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渡湖湿地保护与渔业生产优化模式探讨

合集下载

涨渡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内容

涨渡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内容

涨渡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内容
涨渡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态工程,旨在保护和恢复涨渡湖湿地的生态环境。

以下是该项目的主要内容:
1. 水质改善:通过实施水污染治理措施,改善水质,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这包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水质监测和监管等。

2. 植被恢复:通过种植适合湿地的植被,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被群落,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

3. 鸟类保护:建立鸟类保护区,加强对鸟类的保护,促进鸟类种群的增长。

同时,开展鸟类监测和调查,了解鸟类种群动态,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4. 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实现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建设观鸟平台、科普教育设施等,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5. 监管机制:建立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的监管机制,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维护。

这包括建立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制度、加强日常巡查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涨渡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将有助于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并为周边地区带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于武汉市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的思考

关于武汉市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的思考

关于武汉市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的思考王国和张汉平宋新从陈立(武汉市新洲区林业局430400)[摘要] 涨渡湖湿地是武汉市新洲区唯一的市级湿地保护区.从涨渡湖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湿地恢复工程进行了阐述,对湿地恢复建设工程针对性提出一些建设方案,旨在更进一步建设好涨渡湖湿地保护区.[关键词]涨渡湖湿地保护区恢复工程涨渡湖湿地,作为我国第一个通过确定江湖连通机制来开展湿地保护的湖泊,是长江中游北岸的重要湿地,是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鱼类和侯鸟的重要栖息地和淡水物种资源库。

2002年12月涨渡湖湿地被世界自然基金会选为WWF—HSBC长江示范项目第一个示范点,开始了保护涨渡湖湿地的工作。

2003年9月30日,新洲区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订涨渡湖湿地保护示范项目协议。

2004年7月28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批准建立市级“武汉市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7年8月,国家林业局将涨渡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工程建设纳入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纲要》之中。

一、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与范围项目区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境内,北靠大别山余脉、东西承接举水、倒水,南临长江,至武汉市区57公里。

其地理坐标为东径114°52′—114°34′,北纬30°45′—30°32′。

项目区内现有阳逻街、双柳街、龙王咀农场、涨渡湖渔场、涨渡湖林场等5个街镇场、有30个行政村、189个村民小组、5643户、19160人、保护区内总面积为13389公顷,其中耕地3722公顷、水面6236公顷、林地661公顷、建设用地1382公顷、园地228公顷、未利用地1158公顷。

(二)自然状况1、地形地貌涨渡湖西为低山丘陵,南临长江,东北均为平原湖区。

自然保护区内有河流、湖泊等天然湿地约9000公顷,有人工湿地约2000公顷。

2、气象状况涨渡湖自然保护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及其建议分析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及其建议分析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及其建议分析湿地是指水文环境稳定,且植物丰富、动物繁衍的地带。

它是自然界重要的生态系统,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类活动频繁,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湿地资源,并进行合理利用,我们有必要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分析1.湿地的面临的主要问题(1) 居民和工业污水排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频繁,湿地面临着大量的污水排放,降低了湿地的水质,并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损害。

(2) 过度开发和破坏。

为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部分地区对湿地进行填埋、围垦等行为,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平衡被破坏。

(3) 生态环境破坏。

采矿、土地整理以及大规模的农业活动,等也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湿地保护管理现状中国政府在湿地保护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鸟类保护区等,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

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对违法建设和污染行为进行了处罚,减少了湿地受到的破坏。

在具体执行层面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对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视不够,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二、湿地利用现状分析1.湿地的合理利用方式(1) 旅游观光。

湿地生态环境独特,吸引了众多游客,可以通过开发湿地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 农业种植。

在湿地地区可以科学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可以利用湿地的水资源,保障了作物的生长,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 生态养殖。

利用湿地资源进行鱼类、虾类的养殖,可以有效地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同时也保护了湿地生态环境。

2.湿地利用现状目前,一些地区对湿地的利用已经初步进行了规划,确定了湿地旅游开发、养殖业以及农业种植等利用模式。

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了对湿地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建议1.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对湿地资源的监测和管理,规范湿地开发利用行为,推动政策落实和督促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关于推动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健康发展的提案

关于推动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健康发展的提案

尊敬的领导: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健康养生的需求不断增加,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已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此背景下,为了推动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提案:一、加强政策支持1.1 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倾斜支持措施。

1.2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向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补贴,引导更多农民和渔民投身其中。

