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术语

合集下载

心理学名词

心理学名词

【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向性】植物的感应性明显的表现在对单向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定向运动上,这种反应方式称向性。

【本能行为】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行为。

【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反应。

【去极化】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兴奋,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降低,膜内电位升高,于是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少,这种状态称为去极化。

【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无细胞质的沟通,其接触的部位就称为突触。

【特异性传入系统】每种感受器都有其特异的传入径路,以传导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并传入大脑皮质的特定投射区,并产生特定的感觉。

【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特异性传入系统的神经束经过脑干时,都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然后经丘脑内侧部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不产生特定的感觉。

【生物反馈】运用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将体内的某一生理活动信息(如肌电活动、皮肤温度、心率、血压、脑电等)检测出来,并对特定方向上的变化给予奖赏,以促进这一方向上的变化,达到对这一局部活动的控制。

【群体人格】又称众数人格,是指每一种文化中人们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特征。

【亚文化】当在社会的某一群体中形成一种既包括民族的一些主文化特征,也包括某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就称为亚文化。

【团体】也称群体,是一些以共同的纽带(如规范、规则、价值观等)和利益(如共同目标)联系起来的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的人们的聚合体。

【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

【人际关系】指在一定社会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在思想上情感上的直接相互作用的关系。

【社会测量法】就是向团体中的每个成员提出针对某项活动的问题,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团体成员,然后,根据选择结果用数字和图来表示团体人际关系的方法。

【舆论】是指人们在共同关心的有争议问题上的多数人意见的总和。

心理学的术语

心理学的术语

心理学的术语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学科,拥有大量的术语来描述和解释各种心理过程。

这些专业术语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更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研究结果,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术语,并简要解释其含义和应用。

1.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智力是指一个人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该概念起源于心理学家达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的著作《情商》。

情绪智力被认为比智力指数(智商)更重要,对于人的生活和职业成功具有重要影响。

情绪智力包括自我意识、情绪调节、自我激励、同理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2.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面对不一致的认知要素时所产生的不适和紧张感。

心理学家莱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矛盾的思想、信念或行为时,会感到压力和不安,为了减轻这种不适,个体会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或行为来恢复内部一致性。

3. 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条件反射是心理学经典实验条件作用(Pavlovian conditioning)的另一种称呼。

这个实验是由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于19世纪末实施的。

他发现,通过在狗口中放置食物并同时发出一定的声音,狗在多次重复这个过程之后,出现了在听到声音时分泌唾液的反应。

这个实验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条件反射也成为了解释学习和行为的重要概念。

4. 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因为对自己或他人的预期而影响自己的行为,进而使预期成为现实的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芬张(Robert K. Merton)提出了自我实现的概念,并指出它在社会互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5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观察: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又叫“思维的知觉”。

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叫观察力。

7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8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9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0.再造想象:依据语词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1.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2.幻想: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3.言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14.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15.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16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17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8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专业术语

心理学专业术语

心理学专业术语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心理学专业术语:1.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由马斯洛提出的概念,指人类实现其潜力、追求个人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最高需求。

2. 潜意识(Unconscious)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指不为个人意识到的精神活动,但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有重大影响。

3.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巴甫洛夫提出的概念,指通过学习形成的对某种刺激的反应。

4.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由费斯廷格提出,指个体同时持有相互冲突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产生的心理不适。

5.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下成功执行行为的能力的信念。

6. 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也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指通过重复将中性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配对,从而使中性刺激引发类似非条件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

7. 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斯金纳提出的概念,指行为的后果(如奖励或惩罚)影响该行为未来发生的概率。

8.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由班杜拉提出,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后果和环境来学习的。

9. 投射(Projection)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机制之一,指将自己的不安或冲突投射到他人或外部事物上。

10. 本能(Instinct)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概念,指由无意识推动的、影响行为的原始动力,如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11. 人格五因素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一种广泛接受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五个维度组成: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12.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来改善情绪和心理健康。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的思维。

2.想象:是指人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形象性,新颖性。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调节功能。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3.功能固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通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其结果是妨碍了问题的解决。

4.意志:是人自觉的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调节和支配行动,从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挫折感:是个人动机性的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6.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形成的稳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他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7.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要,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8.气质:是指一个人先天具有的比较稳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特征:天赋性,稳定性,可塑性9.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理论型,经济型,权利型,社会型,审美型,宗教型。

