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系统及其特性
【高中信息】系统及其特性(第一课时)

第一节 系统及其特性
按组成要素的性质
自然系统
人造系统
第一节 系统及其特性
按形态划分
实体系统
抽象系统
第一节 系统及其特性 课堂小结
1.系统的概念 2. 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3. 系统分类
第一节 系统及其特性
1.台灯是一个系统。它由灯泡、支撑架、灯罩、开关、
底座等五个部分组成。其中灯泡不能被称为系统的()
看一看
下面哪部自行车能正常使用?
A
B
第三单元 系统与设计
尤溪一中 陈海英
系统与设计
一、系统及其特性 二、系统分析 三、系统设计
第一节 系统及其特性 (第一课时)
系统的 类型
系统的 定义
系统的
基本特
性
系统的结构
第一节 系统及其特性
一、什么是系统
系统(system)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
第一节 系统及其特性
4.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公元前3
世纪为了将水从大船的船舱中排出而发明的。这个系统属于() A.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 B.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 C.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 D.人造系统和实体系统
咽 喉 气管 ……
第一节 系统及其特性
小组探究:自行车系统
自行车分为哪几个子系统?每个 子系统包括哪些部件?
制动子系统:刹车柄、车闸、连接线等 承重子系统:车架、鞍座、车轮等 行驶子系统:前后车轮等
第一节 系统及其特性
四、系统的类型
按组成要素的性质(按人类干预的情况) 自然系统、人造系统
按形态划分 实体系统、抽象系统
要素:指构成系统的最主要的元素 部分:部分相对于系统的整体而言
系统及其特性优秀教案教案

系统及其特性优秀教案教案教案标题:系统及其特性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系统的定义和特性;2. 掌握系统的分类和特点;3. 能够运用系统的特性分析和解决问题;4. 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系统的定义和特性;2. 系统的分类和特点;3. 运用系统的特性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运用系统的特性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教学工具:白板、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系统的认识和思考;2.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特点?二、讲解系统的定义和特性(10分钟)1. 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系统的定义和特性,包括整体性、有序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系统的特性对于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三、系统的分类和特点(15分钟)1. 分类讲解系统的种类,如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信息系统等;2. 分别介绍各类系统的特点和应用;3. 引导学生思考各类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四、运用系统的特性分析和解决问题(20分钟)1. 提供一个实际问题,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2. 引导学生利用系统的特性进行问题分析,包括整体性、有序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3.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4. 学生展示并交流各自的解决方案;5.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系统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系统思维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系统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讨论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系统的定义、特性和分类,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

高一必修二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处理、传输或输出信息的系统。
它涉及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以及其他技术。
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科学、医疗、政府等领域,成为各种组织的核心工具。
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过程和人员五个部分组成。
硬件包括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打印机等物理设备。
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程序。
数据是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
过程是指信息系统使用的流程和规则。
人员是操作和维护信息系统的关键要素,他们包括系统管理员、程序员、用户等。
信息系统的类型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传统信息系统和在线信息系统。
传统信息系统是指存储在本地计算机上的信息系统,用户只能在本地访问信息。
在线信息系统是指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系统,并在任何地方进行信息交流和合作。
基于功能,信息系统可以分为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
信息系统的特点1. 快速性:信息系统可以快速处理大量数据,提高工作效率。
2. 可靠性:信息系统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避免了手动操作的错误。
3. 灵活性:信息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和修改。
4. 可扩展性:信息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扩展,以适应不同规模和需求的组织。
5. 可追踪性:信息系统可以对数据进行跟踪,记录数据的来源和去向,有利于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信息系统的应用1. 商业领域:商业信息系统用于管理销售、采购、仓库、客户、供应商等方面的信息。
2. 科学领域:科学信息系统用于处理和存储科学实验数据。
3. 医疗领域:医疗信息系统用于管理医院的病人信息、医生排班、药品管理等。
4. 政府领域:政府信息系统用于管理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财务等方面的信息。
总之,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各个领域的运作和发展。
系统及其特性