二、优化生态环境2.1 加强水域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污染源排放,保障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的水质安全。

2.2 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为生态养殖提供良好生长环境。

三、推进标准化养殖3.1 制定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的标准化养殖技术和操作规范,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3.2 推动智慧养殖技术在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中的应用,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

四、加强科研攻关4.1 投入更多资金支持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的科研工作,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4.2 建立健全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技术研发评台,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五、加强品牌建设5.1 鼓励和支持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龙头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

5.2 建立健全的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产品认证体系,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加强行业管理6.1 建立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的监管机制,加强行业准入门槛管理,促进优胜劣汰。

6.2 完善行业协会组织,加强行业内部合作,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通过以上提案的实施,我们相信可以推动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健康发展,促进渔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渔业综合效益,为我国渔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谢谢!六、加强行业管理随着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和市场秩序,加强行业管理至关重要。

要建立大水面生态养殖渔业的监管机制,确保生态养殖活动合法合规。

也要加强行业的准入门槛管理,促进优质水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涨渡湖黄颡鱼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状与对策

涨渡湖黄颡鱼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状与对策

I d c to o u to l w t s r m h a g u La e n ia i n Pr d c fYel o Ca f h f o t e Zh n d k i
JAO Jn I ig—y ,Z a HANG W e —g ,YUAN Z i a g n e h —y n ,MEIS —pn ,S h —g o’ i ig UN Z i u ( colfR sucs n ni n et c ne Xa n gC lg , in i 3 10 hn ) Sho e re a dE v om n S i c , i i ol e X ann 4 7 0 ,C i o o r e nn e g a
关键词 : 地理标 志知识 产权 ;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 涨渡湖黄颡鱼 ; 护现状 ; 保 发展对策
中图 分 类 号 :9 7 23 ¥ 3 (6 ) 文 献 标识 号 : A 文 章 编 号 :0 1 4 4 (0 1 0 — 15- 5 10 — 9 2 2 1 )3 0 1 0
Pr t c i n S a us a d Co n e m e s r s o t n lGe g a h c l o e to t t n u t r a u e f Na i a o r p i a o
Absr c T e e we e 1 i d fg o r p i a n i a o r du t ffe h trfs n Chia,s c s ta t h r r 0 k n so e g a h c li d c t n p o cs o s wa e h i i r i n u h a Yel w t s rm he Zh n d k l o Caf h fo t a g u La e,Re q a ih fo te T ih n Mo na n.T erp oe to tt i d S u ma F s rm h a s a u ti h i r t cin s us a wa nto uc d i i a e . T e e g o a h c li d c to r d to lo Ca s o t e Zh n d s i r d e n t s p p r h n t e g p i a n i a n p o uc fYel w t h f m h a g u h h r i i f r La e wa n l z d i r tci n s t sa d d v l p n o n e me s r sfrisg o a ia n iai n it l c k sa ay e n p oe t t u n e eo i g c u t r a u e o t e g phc li d c t n el — o a r o e t a r p ry fg .Atls ,te s g e t n r tfr r b u e p o e t n mo fg o a h c li dia u p o e t ht l i a t h u g si swe epu o wa d a o tt r t ci de o e g p i a n c — o h o r to n el c u r p ry fg t pe ilma k o e g a h c li d c to r d c s a in lr c mme d d sa d- in i tle t a p o e t h ,s ca r fg o p ia n i ain p o u t ,n t a e o l i r o n e tn ad r s,r go a r f sina v lp n ,a rc l a u t r lhe i g r t cin a d o gn wel d e vr n e i n lp o e so lde e o me t g i u t l c lu a rt e p oe to ur a n r i t i n a n io — me tlpr tc in. n a o e t o