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决定),社会实践,自我教育和修养(内在动力)10.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起质的变化的能力叫才能。

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称为天才。

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也叫智力。

心理学专业术语

心理学专业术语

感觉记忆(SM)—sensory memory短期记忆(STM)—short-term M. 长期记忆(LTM)—long-term memory复诵---rehearsal预示(激发)----priming童年失忆症---childhood amnesia视觉编码(表征)---visual code (representation) 听觉编码—acoustic code运作记忆---working memory语意性知识—semantic knowledge记忆扫瞄程序—memory scanning procedure竭尽式扫瞄程序-exhaustive S.P.自我终止式扫瞄—self-terminated S. .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命题(陈述)性知识--propositional(declarative)knowledge情节(轶事)性知识—episodic K.讯息处理深度—depth of processing精致化处理—elaboration登录特殊性—coding specificity记忆术—mnemonic位置记忆法—method of loci字钩法—peg word(线)探索(测)(激发)字—prime关键词---key word命题思考----propositional thought心像思考---imaginal thought行动思考---motoric thought概念---concept原型----prototype属性----property特征---feature范例策略--exemplar strategy语言相对性(假说)—linguistic relativity th.音素---phoneme词素---morpheme(字词的)外延与内涵意义—denotative & connotative meaning(句子的)表层与深层结构—surface & deep structure语意分析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全句语言—holophrastic speech过度延伸---over-extension电报式语言—telegraphic speech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差异减缩法---difference reduction方法目的分析---means-ends analysis倒推---working backward动机---------motive自由意志------free will决定论------determinism本能-----------instinct种属特有行为-----species specific驱力----drive诱因------incentive驱力减低说---drive reduction th.恒定状态(作用)—homeostasis原级与次级动机—primary & secondary M.功能独立—functional autonomy下视丘侧部(LH)—lateral hypothalamus脂肪细胞说----fat-cell theory.下视丘腹中部(VMH)—ventromedial H定点论---set point K───胆囊调节激素第一性征---primary sex characteristic第二性征---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 自我效能期望—self-efficiency expectancy内在(发)动机—intrinsic motive外在(衍)动机—extrinsic motive成就需求---N. achievement需求层级—hierarchy of needs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冲突----conflict多项仪---polygraph肤电反应----------GSR(认知)评估---(cognitive appraisal)脸部回馈假说---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生理)激发----arousal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gression hy.替代学习----vicariouslearning发展------development先天-----nature后天-----nurture成熟-------maturation(视觉)偏好法-----preferential method习惯法-----habituation视觉悬崖-----visual cliff剥夺或丰富(环境)---deprivation or enrichment of env.基模----schema同化----assimilation调适-----accommodation平衡----equilibrium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stage物体永久性----objective permanence运思前期----preoperational st.保留概念----conservation道德现实主义---moral realism具体运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形式运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前俗例道德---pre-conventional moral俗例道德----conventional moral超俗例道德----post-conventional moral气质----temperament依附---attachment性别认定---gender identity性别配合----sex typing性蕾期---phallic stage恋亲冲突—Oedipal conflict认同-----identification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情结---complex性别恒定----gender constancy青年期----adolescence青春期-- -puberty第二性征---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s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定向统合---identity achievement早闭型统合---foreclosure未定型统合---moratorium迷失型统合---identity diffusion传承---generativity心理动力------psycho-dynamics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行为论-------behaviorism心理生物观---psycho-biological perspective 认知---------cognition临床心理学家-clinical psychologist谘商--------counseling人因工程-------human factor engineering组织--------organization潜意识---------unconsciousness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感觉------------sensation知觉--------perception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独变项-------independent variable依变项--------dependent V.控制变项------control V.生理------------physiology条件化---------conditioning学习------------learning比较心理学---comparative psy.发展-------------development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人格--------------personality心理计量学—psychometrics受试(者)---------subject实验者预期效应—experimenter expectancy effect双盲法-----double—blind实地实验--------field experiment相关-----------correlation调查-------------survey访谈-----------interview个案研究-------case study观察-----------observation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纹理递变度-----texture gradient注意------------attention物体的组群---grouping of object型态辨识—pattern recognition形象-背景----figure-ground接近律--------proximity相似律--------similarity闭合律-------closure连续律--------continuity对称律-------symmetry错觉-----------illusion幻觉----------delusion恒常性--------constancy大小----------size形状-----------shape位置---------- location单眼线索-----monocular cue线性透视----linear- perspective双眼线索-----binocular cue深度---------depth调节作用-----accommodation重迭----superposition双眼融合-----binocular fusion辐辏作用-----convergence双眼像差-----binocular disparity向度--------- dimension自动效应-----autokinetic