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病学会会议终稿脑小血管病

合集下载

全国脑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共5篇)

全国脑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共5篇)

全国脑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共5篇)第一篇:全国脑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全国脑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中华神经科杂志主办的全国脑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于 2004年7月10—12日在青海省西宁市隆重召开。

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225篇,举办专题讲座9场。

会议的热点问题和主要议题是:当前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诊断、急性期治疗和早期康复,脑血管病的循证医学、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等前沿问题。

开幕式上,青海省卫生厅副厅长张海明出席祝贺。

中华神经科杂志主编,著名神经科专家秦震、郭玉璞及其他新老神经病学专家和与会代表200多人出席了大会,会议主要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

1.脑卒中研究进展: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秦震从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危险因素、预防、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七个方面介绍了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的最新研究进展。

Moore等发现急性脑缺血患者与对照组相比,147个基因发生变化,其中135个基因表达上调,12个基因表达下调。

危险因素当中应该重视中青年有先兆偏头痛的女性患者;长期随访发现服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病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在辅助检查方面,经胸超声心动检查射出分数降低是卒中预后的重要指标;在预后方面,白细胞和纤维蛋白原增高是卒中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24h内的测定具有预后意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刘鸣指出结合循证医学的知识,前瞻性登记是一种提供临床证据的平台。

对卒中前瞻性登记研究的目的、方法、类型到未来展望,做了很好的总结,并强调登记方法的规范性,与国际接轨,以便进行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提供中国社区卒中研究资料,为卒中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全面的证据。

2.神经病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郭玉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基础和临床类型做了全面深入的介绍,提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分为两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和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

小血管,大问题——谈谈脑小血管病

小血管,大问题——谈谈脑小血管病

小血管,大问题——谈谈脑小血管病我们全身各处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血管,血管一旦出了问题,就会对身体造成较大伤害。

人们熟悉的脑卒中就是我们脑部的大血管堵了,脑小血管是一些脑的穿支动脉和小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占脑血管绝大部分,脑小血管大约只有头发丝这么细,却支配着脑内大约1400亿个大脑神经元的活动,一旦小血管发生病变,小血管所支配的1400亿个大脑神经元生存就会面临危险,它可能会导致卒中、老年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脑部疾病的发生。

因此,脑小血管病看似小问题,却存在着大隐患。

脑小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和微梗死。

脑小血管疾病约占整体脑部血管疾病的20%,相当于每5个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就有1人存在脑小血管病。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些影响脑小血管疾病的因素和几个常见的临床表现。

一、疾病的常见高危因素1、年龄年龄是脑小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小静脉或胶原迂曲变形、脑血流量减少,人体脑小血管功能会从30岁开始衰减,在60岁以上人群中,脑小血管病患者占比超过80%; 80岁以上人群脑小血管病患病率超过90%;90岁以上人群脑小血管病患病率甚至高达100%。

2、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发生脑卒中最首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长期持续的高血压可引起脑内微小动脉透明变性、微动脉瘤和动脉中层退变,当血压突然升高时破裂出血;或使血管狭窄、血管扭曲变形而形成缺血性梗死。

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都可增加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降压可以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随着高血压年龄的增加,心脑卒中的风险很高。

3、糖尿病高血糖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可以引起脂肪代谢障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使小动脉官腔狭窄与脑梗死形成;同时糖尿病损害全身血管系统,血糖的良好控制可防止微血管病变。

4、吸烟吸烟量与颅外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可使动脉内细胞肌球蛋白收缩,加速动脉硬化,无论是主动吸烟或是被动吸烟,均增加发生卒中的危险性。

脑小血管病的规范化治疗演示文稿

脑小血管病的规范化治疗演示文稿
第十八页,共40页。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检查
• MRI的标志性改变为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 腔隙、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以及微出 血。此外,脑萎缩也被认为与脑小血管病有 关。
• (一)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
• 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定义为:显示穿支动脉供血区的新发腔隙性 梗死,引起相关临床症状。轴位切面显示急性期梗死直径小于20 mm,冠状位或矢状位可以超过20 mm。DWI对很小的病变也非 常敏感,病灶直径没有下限。少数病例的DWI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见于高血压和老龄人。 n 动脉中层钙化多累及中型动脉,常见于四肢动脉,尤其下肢动脉,管壁中层变
质和局部钙化,多无明显症状而为X线检查所发现。
第六页,共40页。
血管病理改变
• 血管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 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脂质透明样变、纤 维素样坏死)、淀粉样变。
第七页,共40页。
血管壁玻璃样变(脂质透明样变性)
第二十二页,共40页。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检查
• (五)脑微出血
• 脑微出血定义为:在T2*GRE和其他对磁化效应敏感的序列 显示出以下变化:①小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均质性、 信号缺失灶;②直径2~5 mm,最大不超过10 mm;③病灶 为脑实质围绕;④T2*GRE序列上显示高光溢出(blooming) 效应;⑤相应部位的T1、T2序列上没有显示出高信号;⑥ 与其他类似情况相鉴别,如铁或钙沉积、骨头、血管流空等; ⑦排除外伤弥漫性轴索损伤[19]。高光溢出效应是指 T2*GRE影像学上显示的微量出血面积应比实际含铁血管素 沉着面积大。T2*GRE显示病灶较病理或T2显示的病灶体积 更大。高敏感系列如3T或更高场强的检查以及磁敏感成像显 示的微量出血更为清晰,但也容易受到铁和钙化沉积、静脉 中的脱氧血红蛋白和高光溢出效应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脑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是最普遍的临床现象。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脑小血管病的发病越来越普遍。