涨渡湖最优捕鱼方案设计

涨渡湖最优捕鱼方案设计
lim xNi (n, t ) xNi 1 (n 1,0) , xNi (n, t ) 的定义可查看模型的符号说明。
t 1
3.1.5 假设 4 龄 5 龄的鲢鱼鳙鱼在每年的 5 月初集中产卵。 3.1.6 鲢鱼鳙鱼 6 龄以及以上的全部死亡。 3.2 模型的符号说明 3.2.1 xNi (n, t ) 表示第 n 年 t 时刻 第 i 龄鲢鱼的数量;
数学建模期末论文
涨渡湖最优捕鱼方案设计
数学科学学院 200911131964 韩俊 2011 年 6 月 25 日
涨渡湖最优捕鱼方案设计 摘要 涨渡湖每年渔业捕获量中鲢鱼、鳙鱼量占 80%以上。分析鲢鱼、鳙鱼的人 工投入鱼苗量,人工投放的鱼苗的鱼产量,鲢鳙鱼的捕鱼量便可以大致知道涨 渡湖现有的每年捕鱼量状况,投入鱼苗的鱼产量在每年捕鱼量中的比例,判断 出目前的涨渡湖捕捞方式的合理性。 本文通过分析涨渡湖每年投放的鲢鱼、鳙鱼苗在生长过程数量关于自然死 亡率、捕捞率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分析不同年齢结构的鱼的体重的动态增长 过程,又根据不同年份投放鱼苗数是变化的,为了结果准确,我们必须得考虑 不同年份的鱼群数量变化。通过动态模型我们得出了涨渡湖平均每年鲢鱼捕捞 量中有 93.02%来自人工投放鱼苗的产量,鳙鱼的捕捞量中有 87.57%来自人工投 放鱼苗的产量, 与查得相关文献中鲢鱼平均每年有 94%来自投放的鱼苗的产量, 鳙鱼平均每年有 90%来自投放的鱼苗的产量十分接近。说明了涨渡湖每年的渔 获量过分地依赖于人工投放的鱼苗的鱼产量,湖中自然鱼群遭到严重破坏,这 可能是涨渡湖一直以来的过度捕捞造成的。这里我们得出了涨渡湖目前的捕捞 方式十分不合理的结论。 考虑到自然鱼群中 4 龄、5 龄的鲢鱼、鳙鱼有较高的自然繁殖能力,我们希 望设计出新的捕捞方案,充分利用鱼群自然繁殖,同时合理搭配投放鱼苗,使 湖中鱼的数量增加。但是涨渡湖的自然资源有限,能够承载的鱼量有限,在这 些约束下, 我们用多目标最优化模型给涨渡湖设计了一种投入鲢鱼、 鳙鱼苗量, 捕捞量的方案,该方案可以充分利用涨渡湖自然鱼群的繁殖能力,同时改善涨 渡湖现有存在的鱼群平均年龄过低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保护湖中的自然鱼群, 保证了涨渡湖每年有较高的鲢鳙鱼捕获量。 我们在设计的最优化捕鱼模型得到的稳定鱼群下,改变努力捕捞强度,探 讨 4 龄 5 龄鱼群数量对努力捕捞强度的灵敏度,发现 4 龄 5 龄鱼群对努力捕捞 强度十分敏感。这进一步从数值上精确说明了过度捕捞会严重破坏鱼群的稳定 性,这里从数学上严格揭示了涨渡湖目前鱼群低龄化,4 龄 5 龄鱼几乎灭亡的原 因。告诉我们只有合理安排好捕捞,才能保证湖中鱼群结构的完整性,获得持 续稳定的鱼产量。 关键词 一. 动态模型 多目标最优化 灵敏度分析

湿地保护区平原型湖泊资源保护对策及措施

湿地保护区平原型湖泊资源保护对策及措施

湿地保护区平原型湖泊资源保护对策及措施摘要 2009—2012年,对总面积为37.00 km2的平原型湖泊涨渡湖进行了翔实的调查与分析,并结合现行政策和湖泊资源实际,就湖泊资源科学保护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保护措施。

关键词湖泊资源;保护对策;涨渡湖;湿地保护区中图分类号 s9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46-0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以各种方式支配着湖泊资源。

武汉市湖泊星罗棋布,沟渠纵横交错,湖泊资源丰富,随着经济建设和城镇化步伐加快,湖泊资源环境不可避免发生改变,湖泊生态容量不断缩小;改革开放以来,湖泊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逐渐步入了法治轨道,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渔业法》《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和《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等一批法律法规,但各地在执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为此,课题小组历时4年对湖北省新洲区平原型湖泊涨渡湖进行了专题调查,并结合法律政策背景和自然资源实际,在湖泊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1 涨渡湖资源概况涨渡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境内,是长江北部中游地区一个平原型浅水湖泊,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相关管理部门在湖泊南北两岸分别建立了4座节制闸以及与长江相连的沟港,可人为调节江湖水流交换频率与湖泊蓄水量,通过机械涵闸调节与长江的联系。

湖泊现有水域面积约37.00 km2,承雨面积近524 km2,湖面东西宽6.50 km,南北长6.00 km,湖底原始平均高程17.70 m,最大水深2.30 m。

