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作业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作业
人教吉林 八年级上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习题链接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显示
1 见习题 2 见习题 3 见习题 4 见习题
5 见习题 6 见习题 7 见习题
名著导读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__行__漫__记__》,作者是 _埃__德__加__·_斯__诺___,题目中的“红星”象征着 _中__国__共__产__党__及__其__领__导__的__红__色__革__命_____。
(2)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迪?
示例:《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虽然身处和平年 代,但不能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 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 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返回
7.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完成下列小题。 (1)“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
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 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 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 在大自然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返回
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B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2)“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门前,
图一
图二
(1)[立德树人·长征精神]在《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活动中,学
习委员找来上面的两幅画,要求大家选择其中的一幅作为
底本,为该书的阅读分享会创作宣传海报。请你也来参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并填好推荐表。
图片 事件 及介绍
理由
推荐表
示例一:图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作业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作业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作业答案第一次作业一、填空:1.情感2.细读语言写法3.多读多写4.知识分子5.故事新编6.冯文炳7.时代性8. 满族北京市民衰败二、人物所属作品:1.《正红旗下》2.《倾城之恋》3.《在酒楼上》4.《李有才板话》5.《边城》6.《铸剑》7.《倾城之恋》8.《子夜》9.《子夜》10.《骆驼祥子》三、写梗概:(一)写出老舍《正红旗下》梗概:1899年,光绪二十四年腊月,一个婴孩呱呱坠地,他就是这大清王朝残灯末庙屈辱历史的见证人老舍先生。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风腐化,旗人们的生活也日见窘迫。

庚子年间,随着义和团的到来,老北京顺民们看似平静的生活陡起波澜,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更让他们百思不解、颜面扫地:八国联军炮轰京城,太后西逃,北京陷落,高官百姓们的尊严轰然倒地,官军和团民围攻东交民巷,旗兵们尽了职责,报国寺的老方丈也带着满腔的怨恨走进了熊熊烈火……面对这破碎的河山,残存的家园,经受了劫掠的老北京只能将这段历史永远地铭记在心。

(二)《呼兰河传》故事梗概:1.《呼兰河传》是一篇回忆体的小说,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

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童年的不同视角,都市与乡村的不同情境之间。

2.作品中儿童视角下的世界:有儿童眼睛里的后花园,“我跟祖父学诗”的镀铬反应与理解等等;充满童趣的欢乐和纯真之美。

同时又有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在叙述中时隐时现的寂寞感和孤独感,构成了小说的潜流,与充满童趣的欢乐和纯真之美形成鲜明对照。

四、阅读《铸剑》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博”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

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提示:①作品写了“铸剑开炉”、“以头相博”,而“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作业练习题目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作业练习题目

必修四《莎士比亚》
《谈美》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 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的四部喜剧作品,分别是: 《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 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 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 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 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 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 自己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 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 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迪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 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 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 劳迪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 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 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2.简述《家》中一个令你悲痛的故事。
3.简述觉慧反抗的一个故事。
必修三《高老头》
《红楼梦》
《红楼梦》的语言值得称道。试从书中找出你最喜 欢的一两段细细品味。
1.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 孤僻的(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2.【红楼梦】中远嫁他方,精明能干,治家有方的人物是(探春)。【玉带 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说的是(林黛玉)、(薛宝钗)。
1.《堂•吉诃德》中的堂•吉诃德做了许多荒唐的事,请你
叙述其中的一件。
2.说明堂•吉诃德的性格特征。
《老人与海》 简要分析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地亚哥的 精神内涵。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分层作业)-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分层作业)-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分层作业1.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

文段一:“贤弟,你听我说,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总以文章学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

……只要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

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

古语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sù,书中自有颜如玉。

”文段二:“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

我看你在孝悌.上用心,极是难得,却又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得顺利些,就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来,改变了小时的心事。

我死之后,你一满了服,就急急的要寻一头亲事,总要穷人家的儿女,万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

”(摘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奉.事()千钟sù()孝悌.()(2)明清科举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片段一提到的“举人”和“进士”分别通过的是()A.院试和乡试B.乡试和会试C.乡试和殿试D.会试和殿试(3)这两段文字分别是和对匡超人的教导。

(4)匡超人并没有听取文段二中人物的教导,而是走向了虚伪狡诈、自私冷漠。

请结合原著,简要列举一例。

【答案】(1)fèng 粟tì (2)C(3)马二先生匡太公(意思对即可)(4)示例:如曾经有恩于他的朋友潘三身陷牢狱,他却找借口拒绝探视,“自己替朝廷办事要严明赏罚”“怕被上司知道自己进监探视而成为一生官场之玷”。

