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_7开国大典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体味伟大的革命精神。
2.知道《开国大典》的意义和作用。
3.掌握《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同时能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理解《开国大典》的意义和作用。
3.熟悉《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某些语言和文化难点,如“浴血奋战”、“抱残守缺”等。
2.理解文章描写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5分钟)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对开国大典文章的阅读以及后续知识构建有重要的作用。
2. 阅读教学环节(30分钟)独立阅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开国大典》这篇文章。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对于学生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进行解释和补充。
小组讨论老师从班级中挑选数名同学展开小组讨论,让同学们针对文章中的一些难点和思考问题进行讨论,了解每一个同学对文章的理解并进行交流。
3. 知识点讲解环节(15分钟)根据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老师进行详细的解答。
对于一些难点词汇的解释要尽量避免简单地翻译,更要让学生了解文化内涵。
4. 学生练习环节(20分钟)1. 阅读理解练习提供几道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通过题目巩固和理解文章中的知识点。
2. 语言表达练习要求学生就《开国大典》这篇文章进行写作练习,例如:根据文章的内容自由发挥,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体会。
5. 课后作业环节(5分钟)提供适当的阅读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探究更多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此次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理解《开国大典》的意义和作用,通过阅读文章来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针对这次教学,我认为在引导学生思考的环节中应多提出一些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导到多个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开国大典》 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雄伟壮丽,体会中国人民的自豪和激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体会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雄伟壮丽。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教学难点:1. 理解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部分,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 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全称是什么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开国大典》。
(板书课题)2. 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时举行的第一次盛大的典礼,其隆重和盛大都是空前的。
通过学习课文,你一定会为这一历史性的大典而震撼、而自豪。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默读课文,标出文章中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语句,并试着给这些句子划分层次。
3. 汇报交流,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分层次介绍开国大典的盛况。
第一层:宣布成立(1-4自然段);第二层:升国旗(5-10自然段);第三层:宣读公告(11-13自然段);第四层:阅兵式(14-17自然段);第五层:群众游行(18-25自然段)。
4. 小结学习方法:阅读课文时要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弄清层次结构。
对于重点内容要深入探究,弄懂其深刻含义。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1. 学习第一层——宣布成立。
(1)默读课文,思考:开国大典的场面是怎样庄严雄伟的?划出有关词语。
(2)交流讨论:四面八方、人山人海、汇集等词语表现出参加典礼的人特别多,场面隆重盛大;工人、农民、市民等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说明人们的心情是一样的,都从心底感到自豪、激动;参加典礼的人有数万人,光是能来参加典礼的首都师生就有三十万人之多,而三十万师生的后面还有无数的人渣滓洞外的烈士、渣滓洞内的难友、还有那些渴望胜利但又不能亲眼见证新中国诞生的人们……人们虽然身在不同的地方,但是他们的心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开国大典》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人教(部编版)

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开国大典》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三课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专题。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按照盛典进行的顺序,通过对盛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的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学段,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资料搜集能力。
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学生已经提出了“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要求。
但开国大典的写作背景距今70多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1.会写“政、宾”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7 开国大典 教案

7 开国大典板块一探究课题,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状元成才路慕课堂,我是云朵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开国大典》。
(板书课题)谁能为我们解读一下课题?生:“开国大典”就是庆祝建国的重大典礼。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师:你对课题的把握真到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读:开国大典)板块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梳理脉络1.自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读课文) 2.检查交流自读成果政 府 宾 栏 汇 爆 宣 帜 阅 制 坦 距 隆 射师:注意 “政、帜、制、射”是翘舌音,其中,“政”还是后鼻音。
“宾”是前鼻音,“栏”和“隆”的声母是边音l 。
请大家和我一起读读这几个字。
(生跟读),通过对背景的简述、对课文题目的解析,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为文本的学习奠定基础。
我会读政府 外宾 八盏 石栏 汇集 爆发 宣布 旗帜 制服 坦克 距离 发射 隆隆声 阅兵式 我会认擎qínɡ着 电钮niǔ瞻zhān仰 聂niè荣臻zhēn师:注意“擎”是后鼻音,“瞻”是翘舌音,“聂”的声母是鼻音n ,“臻”是翘舌音。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一读。
(生读)师:“率”是一个多音字,只有在表示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时读l ǜ,其他情况都读shu ài 。
我们可以放在句子中来认识:他做事的效率(l ǜ)极高,而且从不草率(shu ài )行事。
3.指导书写师:这一课的生字中有两个容易写错的字,分别是“爆、隆”。
“爆”的右下方不是“水”,“隆”不要漏写“生”上的短横。
(播放书写视频) 4.梳理脉络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用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几个场面?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国大典教案含反思

第七课开国大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背景和历史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2. 理解开国大典的基本程序和重要仪式,掌握大典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程序和重要仪式,理解大典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难点: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3. 疑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问及如何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本文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全文,教师进行领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关键词汇,同时加深对开国大典背景的了解。
3. 课文解读:讲解开国大典的程序和重要仪式,通过分析大典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 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交流,引导学生感受开国大典时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5. 总结与提升:通过总结和拓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与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关键词汇。
2. 分析与实践:通过分析开国大典的程序和重要仪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影响,通过实践和模拟,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时的情感体验。
3. 互动与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练习题目,教师进行实时指导。
2. 作业:学生回家后继续阅读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3. 评价方式: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PPT课件:用于展示文章的结构和重要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 影像资料:播放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开国大典背景的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课《开国大典》|人教(部编版)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盛况。
-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解析作者对开国大典的描绘,理解其历史背景。
(4)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分析作者通过对开国大典的描绘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开国大典》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开国大典吗?它在我国的哪个历史时刻发生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开国大典的奥秘。
5.培养审美情趣:从课文中感受作者对开国大典的描绘,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6.培养家国情怀:通过探讨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开国大典的庄严与喜庆,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
(2)学习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字义。
(6)审美情趣培养:如何从课文中感受作者描绘的美。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7)家国情怀培养: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讨论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透彻,达到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开国大典相关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开国大典的了解程度不一,今后在提问时应更加注重分层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7 开国大典 精华版教案

