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湿地保护调查

合集下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治理东洞庭湖——关于岳阳县治理东洞庭湖的调查与思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治理东洞庭湖——关于岳阳县治理东洞庭湖的调查与思考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年第 10 卷第 13 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治理东洞庭湖
———关于岳阳县治理东洞庭湖的调查与思考
□袁 艳
【摘 要】岳阳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生态、民生、富饶、和谐东洞庭湖,这是该县发展战略的重大转移,是科 学治理东洞庭湖的新探索。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就该县科学治理东洞庭湖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形成了一些思考。
2.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湿地保护的最佳途径。东洞庭湖 湿地面积广,被誉为“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主要希望地”。为 了进一步加大对 物 种 多 样 性 的 保 护 力 度,近 年 来,在 东 洞 庭 湖北岸选择了 1300 公顷有代表性的湿地,进行了栖息地改 造工程,保证在枯 水 区 保 持 相 对 稳 定 的 水 位 和 水 面,为 越 冬 水禽提供饵料和栖息地,这是一项旨在保护物种多样性的科 学实验。工程实施 几 年 来,取 得 了 阶 段 性 的 成 果,一 大 批 国 家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相继回归。建立自然保护区,形成湖区 湿地保护圈,是恢 复 湿 地 物 种 多 样 性,乃 至 是 提 高 整 个 洞 庭 湖区湿地生态功能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东洞委党校
一、科学治理东洞庭湖意义重大 ( 一) 科学治理东洞庭湖是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保障。 一是东洞庭湖物 种 丰 富,是 长 江 流 域 重 要 的 基 因 库,在 国 际 上享有“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之美誉。已记录鸟类 320 种,淡 水鱼类 114 种,野生植物 1186 种,且有白鹤、中华鲟、白鳍豚 等一大批国家珍稀物种。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得 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享誉国内外的物种考察基地和环境保 护教育胜地。二是东洞庭湖资源丰裕,有芦苇面积 23. 5 万 亩,芦苇素有“第二森林”之称,不但能湿润空气,调节局部小 气候,而且是众多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最佳场所。同时芦苇 也是绝好的造纸原料,该县芦苇年产量达 12 万吨,被誉为“绿色 银行”。湖区砂石资源也极为丰富,是岳阳、华容、湖北、长沙等 地砂石供应基地。科学治理东洞庭湖,进一步发挥其巨大的生 态、经济、社会效益,是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 二) 科学治理东洞庭湖是促推“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 要求。资源节 约 型、环 境 友 好 型 发 展 是 科 学 发 展 的 内 在 要 求。洞庭湖曾是我 国 第 一 大 淡 水 湖,但 由 于 湖 泊 萎 缩,湖 泊 面积萎缩了近 一 半,导 致 洞 庭 湖 调 节 洪 水 能 力 下 降。 加 之, 缺乏科学治理,湖 内 生 物 多 样 性 减 少,湿 地 生 态 功 能 呈 现 总 体退化的趋势。同 时 砂 石 资 源 开 采 浪 费 严 重,开 采 不 科 学, 泥沙混挖,已 经 浪 费 了 东 洞 庭 湖 数 以 亿 计 立 方 米 的 砂 石 资 源,是现有年开采量的 10 年之多。加强对东洞庭湖的科学 治理,已刻不容缓,是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还群众以绿水青山的必然选择。 二、科学治理东洞庭湖的新探索 岳阳县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从生态、民生、富饶、和 谐四个方面对东洞庭湖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理,使东洞庭湖集 “四湖”于一身,造福子孙后代。 ( 一) 坚持两型引领,突出湿地保护,着力建设生态东洞 庭湖。“两型”建设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东 洞庭湖是我国最 大 的 湿 地 自 然 保 护 区,突 出 湿 地 保 护,保 证 物种的多样性,就是保住了东洞庭湖这张名片中的名片。 1. 转变观念是湿地保护前提条件。各国的湿地保护经 验已经充分表明湿地生态系统是脆弱的。2007 年多个国家 和组织在岳阳发布《洞庭湖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加大公众教