在90岁以上的老人中,几乎全部合并脑小血管病。

另外,随着人口健康意识的提高,核磁等影像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越来越高。

其占到卒中病因的25%,可以增加卒中复发几率一倍,同时,可以占到痴呆病因的45%。

脑小血管病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Fisher等对合并有腔隙性卒中的患者的尸检病理中首先描绘了脑小血管病的病理特征。

脑小血管,顾名思义,是指直径小于1mm的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起源于脑动脉穿支动脉或脑膜动脉,流经脑组织,构成毛细血管床,止于小静脉。

其在调节脑血流量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2001年,西方学者提出了“血管神经单元”的概念。

血管神经单元由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构成。

其基本功能在于通过血脑屏障,控制病原体的侵入,维持脑组织的物质代谢,根据神经元活性调节供血和供氧,并清除代谢废物。

脑小血管病的流行病学闹小血管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并没有性别差异,也没有种族,人种和地理差异。

年龄大于50岁的人群出现白质高信号的几率为5%,而大于90岁的人群出现率几乎为100%。

同样,45-50人群中出现微出血的几率为6.5%,而80-80岁的人群中出现微出血的几率高达36%。

最主要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就是高血压,此外还包括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吸烟,慢性肾脏病,脑血管分支动脉硬化等等。

高胆固醇血症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对小血管病的风险还有待进一步评估。

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一些单基因遗传病也是小血管病的病因。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CADASIL。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单基因或线粒体基因遗传病是小血管病的病因。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一些感染和免疫的疾病也需要考虑。

脑小血管病的少见病因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太明确。

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血管神经单元的不确定性,也来源于致病通路的多样化。

什么是脑小血管病

什么是脑小血管病

什么是脑小血管病作者:刘春岭来源:《家庭医学》2013年第09期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脑小血管病变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而且与临床神经科学相印证,解释了许多以往无法解释的症状,于是,脑小血管病这一概念便呼之欲出,引起了神经病学的高度关注。

虽然现在对于脑小血管病的研究尚在起步,但普及这一概念,引起广大民众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脑小血管病是指脑内腔内径小于400微米的小血管病变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病变。

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与大家熟知的脑卒中不同,主要包括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老年期抑郁障碍以及老年步态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

随着神经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人群中大量的脑小血管病患者被发现。

国外研究显示,70岁以上普通人群中,有10%~30%的人患有脑小血管病。

在血管病认知功能损害的人群中,脑小血管病患病率约为60%;30%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合并脑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与一般意义上动脉粥样硬化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

在一组被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其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在动脉内膜上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其临床表现主要以受累器官的病象为主,动脉弹性下降,会出现高血压;动脉狭窄,会导致血液不畅等症状,如果发生在冠状动脉上,就是冠心病。

脑小血管病损害的则是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等,它的主要症状表现更侧重于精神层面,如认知、情感、步态障碍,对重要认知的损害,抑郁、淡漠、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临床表现不太明显,容易被人忽视。

同样,脑小血管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危险因素都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以及遗传因素等。

一般来说,脑小血管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血液运输、脑血流量调节与血脑屏障。

脑小血管病会导致这些功能减弱或逐渐丧失,引起临床上以下几种病变。

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

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

03
脑小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 策略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预防策略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01
02
03
健康的生活方式
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
戒烟和限制饮酒
保持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和良好的睡 眠习惯可以降低脑小血管病的风险,同时 对认知功能有积极的影响。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脑小血管病的主要 风险因素,控制这些疾病的发展可以降低 对血管和大脑的损害,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 、饮酒等血管危险因素均可增加 脑小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病理生理机制
缺血性脑小血管病
主要由于小血管狭窄、闭塞或血栓形 成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神 经细胞变性坏死和胶质细胞增生,进 而导致认知功能损害。
出血性脑小血管病
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 原因导致小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局部 脑组织损伤和神经细胞死亡,进而导 致认知功能损害。
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
汇报人:
汇报时间:日期:
目录
• 脑小血管病概述 • 脑小血管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脑小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对认知
功能的影响
目录
• 脑小血管病与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 学研究及方法学问题
•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01
脑小血管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01
02
定义
分类
针对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
对于由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医生可能会使用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认知训练等方法来改善认知 功能。
针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措施
认知训练
通过进行记忆游戏、阅读、写作 等认知训练活动,可以提高大脑 的认知能力,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要点

