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_用心灵接触自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第2课 用心灵接触自然-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2课 用心灵接触自然-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2课用心灵接触自然-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学会运用比例关系解决绘画中的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1. 自然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教师可在课堂上介绍自然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和变化,例如: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互相依存等等。

2. 运用比例关系解决绘画中的问题教师可通过绘画作品的比例让学生了解比例关系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通过比例关系解决画面构图和细节上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外观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介绍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可在课前准备相关的艺术作品、图片和视频资料,用来辅助教学。

2. 导入新知教师可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在课堂上探讨自然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各种生物的变化。

3. 拓展知识教师可通过讲解绘画作品的比例关系,让学生了解比例关系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通过比例关系解决画面构图和细节上的问题。

4. 练习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通过观察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外观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指导学生运用比例关系进行画面设计。

5. 总结归纳教师可在课堂上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指导学生完成相关作业。

四、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绘画作品,评价其绘画技巧和表现能力。

2.考察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课堂测试或作业测评。

五、教学小结本节课主要围绕自然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运用比例关系解决绘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艺术的感性认知能力以及观察和表现能力,为其之后的艺术学习和生活实践奠定基础。

初二美术用心灵接触自然树木的变化教案

初二美术用心灵接触自然树木的变化教案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秋季美景视频,由景入情,引出课题。
二.新授:
1.欣赏达·芬奇《与西斯图合作的树的习作》,分析树的结构,学生用所学知识跟着教学视频,尝试完成树的单色速写。
2.从形态的变化、色彩的变化、绘画工具的变化、视角的变化和风格的变化等五个方面,分析绘画作品中树的表现形式的多种变化,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以树为主的风景画。
3.视频播放以树为主风景画的铅笔淡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可以变化画面场景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三.作业布置:建议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走出家门,完成秋日美景的写生。
四.小结拓展: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景,关注自然的变化,做一个有心人,你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平时用心去观察树木枝叶的细节,你会发现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个性,秋季正是写生好时节,我们既可以在家中描绘窗外的自然景色,也可以带上纸笔出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美景,近距离的感受大自然给与人类的馈赠,等返回学校课堂,将作品带到班级,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自己写生的心得体会吧。
用心灵接触自然——树木的变化
年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八册第2课(苏教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复备区
教学目标
1.欣赏不同表现方法对以树为主自然风景的塑造,多视角欣赏感受树的造型、色彩之美,了解树的基本结构。
2.学习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来表现技法,能大胆地运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树为主的风景画。
3.感受不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节不同树木的美,体会不同风格风景画艺术的特征和艺术感染力,提高审
美情趣,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赏析和感受,了解掌握树的基本结构,学习用不同绘画工具表现。

最新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用心灵接触自然》word教案

最新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用心灵接触自然》word教案

用心灵接触自然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单元。

应和着季节得变化让学生接触自然、走进自然、投入自然,以春天得季节为契机,让学生感受自然和生活得美,并比较四季得变换和每个季节带来得乐趣。

春天五彩缤纷、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总是给人以无限美好得遐想。

夏天绿意澎湃、清水碧波、骄阳狂放,让人充分感受生命得热情。

秋天天高气爽、细雨清凉、硕果累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丰收得喜悦和成功得辉煌。

冬天,白雪皑皑,如梦如幻,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生活得安详……通过树木得变化组织引导学生用多角度进行观察,走进山林、原野,寻找和发现、感悟自然界得美,并利用画笔和一切可以利用得美术表达工具,涂抹自己心目中对季节得感受、表现自己得感受、表达自己热爱自然地情感,培养学生得美术审美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和生活得热爱,丰富他们五彩得精神世界。

本课接触到一些画家和世界绘画大师表达自然界得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会他们得绘画方法和手段,体会他们所要表达得思想内容和内心情感,进一步提高自己得艺术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表现得手法以绘画为主,兼可运用其他得辅助材料。