洞庭湖治理与湖区湿地保护探讨

洞庭湖治理与湖区湿地保护探讨
境与 资源。
关 键 词 : 湖 关 系 ; 境 保 护 ; 域 综 合 管理 ;洞 庭 湖 江 环 流 中 图法 分 类 号 :X 2 54 文 献标 志 码 : A
1 洞 庭 湖 区概 况
1 1 自然 状 况 .
洞 庭湖 区是 指荆 江河段 以南 , 、 、 、 四水 尾 湘 资 沅 澧 间控制 站 以下 , 高程在 5 以下 跨 湘 、 两省 的广 大 0m 鄂 平原、 湖泊水 网 区 , 区总 面积 1 8 m , 及湖 南 、 湖 87 0k 涉 湖 北两 省 7个 地级 市 4 1个 县 ( 、 ) 目前 , 区 的 市 区 。 湖
自然灾 害仍 然频 生产 基地 , 近年 来经济 发展 成效 显著 , 经济 增长 速 度 在 1 % 以 上 。据 2 0 0 0 8年 资 料 统 计 , 区地 区生 湖
产 总值 为 39 1 3 1 . 5亿元 ( 中工业 增 加值 1 2 .9 其 7 5 亿 6 元 ) 三大产 业结构 比例 为 7 9 :7 5 : 4 4 。其 中 , , .7 4 . 8 4 . 5 湖 南省 湖 区部分 地 区生 产 总 值 为 37 4 8亿 元 , 2 . 占湖
护 ; 积 极开 展 洞庭 湖水 质 保 护 , 决 关 停 了 部 分 环 ⑩ 坚
洞 庭 湖 区环 保不 达 标 的造纸 企业 。
2 3 三 峡 工 程 运 用 后 湖 区面 临 的新 情 况 .
三峡工 程作 为 长 江 流域 防洪 体 系 中的 骨 干 工程 ,
于 21 0 0年试 验 性 蓄 水 成 功 达 到 正 常 蓄 水 位 15 m。 7
洞 庭湖 区 防洪减 灾 、 资源 综合利 用 、 资 源与水 生态 水 水 环 境保 护等 任务 十分繁 重 。

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调查及其改良

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调查及其改良

(ntueo Me oo g cec f u a rvne C agh 10 7 C ia Is t f t rl ySineo H nnPoic , h nsa 00 , h ) it e o 4 n
Ab t a t I h sp p r sr c : n t i a e ,ma n e o o ia n i n n n Do oig L k t n a n lz d a c r i gt ol ce t r l i c l gc l vr me ti n n a e We l d w s a ay e c od n o c l t d mae as e o a e i
a d o e v ton r m 0 o 2 051 tha e n fun ha tr p l to s be o ig mo e s ro s a d e to h c to a n bs r ai sfo 20 4 t 0 I s b e 0 d t twae ok in i c m n r e u n u r p i ain h s i
be on o s eal; odadw tr ge i s r x iin eun adsr u.If t u ag f c ioo aj engigt cni rbe f o n a l gdds t h t gf qet n e os ne i srneo hs sm a o d l eo aee bi r i co s t —
Ke wo d :Do oi g lk e i n y rs n n a e rg o ;weln t d;e o o ia n i n n ;c u tr e s r s a c l gc le v r me t o ne o m a ue
洞 庭 湖 是 我 国第 二 大 淡 水 湖 泊 , 于 湖 南 省 北 位

高中地理:洞庭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高中地理:洞庭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高中地理:洞庭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1.湿地的含义和功能(1)含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包括沼泽、滩涂、浅海区(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及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3)我国湿地分布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东部多、西部少。

(4)功能2.湿地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4.湿地保护措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节约用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制定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湿地问题的分析方法(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分析方法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积水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

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成的;如果是近十几、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性降水、冰雪融水有关。

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

短期内外流湖萎缩一般是围湖造田造成的,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沙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一般是人类对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

