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格物致知精神的起源1.1 介绍格物致知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宋明理学等。

1.2 通过讲解格物致知精神在古代学术和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其价值。

1.3 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强调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第二章:格物致知与科学研究2.1 介绍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体现,如实验方法、观察分析和推理验证等。

2.2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格物致知精神在解决科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2.3 引导学生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格物致知与道德修养3.1 探讨格物致知精神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如诚实守信、公正无私、谦虚谨慎等。

3.2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在个人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

3.3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精神。

第四章:格物致知与人文素养4.1 介绍格物致知精神在人文学科中的重要性,如文学、历史、哲学等。

4.2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展示格物致知精神在人文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4.3 引导学生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进行人文思考,提升其人文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五章:格物致知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5.1 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如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等。

5.2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格物致知精神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5.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格物致知精神应用于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贡献。

第六章:格物致知与批判性思维6.1 介绍格物致知精神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作用,如质疑、探究、推理等。

6.2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进行有效批判。

6.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七章:格物致知与自主学习7.1 探讨格物致知精神在自主学习中的重要性,如自觉、自律、自省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提高文化素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

2. 学会运用“格物致知”的态度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实学实干”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格物致知”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运用“格物致知”的态度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对“格物致知”精神深入理解,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实学实干”融入学习和生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格物致知”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思考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中运用。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实学实干”的重要性,并激发学习兴趣。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关于如何运用“格物致知”精神的实践报告。

2. 拓展作业:让学生搜集有关“格物致知”的资料,了解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运用“格物致知”精神。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享:通过分享一些历史上和实践中的格物致知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

2. 互动讨论: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如何将格物致知的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

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5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5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的】1、分析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的世界;从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

2、联系自己学习生活折实际,体会文章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

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

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体现的典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

2、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先让学生各自在课上诵读全文,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书上注释中没有的,从工具书上查找,然后老师检查。

3、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段落层次。

先让学生齐读全文,对生疏的字音、词义进行复习;然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最后老师引导修正,投影显示。

明确:论点: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文题目)第一部分: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第三部分:正面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4、归纳小结,明确要点。

简答“格物致知”。

明确:从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识。

学生讨论为什么要提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精选】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a、丁肇()中b、朱熹()c、论()语d、儒()家e、测量()f、向()导g、彷()徨h、适当()2、解释下列词语a、格物:b、致知:c、袖手旁观:d、儒家:3、给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标点符号。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的大《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参考答案】1、a、zhào;b、xī;c、lún;d、rú;e、liáng;f、xiàng;g、páng;h、dàng2、a、推究事物;b、获得事物的知识;c、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d、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理关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对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7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起码要有一杯水。

近日翻看丁肇中博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参考,发现只有“课文说明”“有关练习”“有关资料”几项,而“有关资料”里,也只有《“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一则。

我想,如果教师只掌握这么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恐怕还达不到“一杯”的要求。

所以,不顾自己的鄙陋,冒昧补上几滴,再发表一点商榷意见,较后谈谈我怎样教这一课。

一,几则参考资料1.“格物致知”及其出处“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

“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

2.关于王阳明格竹这个故事许多书里都提到过,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用来阐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这个故事较早见于王阳明《传习录》第318(钱德洪序):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

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

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体会其在学术研究、道德修养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格物致知”的起源和发展2. “格物致知”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3. “格物致知”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4. “格物致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5. 当代中国对“格物致知”的传承与发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格物致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典型的“格物致知”实践案例,让学生感受其现实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格物致知”的精神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发展及其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享典型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格物致知”。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实践报告:了解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的精神,评估其实际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格物致知”的起源、发展及其应用的教材或参考书。

2. 案例素材:收集一些典型的“格物致知”实践案例,包括学术研究、道德修养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视频素材:寻找一些与“格物致知”相关的视频资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七、教学环境2.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是一个演讲词单元。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

并且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科学、社会、人生等的有益启示,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文是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个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中,首先应在学生读课文时找出阐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引导学生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其次再让学生找出为了阐明观点作者所摆出的几个事实,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辨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体会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理的表达效果;第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观自我,培养实验的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把握内容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语句,引导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课时安排】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在现代学生学习上出现一种现象,叫“高分低能”。

对于这种现象,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结合个人经验做了思考,向我们提出了忠告。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教学方法】引导、分析、讨论、归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事例1:美国《科学世界》杂志从众多的发明中,选出了改变二十世纪的十大发明。

事例2: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明确学习目标:3、了解作者:4、检查预习: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探讨导入问题同学们找到造成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思考、交流2、整体分析课文内容(1)“格物致知”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思考、交流强调:格物(途径)致知(目的)现代学术:实验事例:尝梨麦哲伦环球航行(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以什么事例来论证的?思考、交流事例:王阳明格竹苦想头疼之例(探讨自己而非探察外物)探讨:《惠崇春江晚景》(3)科学的格物致知应该是怎样做的?思考、交流实验过程和要求:①积极的而非消极的②有计划有目标通过这种科学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关知识,从而强调了格物致知(实验)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掌握字词
三、整体感知
快读课文,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明确: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四、自主学习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4、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五、合作探究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什么?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7、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1、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3、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4、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5、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6、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属于举例论证。

六、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课堂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后作业】拓展:自己亲手做一个科学小实验:将冷、热两杯水放入冰箱,1小时后,看热水先冻还是冷水先冻。

实验结果和你想的一样吗?这对有何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