一系统及其特性学习目标节次考试内容考核要求考试属性系统的结构①系统的含义必考b②系统的分类 a③系统的基本特性 b一、系统的含义1.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系统。
2.构成系统须具备三个条件:(1)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2)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3)整体的功能是局部所没有的。
二、系统的分类根据需要,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也可以分为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
三、系统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性。
(1)系统是一个整体,它不是各个要素(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
(2)系统的任何一个要素(部分)发生变化或出现故障时,都会影响其他要素(部分)或整体的功能的发挥。
(3)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之和。
(4)不能离开整体去分析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
2.相关性: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或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3.目的性: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这也正是区别不同系统的标志。
4.动态性:任何系统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5.环境适应性: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特性的改变,并相应地引起系统功能和系统内部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变化。
例1如图1是汽车用的手摇千斤顶,以下叙述中,不属于构成千斤顶系统的条件是()图1A.千斤顶由支撑杆、螺杆、螺母、手柄、底座等要素构成B.支撑杆、螺杆、螺母、手柄等构成了相互关联的整体C.千斤顶能顶起汽车,这不是各组成部分单独能实现的D.手柄上加塑料套、螺杆螺母加润滑油后,操作更方便答案 D解析根据构成系统的三个条件去判断:多要素;相关联的整体;功能。
手柄上加塑料套是为了操作更舒适,是人机关系的设计;加润滑油,能够使系统要素之间配合得更好,操作更方便,但并不是构成系统的条件。
系统相关知识点总结归纳

系统相关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系统的基本概念1.系统定义系统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部件组成的整体,这些部件通过相互作用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在计算机科学中,系统通常由硬件、软件和数据组成,用于完成特定的计算任务或数据处理。
2.系统的特性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性:组成性、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动态性、自组织性。
3.系统的要素系统的要素主要包括输入、处理、输出、控制和反馈。
输入是系统接受的外部信息或能量,输出是系统产生的结果或反馈信息,控制是系统的调节和协调过程,反馈是系统根据输出结果对输入信息进行调节。
4.系统的层次系统可以分为多个层次,从硬件到应用软件,层次逐渐增加。
通常可分为硬件系统、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等。
5.系统的环境系统的环境是指系统外部的条件、因素和其它系统对系统产生的影响。
系统的环境对系统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在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考虑和分析。
二、系统设计原则1.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模块化原则、信息隐藏原则、功能独立原则、界面简单原则、易于维护原则等。
2.系统设计的特点系统设计具有以下特点:目标性、复杂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多学科性。
3.系统设计的方法系统设计的方法包括结构化设计、面向对象设计、原型设计等。
结构化设计是通过层次化和模块化的方法进行系统设计;面向对象设计是根据对象和类的概念进行系统设计;原型设计是通过制作系统模型来进行系统设计。
三、系统开发方法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的系统开发模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这种模型适用于需求变化少、目标明确的系统开发项目。
2.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是一种循环迭代的系统开发模型,每次迭代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
这种模型适用于需求变化较大、复杂性较高的系统开发项目。
3.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是一种快速响应需求变化的系统开发方法,注重迭代、循环、灵活和协作。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求变化频繁、项目时间紧迫的系统开发项目。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课例《系统及其性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4..构成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 成系统; (2)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 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3)整体的功能是局部没有的 结合自行车系统讲解。 5.系统的分类: 自然系统、人造系统(生态系统、飞船、房屋) 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 哲学系统) 6.系统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系统是一个整体,它不是各个要素 (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 在孤立状态下没有的。(H2O,H2,O2)
统的基本特性。系统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基石
1.导入:由图片“一个和尚,三个和尚”图片,问
教学过程 题“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有水喝”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
各种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整体,实现整体的功能或者结
构 2.系统的概念:系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元素(要素、部 分)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额功能的有机整体。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需举例子进行概念的理
课例研究综 解。学生能有初步的理解,但还没有内化深刻理解。需
述
引导学生自己举出例子。或者通过习题来检测理解的情
况。
系统的任何要素(部分)发生变化或出现故障,都
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例如自行车的某一部分出问
题,将导致自行车无法工作。
(2)相关性。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有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即系统中各要素之间都是
彼此的相关。食物链草和狼。厨房装修的水电。
(3)目的性。人们构件、管理系统都要使系统具
有某种功能,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高中通用技术课《系统及其特性》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系统及其特性》教学设计一、教学流程设计开始上课视频导入,思考神舟十一号飞船如何升空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系统特性创设情境,设计搭接桥梁系统学生实践教师指导设计拓展、课堂小结完成课后作业结束《系统及其特性》教学设计流程图二、教学过程:1、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才能组成系统;2、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3、整体的功能是局部所没有的。
以长征2F 运载火箭系统为例,强化系统的概念。
对于较大型的系统和比较复杂的系统,根据一定的标准可划分为若干子系统。
载人飞船系统和运载火箭系统是庞大的载人航天工程的两个子系统。
系统不只是像运载火箭这样复杂的系统,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存在的系统,进而得出结论: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简单介绍长征2F 运载火箭系统后,引导学生思考该系统的功能。
长征二号F 运载火箭系统的目的是把载人飞船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进而得出系统的目的性。
强调目的性是区别不同系统的主要标志。
长征2F 运载火箭系统共有四万多个零部件,正是这些常见的部件按照一定的结构构成了能把人送上太空的性能优异的运载火箭,为了让学生体会整体功能是各要素或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
以了解子系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系统?回答问题:长征2F 运载火箭系统、手机、自行车的功能。
分析整体性案例:长征2F 运载火箭和俄罗斯“质子号”火箭。
观看女排视频和动画演示过程。
分析相关性案例:女2014 年俄罗斯发射的“质子号”火箭因为第三级火箭的发动机出现故障,致其在空中爆炸,说明系统的任何一个要素(部分)发生变化或出现故障时,都会影响到其他要素(部分)或整体的功能的发挥。
同时培养学生做事严谨的态度。
总结得出系统特性整体性,强调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属性。
从整体引申到团队,引出中国女排系统,强调女排精神。
观看女排奥运夺冠视频,分析女排比赛的动画演示,强调在此过程中队员之间需要默契配合,彼此相关。
系统及其特性-教案