靠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因素。

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生态功能是长江流域极重要的调蓄滞洪区 , 其辅助生态功能还
包括 长江 中游水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区 ; 国际重要湿地和珍
稀候 鸟越冬栖息地 ; 重要农 副渔业生产基地或重要经济 区。但
是, 近年来 由于湖泊萎缩 、 过度捕捞和湖水污染严 重 , 导致洞庭
湖调节江湖洪水 能力下降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湖泊 湿地动植物 资源利用状况也令人担忧 。 近年来 , 湖南省立法机关 、 省人民政 府、 企业及相关学者努力寻求应对洞庭湖生态保护 问题 的最佳
的2 6 2 5 k m , 减少了近 4 0 %; 湖泊容积也 由 2 . 9 3 X 1 0 - O m, 减少 到
目前 的 l I 6 7 X 1 0 1 0 m , 减少了约 4 3 %。I l l
或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 。 洞庭湖湿地 的主导
洞庭 湖湿地 生 态环 境 管理 面临 的 问题及 对策
污染物使洞庭湖湿地污染严重 , 湿地生态系统遭 到破坏 。加上 农业大量使用 化肥农 药 , 造 成湿地水质 日益恶化 , 水生生物 大 量死亡 , 重金属等有 害物质在水生生物体 中聚集 , 水体富 营养 化现象严重等。 这些污水 经过水生和陆生两大生态系统的循环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为了贯彻“ 预防为主” 方针 、 从源头 防 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的一项重要环境行政管理制度 , 与经济
由于洞庭湖湿地在自然地理上属一个湖泊其生态系统结洞庭湖湿地资源开发战略与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与构和功能相近但由于行政区划的界定洞庭湖区被常德益可持续发展密切结合的方法体系它是对洞庭湖湿地开发的重个地级市的19个县市区所分割导致湿地保大政策规划或计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将洞庭湖湿地资源进理开发利用牵涉面广部门多对湿地管理保护和开发利行开发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纳入战略的一种手段通过战用缺乏统筹和科学合理的规划未能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统略一环境影响评价新的战略的循环方式使战略与环境影一管理保护的能力较弱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在湿地保护利用响评价成为一体相互协调补充与完善将洞庭湖湿地开发政和管理方面的目标不同利益不同各行其事严重影响了湿地策的决策建立在科学体系框架中尽可能地将洞庭湖湿地生态的科学管理

洞庭湖研究报告

洞庭湖研究报告

洞庭湖研究报告
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面积约为2万多平方公里,位于湖南省和江苏省交界处。

我校生态学研究小组进行了洞庭湖的调查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洞庭湖的水体质量整体较好。

我们对湖水进行了采样和检测,发现湖水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和氮磷含量等指标均在国家水质标准的允许范围内。

这说明洞庭湖的水体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

其次,洞庭湖的生态系统丰富多样。

我们在湖区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湖区生活着大量的水生植物和动物。

其中,湖区的浮游生物种类较为丰富,包括浮游藻类、浮游动物等。

鱼类的数量也比较多,有不同种类的鱼类在湖中生活和繁殖。

这些生物的存在表明洞庭湖的生态系统相对健全,能够提供多样性的生态服务。

然而,洞庭湖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水污染的问题。

虽然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湖水质量整体较好,但是还存在一些污染物超标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的管理和控制。

其次是湿地退化的问题。

湿地是洞庭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等原因,湿地的面积和质量出现了下降。

最后是物种濒危的问题。

洞庭湖的物种多样性很高,但是也有一些物种濒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综上所述,洞庭湖的研究报告表明湖泊的整体水质较好,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水污染、湿地退化和
物种濒危等。

为了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doc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doc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洞庭湖是我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7块重要湿地之一。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湖泊的面积逐年缩小,湖床不断淤积抬高,导致湿地大范围缩减,地势淤高,湿地功能和生态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为遏制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大幅度减轻洪涝灾害,推动湖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制定相应对策。

控制污染保护湖区水环境洞庭湖为吞吐性湖泊,其水质状况与入湖径流量的大小和水质有很大关系。

一般而言,丰水期水质稍好,平水期次之,枯水期较差。

从采样综合评分来看,营养状况年际变化不显著。

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湖区周边工业尤其化工和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水质恶化趋势日益明显,水体富营养化增强。

为此,要保护和改善洞庭湖区的湿地环境,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防止湖区湿地生态恶化。

必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开展洞庭湖湿地周围污染源的类型、排污途径及其最大排污量的调查,并对其排污种类、时间、范围、总量进行规定和限制,对排污超标部门、企业和单位予以约束和处罚,并限期整改,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