(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奉事,fènɡ shì,侍候,侍奉。

千钟粟,qiān zhōng sù,形容粟粮之多。

孝悌,xiào t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举人,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故选C。

(3)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分层作业一、单选题1.1935年6月红军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 )却以种种借口延误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并以改组党中央和红军总部相要挟。

A.张国焘 B.王明 C.博古 D.林彪2.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主力飞夺( ),越过了被敌人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A.泸定桥 B.赵州桥 C.卢沟桥 D.风雨桥3.红军长征时经过大凉山彝族地区时,根据党的民族政策,与当地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将领是( )。

A.朱德 B.彭德怀 C.刘伯承 D.陈毅4.1935年1月至3月,毛泽东等指挥的(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成为我军战史上的光辉典范。

A.四渡赤水 B.湘江之战 C.娄山关之战 D.乌江之战5.“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是毛泽东在哪个战役时作的词( )。

A.四渡赤水 B.湘江之战 C.娄山关之战 D.乌江之战6.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 )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

A.一 B.二 C.四 D.二十五二、填空题7.在《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年届不惑的(人名)。

《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等章节,不仅呈现了他的成长历史,也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我还读到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他是党的创建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 (人名)。

8.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发生的背景、发生的原因。

他判断由于的宣传和行动,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与个人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9.班级从《红星照耀中国》的艺术特色的角度推介作品,请你用表格梳理。

艺术特色内容举例归纳小结人物个性鲜明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罗,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作业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作业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2分合计40分1. 答案:C2. 答案:A3. 答案:D4. 答案:C5. 答案:D6. 答案:D7. 答案:C8. 答案:A9. 答案:A10. 答案:B11. 答案:C12. 答案:D13. 答案:C14. 答案:C15. 答案:A16. 答案:D17. 答案:C18. 答案:D19. 答案:B20. 答案:B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2分合计40分〔总分40.00〕1.“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此语出自〔2.00分〕A. 叶公超之口B. 胡适之口C. 梁启超之口D. 陈通伯之口2.《阿长与<山海经>》选自〔2.00分〕A. 《朝花夕拾》B. 《呐喊》C. 《彷徨》D. 《故事新编》3.周作人《鬼的生长》创作于〔2.00分〕A. 民国廿五年四月B. 民国廿四年四月C. 民国廿二年四月D. 民国廿三年四月4.鲁迅的《灯下漫笔》创作于〔2.00分〕A. 一九二二年四月二十九日B. 一九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C.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D. 一九二四年四月二十九日5.鲁迅《野草》的体裁是〔2.00分〕A. 散文诗B. 短篇散文集C. 散文诗集D. 散文集6.周作人《苦雨》的创作地是〔2.00分〕A. 上海B. 杭州C. 广州D. 北平周作人《水里的东西》创作于〔2.00分〕A. 民国十七年五月B. 民国十八年五月C. 民国十九年五月D. 民国十六年五月8.周作人被称为“文抄公体〞的作品是〔2.00分〕A. 《鬼的生长》B. 《苦雨》C. 《女吊》D. 《金鱼》9.“文学上永久有两种潮流,言志与载道。

〞此语出自〔2.00分〕A. 《金鱼》B. 《女吊》C. 《水里的东西》D. 《苦雨》10.鲁迅的《腊叶》创作于〔2.00分〕A. 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六日B.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六日C. 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六日D. 一九二八年二月二十六日11.“我觉得天下文章共有两种,一种是有题目的,一种是没有题目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网上作业(100%)作业1单选:1、“棋王”王一生的身份是什么?“知青”2、面对废墟,作者既不绝望,也不超脱,这是哪一个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北岛《古寺》3、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展示了普通人对温情生活的渴望以及()的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心情。

承担历史责任4、昌耀《凶年逸稿》的“凶年”指的是精神饥馑的动乱年代5、史铁生《我与地坛》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是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6、()展现了对“女性”角色的疏离与认同的纠葛。

翟永明《母亲》7、北岛《古寺》充满复杂的象征,诗歌中的“古寺”给人的感觉是()。

废墟8、老舍《茶馆》的老板是()。

王利发9、《李有才板话》中,“打虎”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改选村长10、《棋王》通过“棋道”寄寓了什么思想?道家思想判断题1、王安忆《纪实和虚构》虚构了自己的家族历史。

对2、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写作特色之一是采用倾诉的语气对3、王安忆《纪实和虚构》谈到了自己创作的经验和意图对4、曹禺《茶馆》中,“茶馆”的墙上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对5、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中,李有才不是主要人物,但是他编的快板歌谣却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对6、汪曾祺《故里三陈》中,陈四因为演出受辱,被迫从事泥瓦匠的工作。

