四种方法

理解文言文的四种方法
一、组词法
所谓组词法,也就是说文言文中的有些字,其实跟现代文的双音节字意思是相同的,如:《司马光》一文中的“儿”,就是“儿童”的意思;“戏”就是“游戏”的意思。
用一个通俗易懂的词来概括,就是组词。
意思是根据语境组成相应的词来理解。
二、换词法
换词法,也就是将文言文中的一部分词换成现代文中的词,有些词还是固定的。
如“于”,绝大多数时候是指“在”的意思 ; “其”大多数时候是指“他”和“他们”的意思。
遇上这样的语,只需要换一换就可以了。
三、上下文联系法
这跟现代文的词语理解差不多,就是“瞻前顾后”,想着上文,联系下文。
《司马光》一文中有好几个“儿”,但都代表不同的孩子,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才不会出错。
四、增删法
也就是知道部分字的意思后,如果硬凑在一起,句子是生硬的,读起来不符合现代的语言习惯,所以需要添加或者删掉部分字,将句子说通顺,达到文从字顺的效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各课阅读理解主要知识点梳理归纳

第四单元各课阅读理解主要知识点梳理归纳12.纪念白求恩一、基本结构内容1.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请找到每段中心句,归纳要点,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第一段要点:赞扬、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要点:赞扬、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要点:赞扬、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2.概述本文整体结构与内容。
课文整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概括叙述白求恩不远万里支援中国的抗战,由此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接下来专门论述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最后一段,先叙述与白求恩的交往,表达痛惜之情,最后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精神。
二、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白求恩同志党内不少人和一些人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冷冷清清,摸不关心,麻木不仁对技术精益求精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见异思迁.对比手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三、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并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
记叙文也有“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希望大家喜欢!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一.明确考纲要求1、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近四年宁夏海南高考卷文言文试题特点(一)选文特点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类,以近四年宁夏卷为例,2007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2008节选自《晋书·嵇绍传》,2009节选自《宋史·朱昭传》,2010节选自《明史·花云传》,四年皆为史传类,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间。
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一人多事)和记事(一事多人)两类。
前者结构特点是: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如2007年的《韦丹传》;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结局,如2009年的《朱昭传》。
(二)设题特点以近四年宁夏卷为例,文言文试题分为两种类型:选择题(3道共9分)和主观翻译题(2道共10分),其中三道选择题测试角度也很固定,分别是实词考查、信息筛选、分析概括题。
1.实词考查题:高考高考例析07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答案为C08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涛领选,启武帝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堪:能够。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1.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
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3. 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
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4。
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
取主舍次法。
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
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
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6. 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语文材料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归纳总结

