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药

合集下载

中医祛湿中成药功效

中医祛湿中成药功效

中医祛湿中成药常见祛湿中成药与功效在中医理论中,湿邪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祛湿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其中以中成药最为简便有效。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的祛湿中成药及其功效,包括六神丸、湿毒清胶囊、肠胃宁片和补中益气丸。

1.六神丸六神丸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祛湿等功效的中成药。

它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病症,对于心火旺盛、胃火上炎等情况也有一定的疗效。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忌用六神丸,运动员慎用。

此外,六神丸含有蟾酥等毒性成分,过量或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中毒,应严格按医嘱使用。

2.湿毒清胶囊湿毒清胶囊具有养血祛风、除湿解毒等功效,适用于因湿毒所致的皮肤瘙痒、干燥等症状。

它还对由于环境因素如冷热刺激、过敏原等引起的皮肤炎症有较好的疗效。

服用湿毒清胶囊时,需注意孕妇忌用,同时应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对于皮肤疾病的治疗,湿毒清胶囊宜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3.肠胃宁片肠胃宁片具有健脾益胃、除湿止泻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脘腹胀满等病症。

对于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水土不服等情况,肠胃宁片也有一定的疗效。

孕妇在使用肠胃宁片时需特别谨慎,哺乳期妇女慎用。

此外,肠胃宁片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应遵医嘱用药。

4.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丸具有补中益气、祛湿等功效,适用于体虚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它对于慢性疲劳综合症、免疫功能低下、胃肠功能紊乱等情况也有一定的疗效。

补中益气丸对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需慎用。

另外,在服用补中益气丸期间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总之,对于祛湿中成药的选择和使用,首先要明确病因和症状,然后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适合的药物。

在服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用药剂量和注意事项,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中毒。

同时,要注意与食物和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影响药效。

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目前国家公认祛湿最好的药介绍七款祛湿中成药

目前国家公认祛湿最好的药介绍七款祛湿中成药

目前国家公认祛湿最好的药介绍七款祛湿中成药如果人体内湿气太大那么对身体危害是相当打的,而且也十分难以攻克。

特别是女性特殊日期呢,湿气更容易侵入到人体,那么女人湿气太重应该怎么办?下面就给大家介绍目前国家公认祛湿最好的药,仅供参考。

目前国家公认祛湿最好的药1、五苓散五苓散解表祛湿效果是特别好,它的主要成分是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等,这些中药成分不仅可以加强体内祛湿力度,同时还能够减少湿气太重引起的水肿。

2、三金片三金片的主要成分是积雪草、金沙藤、金樱根等,这些中药成分可以改善尿路感染引起的小便不利,尤其是湿气重产生的湿热水肿有一定疗效。

3、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主要有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等成分组成,能起到很不错的调和脾胃作用,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恶心呕吐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如果长时间因为脾胃虚寒导致的湿气太重那么就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

4、湿热片湿热片是很不错的祛湿中成药,因为女性湿气太重很容易引起虚胖,这个时候服用湿热片有助于减少体内湿气,也能够减少湿气带来的腹痛,水肿等。

5、清热祛湿颗粒清热祛湿颗粒可以缓解湿气重带来的口干舌燥、身体燥热、四肢无力等,它的主要成分是党参、苍术、黄芪、陈皮以及野菊花等,服用清热祛湿颗粒期间还需要清淡饮食。

6、午时茶颗粒午时茶颗粒的主要成分是苍术、红茶、羌活等,这些药材可以起到祛湿健脾之功效,尤其是对于湿气引起的胸闷胸涨等都有不错的功效作用。

7、香砂养胃丸香砂养胃丸祛湿效果特别好,它的主要成分含有砂仁、木香、陈皮、茯苓、半夏等,这些中药成分不仅可以调和脾胃,还能缓和胃痛胃胀。

湿气重可以通过服用这些中成药来改善,不过每一种的除湿中成药成分不同,产生的除湿效果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情况来正确服用。

中医十大祛湿、健脾胃的中成药

中医十大祛湿、健脾胃的中成药

中医十大祛湿、健脾胃的中成药老中医为您普及健康知识健康小聚传播健康讯息,共享健康人生1040篇原创内容公众号祛湿可以改善肌肤颜色,去除体内有毒物质,帮助脾胃运化,远离疾病,那么关于祛湿的中成药有那些,这次就主要给大家介绍十大祛湿药中成药。

