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2、定势:定势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3、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5、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检。
6、激情:是一种激烈而短促的情绪、情感状态7、心境:也叫心情,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情感状态8、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它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9、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的行为的内在心理原因10、意志:是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11、个性: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它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并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
12、自我意识:是指意识的一个方面,是人对自己这个主体的认识和态度。
13、需要:需要是生理的和社徽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同人的活动密切联系着,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
14、动机:是指与满足某种需要有关的活动的动力,是需要的具体表现。
15、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
16、能力: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7、气质:是指个人典型的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
18、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19、才能:是指各种能力的完备的、独特的、质的方面的结合。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
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一们解释、预测、调空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使用特用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5、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6、构造注意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结构,认为意识结构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7、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重视意识的动态特征,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
8、行为主义心理学:该学派思想的很大程度上受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
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的强化,使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总之,行为主义心理学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9、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他们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
10、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即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
精神分析主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11、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以及个体和集体的心理特征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主观意识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
2. 情绪:情绪是指个体对于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生理变化,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3.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个体心理功能异常导致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
5.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和调节的能力。
6. 人格: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包括性格、态度、价值观等。
7. 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看法。
8. 社交心理学:社交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心理学领域。
9.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指研究个体通过经验和后天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
10. 决策:决策是指个体在做出选择时进行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11. 催眠:催眠是一种心理状态,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巧让个体进入放松和专注的状态。
12. 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研究人类与计算机及其他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和通信方式。
13. 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存储在大脑中不易被意识到,但在行为和情感中发挥作用的记忆。
14. 多元智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多种不同的智力类型,如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等。
15.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追求个人目标和发展潜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这些是心理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背后的原理,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5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观察: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又叫“思维的知觉”。
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叫观察力。
7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8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9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0.再造想象:依据语词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1.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2.幻想: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3.言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14.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15.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16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17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8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各管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3.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并稳定表现的特征。
4.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5.相关研究法:是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的方法。
6.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问卷或量表)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8.调查法:是指就某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9.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10.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1.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12.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连系是暂时的。
13.经典型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
14.动力定型:在社会实践中,如果一个人长期的从事某项活动,客观刺激按先后与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具有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的协调成条件反射链锁系统。
15.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6.强化:是个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及任何可以增加先前反应频率的事件。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学科: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
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
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过度层面。
催眠: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注意: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
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
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5、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6、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7、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它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的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8、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9、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0、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11、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这是活动与休息的一日循环。
12、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1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14、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5、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理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16、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差异。
17、最小可觉差:是指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18、明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19、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一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
20、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1、主观轮廓:是在客观上并不存在而由主观认识产生的轮廓。
22、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人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23、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4、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5、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26、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27、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8、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根据节省法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29、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30、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器官的第一直接印象。
31、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其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储存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保持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32、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33、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34、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35、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36、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37、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38、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9、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40、概括:是在头脑串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
41、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42、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43、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44、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45、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合,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46、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绎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47、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及心理操作,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初始状态变为目标状态。
48、启发式方法:是指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49、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50、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51、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52、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的掌握知识。
53、特殊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
54、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为了避免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就是智商。
5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56、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57、动机:是指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58、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59、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60、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61、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62、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衡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63、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64、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65、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66、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知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67、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68、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69、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70、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
71、特质: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72、投射测验:投射测验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
一般是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
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扒出若干人格特性。
73、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
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
74、人格动力系统:最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75、认知方式:也叫认知风格,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