②合理调整产业生产结构,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大的工业企业发展,制定严格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同时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③加快湖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控制生活污水向湖区湿地排放,禁止向湖区水域倾倒垃圾、废渣;④控制湖区船舶流动污染;⑤防治酸雨污染。

退田还湖确保分蓄洪功能由于对洞庭湖区洲滩的大量围垦以及地势低平湿地的过度排水,导致洞庭湖区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同时,来源于“四水”、“三口”的泥沙大量淤积于湖底,湖泊水体萎缩,湿地结构改变,对洪水的调节能力也随之衰退,洪涝灾害连年发生。

为此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对于那些临近江湖,地势低且防洪设施不配套的地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田还湖,实施开发性移民搬迁,将影响行洪调蓄的民垸迁出,恢复和最大限度地维持洞庭湖湿地自然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以提高洞庭湖的调洪蓄洪能力;②应改变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③加强生态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对湘、资、沅、澧四水上游地区实行封山育林,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减少入湖泥沙淤积量;同时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社会条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和农田基本建设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这也是减少泥沙淤积的最根本方法。

湖南沅江市境内南洞庭湖渔业资源保护利用问题的初步研究

湖南沅江市境内南洞庭湖渔业资源保护利用问题的初步研究

物的多样性 、 保护 的必要性 、 利用的现实性 和 渔民解 困的紧迫性 。 因此 , 护和利用好沅江 保 市 区域 内南洞庭湖渔业资源 ,对于生态环境 维护 、 渔业资源开发 、 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南洞 庭 湖作为沅江市重要的 国土资源 ,应该引起 高度关注 , 认清其资源现状 , 寻求保 护利用方 式 , 划发展 目标 , 究措施对 策 , 谋 研 为科学 制
代以后 , 、 、 鲤 鲫 鲶等湖 泊定居性 鱼类 占到 了
8%, “ 6 而 四大家鱼” 占比例不到 1%,0 2 所 0 20 年后仅为 8 %。可见 “ . 6 四大家鱼”等半洄 游 性、 洄游性鱼类资源已严重衰退 。 23渔获个体状况 -
21生 物 区系 组 成 .
渔 紫致富指南 21 0 { 0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 ,位于长 江中下游荆江南岸 ,地跨 湘鄂两省 ,居东经 1 1 4 l。 l 北 纬 2 。 3 0 2 1。 0 ~l3 O , O 0 ~3 。 0 之间, 西南有湘 、 、 、 四水 人湖 , 有长 资 沅 澧 北 江 的藕 池 、 松滋 、 太平 口流入 , 湖水 由北部 的 城陵矶 口流入长江 ,为一典 型的过水性 吞吐 型湖泊 。洞庭 湖水 系的流域面积为 2 .8 43 8万 k 其 中湖南省有 2 .4万 k 。 m, O5 m 现有天然湖
订 “ 二 五 ”渔 业 发 展 规 划 打好 基 础 。2 0 年捕捞量 只有 1 6 . 万 4
吨。 统计数据表明 , 上世纪 9 0年代沅江市境内 南洞庭湖 “ 四大家鱼” 等半洄游性鱼类 占总捕 捞量的 3 %, 、 、 2 鲤 鲫 鲶等湖泊定居性鱼类约 占 6 %,刀鲚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 占 5 9 3 %;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庭湖湿地保护调查调查时间:2014年8月30日调查地点:岳阳市调查方式:网上调查调查人:秦振洋调查目的:近年来,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降低,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我作为一份子,特意对洞庭湖湿地保护做了一系列调查。

内容如下:一、洞庭湖基本情况:洞庭湖通江湖泊总面积2625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

她位居长江中游荆江段南岸,湖南省东北部,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与长江干流直接相沟通的两个通江湖泊之一和唯一与长江干流并联的吞吐型大湖,也是长江中游地区极其重要的分洪沉沙、调蓄滞洪区。

湖区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丰沛且年际变化大等的鲜明特点。

洞庭湖区系指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大河、湖冲积~淤积平原和环湖岗丘及外围低山区。