effect运动视差----- motion parallax诱发运动---- induced motion闪光运动----- stroboscopic motion上下文﹑脉络-context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脉络关系作用-context effect模板匹配------template matching整合分析法---analysis-by-synthesis丰富性---------redundancy选择性---------selective无意识的推论-unconscious inferences运动后效---motion aftereffect特征侦测器—feature detector激发性---excitatory抑制性----inhibitory几何子---geons由上而下处理—up-down process由下而上处理---bottom-up process连结者模式---connectionist model联结失识症---associative agnosia脸孔辨识困难症---prosopagnosia意识--conscious(ness)意识改变状态---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内省法---introspection边缘注意---peripheral attention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午餐排队(鸡尾酒会)效应—lunch line(cocktail party) effect自动化历程----automatic process解离----dissociate解离认同失常----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快速眼动睡眠----REM dream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 dream神志清醒的梦----lucid dreaming失眠---insomnia显性与隐性梦---manifest & latern content心理活动性psychoactive冥想------meditation抗药性---- tolerance 戒断----withdrawal感觉剥夺---sensory deprivation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成瘾--------physical addiction物质依赖----sub. dependence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mptom兴奋剂--stimulant幻觉(迷幻)剂----hallucinogen镇定剂---sedative﹐抑制剂--depressant 酒精中毒引起谵妄—delirium tremens麻醉剂---narcotic催眠-------hypnosis催眠后暗示----posthypnotic suggestion催眠后失忆posthypnotic amnesia 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超感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tion ESP心电感应---telepathy超感视---clairvoyance预知---precognition心理动力—psycokinesis PK 受纳器-----receptor绝对阈----absolute threshold 差异阈----------difference threshold恰辨差------- -JND韦伯律---------Weber's law心理物理-----psychophysical费雪纳定律---Fechner's law频率-----frequency振幅----------amplitude音频-------pitch基音----------fundamental tone倍音-----overtone和谐音-------harmonic音色------timbre白色噪音----white noise鼓膜-----eardrum耳蜗----------cochlea卵形窗—oval window圆形窗-------round window前庭-----vestibular sacs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s角膜-------cornea水晶体-------lens虹膜------------iris瞳孔----------pupil网膜---------retina睫状肌-------ciliary muscle调节作用---accommodation脊髓---------spinal cord反射弧--------reflex arc脑干---------brain stem计算机轴性线断层扫描-- CAT 或CTPET---正子放射断层摄影MRI-----磁共振显影延脑----medulla桥脑-----pons小脑----cerebellum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RAS----网状活化系统视丘----thalamus下视丘----hypothalamus大脑----cerebrum脑(下)垂体(腺)—pituitary gland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皮质---cortex胼胝体----corpus callosum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海马体----hippocampus杏仁核--------amygdala中央沟---central fissure侧沟-----------lateral fissure脑叶------lobe同卵双生子----identical twins异卵双生子—fraternal twins古典制约--classical conditioning操作制约---operant conditioning非制约刺激—(US unconditioned stimulus非制约反应—(UR)unconditioned R. 制约刺激---(CS) conditioned S.制约反应----(CR)conditioned R.习(获)得-----acquisition增强作用------reinforcement消除(弱)------extinction自(发性)然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前行制约—forward conditioning同时制约--simultaneous conditioning回溯制约---backward cond.痕迹制约——trace conditioning延宕制约—delay conditioning类化(梯度)---generalization (gradient)区辨------discrimination(次级)增强物-------(secondary) reinforcer嫌恶刺激---aversive stimulus试误学习---trial and error learning效果率-----law of effect正(负)性增强物—positive (negative) rei.行为塑造—behavior shaping循序渐进-----successive approximation自行塑造—autoshaping部分(连续)增强—partial (continuous)R定比(时)时制—fixed ratio (interval) schedule FR或FI变化比率(时距)时制—variable ratio (interval) schedule VR或VI逃离反应---escape R.回避反应—avoidance response习得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顿悟--------insight学习心向—learning set隐内(潜在)学习---latent learning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生理回馈------biofeedback敏感递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普里迈克原则—Premack's principle 洪水法----flooding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动物行为学----ethology敏感化—sensitization习惯化---habituation联结---association认知学习----cognitional L.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登录﹑编码----encoding保留﹑储存-----retention提取------retrieval回忆----(free recall全现心像﹑照相式记忆---eidetic imagery﹑photographic memory .舌尖现象(TOT)—tip of tongue再认---------recognition再学习--------relearning节省分数----savings外显与内隐记忆--explicit & implicit memory记忆广度---memory span 组集--chunk序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起始效应---primacy effect新近效应-----recency effect心(情)境依赖学习---state-dependent L.无意义音节—nonsense syllable顺向干扰---proactive interference逆向干扰---retroactive interference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y动机性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器质性失忆症—organic amnesia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近事(顺向)失忆症—anterograde amnesia旧事(逆向)失忆—retrograde A. 高沙可夫症候群—korsakoff"s syndrome凝固理论—consolidation。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