错7、“棋王”王一生解释“吃”和“馋”的关系,认为“吃”就是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馋”则是一种贪欲。

对8、昌耀《凶年逸稿》体现了作者对特定时代精神危机的控诉。

错9、汪曾祺《午门忆旧》的“旧”是指故交,故人。

错10、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人物众多,但主要人物就是李有才。

错多选题1、下面哪些话语出自《我与地坛》?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2、下面哪些句子出自北岛《古寺》?乌龟在泥土中复活/托着沉重的秘密,爬出门坎荒草一年一度/生长,那么漠然3、老舍《茶馆》(选场)涉及众多的人物,按照事件,可以分为那几组?秦仲义为首的一组,宣扬实业报国黄胖子为首的调停组刘麻子为首的一组,核心事件是买卖人口4、下面哪些句子出自海子《麦地与诗人》?一种愿望/一种善良/你无力偿还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5、《陈四》在写作上体现了汪曾祺什么风格特征?追求文化底蕴情节淡化气氛即人物6、下面的描述,哪些符合刘亮程《寒风吹彻》的内容?借寒风和冬天,写出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性感悟全文以回忆事件来结构全文双关使用“雪”、“寒冷”、“冬天”等词语7、贾平凹《商州又录》有什么特色?通过视点转换或者无主体句式营造不同的透视效果片段式的意境以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8、汪曾祺《午门忆旧》写了哪些“旧”事物?对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及其传说的介绍午门的作用五凤楼改为历史博物馆9、下面哪些能概括陈小手的人生?是一名接生大夫活人无数被团长打死了10、《纪实和虚构》的“元小说”特征有哪些?时刻提醒读者自己正在虚构一个作品是关于小说“叙述的叙述”大量介绍自己创作小说的手法、构思过程主观题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使用歌谣(快板)的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答:赵树理曾将一些新文学作品读给他的父亲和农民朋友们听但却遭受冷落,他从中悟到农民喜欢的还是民间那些传统的文艺形式和通俗的语言文字。

国开作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考作业(1)52参考(含答案)

国开作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考作业(1)52参考(含答案)

题目:《在酒楼上》选自鲁迅的小说集()。

选项A:《故事新编》
选项B:《彷徨》
选项C:《朝花夕拾》
选项D:《呐喊》
答案:《彷徨》
题目:废名小说《菱荡》几乎没有故事,一切依赖()组织。

选项A:情节
选项B:意识流
选项C:情境
选项D:人物
答案:情境
题目:《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中两个小孩子是()。

选项A:纯和细竹
选项B:小林和琴子
选项C:纯和慈
选项D:细竹和琴子
答案:纯和慈
题目:()是废名在抗战后写的长篇,此时作者已宣称不写小说,碍于约稿而写。

选项A:《河上柳》
选项B:《莫须有先生传》
选项C:《桥》
选项D:《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答案:《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题目:“这里面有一位金融界的大亨,又有一位工业界的巨头;——这小客厅就是中国社会的缩影。

”说这话的是《子夜》中的()。

选项A:张素素
选项B:范博文
选项C:李玉亭
选项D:杜学诗
答案:李玉亭
题目:《子夜》中吴老太爷死在()。

选项A:小火轮上
选项B:雪铁龙汽车里
选项C:路上
选项D:吴宅
答案:吴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学理论张丛苏20152112007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费孝通先生,字彝江。

祖籍江苏吴江。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曾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青黎奖章.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

费先生虽然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但是他心中并没有因为接受了西方的思想二完全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乡土中国的情结,怎么能够写出《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这本书讲的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

费先生作者主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

虽然文中出现一些生涩难懂的名词,如“差序格局”、“团体格局”,但作者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事例来说明乡土社会的本质。

结合自己经历过的一些小事
或者老百姓间很平常的小事,来说明“土”是中国百姓的性格,如“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

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作者还引用儒家传统思想的观点,来阐述乡土社会的“礼治”。

而且还进行中西方观念对比,使读者对乡土社会的内容更加了解。

个人觉得费先生最终想告诉我们的是:乡土中国的情结是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底,是一种普遍的民族心理体验。

我们应当承认这种情结是传统文化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集体意识存在。

这种普遍的民族心理并不会因为少数人的意识缺失和丢弃从而不复存在,而是将一直通过民族的血脉传承下去。

费先生在“男女有别”一章中讲到:“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但是乡土社会中结义性的组织,“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亲密结合,多少表示了感情方向走入同性关系的一层里的程度已经并不很浅。