地跨湘、鄂两省,其中,湖南省境内土地总面积32064平方公里,纯湖区面积15200平方公里(包括洞庭湖天然水域面积2625平方公里),环湖区16864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上,纯湖区范围包括湖南省的常德、益阳、岳阳和长沙4个地级市的19个县(县级市、区),6个国营农场(管理区)。

依其自然利用特征分类,湖区土地可分为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工矿及居民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等八类。

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为耕地、林地和水面。

二、洞庭湖湿地资源及其分布状况洞庭湖属浅水湖泊,按照广义的湿地定义,整个洞庭湖都属于湿地范畴,尤其是西洞庭湖与南洞庭湖区域更是呈现典型的湿地景观。

水涨成湖,水落滩露,湖水消落区约占全湖的50%以上。

湖区共有三种类型的湿地,即浅水水体湿地类型、过水洲滩湿地和渍水低位田。

其中浅水水体类型,包括湖泊、河流、塘堰和渠沟等,面积为38.11万公顷,占湿地面积的44.37%,其中以湖泊水体为主;过水洲滩湿地,以洪水期被淹没、枯水季节出露为特征,面积为11.57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13.50%,包括湖洲、河滩,以湖洲为主;渍水低位田,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引起植物根系层过湿,旱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却适于湿生植物发育繁衍,此类湿地总面积为36.10万公顷,以渍害低位田为主。

由于泥沙淤积严重,洲滩快速发育,湿地向陆地的演变趋势日趋明显。

湖区洲滩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3000公顷。

洞庭湖生物物种种类繁多,生物资源丰富。

常见的水生与湿生高等植物共400余种,区系以禾本科、莎草科、菊科和眼子菜科为主,形成湿生、挺水、浮叶和沉水群落类型,其中荻、芦苇群落发育最好。

湖中现有鱼类计有117种,数量较多的主要有鲤、鲫、鲶、南方大口鲶、瓦氏黄颡鱼、青、草、鲢、鳙、短颌鲚、太湖短吻银鱼、鳡、赤眼鳟、鳤、达氏蛇鮈、细鳞斜颌鲴、鳊、翘嘴红鮊、蒙古红鮊、戴氏红鮊、光泽黄颡鱼、翘嘴鳜、黄鳝和大眼鳜等。

另外,中华鲟、胭脂鱼等为特别稀有种。

湖区辽阔的洲滩是重要的鸟类越冬栖息地,有资料记载以来,已记录到的鸟类共有217种,隶属16目43科,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白鹳、黑鹳、白鹤、白头鹤、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7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灰鹤、天鹅、白琵鹭、白额雁等31种,属国际协约会指定保护的鸟类有59种。

湖中珍稀和濒危的水生动物主要有中华鲟、白鲟、江豚、白暨豚、鲥鱼、胭脂鱼、金钱龟等,其中白暨豚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5种淡水鲸之一,为中国特有,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三、洞庭湖湿地的重要地位:洞庭湖湿地对我省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均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是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优良生境。

洞庭湖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淡水河流湖泊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在国际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

其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为湿地野生动植物、尤其是珍稀水禽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是水生生物的物种基因库,以及众多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和越冬的场所,是中国乃至亚洲较大的鸟类越冬地之一。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于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时首批指定的7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南洞庭湖、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等14处自然保护区于2001年分别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是巨大的天然调节库。

即通过湖泊调蓄,对调节长江及四水泾流和防洪减灾发挥着重要作用。

洞庭湖水体容量为167亿立方米[1],年径流量为3126亿立方米,平均每18天湖水就更换一次。

在分流长江下荆江洪峰流量、削减入湖洪峰流量和减轻长江下游洪水威胁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

在夏季洪水季节,可分流长江下荆江洪峰30%的流量和削减入湖洪峰30-40%的流量,同时,也接受来自“四水”的洪水,形成了一个天然洪水调蓄、控制系统,维系着湖区及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的防洪安全和江湖水域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

因此,洞庭湖的生态安全保障作用无可替代,它的安危被称为湖南的生命线。

3、是重要的商品粮和渔业生产基地。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5%的洞庭湖区有人口1008万,粮田1000万亩,粮食、油料和棉花等产量分别占全省的35%、50%和86%,国民生产总产值约占全省的30%。