绘画所采用得具体方法和工具也应由学生自行选择,炭笔、水彩、水粉、油画、水墨等等,鼓励学生尝试相互配合使用,尽情表现自己得观感。

一、教学路径欣赏——欣赏大师笔下表达自然界得作品,观察和体会他们得绘画方法和手段,体会他们所要表达得思想内容和内心情感。

探究——探究风景构图得基本方式。

学会运用取景框对风景进行取舍。

学习——学习树得基本写生方式,并能在写生中加以运用。

实践——欣赏经典作品,分析其表现手法,借助图片、视频或直接走进大自然,用线条和色彩,记录自己喜欢得风景,抒发自己美好得情怀。

交流——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提高对美术作品得审美能力。

二、课时建议本课建议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欣赏了解风景画,学习风景画得构图方法和树得画法。

第二课时走进大自然,尝试写生,借景抒情。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自然得观察,发现自然界丰富得色彩,感受季节美。

《用心灵接触自然》教案

《用心灵接触自然》教案

第二课用心灵接触自然江心实验学校余阳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描绘的主题是以花草树木为主的自然风景,涉及速写、素描、油画、水粉、水墨等多种绘画工具和表现方法,画种和工具的罗列,是为了展现不同的绘画种类和自然风光的变化之美,学习绘画风景,可以让我们表现自然的美。

本课教学内容是第一课时欣赏了解风景画,学习风景画的取景构图方法和风景画的画法。

学情分析:对于初中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如何欣赏、分析、塑造美术作品,他们还没有确切的认识,应利用多方面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欣赏大师作品,了解经典作品,并学会取舍性临摹,提高学生的审美、动手创造能力,为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形成全面的感悟、认知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自然风景的观察,发现自然界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

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欣赏,对风景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产生一定的认识。

欣赏不同表现方法对自然风景的塑造,学习风景画的构图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欣赏、讨论、观察、感受、叙说,借鉴大师和画家的手法和表现语言,尝试用油画棒、彩铅等工具表达,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研究,掌握一定的风景绘画技能和技巧。

能大胆地运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以树为主的风景,并合作展示。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感受风景画表现的艺术美,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名画家的风景画作,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意趣。

感受大自然风光的变化及表现之美。

教学重点:自然风景画的构图方法。

通过欣赏和感受,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界的美,抒发对自然界的热爱。

教学难点:风景画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

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审美自然界,体悟画家作品中对光、色、树木的姿态、季节的转换的反映,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理解的自然。

教学准备教具:收集以花草树木为主的风景画图片、多媒体课件、纸张、颜料等。

(课本、花草树木盆景、作品展示所需夹子、麻绳、吸铁石、架子等用具、学生拼图构图展示时的风景剪纸、板书)学具:收集以花草树木为主的风景画图片、纸张、颜料、毛笔等绘画写生工具。

八年级-用心灵接触自然-大坞中学-苗富远

八年级-用心灵接触自然-大坞中学-苗富远

(1)画面中有哪些自然风景?
(2)透视运用如何?有无光影及明暗色彩的变化?(3)给观者什么样的情感?
师小结:西方绘画语言的区别。

4.对比分析:图一、图二、图三这几幅画的作画时间有什
图二《古道夕阳》
图三《山口》
师:对大自然,画家又是如何表现的。

(1)《林间小道》:油画,细致的表现了宁静的乡村、错落的行道树、多变的云层,严谨的焦点透视让观者身临其境。

(2)《古道夕阳》:彩色铅笔,夕阳下,小路载着树影消失在远方,意境优美。

进一步阐述,透过窗户看外面,常见的视角,独特的构思,学校亲切的自然情感,一扇窗看到的景色,其实就是一幅画面。

欣赏课本《眺望窗外》
马克·夏加尔
他的风格兼有老练和童稚,并将真实与梦幻融合在色彩的构成中。

实践操作:面对教室中的一扇窗户,描绘窗外的自然景色(突出色彩与季节的关系)。

作业要求:(1)在素描纸上,采用合适的构图形式,除了表现室外的自然景色,也可添加一点室内的静物。

(2)大胆创新,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思想和表现方法。

尽情表现自己的观感。

从古到今,人对自然都是怀着爱慕向往之心的,画家常用
他们的画笔尽情的描绘自然,所以,我们在欣赏中要学会
描绘自然,在描绘中还要学会保护自然,这样我们在自然
的怀抱中才能看到一个明亮的天空。