沿湖筑有围渍堤,堤顶高程23.00 m,常年调蓄水位在20.00 m左右,是一个兼有水产养殖和水量调蓄功能的湖泊,并吸纳承担与之相连的陶家大湖和七湖2个小型湖泊(2个湖总面积6.8 km2)的排涝御灾任务(图1)。

200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涨渡湖流域列入长江中下游流域湿地保护区,涨渡湖列为核心保护区,其年平均水产品产量3 800.00 t,产值4 101.60万元。

2016涨渡湖生态综合种养项目可行性报告

2016涨渡湖生态综合种养项目可行性报告

涨渡湖生态综合种养可行性报告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述项目名称:涨渡湖生态综合种养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建设地点:新洲区涨渡湖技术依托单位: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蓄洪水、提供水源、美化景观、休闲娱乐、鱼类繁衍、水产养殖以及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湖泊管理保护,维护湖泊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以保护湖泊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任务。

涨渡湖位于新洲区南部,与长江仅一堤之隔;东临举水,西靠倒水,现有水域面积5.6万亩,其中:可养面积5万亩,消落区面积0.6万亩。

承雨面积524平方公里,是集水产养殖、防洪调蓄、抗旱排涝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性湖泊。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涨渡湖生态系统较好,生物结构相对完整,是新洲区主要的渔业产区,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的天然优质商品鱼生产基地。

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涨渡湖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远超过湖泊水体资源承受力,湖泊生态系统逐步发生改变,加之周边鱼池肥水和生活污水等外源性污染源进入,湖泊水体的各类有机物、营养盐类的大量富集,使涨渡湖水质由Ⅱ类下降为Ⅳ类,并显进一步恶化趋势。

因此,在涨渡湖实施生态综合种养是对大湖生态环境修复与维护的有效途径。

1.2项目建设单位概况武汉市亮点水产品养殖集团有限公司是这一水域生产经营的民营龙头企业。

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大型水产开发企业,注册资金3000万元。

公司实行法人代表责任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单独核销。

现有人员110人。

其中生产管理人员6人,专业技术人员12人,在专技术人员中有中高级职称6人,占5 %,年生产各类商品鱼3250吨,螃蟹180吨,芡实15吨,产值3500万元,利润500万元,资金和技术力量较为雄厚。

自成立以来,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先后与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技术协作关系,大胆引进新技术、新模式,在合理利用大水面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湖泊资源立体开发,使湖泊的经济收益得到成倍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第3期2006年5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Resour 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 tze BasinVol.15No.3M ay2006文章编号:1004-8227(2006)03-0366-06涨渡湖湿地保护与渔业生产优化模式探讨李立银1,2,倪朝辉1,2*,李云峰1,2,吴恢碧1,2,彭桂元3(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3.武汉市新洲区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1400)摘 要:涨渡湖湿地渔业进行人力的利用起始于1952年,渔业生产主要是以人工投放、天然生长为主,鱼类资源自然增殖为辅的粗放型管理模式。

1992~2004年每年平均投放大规格鲢、鳙鱼种量为279014.8kg,平均捕捞量为755439kg,平均捕捞收入为3329143.52元,产量变幅范围为36691~506135kg,其中有9个年份变幅在100000 kg以上。

涨渡湖湿地渔业利用存在产权与经营权分离、沉水植物急剧消退、菱角资源未加合理利用、灌江纳苗与分洪调蓄不能协调等方面问题。

从常规鱼类放养型渔业、名优鱼类精养型渔业以及综合型渔业方面对涨渡湖湿地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生产模式进行了相关探讨,提出了建立江湖联系机制的4点建议;并在优化生产模式、合理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严格控制污染、搞好综合治理、加强宣传管理、促进湿地恢复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涨渡湖湿地的一系列保护对策。

关键词:涨渡湖;湿地;灌江纳苗;生态渔业;江湖联系;保护对策文献标识码:A涨渡湖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境内,是长江中游地区一个中型浅水型湖泊,通过涵闸与长江水域相通。

涨渡湖现有水域面积约3700hm2,水面东西宽6.5 km,南北长6km,湖底平均高程17.70m,最大水深2.30m。

沿湖筑有围渍堤,堤顶高程23.00m,常年调蓄水位在20.00m左右,是一个兼有水产养殖和水量调蓄作用的湖泊。

200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涨渡湖区域列入长江中下游流域湿地保护示范项目,2003~2005年,我们在对涨渡湖湿地渔业利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就涨渡湖湿地保护和渔业生产优化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为长江中下游中小型湖泊的湿地恢复提供一个可资借鉴模式。