洞庭湖湿地经济价值总量巨大,是全国九大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在湖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她还承担长江经济带中联接东西的重要角色,具有重要经济区的连带功能,可促进相关地区,特别是其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洞庭湖湿地保护成效为加强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自八十年代以来,湖南省在洞庭湖区分别建立了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等4个自然保护区,它们基本涵盖了洞庭湖大部分湿地区域。

保护区的建立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对促进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洞庭湖湿地资源,拯救濒危物种,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在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洞庭湖湿地进行了有效地保护。

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在“爱鸟周”、“世界湿地日”等重点时期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并在长沙和西洞庭湖投资近500万元建立了两处湿地宣教中心。

二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完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先后划建了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横岭湖等4处以湿地、水禽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保护区总面积达3360平方公里。

分别在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湿地研究中心和湿地监测中心。

三是开展了以洞庭湖为重点的全省湿地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科学有效保护湿地资源。

从1997年到2001年投入1200万元完成全省湿地资源的外业调查工作,建立了湿地资源数据库。

先后编制了《湖南省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洞庭湖“4350”工程湿地恢复工程规划》、《洞庭湖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南洞庭湖湿地恢复工程总体规划》和《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和《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总体规划》等。

开展了洞庭湖湿地资源监测和冬候鸟资源调查监测工作。

四是加强了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湿地资源。

先后邀请省人大、省政协和法制部门多次开展湿地保护立法调研,并于2005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了《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五是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重点整治了破坏湿地鸟类资源的活动,近3年来,由全省森林公安和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开展的“猎狐行动”“春雷行动”和“严控”联合行动,查处野生动物案件1829起,处理违法人员2020人,收缴各类野生动物17.7万只(头),涉案价值2000多万元,其中涉及湿地资源保护的案件就达30%。

特别是去年12月16日-25日针对湿地资源破坏严重,非法猎捕鸟类猖獗的情况,我们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候鸟行动”,全省共出动森林公安和保护执法人员7530人次,查处非法猎捕鸟类和破坏湿地案件369起,收缴非法猎捕和经营鸟类32295只,重点整治了破坏湿地鸟类资源的行为,六是积极实施生态工程,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改善湿地生态系统质量。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在洞庭湖上游及周边地区先后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在洞庭湖区实施了“洞庭湖生态造林德国政府援助项目”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工程覆盖洞庭湖上游的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上述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已完成投入50多亿元,2006年又启动了“洞庭湖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计划投入5500余万元。

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央的部署,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实施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强化污染控制等措施,加大了洞庭湖湿地治理的力度,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通过退田还湖,恢复洞庭湖天然湿地550平方公里。

七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目前正在洞庭湖几个保护区实施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GEF项目,由全球环境基金(GEF)提供无偿援助资金200万美元,对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3个自然保护区开展技术和设备援助。

此外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也提供了近1000万元在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进行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的试点项目,在西洞庭湖青山垸开展了退田还湖垸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试点示范工作。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助下,完成了与芬兰森林公园局合作编制的洞庭湖湿地恢复计划。

五、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洞庭湖湿地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作用下,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降低,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主要原因有:1、历史上的毁林开荒、森林过伐、围湖造田、湖泊周边地区和蓄洪区的开发,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和分洪区调蓄能力下降。

洪涝灾害的治理陷入“堤坝越险越加,越加越险”的怪圈,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淤积,河床抬高改道、湖泊面积减少容量减低,导致江河湖泊对洪水的调控能力下降。

2、拦河筑坝,水系的天然联系被切断,阻碍了鱼类洄游通道;竭泽而鱼,过度捕捞和乱捕滥猎,湿地开发利用,加之污染严重,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服务功能降低。

洞庭湖地区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形成了较稳定的水系和湿地生态系统,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形成了最为丰富的湿地和沼泽森林区,我国特有物种如华南虎、扬子鳄、麋鹿、朱鹮、大天鹅、白暨豚等多种陆生和水生野生动物在洞庭湖都曾有分布,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湿地资源锐减、质量下降。

如原分布于洞庭湖的上述代表物种基本灭绝,白鹤、中华鲟、江豚等物种濒临灭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