欣赏风景画.。

从心底接触自然
一、四季的色彩
夏()三、中西方比较区别:。

八年级《用心灵接触自然》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八年级《用心灵接触自然》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一棵树的画法就涵盖了风景画的空间透视、虚实变化、疏密对比等知识,以点带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技能技法的知识。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作业要求:用铅笔临摹P8、9中的任意一棵树,最后可用淡彩渲染。
教师指导,提出注意点,如:
⑴ 和树木的生长一样,先画枝干,再画树叶。
⑵ 注意观察树枝的姿态,线条要优美有弹性,不要太生硬。
3、情感领域:通过欣赏与评价,感受风景画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对自然的接触,增强学生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创新领域:通过观察与感悟,让学生在理解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尝试大胆的运用各种美术语言对风景进行创作,创造出各自不同的风景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在学习了风景画的技法和大师的表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的活动,能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的美,抒发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通过对画作的欣赏,对风景画多样的表现方式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感受不同季节的美,发现自然界五彩缤纷的色彩。
2、技能领域:通过欣赏、讨论、观察、感受等,了解风景画的绘画手法与表现语言,让学生尝试通过画笔等工具来表现眼前的美景,互相学习、研究,掌握一定的风景画技法。
⑷ 《山口》:水彩,炎炎夏日,清新的山道入口给人以几许凉意。
师:这几幅画的作画时间有什么不同,会给画面带来什么影响?
生:《林间小道》表现的是午后,阳光穿透过云层依然强烈,画面明暗对比较强;《古道夕阳》是傍晚时分,影子拉得很长;《山口》感觉是夏天的早晨,空气还比较湿润,色彩明快。
师:朝暮的明暗变化对绘画的明暗色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四季的更替在表现景色时又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点评:你们的作品真棒!明暗、虚实等都表现的很好,有的还要注意疏密的变化。

用心灵接触自然

用心灵接触自然

《用心灵接触自然》教学设计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上册张亚丽【教材分析】本节课取自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上册《用心灵接触自然》第一课时。

本课描绘的主题是以树木为主的自然风景,涉及油画、水粉、水墨等多种绘画工具和表现方法,画种和工具的罗列,是为了展现不同的绘画种类和自然风光的变化之美,学习绘画风景,可以让我们表现自然的美。

《用心灵接触自然》可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引领学生感受大自然风景的世界,聚焦大自然的丰富面纱。

通过观察与尝试了解树木的基本表达特性。

第二课时建立于第一课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写生。

在自然中感受美,提炼美,表现美!【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色彩和造型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早在孩提时他们就深深扎根在幼小的心田。

在生活经验中孩子们建立了对大自然的种种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又是朦胧的、感性的,难以捉摸,为了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将似曾相识、似懂非懂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论知识,必须架构起艺术理论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立体地感知大自然多方面的特点,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活动的参与热情。

无疑利用通感体验学习,是最佳方式。

教学环节流程为:激趣导学、明确目标——设疑导思、探究悟理——实践巩固、创作提升——总结归纳、当堂评价——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课堂层层推进,围绕“导”,使学生自觉地将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能应用色彩进行创意设计,表达情感。

学法方面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情表达情感,学会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教学内容流程为:自主探究大自然的独特个性——有效深入展开探究(听形象、赏色彩、感受丰富)——当堂训练,探索尝试树木的(情绪)表达——多维评测,总结归纳。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利用不同感官感受自然之美,了解自然风景中的变化法则和表现方式。