1. 心理学 (Psychology)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对个体和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研究。

2. 神经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和神经系统适应环境和经验的能力。

它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功能可以改变和重组的过程。

3. 认知 (Cognition)认知是指思维、知觉、记忆和理解等心理过程。

它涉及到人类如何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

4. 注意力 (Attention)注意力是指我们对特定信息或刺激的选择和集中能力。

它与我们在感知、思考和行动中的焦点有关。

5. 记忆 (Memory)记忆是指人类对经验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它对于研究和适应环境非常重要。

6. 情绪 (Emotion)情绪是人类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包括愉快、悲伤、愤怒和恐惧等。

情绪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重大影响。

7. 人格 (Personality)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时间内表现出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它是个体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8.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影响等现象。

它探讨个体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9.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内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变化。

它关注人类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身体和情绪发展。

10. 心理治疗 (Psychotherapy)心理治疗是通过与专业心理健康从业者的交流和互动来改善个体的心理问题和痛苦的方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复杂的领域,这些名词只是其中一部分。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理解心理学有所帮助!。

心理学实用专业术语汇总

心理学实用专业术语汇总

心理学实用专业术语汇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来探索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和模式。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使用了许多专业术语来描述和解释不同的心理现象。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学专业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

一、认知心理学术语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过程的分支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认知心理学术语:1. 认知:指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判断和解决问题等。

2. 认知失调:指人们在面对信息冲突时,产生的心理不适和不满。

3.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冲突的观念和信念时,会感到不舒服,并努力通过调整自己的信念来减少不适。

4. 工作记忆:指人们短期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理解为“大脑中的黑板”。

5. 结构化任务:一种测量工作记忆和注意力的实验任务,要求被试根据特定规则进行操作或记忆。

6. 执行控制:指个体通过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监控和调节,实现目标导向的注意和行动。

7. 自动化:指一个任务在经过反复练习后,能在无需过多认知资源的情况下自动完成。

8. 修正观念:指人们在面对新信息时,会根据这些新信息调整或更改自己的观念和信念。

二、社会心理学术语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心理学术语:1. 社会认知:指人们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解释,涉及对他人的评价、情绪推断和社会情境的认知。

2.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他们对他人和社会情境的认知的影响。

3. 隐性自我:个体对自己的内在特征、态度和信念的意识,而不是外表上的行为表现。

4. 受试者的角色:在实验中,被要求扮演特定角色的被试,以探究不同角色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5. 自我补充:人们常常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补充和改变自己的自我概念。

6. 社会规范:指人们在社会中行动时所遵循的规则和期望。

7. 社会影响:指他人对个体观点、行为和情绪的影响,包括通过社会比较、社会压力和认同等方式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向风险说服性论证理论。

在群体讨论中,赞成冒险的说服性论证比主张谨慎的辩论更容易表达粗来。

因此,人们更容易被说服而改变自己的观点,表现的更冒险。

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分享相同态度和价值观的人。

对长期关系的发展、维持和破裂的研究揭示出许多不成文的规则:人们期望进行约会、婚姻以及其他长久的社会关系。

归因: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的过程。

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归为外部的、情景的原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为内部的、个人动机的原因。

但这种倾向可能由于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ng bias)而被推翻,使人们个个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为内部的、个人的因素,而把失败归为外部的原因。

变态心理学:这个领域致力于研究心理异常的本质、原因、诊断、治疗。

心理学的历史艾宾浩斯: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和简短的历史。

中世纪:中世纪是专指欧洲封建社会,一般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

但在艺术史上通常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恩格斯说过意大利诗人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