1 涨渡湖湿地渔业利用现状1.1 涨渡湖湿地变迁概貌涨渡湖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境内(东经114 52 ~ 114 34 ,北纬30 45 ~30 32 N),20世纪50年代以前与长江自然相通,50年代以后,由于在湖区进行大规模的围垦开发和堤坝建设,致使涨渡湖与长江失去了自然的联系,至70年代中期,水域面积便由原来的约8700hm2缩减到约3700hm2,近30年无大的变化(图1)。

图1 涨渡湖50~80年代湖泊水域变迁图Fig.1 A rea V ariatio n o f Zhang duhu L ake Betw een50's and80's of the Last Centur y收稿日期:2005-09-15;修回日期:2005-11-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04902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371105)、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0523)、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项目(SX2002-03)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医院局项目(GH200407)资助.作者简介:李立银(1962~ ),男,湖北省荆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通讯作者:E-mail:niz haoh@1.2 涨渡湖湿地渔业利用现状涨渡湖湖区的渔业生产进行人力的参与和管理开始于1952年。

其主要方式是每年向湖泊中人工投放一定数量的经济鱼类苗种,利用水域的天然饵料资源生产水产品,同时加强湖泊鱼类自然增殖保护的粗放型管理模式。

这种方式从1954年开始实施,被沿用至今,已有约50年的历史,只是随着年代的不同,在投放的鱼类种类、数量以及来源等方面有一些差异。

如1954年开始实施时,投放的是长江天然苗种。

1955年,鲤鱼在人工水体的自然产卵获得成功,开始向湖泊中投放人工生产的鲤鱼苗种。

1966年,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并逐渐进入批量生产,投放的苗种就逐渐由人工繁殖苗种取代天然苗种。

1978年后,湖泊水面已相对稳定,生产秩序也逐渐好转,逐步加大了苗种投放的数量,苗种的来源也以人工繁殖和培育的四大家鱼苗种为主。

2002年3月以后,涨渡湖的渔业生产由个体承包户承包经营,但渔业生产和管理的模式基本未变。

1992~2004年对涨渡湖苗种投放及捕捞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除2002年因改变经营体制而没有进行苗种投放外,每年向涨渡湖水域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大规格鲢、鳙鱼种。

每年投放鱼种的数量为65000~458595kg,年均投放279014.8kg,投放的鲢、鳙鱼种规格一般为50~150g/尾。

每年的11、12和1月份,是湖区渔产品的主要捕捞季节。

1992~2004年,涨渡湖每年渔获物捕捞量变动范围为390795~1050379kg ,平均捕捞量为755439kg 。

每年由此获得的经济收入平均约为332.9万元。

1992~2004年大规格鲢、鳙苗种投放量及各年份捕捞总量变化见图2。

图2 涨渡湖1992~2004年鲢、鳙投放量及捕捞总量变化Fig.2 V ariation of t he A mount of A rt ificial Releaseand Capture of Big head Carp and Silver Car p in Zhang duhu Lake fro m 1992to 2004在1992~2004年的13个年份,涨渡湖的鱼产量除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年相对平稳外,其他年份都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其中有9个年份的年间变化幅度超过100000kg,说明涨渡湖渔业生产虽然有近50年的历史,但由于采用的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生产技术和管理策略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缺陷和漏洞,没有形成一套切合涨渡湖生态条件的行之有效的稳定生产模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1.3 涨渡湖湿地渔业利用存在的问题1.3.1 产权与经营权分离2002年以来,涨渡湖的渔业生产开始采用大包干形式承包经营,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急功近利的经营思路导致掠夺式生产方式的出现。

为最大限度的捕捞渔产品,各种捕捞方式被采用,如赶、拦、刺、张联合渔法、迷魂阵、单层刺网、挟托(捕鳜鱼的专用渔具)等,捕捞作业时间大大延长,基本上是全年捕捞。

这种超强度的捕捞方式不仅使放养鱼类的最佳生长期和湖泊水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均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对湖泊定居性鱼类的自然繁殖和种群自然增殖也极为不利,其结果就是湖泊中鱼类的种类减少,种群结构简单化;起捕的渔获物规格普遍较小,渔获物年龄组成简单,低龄化趋势明显[1](表1、2),从而使得湖泊每年的渔业生产水平极不稳定。