《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要点

《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要点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部分可急性发作。

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比较困难,容易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混乱。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脑小血管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也明显增加。

脑小血管病定义脑小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和微梗死。

脑小血管病病因按照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可将其分为6大类:①小动脉硬化也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其中,高血压的相关性最为明显;②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③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④炎性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⑤静脉胶原化疾病;⑥其他脑小血管病。

本文主要阐述第一和第二类脑小血管病,其他类型的脑小血管病可参照相关的指南或共识建议。

流行病学资料在我国,脑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50%,而脑出血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25%,显著高于西方国家。

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另一方面,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脑卒中复发率较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卒中复发率略低。

发病机制脑小血管病可以累及小动脉、毛细血管以及小静脉,以穿通动脉受累最为常见。

此阶段没有临床症状,核磁共振检查显示为脑白质病变。

严重的小血管病变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微小动脉瘤形成或者淀粉样物质沉淀,局部发生炎性改变、血管壁破坏、血浆成分渗出,表现为显微镜下微出血,病灶大小为0.5~5.0mm,常为多发,不伴有临床症状。

脑的小血管病进一步发展可破坏血脑屏障,造成局部炎性反应,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脑血流量下降,导致严重性局部缺血,灰白质完全坏死,临床表现出腔隙性脑梗死症状。

脑小血管病急性发作的另一类型是小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与高血压相关的脑出血多位于内囊、外囊、脑桥或者小脑半球。

全国脑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全国脑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全国脑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中华神经科杂志主办的全国脑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于 2004年7月10—12日在青海省西宁市隆重召开。

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225篇,举办专题讲座9场。

会议的热点问题和主要议题是:当前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诊断、急性期治疗和早期康复,脑血管病的循证医学、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等前沿问题。

开幕式上,青海省卫生厅副厅长张海明出席祝贺。

中华神经科杂志主编,著名神经科专家秦震、郭玉璞及其他新老神经病学专家和与会代表200多人出席了大会,会议主要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

1.脑卒中研究进展: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秦震从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危险因素、预防、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七个方面介绍了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的最新研究进展。

Moore等发现急性脑缺血患者与对照组相比,147个基因发生变化,其中135个基因表达上调,12个基因表达下调。

危险因素当中应该重视中青年有先兆偏头痛的女性患者;长期随访发现服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病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在辅助检查方面,经胸超声心动检查射出分数降低是卒中预后的重要指标;在预后方面,白细胞和纤维蛋白原增高是卒中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24h内的测定具有预后意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刘鸣指出结合循证医学的知识,前瞻性登记是一种提供临床证据的平台。

对卒中前瞻性登记研究的目的、方法、类型到未来展望,做了很好的总结,并强调登记方法的规范性,与国际接轨,以便进行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提供中国社区卒中研究资料,为卒中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全面的证据。