2.技能目标:学习自然风景画的构图、构成和表现技法,来表达情感。

3.情感目标:感受自然风景的美,体会风景画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感染力。

八年级美术第二课用心灵接触自然

八年级美术第二课用心灵接触自然
3、树木特征(举例)a、柳树(线条是比较柔软的、下垂,柳叶是窄长的,随风飘荡,姿态优美。)b、梧桐(叶子大,树干光滑。)c、雪松(锥状树,枝叶从上方向下方伸展。)d、棕榈(叶子象扇子。)4、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树木的热爱。(根据自己的创作思路,给自己的“树”起个名子吧!如:多姿多彩的树、静静的树、古老的榕树、飘扬的柳树茂密高耸的大树、被狂风吹斜的树、灌木丛茂密的矮树、雪地里的松树等。)
第2课用心灵接触自然
编写人:盛晓玲审核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
(1)观察树木的自然美,体验树木造型的艺术美。(2)初步认识树木的生长规律及其外形特征与结构。(3)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表现树木的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树木造型的艺术美以及树木的画法。教学难点:树木的画法。
【学习过程】两课时
二、导学释疑
阐述树木的结构形态(结合学生课前在校园中对树木的观察)1、结构形态:树干、树枝、树叶、(树根)2、图片:(1)“冬天的落叶树”(2)“树干”树干—粗细、曲直、俯仰(3)“树叶”树叶—大小、宽窄、疏密。
三、巩固提升
以线造型“松树”为例,学习树木的画法。
1、欣赏图片:(1)“迎客松”在绝壁上依势生长,刚毅挺拔,造型奇特。好似热情的主人,伸出双臂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2)“大雪压青松”以陈毅的诗“青松”渲染学生——师生一同朗诵这首诗。以松树的刚强挺拔、傲雪凌霜、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教育学生。2、板画示范:松树松树:皮如鳞状、叶如针状,这是松树区别于其它树的最大特征。(线条虚实相应,树干要挺,即使是弯曲的枝干也要有力量。枝干曲直多变,给人以卷曲如铁似的苍劲。叶的形状象针,聚集于一点,呈扇子形,互相穿插,给人以乱中有序之感。)
四、课堂小结
五、检测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单位:
课时课题:第二课用心灵接触自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星期 2 ,第 2节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体会从不同角度感受自然之美,了解自然风景的表现方式,初步了解构图法则。

2.能力目标
学习自然风景画的构图,初步学会取景构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自然风景的美,体会风景画的技术特征和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自然风景中的表现方式,初步了解构图法则。

教学难点:学习自然风景画的构图、初步学会取景构图
三、教学准备
风景画、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多媒体播放自制《醉美山亭》视频,学生欣赏,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感受一幅美景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美感。

除了用相机记录美景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还可以用什么
样的方式去记录?如何记录?引出本课课题——《用心灵接触自然》。

多媒体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你见过自然风景画吗?你认为什么是自然风景画?自然风景画的题材有哪些?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自然风景画的取材广泛,为下一课时的创作学习打好理论基础。


(三)合作探究
在一幅自然风景画中除了自然景物固有的颜色,画家还会融入自己的情感运用不同的表现工具,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去抒发感情。

下面让我们一同欣赏大师的优秀作品,在欣赏的同时教师指点学生从绘画工具的运用,绘画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去欣赏去观察作品。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一:风景画的表现手段有哪些?
探究二:通过欣赏大师们的作品你能总结出风景画中对风景的表现主要有哪些方式吗?
(1)注重用_______描绘自然
(2)注重用_______描绘自然
构图
什么是构图?学生思考回答完后老师完善答案。