《系统及其特性》教学目标:1.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含义。
2.通过简单的系统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1.什么是系统”、“2.系统的类型”、“3.系统的基本特性”等3小节组成。
本节的重要概念是:系统、子系统、整体性。
理解系统必须从理解系统的结构开始。
系统的结构是与系统的功能相对应的,系统本身的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其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前者决定了后者,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功能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系统的构成;系统的基本特性。
难点:系统的特性。
教学过程:任务一:拆分打火机并思考下列四个问题打火机有几个主要组成部件?各部件的功能是什么?各部件之间有没有联系?打火机的功能是什么?(引出系统的概念)1.什么是系统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提问:请验证打火机是否符合以上三个条件?任务二:组装打火机并分析下列情况(引出系统的基本特性)2.系统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系统是一个整体,它不是各个要素(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
系统的任何一个要素(部分)发生变化或出现故障时,都会影响其他要素(部分)或整体的功能的发挥。
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之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1+1>2”。
不能离开整体去分析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
一个系统组织得好不好,就看它的整体功能即系统功能实现得怎样。
提问:请根据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分别解释之。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例:打火机的跳板断了或者点火装置没电了整个打火机就打不着火(2)相关性相关性是指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或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及其特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技术与设计2》中,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系统与设计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枢环节,它既是在“结构”与“流程”的基础上加以展开,又为“控制与技术”的讲述做好了铺垫,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本节先通过具体实例对系统的含义进行初步分析与学习,让学生形成系统意识,为学生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事物奠定基础。
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是对系统概念的深入研究,皆在让学生初步掌握系统的分析方法。
系统的基本特性是本章的重点,让学生建立系统的观点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总的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对事物也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接触过系统,知道系统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并不知道什么是系统,还不会有意识地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结合丰富的案例,旨在教会学生认识系统,转变看待问题的方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系统的含义。
2、体会系统的组成和层次关系
3、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
4、能利用基本特性对系统进行简单的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用系统的观点认识事物
2、培养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能联系各个领域对系统分析进行交流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协作的作风,让学生感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分析事物,渗透事物各部分普遍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系统的含义,
2、系统的基本特性
难点:建立系统的观点
五、教学策略
教法:通过丰富的案例,在教学中把知识点的学习置于具体的情景中,把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感受提升到理性分析的思维上。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以回想——分析——归纳——迁移为主线,组织教学。
学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交流讨论、归纳,要有团结合作的意识。
明确技术离不开生活。
要想真正的把技术这一学科掌握好,必须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去,要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从课堂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的环境中。
六、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认识系统一、系统定义
系统(system)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
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要素:指构成系统的最主要的元素
部分:部分相对于系统的整体而言
练一练
展示图片
二、构成系统的三要素
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
分)才能组成系统;
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按照一定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第三、整体的功能是局部所没有的。
练一练
请指出下列系统分别由哪些要素(部分)组
成
听
讲
回
答
问
题
说出系统的
要素
阅读课本,
回答问题
通过对系
统概念的
学习,掌
握系统的
定义,系
统组成的
三要素。
学会运用
系统组成
的三要素
进行判
断,培养
学生的通
用技术的
技术意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