”这段让我想起一篇小说,讲的是一女子去庙里拜神时和一个尼姑相识相知,回家请求相公把尼姑娶回来,明着是一夫二妻,实际是两个女子同性之恋。

中国的男尊女卑之下,以父子为主轴,女性几乎无地位可言,女子无才便是德,难以男子产生情感共鸣,更何况是相识相知。

于是就向同性之恋发展。

其实重男轻女现象在现在的农
村依然存在。

多生育、多生男丁的思想一直占据了主导地位,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地位,如果家里没有男丁,在农村也是没有多大的发言权的,女后不能进祠堂,男丁方可对祖宗。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作者似乎对儒家的纲常伦理不太赞同,反而推崇西方的团体意识。

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西洋人讲权利,而我们更重于讲交情、攀关系。

对于儒家传统道德,本人还是认为一大部分还是可取的、不可抛弃的。

儒家传统道德代代相传,培育、凝练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使中国传统社会能够长期处于平稳有序的运行状态,维系着泱泱大国的道德文明。

它要求人们尊老爱幼、精诚敬业、尊师重道、严己宽人、谦恭礼让,这些道德教诲的确有益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个人看完这本书之后就立刻推荐给其他书友看,也确实值得看。

费先生对中国的乡土社会进行深刻的剖析,其中不乏精彩的论述。

《乡土中国》作为费先生学术上的成功之作,使后学者领略了社会学的魅力所在,使社会学在中国真正做到了面向大众,为学术推广铺平道路。

钱灵犀在《一位中国智者的世纪思考——费孝通学术思想探究》中说到:“费孝通笔下对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有许多精彩而深刻的论述。

特别是他在《乡
土中国》中对中国社会的分析,过了四、五十年之后再看,仍觉得有重要参考价值,发人深省,就如同鲁迅著作中对中国人的剖析。


“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现代中国城市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但在一些偏远的山村,却仍然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描述的乡土社会。

其实在中国社会,许多习惯习俗都显示了中国的“乡土性”,中国是个熟人社会、身份社会、人情社会、崇拜权力的官本位社会。

熟人社会。

这是是中国社会与文化的一大特点、一大传统,这也是东西方文化异趣之所在。

熟人社会有许多潜在的习俗和规则,隐而不彰,心不照宣。

每个人都恪守成规,不留人话柄,而尽力按照自己的身份定位扮演一定的角色,精心维系、培养、偿还着熟人关系中的各种利益得失。

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而且无穷无尽,只要有口气,都必须按人情社会的规则行事。

许多人情还延及子孙,父债子还或父情子为。

关系风盛行、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幕后交易屡见不鲜、体育竞技出现黑哨、腐败现象猖獗,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熟人社会之传统无疑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西方的“法治”仍然不能代替中国传统的“礼治和长老统治”,上了年纪的人还会残留这种思想----认为打官司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对于纠纷更愿意以
一种“调节”的方式,按照传统和道德来解决。

在中国古代这样一个每个人生活在自己的复杂熟人关系中的社会里,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只能是无讼。

中国古代广泛存在的贱讼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害怕而非鄙视。

在成员流动的农业社会里,人们担心“一场官司十年仇”、“低头不见抬头见”,加上人们身份与等级的不同,在同一公堂上对质有损体面。

由于这些利害原因,害怕诉讼带来的不利后果,人们不愿选择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

现代社会里,人们面对的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大多数并没有长期而固定的关系,许多接触和交易都是一次性的,法律便成为人与人之间冲突的解决的最终保障,实现权利便成为人与人之间冲突解决的最终价值。

长老统治最显著的表现在于大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束上。

传统乡土社会由于范围的狭小,流动性的缺乏,使得经验特别奏效。

而经验是掌握长者手中,故有“人间重晚晴”之说。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上网搜索就会有很多种植技术和信息,但人们仍更习惯于相信老人言。

所谓的差序格局就是,个人以己为中心,亲疏不同的关系环绕着自己,如同一块石头投在水波里四处扩散的波纹。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正是指的是中国“私”的问题。

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膨胀和流动性的加强,工业的发展、文化的普及,使得许多农民子弟不再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涌入城市去实现自己的“淘金梦”。

但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传承,乡土性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血液的一部分,就算是在外打工,也不忘在工厂或宿舍门口播下一些种子。

举身边的事为例,我的叔叔在外打工,后来把妻子儿女接到外面住,在房子旁也种一些青菜,自给自足,不用到市场买蔬菜。

这就体现了中国基层的乡土性。

“乡土中国”,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而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无论中国人如何对外开放来谋发展,无论怎样与时俱进乃至“与世界接轨”,中国仍需要属于自己的文化—乡土性的文化。

远离乡土社会气息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应该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结构、观念、制度与生活习俗来考察农村改革。

正文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