2.神经病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郭玉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基础和临床类型做了全面深入的介绍,提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分为两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和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脂肪条纹、纤维斑和复合粥样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VD受累的血管直径目前仍有争议
国内研究 脑小血管病累及的是直径为30~300µm脑内皮质/穿髓小动脉,
这些血管只有内皮和少量平滑肌,没有外膜
国际研究
认为脑小血管病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直径为200—800µm的 穿通动脉,在其起源或近端有粥样斑块形成,导致小动脉闭塞, 影像学表现为单个或一些大的腔隙性脑梗死不伴白质疏松
T2加权MRI显示弥 漫高强度信号(脑 白质病变或脑白质 疏松)
T1或FLAIRLeabharlann MRI显梯度回波MRI显示
示深部灰质或白质
微小低信号(微
结构腔隙老改病变学(会腔会议终稿出脑血小)血管病
隙性梗死)
大血肿
SVD的临床表现
无症状脑血管病
各类腔隙综合征
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 经典腔隙综合征
脑微出血 白质疏松
and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2012年第八届世界卒中大会
➢巴西TI·A巴a西n利d 亚m加Initn利e亦ron福将ra尼tS小iot亚nr血ao·l管k洛SdeT病t杉ariott议l矶ekee::题MCE提oaSnyC上fe22r日2e0-n1程2c25e,–O22E00C1u1T2rO1oBpeEaRn1S0t-r1o3k,e20C1o0nference
17:00 – 18:30 Satellite SyLmopcoastiiuomn美:-H国Oat德msu克bkua萨r:g斯, G州e·r圣m安an东y 尼奥 ➢ Small and Large Vesse➢l DLisa➢ecausnGeasern-setDtrioicakgTenaaorgnsedistscaefnroderbTSrramelastlmml Vaeelnlstvseesl sDeisl edaisseease
SVD的预后?
老病学会会议终稿脑小血管病
什么是脑小血管病(SVD)
脑小血管病,顾名思义是指脑 内小血管病变导致的疾病,包 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 和小静脉疾病,是从神经解剖 角度进行定义的,因此脑小血 管病又称作脑微小血管疾病
目前广泛认为的脑小血管病实际是 指脑小动脉及微动脉血管病
Schmidtke K.Hull M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老:h病ow学会do会es议it终p稿ro脑gr小es血s?管J病Neurol sci。2005.229-230:13-20. 中华内科杂志.王拥军.2010.49(2):163-164.
(单纯轻偏瘫、单纯感觉 障碍、构音障碍-手笨 拙综合征等)
欧洲卒中大会
老病学会会议终稿脑小血管病
SVD:脑小血管病
国际会议热点议题:SVD
世界卒国中际大卒欧会中洲(会卒W议S中C(大)I会SC()ESC)
朝鲜2·汉01城0年W第E七DN届E世SD界AY卒, d中OTaiCtt大leTe::O会MEBaSEIynCRt2e214r0n3-12a,1t72io,–0n21Ea00l1uS1rtoropkeeanCoSntfreorkenecCeo2n0fe1r0ence
遗传因素
血管壁破坏,微动 脉瘤,淀粉样沉积
脑血流减少,自 我调节功能丧失
少突神经胶质 细胞凋亡
血脑屏障破坏
炎症
慢性、弥漫性、 亚临床性脑缺血
急性、严重、 局灶性缺血
不完全梗死(脱髓鞘, 少突神经胶质细胞丢 失,轴突损害)
白质或灰质局灶完 全坏死或广泛坏死
微出血
血管破裂
肉眼可见出血,伴 广泛脑实质破坏

Location: Lisbon, Portugal Warrfarin, Small Vessel Disease and
Outcome aftDereIsnctrriapctieorneb: rEalmHaeilm: orrhage
➢ Cerebral SmWalel bVseistsee: l Disease:Involvement of T cell sub➢setsTIaAnadnEdnmdointohrelSiatrloPkreogenitor
中华内科杂志.王拥军.2010.49(2):163-164.
老病学会会议终稿脑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的基本病理特征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淀粉样变
Lancet Neurol 2010; 9: 689–701
老病学会会议终稿脑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导致脑损伤的机理
危险因素
平滑肌细胞丢失,管 腔狭窄,血管壁变厚
小血管病
老病学会会议终稿脑小血管病
国内:小荷才露尖尖角
国内近5年对脑小血管病关注增加
以“脑小血管病”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中检索 近10年的文章64篇 近5年的文章共62篇
老病学会会议终稿脑小血管病
SVD已成为国际卒中界重点议题 国内近5年逐渐关注
走 进 脑 小 血 管 病
什么是SVD? SVD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 SVD的流行病学?
第二种是直径为40一200µm,弥漫性小穿通动脉病变,影像 学表现小的腔隙性脑梗死伴白质疏松
中华内科杂志.王拥军.2010.49(2):163-164.
老病学会会议终稿脑小血管病
SVD目前的概念
脑小血管病指累及直径30~800 µm范围内,没有侧支吻合的解剖终末动脉 病变微小动脉的直径主要分布在100~400 µm之间,其供血区域在脑深部 白质及脑干 临床表现为静止性或无症状性脑梗死、各种腔隙综合征和血管性认知功能 障碍 影像学表现为腔隙性梗死灶、脑白质疏松、微出血及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 一组脑小血管本身病变性疾病
目录
近年国际会议热点议题引出脑小血管病(SVD) 深入解读SVD
(定义、临床表现、影像学、流行病学和预后) 深入解读SVD与认知功能损害/抑郁的联系
认知损害治疗策略以及前景药物尼莫地平对SVD的治疗价值
老病学会会议终稿脑小血管病
SVD是近年国际会议的热点议题
世界卒中会议 国际卒中会议
脑小血管病 专题讨论会
Cells
➢ Small vessel stroke and white matter disease
老病学会会议终稿脑小血管病
SVD:国际研究热点 方兴未艾
以“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为检索词在MEDLINE中检索 近10年的文章1331篇 近5年的文章共788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