格式塔学派:格式塔学派(德语:Gestalt theorie)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由魏特海默(M.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三位德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即"模式、形状、形式"。

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体系的关键特征是整体性、具体化、组织性和恒常性。

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整体不同於其部件的总和」。

例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

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

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

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

主要领导人是韦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

格式塔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

主持这个实验的是韦特海默,观察者是克勒和科夫卡。

实验借助于速示器,将a、b两条发亮的直线先后投射在黑色的背景上。

如果放映两条线的时间相隔过长,例如2000或200毫秒时,观察者可先见a线,后见b 线,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缩短,例如30毫秒,便可见两线同时呈现,也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介于两者之间,例如60毫秒,便可见 a线向 b线移动,或只看见运动,没有看见线,这便称作似动现象。

这与看电影时所见的相同,电影的相片是静止的,但放映时观众却看见人物形象的活动。

前人早已发现这种似动现象,但韦特海默对于它的解释则是新颖的。

以前的心理学家在解释运动知觉时,或采取眼球运动说,或采取后象混合说,或采取联想说,以为先有某些感觉元素,然后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构成了运动知觉。

但是韦特海默对这些解释一一加以排除。

实验证明,眼球运动至少需要130毫秒以上,60毫秒时间是不可能产生眼动的;其次,后象混合说也难以成立,因为在产生似动现象时,眼球没有移动,如何能有后象的混合呢?另外,联想说也得不到支持,因为据似动现象观察者的报告,他们所看见的现象是一条线在移动着,或仅见运动而不见线。

因此,运动知觉是一个格式塔,不能解释为感觉元素的联合。

韦特海默以前的心理学也有少数人认为一个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

马赫认为一个圆周的颜色和大小可以改变,但其圆周性不因之而变;一支曲调的连续的音符可以改变,但听来还是同样的曲调。

马赫把圆周称为空间形式的感觉,曲调称为时间形式的感觉。

埃伦费尔期把这些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称为“形质”,并于1890年在一篇论文内提出形质的概念。

他提问,空间和时间的形式是一种新的元素还是旧的元素的集合呢?他的结论是一种新的元素。

他认为一个正方形是四条直线构成的,但是“正方形”可不是这四条线的集合体,它是一种新的形式、性质或元素。

所以马赫和埃伦费尔斯的研究只是要在旧有的元素外增加一个新的元素,并没有根本否定元素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则认为,现象的经验就是整体或格式塔,所谓感觉等元素乃是进行了不自然分析的产物。

现实的经验只能证明“感性的组织”。

克勒说:“当我眼看面前的书桌时,我便看到许多界线分明的整体在视野内各别分开,桌面上有一张纸、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条香烟等。

”他为了证明这些分离整体的现实性,认为不妨试行将这些物体的部分与背景的部分合成另外一些整体,结果就可以有时失败,有时有较好的成就,但其所造成的新整体与自然的整体相形之下,就不免离奇古怪了,读者也许以为这是由于人们日常应用过这些东西,习惯于把它们看成分离的整体。

克勒说:“谁能否认一张纸、一支笔是大家熟悉的物体呢?我由于过去的经验知道它的用处和名称,因此,毫无犹豫地应当承认它们有充足的‘意义’。

但是根据这些事实,可不能立即断言,如果不知道它们实际的功用,一张纸或一支笔就将在我们的视野内不能成为分离的整体。

可能在我们具有那种知识之前,这同样的实物虽然我们并不认识,也不能叫出它们的名称,但是它们在视野内仍旧出现为个别的单元,分离的整体。

”克勒还举出许多其他实例为证。

总之,在克勒看来,现象的经验是整体,是单元,不是感觉元素。

韦特海默认为,很久以来,欧洲科学的特点是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将复杂的东西破成元素。

现在“如果以活生生的经验请教于科学,问它对这些经验能够讲些什么,它便给你一大堆的元素如感觉、意象、感情、意志、动作和与这些元素有关的定律等。

它对你说,请吧!你就用它们重新组成你的经验吧。

这就使我们在具体的研究上陷入困难,引起了传统分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很明显,这个批评的矛头不仅针对感觉论,而且也针对联想主义。