表1 涨渡湖主要经济鱼类的起捕规格T ab.1 Size o f the M a in Econom ical F ishesCaptur ed in Zhangduhu L ake鲢鳙鲤鲫黄颡鱼鳜规格(g/尾)50010005005030150表2 涨渡湖主要鱼类的年龄组成Tab.2 Age Structure of the Main Fish Species in Zhangduhu Lake链鳙草鱼青鱼鲤鲫鳊鲌类鳜乌鳢年龄22~31+~33~42~40+~31~30+~40+~31~31.3.2 沉水植物急剧消退近50年来,涨渡湖养殖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但因放养结构的不合理等因素,致使湖区沉水植物的种类及数量呈直线下滑之势,现已难觅面积0.07hm 2以上的成片沉水植物群落。

1.3.3 菱角资源未加合理利用涨渡湖菱角资源丰富,生长旺季可覆盖湖面积的80%以上。

目前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况,未加合理利用,以至于泛滥成灾,入冬后烂在泥里,加速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

1.3.4 灌江纳苗与分洪调蓄不能协调涨渡湖兼备养殖与调蓄两大功能,灌江纳苗在时间上与分洪调蓄有一定的冲突,一直以来都没有367第3期 李立银等:涨渡湖湿地保护与渔业生产优化模式探讨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保持涨渡湖生物多样性的制约瓶颈。

2 涨渡湖渔业生产优化模式探讨涨渡湖大湖渔业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距今已有50年的历史,湖泊渔业已成为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短时期内要促进涨渡湖从人工放养型湖泊到自然增殖型湖泊的转变,显然有较大难度。

因此,对目前的生产模式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是保持涨渡湖湿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涨渡湖渔业生产和水域环境现状,作者提出以下3种涨渡湖湿地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生产模式,供有关部门参考。

2.1 以鲢、鳙为主的常规鱼类人工放养型渔业生产模式投放品种为鲢、鳙、鲤、鳜、黄颡鱼和少量青鱼。

根据涨渡湖目前主养品种鲢、鳙的年龄组成,鲢绝大多数为2龄,鳙则为2~3龄,其生长速度与东湖接近,比梁子湖差,与鄱阳湖湖口区比较则有较大差距,生长明显缓慢①。

鳙的生长速度则比上述3个水体都要缓慢。

说明涨渡湖的鲢、鳙放养比例不合理,尤其是鳙的放养比例过大,生长情况不符合浅水型湖泊的生长规律。

因此,鲢、鳙投放量要进行适当调整,大规格鲢、鳙的投放量应控制在20~25万kg/年,投放比例以3 1为宜,鲤、鳜、黄颡鱼、青鱼等其他鱼类的投放量不超过投放总量的20%。

2.2 以黄颡鱼、鳜鱼为主的名优鱼类精养型渔业生产模式历史上,涨渡湖以盛产黄颡鱼、鳜鱼等花色鱼类而著名,近年来,受养殖方式的制约,涨渡湖花色鱼类的产量在逐年减少。

近13年渔业生产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虽然黄颡鱼、鳜鱼产量仅占总渔获量的2%,但其产生的经济收入却占了总收入的10%①。

同时,对涨渡湖黄颡鱼生长特征研究结果(表3)显示,同一年龄段涨渡湖黄颡鱼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均大于洞庭湖和鄱阳湖出产的黄颡鱼[8,9],说明涨渡湖目前生境下,与其他相近湖泊相比,黄颡鱼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因此,以涨渡湖生产的黄颡鱼、鳜鱼等花色鱼类作为原种依托,建立规模化的良种场,大力发展名优鱼类养殖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将有利于减缓湖泊生态资源过度利用的压力。

表3 涨渡湖黄颡鱼生长特征T ab.3 M ajor G ro wth Chracterist ics of Yello w Catfish in Zhangduhu L ake年龄标本数体长(cm)均值 年增长率(%) 生长指标体重(g)均值 年增重(g) 年增长率(%)年增积量0+1210.219.81+3012.219.6 2.034.314.573.229 2+3716.636.1 3.880.646.3135203.7 3+720.926.0 3.8161.480.8100347.42.3 以游钓、观光为主的综合型渔业生产模式涨渡湖水面宽阔、水质清新、湖光山色、渔产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环境容量,通过建立湖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观光景点,结合垂钓、捕捞表演、荡舟、划水等多种形式,发展都市渔业和休闲渔业,是促进涨渡湖湿地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