其中有的有着祛湿健脾的功效,有的祛湿还能清热,并且有通淋利尿的功效,有效的改善人体循环。

祛湿的中成药有那些关于祛湿的中成药有非常多种,湿气能引起体内多种疾病的发生。

如果湿气太重一直阻滞中焦,就是脾胃处,会导致面黄,唇白,食欲不振,并且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这种类型的就要吃祛湿同时健脾的中成药,祛湿气是治疗疾病的根本,但是健脾是治疗现有的症状。

还有祛湿清热的中成药,祛湿清热的原因是湿气太重阻滞体内,肝郁化火,湿邪不仅是湿邪还掺杂了火热之邪。

这种情况单独的祛湿并不能解决因为湿热导致的肝郁,肝胆疾病,还要配伍清热下火的药材。

有的中成药有着很强的利水渗湿的作用,治疗因为湿邪阻滞下焦膀胱、肾引起的泌尿系统的问题。

湿邪阻塞泌尿系统会导致尿路感染,具体主要是尿频、尿急、尿涩。

严重的还会导致尿闭,有很多妇科疾病还有男科生殖器骚痒的原因都是因为湿邪下注导致的。

十大祛湿药中成药1、午时茶颗粒午时茶颗粒的主要成分是苍术、红茶、广藿香、羌活、厚朴等药材组成,此药有着很好的温中化湿的功效,治疗寒湿伤及脾胃的情况,主要见于恶心呕吐、腹泻、下腹冰冷疼痛、头痛、身体酸痛。

午时茶颗粒祛祛湿健脾的效果非常好,平时湿气引起的胸闷、胃胀也可以在吃饭前后服用。

2、二妙丸二妙丸是由黄柏、苍术两味药组成,黄柏是苦寒的药性有着清热燥湿的功效,苍术健脾祛湿,两药配合使用能治疗湿邪导致的脾胃不和导致的食欲不好,湿邪郁积热化引起的皮肤疾病,双下肢红肿,丹毒,全身皮肤的丘疹性荨麻疹。

3、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主要由广藿香、紫苏叶、白术、白芷、半夏、陈皮、厚朴、茯苓等多种药材组成,其主要的功效是化湿醒神,理气调理脾胃。

祛湿健脾药方法及剂量应用

祛湿健脾药方法及剂量应用

祛湿健脾药方法及剂量应用祛湿健脾是中医中的一个常见治疗方向,通过药物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善,可以有效改善人体湿气过重和脾气虚弱的症状。

下面将为您介绍祛湿健脾的药物方法及剂量应用。

一、药物方法:1. 祛湿药物:祛湿药物通常以清化湿热,调理脾胃为主要作用。

常用中药有白术、陈皮、茯苓、升麻、薏苡仁等。

下面对常用祛湿药物进行介绍:(1)白术:性味甘,有健脾止泻、除湿止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腹泻、湿热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15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2)陈皮:性味辛、温,有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胸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6-9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3)茯苓:性味甘,有利水渗湿、健脾益气的作用,常用于湿气重、脾胃虚弱引起的浮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15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4)升麻:性味辛,有升阳发散、化湿解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脘腹胀满、湿气重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3-6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5)薏苡仁:性味甘、淡,有健脾渗湿的作用,常用于湿气重引起的脾胃不和、水肿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30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2. 健脾药物:健脾药物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增强脾胃阳气,减轻湿气影响。

常用中药有人参、参、黄芪、白术等。

下面对常用健脾药物进行介绍:(1)人参:性味甘,有益气养阴、健脾开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3-10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2)参:性味甘,有益气养阴、健脾开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15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3)黄芪:性味甘,有益气固表、健脾开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30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4)白术:性味甘,有健脾止泻、除湿止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腹泻、湿热等症状。

剂量一般为10-15克,可煮水泡服或煮汤服。

10章8袪湿药

10章8袪湿药



性味、归经:甘淡,平。入心、 肾、脾经。
功效主治: 1.渗湿利水:用于水湿停滞, 水肿尿少等证,如“五苓散”。 2. 健脾补中:治湿困脾胃, 如“五味异功散” 3. 宁心安神:用于心气虚之 惊悸不安,常以朱砂拌之,称 朱茯苓,可增强安神效果,常 用茯神。
药用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 寄生于松树根部的菌核
续断、桑寄生、狗脊、骨碎补、五加皮