构图是围绕创作意图组织画面元素的过程。

注意事项:构图时要注意确定一个主题描绘对象,注意主次虚实关系。

(设计意图:本节课为八年级美术造型表现第一课。

从本节课开始学生要重点理解并初步掌握构图技巧,以便为第二课时的风景画创作及第三四课的绘画创作打好绘画的理论基础。


构图常用以下几种方式
均衡式:均衡式构图,给人以宁静和平稳感,但又没有绝对对称的那种呆板无生气。

水平式:采用这种构图,常能给人以一种平静、舒坦的感觉,用于表现自然风光,则更能使景色显得辽阔、浩瀚
垂直式:垂直式构图主要是用在高山、建筑物、瀑布等景物上。

它的整个画面主要由垂直线条组成,能将被画景物表现得巍峨高大和富有气势。

S形式:和其它构图方式相比,S形式构图的线条最美,感染力最强,用曲线式构图可以渲染景物,使其更加美丽动人
三角形式:采用正三角形构图,除了画面上给人以坚强、镇静的感觉外,在表现力上也具有很好的烘托效果
满构图:这种构图给人以饱满、均衡、活泼、完整的感觉
学生结合简单的草图进一步理解掌握构图形式
小试牛刀:这些画分别用的什么构图形式
1. ___
2. ___
3. ___
4. ___
5. ___
6. ___
(设计意图:学生刚刚脑海中已经初步理解构图的形式,随堂练习能够让学生更加熟练理解并掌握构图的形式。


如何避免常见的构图错误
师生分析风景画中的不当之处并解决如何避免构图错误
•(1)缺乏主题。

主题要明确,主次分明
•(2)避免同型的两个物体:如形状、线条、大小等。

它们相互争夺、相互冲突
(3)避免将人群动物等分作偶数。

万一要描绘两个,也应从形
体、大小及位置上做精心安排。

注意三幅图的对比在对比中理解构图
(4)不要将物体向画面外倾----总是将它们向里倾。

水平线和垂直
线时最好别让它们与画框平行。

图一图二图三
图一:设不好。

电线杆倾向画面外的方向
图1图3不正确。

由于动态相
似、大小相似,两只
鹿相互争夺,而导致
注意力分散。

较好。

两只鹿有着不
同的形态,不同的位
置。

第三只鹿加到背景后,
画面变得生动、和谐
图2
图二:不好。

电线杆与画框平行了。

缺乏线条变化,画面缺少灵动性。

图三:较好,电线杆向里倾斜。

这样有利于将观者的视线维持在画面当中。

取景框
自然界中往往场景很大我们描绘景物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构图取舍。

如何在自然中取景绘画呢?
1、取景框可根据我们主题的形态确定横向构图还是竖向构图
发散思维:我们为什么一般要长方形构图呢?
2、手势外出取景没有取景框我们可以依赖我们的双手进行取
景。

学生用手指做出取景框手势,通过手势观察教室内的场景。

窗户看起来像是很有趣的取景框。

透过取景框观察要表现的风景范围。

课下尝试用厚纸做一个取景框,观察窗外的风景。

(四)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直尺和记号笔在老师所发的图片中用记号笔练习构图。

教师巡回指导。

师生共同点评优秀作业。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取景框”
学生欣赏我国园林艺术中运用各种形状的窗,雕花楼空的门来形成天然的取景框,我们透过它们更能欣赏到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博大精深。

用心灵接触自然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学生第一次接触西方风景画对风景画的创作有浓厚的兴趣,但却不会正确描绘出自然风景。

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欣赏大师的作品中体会创作法则。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对构图法则有了一定的了解。

用心灵接触自然效果分析
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观看家乡美丽风景视频引入课题,创设情景,首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感性了解。

课堂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交流讨论问题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美术课的奇妙,萌发出渴望亲近自然、进一步学习创造美的愿望和情感,感受到美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创作作品打开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基本实现了激发最大多数学生远景动机的作用。

本课试图改进学生的学生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在课堂过程中采用了1.精彩的引入,吸引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2.给学生动脑思考看图讨论交流的环节,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本节课,还有的精彩之处在于1.由精彩的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效果好,让学生感受到美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受到美术对世界影响的普遍和深远。

2.增强直观的体验,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美术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学科。

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达到了原先预设的各项目标。

用心灵接触自然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描绘的主题是以树木为主的自然风景,涉及油画、水粉、水墨等多种绘画工具和表现方法,画种和工具的罗列,是为了展现不同的绘画种类和自然风光的变化之美,学习绘画风景,可以让我们表现自然的美。

本节课以自然风景的构图、构成为主线,赏析和了解自然风景画中的风格和一般绘画法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