7 开国大典【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语言运用:体会描写场面浩大的句子。
思维能力:了解点面描写的手法。
审美创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解析】关注文本:《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关注历史背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大地欢声雷动。
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
升旗之后,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紧接着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关注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教学目标】1.会写“政、府”等12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19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重点)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政、府”等12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厘清课文脉络。
3.明确“举行典礼”部分是如何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在什么地方升起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诞生了。
(出示课件2)(板书:开国大典)2.联系课文题目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出示课件3)预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隆重典礼。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开国大典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开国大典人教(部编版)课题开国大典授课课型讲读课文2课时时间1.正确读写“盏、栏”等13个生字。
教学 2.正确理解并读写“爆发、旗帜、阅兵、制服、坦克、距离、汇集”等词语。
目标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4.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研究课文的记叙方法。
教学重点研究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2.梳理文章脉络。
3.朗读课文,感受典礼的XXX。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绣红旗》,请同学们欣赏。
播放歌曲创设情设计意图1.进修生字新词。
2.这首歌唱的是XXX和她的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绣红境,能够激起学生兴旗的情景。
歌曲里有这样的歌词:“线儿长针儿密,含着趣,尽快进入到课文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
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说是悲不描述的情境中,为理解如说是喜。
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你,盼到你。
”“今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导入天”终于盼来了什么?分钟3.请知道的同学说一说,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4.XXX和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心情万分激动,于是就绣起了五星红旗。
他们盼的就是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
那一天,就是1949年的10月1 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
开国大典板书:开国大典)5.学生齐读课题,教师释题:“大典”是什么意思?——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那么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仪式。
6.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开国大典的那一天,请你们说一说,看到这四个字你的心情如何?(激动、自豪、欣喜、高兴、镇静)7.过渡: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开国大典”的那一天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自在朗诵课文。
二、自读课文,进修字词。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
2.研究生字词。
A.出示生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臵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臵,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1.开国大典阅兵式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天安门广场。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朱德总司令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工作员,坚持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
”随后,阅兵总指挥、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乘先导车,率领受阅部队,接受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受阅部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99师、炮兵第4师、战车第3师、骑兵第3师、独立第207师第619团、空军1个飞行中队以及海军部队代表等1.64万余名官兵组成,共动用飞机17架、火炮119门、坦克和装甲车152辆、汽车222台、军马2344匹。
2. 开国大典
举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横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正中悬挂毛主席的巨幅画像(40年代着冠照)。
两旁的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华
人民共和国万岁”。
没有国徽,因为1949年9月25日、26日政协的座谈会及审查委员会上认为还要修改,所以27日全体会议上只通过了国旗、国歌、国都、纪年4个决议。
那时,东西三座门(正式名称为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及南面长长的甬道,甬道两边长长的红墙,正南门即砖石结构的中华门都还存在,形成了一个丁字形的封闭会场。
与8个月前北平刚解放时的天安门前比较,可说是焕然一新,宽广平坦得多了。
此外在现在国旗旗杆的地方已竖了一根当时看来已很高的旗杆,旗杆上有一个金色的顶。
中华门外正阳门、前门箭楼两旁的许多建筑物上都张灯挂旗。
“北平东站”“北平西站”的大字一夜间都改成“北京东站”“北京西站”了。
会场里的工人、学生、干部、市民、城防部队都举了临时赶制的五星红旗及其他红旗、红灯和彩色小旗,特别是用红绢糊的大小不同的五角星灯,真是成了红旗红灯的海洋,只有市民中戴了小白帽的回民同胞举着绿底白色的星月旗,显得分外不同。
会场上的群众共达30万人,分区席地而坐,很有秩序。
金水桥北没有现在的观礼台,但搭了两个简单的台子,一个供大会指挥用,一个给唯一的外宾观礼团,这就是前一天刚到的以法捷耶夫为首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
受检阅部队则站在东长安街。
那时交通工具少,群众近则列队步行来,远的坐火车来。
我当时所在的单位,临时编为华北革大第四部,住在西苑大院。
华北革大七八千人的队伍迤逦一里许要步行到清华园车站。
天未亮起床,到车站已7点,乘装煤的黑敞篷车,走了两小时才到前门车站。
经过西直门车站时还见到门头沟工人也坐火车来。
虽然“旅途”这样艰苦,但大家情绪高涨。
在前门席地而坐等到下午两点才安排进入会场,午饭是馒头凉水,每人领到三块糖、两个梨,是节日优待。
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终于在10月1日下午3时开始。
那天早晨是阴天,上午和中午还下了一点小雨,但下午却放晴了,真是老天也和万民同庆。
典礼的程序是: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宣布开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就位,副主席就位,委员就位;奏义勇军进行曲;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升国旗(同时鸣礼炮,礼炮毕);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游行。
毛泽东主席宣读的公告,约九百字,虽未收入新出的八卷本《毛泽东文集》,但收入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及《共和国档案1949-1996》。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课文按照顺序讲了哪四个动人的场面?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这三个自然段按()顺序,写了()和()两个程序。
2.“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假如当时你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一、热烈的欢呼热情的态度热闹的市场宣传好事宣读公告宣告成立
二、入场典礼阅兵游行
三、1.时间升国旗宣读公告 2.A 3.再也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当家做主的意思。
四、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