语文材料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归纳总结阅读题在语文考试中的越来越重要了,阅读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所占分值大、主观性强,乃“重中之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文材料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语文考试阅读题答题技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文言文之《三峡》 过关练习-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三峡》过关练习一、文学常识郦道元,范阳涿县(现属河北)人,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
《》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记录河流地貌的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因其文笔绚烂,语言清丽,被后人尊为山水游记文学的鼻祖。
三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二、词语解释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2.略无..阙.处略无:阙:3.自非亭午..夜分自非:自:亭午:夜分:4.不见曦.月曦(xī):5.至于夏水襄.陵至于:襄(xiāng):陵:6.沿溯..阻绝沿:溯(sù):7.或.王命急宣.或:宣:8.朝.发白帝朝:9.其间.千二百里间:10.虽.乘奔御..风虽奔:御:11.不以疾..也以:疾:12.则素湍绿潭素湍:湍:13.回清倒影回清:14.绝巘..多生怪柏绝巘(yǎn):绝:巘:15.飞漱.其间飞漱:漱:16.清荣峻茂:17.良.多趣味良:18.每至晴初霜旦晴初:霜旦.:19.属引..凄异.属引:属(zhǔ):引:凄异:20.哀转久绝.哀转:绝:21.故.渔者歌曰故:22.猿鸣三声泪沾裳.沾:三声:裳:三、句子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6.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四、文意理解1.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的静景,也描写了“,”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2.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用原文的语句填空)4.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5.郦道元笔下那雄奇险峻的三峡,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
截至2006年5月20日,大坝工程全线建成。
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想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说些什么? (字数在50个以内)6.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2】 (2016年广东高职高考题)下列对原文的分 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墨翁学古法造墨,认为墨有所值,不愿迎合市场而压 低墨的价钱。 B.墨翁制墨的技艺虽然高超,但他不懂得经营之道和市 场规律,其墨无人问津。 C.墨翁的生意虽然不成功,但他也不愿改变自己的经营 方式去扩大生意。 D.文章熔叙事与议论于一炉,寓说理于形象之中,极富 艺术感染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不懂得经营之道和市场规律”不对, 他不是不懂,是不愿意贱卖。
【知识梳理】
一、解题步骤 第一步:仔细阅读,了解大意;阅读时尤其要注意代词的指代对象。 第二步:利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比较准确地了解本文的内容、主旨 及重点的字、词、句。 第三步:利用题目与题目间的有效信息,快速、正确地解题。 二、解题方法 (一)反证法 设定假设成立→进行类推→判断假设是否成立(主要用在对同一虚 词、实词意义用法的判定这一类题目) (二)排除法 分析题干,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选项特点,找到突破口进行排除。利 用排除法时突破口要力求准确、有效;排除时要大胆,不要患得患失。 (三)迁移法 题目与题目之间的有效信息要善于迁移,做题目时要瞻前顾后,充分 利用题目与题目之间的有效信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然,还要记 得:别忽略注释!
【答案】 D 【试题分析】 “怒杀王攸”错。 【典型错误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原文有“将(杀之)”“乃 止”,只要不是太粗心大意,就不至于误判。反倒是C项,原句 中主语是“司徒王浑”,并没有出现王育的名字,如果考生没 有看到“辟(育)为掾”的省略,就可能作出误判。
【同类比较】
(2013年广东高职高考题)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伯乐不推荐自己的子孙,是因为他们没有挑选“天 下之马”的才能。 B.识别良马有一定的标准,识别“天下之马”却没有 固定的标准。 C.九方皋之所以能够找到“天下之马”是因为他曾经 相过许多马。 D.伯乐认为,九方皋的相马术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 境界。
【注】 ①辕固生:辕,姓;固,名;生,号。②司空:管理囚徒的官。③城旦: 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 的一组是 (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四、文意理解,归纳分析
【考情分析】
这是古代诗文阅读的必考题,一共3分。近几年的 题目选项中的句子简短,不再出现在一个长句子中找出 微小错误的选项。选文都是人物传记,而且一句一事, 只要找准原文,判断清楚人物行为或品格即可,不必做 太有跨度的阅读归纳。
【考纲解读】
在《大纲》中“古代诗文阅读”第4、5小点要求:归 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此点和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并没有区别,如果文章大意能够连贯地理解下来,此题得 分的难度不会比前两题的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 原文有“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句, 容易成为考生认为C项正确的依据,但此句的意思是:这就是 他的相马技术比我伯乐强千万乃至无数倍的地方啊。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①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 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 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 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 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 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 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 能正方匡过以尊天子,反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 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 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例题4】 (2015年广东高职高考题)下列对原文的分 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王育勤奋好学,敢于担当,容貌出众,许子章把侄女 嫁给了他。 B.王育言行不合于世俗,丧妻时,吊唁者寥寥。 C.王育任南武阳令时,清廉勤政,境内的盗贼都逃离了。 D.王育卖身偿羊,怒杀王攸,出任破虏将军,表明他是 忠义之人。
【典例精析】
【例题1】(2017年广东高职高考题)下列对原文的分析 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祖莹嗜好读书,晚上常常在父母睡后用衣物遮蔽窗户 防止光线透出,偷偷读书。 B.祖莹记忆超常,虽错拿《曲礼》,但仓促间仍一字不 漏地背诵出《尚书》三篇。 C.祖莹博闻多识,能准确辨认出广平王府第挖得的“古 玉印”的来历。 D.祖莹家世显赫,自己也因才能超众深受朝廷赏识,一 生仕途顺利畅达。
【例题3】 (2016年广东高职高考题) 听闻墨翁的事情 后,有人叹息,有人借其言而自警。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感触?请结合原文回答。
【答案】 叹息是比较之后心中有愧,自警则是仰慕 其人的表现。“客”的话“不能以实德弸其中,徒饰 外以从俗徼誉者”说明当今有许多人知行不一,面对 墨翁,只要稍能自省,自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试题分析】 (略)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 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②城旦③书 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 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 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 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出,薛人公 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 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 《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 儒林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