韦特海默把这些学说,讥评为镶嵌说或包扎说。

冯特认为心灵有将元素主动地综合为整体的统觉,但在韦特海默看来,这个统觉说还是让感觉元素占据重要的地位。

至于格式塔则“不是用主观方法把原本存在的碎片结合起来的内容的总和,或主观随意决定的结构。

它们不单纯是盲目地相加起来的、基本上是散乱的难于处理的元素般的‘形质’,也不仅仅是附加于已经存在的资料之上的形式的东西。

相反,这里要研究的是整体,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所考虑的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

这被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主张。

格式塔心理学有一条基本原则是组织,组织原则首先是图形和背景。

在一个视野内,有些形象比较突出鲜明,构成了图形;有些形象对图形起了烘托作用,构成了背景,例如烘云托月或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一个知觉野或知觉场中,邻接的单元与大小,形状或颜色相似的单元连合在一起。

反之,距离较大或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单元,则各自分离,如果主观上如果硬把它们拉在一起,也难造成稳定的组合。

在听觉方面也有相同的现象的经验。

时钟的声音“的嗒”组成自然的节奏,改成“嗒的”虽暂时可能,但不久又恢复到“的嗒”了。

为了解释似动现象,韦特海默曾提出脑历程的交互影响的场论,认为脑内有一中心位置受了刺激时,便有一定大小的神经波传播出去像投石于水时所引起的涟谢一样。

假使 a点和邻近的 b点先后受了刺激,则 a和 b之间产生了短路。

如果 a点传出的涟漪达到最高峰,而有类似的兴奋圈恰恰从 b点来到,神经历程的方向便决定于a先到达的这个事实。

a、b两点越加接近,似动历程产生的条件便越加有利,而这个历程就是一个广阔的特殊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便运用这个场论解释知觉单元的组合。

波林说:“我们已经看到,格式塔心理学对于整体的重视导致其弟子们应用了场论。

如果场内的材料由于互相作用的场力或由于它的作用类似于磁场或电场的作用而造成形状,那么经验的项目构成结合的图形就可以有时被理解了。

”格式塔心理学还用这个场论研究学习问题。

克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被迫困居在特内里费岛,便从事于黑猩猩学习的实验。

他给黑猩猩布置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观察它们如何解决问题,取得目的物——香蕉。

这种情境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动物要走向目的物,而动物和目的物之间则由实验者设置了障碍。

动物必须观察整个情境,领会目的物和障碍物的关系,然后克服障碍,解决问题,取得食物。

这种学习称作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不同。

试误学习的障碍不是动物所能观察得到的,以致它们只得进行盲目尝试,试而误,误而再试,最后侥幸得到了成功。

而顿悟学习则是动物领会情境的关系,或利用手杖将香蕉拉到手,或把箱子重叠起来,跃登其上取得高悬于屋顶下的香蕉,或将目的物推向相反的方向,用迂回的方法达到目的。

总之,动物在顿悟学习的情境内,能够凭自己的智慧使整个学习场得到知觉的改组。

本来是黑猩猩用作玩具的手杖,现在可变成它用以拉取目的物(香蕉)的工具了。

波林说:“心理学的这一新篇章把各项经验的组织描述为可感知的客体,再把这些客体的结构描述为更大的系统,而不与‘感觉’或其‘属性’发生任何关系”。

波林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个总结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

考夫卡勒温和格式塔学派德国的格式塔学派在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主要代表人,可以提到考夫卡(K. Koffka)和勒温(K.Lewin)。

图例:作为结果而产生的组织的单一性—对称考夫卡著有《心的生长》,勒温著有《拓扑心理学原理》(1924)。

考夫卡的《心的生长》并不是总结实验的结果,而主要是用格式塔学派的原则来说明心理发展的事实。

众所周知,格式塔学派是反对元素主义的,他们反对心理学上的构造主义(构造主义认为高级心理事实是由低级心理元素构成的)、联想主义(如感觉联合为知觉,知觉联合为思维等)和行为主义。

他们认为整体先于部分,整体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具有和部分不同的质的特点。

例如,婴儿的动作,最初是整体反应,以后才逐步分化。

又如思维不是由感知觉元素拼凑起来的,而是有其自己的本质的。

格式塔学派这些规点是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的。

但是他们否认物质决定意识,把心理发展归之于先验的所谓“格式塔”(Gestalt)的形成,则是错误的。

勒温主要是从格式塔学派的观点对儿童个性形成进行了实验研究。

他用拓扑学的概念,来说明儿童心理现象。

他认为儿童个体和其环境组成不可分的心理生活空间,在心理生活空间中有各种区域关系,有各种力量相互作用,这就决定了儿童心理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