五味药均为苦温入肝肾,具有袪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 作用,治风湿痹痛日久,肝肾虚损,腰胯酸痛,肢体麻木 病证。 续断:通理血脉,续筋接骨--治跌打损伤 止血安胎--肝肾虚损,妊娠下血,胎动不安。 桑寄生:养血安胎--肝肾不足,胎动不安,胎漏。 狗脊:固摄作用--老人的二便失禁。
药用泽泻科植物泽泻 的干燥球茎
利湿药
薏苡仁
药用禾本科植物薏苡的成熟干燥种仁
利湿药

薏苡仁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入脾、肺、肾。 功效主治: 1.利水渗湿:治小便不利,沙淋、石淋及水肿 等证,常与车前子、滑石、茯苓等同用。 2.渗湿除痹:治风湿热痹,筋脉拘挛,常与防 己、羌活、独活等同用。 3.清热排脓:治肺痈咯吐脓血,常与芦根、桃 仁等同用。 4.健脾止泻:脾虚泄泻,常用炒薏苡仁与白术、 茯苓等配伍。 民间认为,薏苡仁有消除赘疣的作用。
利湿药


性味、归经:苦甘,凉。 入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
1.利水通淋:治淋痛、 尿血、尿结石等; 2.清肺泄热:治肺热 咳嗽、慢性气管炎等。
药用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石 韦和有柄石韦的干燥叶或全草
利湿药
海金沙
药用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 孢子。
性味、归经:甘,寒。 入小肠、膀胱经。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 通淋止痛。用于热淋、 砂淋、血淋、尿道涩痛。

O-第七节--祛湿药、方

O-第七节--祛湿药、方
主治:风湿痹痛、筋 骨不健 ,水肿、尿不 利。
乌蛇 :为游蛇科动物
乌梢蛇去内脏的干燥尸 体。砍去头,以黄酒闷 透去骨用或炙用。
性味、归经:甘,平。 入肝经。
功效:祛风湿,定惊 厥。
主治:风湿麻痹、风 寒湿痹,惊痫、抽搐
防己:为防己科植物
粉防己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辛, 寒。入膀胱、肺经。
威灵仙 :为毛茛科植
物威灵仙 、棉团铁线莲 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 及根茎。
性味、归经:辛、咸, 温。入膀胱经。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 消肿止痛。
主治:风湿所致的四肢 拘挛、屈伸不利、肢体 疼痛,跌打损伤
木瓜 :为蔷薇科植物
贴根海棠的干燥近成熟 果实。蒸煮后切片用或 炒用。
性味、归经:酸,温。 入肝、脾、胃经。
功效:舒筋活络、和胃 化湿。
主治:风湿痹痛、腰胯 无力、后躯风湿、湿困 脾胃、呕吐腹泻
桑寄生 :为桑寄生
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 叶茎枝。
性味、归经:苦,平。 入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除风 湿、强筋骨、益血安 胎。
主治:血虚,筋脉失 养,腰脊无力,四肢 痿软,筋骨痹痛,背 项强直。
秦艽 :为龙胆科植
三、化湿药
藿香 :为唇形花科
植物藿香或广藿香的 干燥茎叶。
性味、归经:辛,微温。 入脾、胃、肺经。
功效:芳香化湿、和中 止痛、解表邪、除湿滞。
主治:肚腹胀满、少食 神差、粪便塘泄,感冒 夹湿。
佩兰 :为菊科植物
佩兰的干燥茎叶。
性味、归经:辛,平。 入脾经。
功效:醒脾化湿、解 暑生津。
30g
连翘15g
炙甘草15g (清热燥湿解毒,共为佐药)
(调和诸
药,使药)

祛湿药

祛湿药

祛湿药
祛湿药的种类
适用于湿邪伏留肌肤筋骨者。

证见肢体关节酸痛,阴雨天则加剧等。

湿邪多挟寒、挟风侵入肌肤筋骨,或蕴久化热,多成缠绵痼疾,不易速解,必视其所挟邪气不同而调治之,故祛湿药可分为以下3类:
祛湿散风寒药
独活、威灵仙、白花蛇、虎骨、蚕砂、徐长卿、五加皮、乌梢蛇、海风藤、千年健、松节等。

多适用于风寒湿侵入筋骨所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疼痛等。

证见肢体关节疼痛,局部恶风畏寒,得热则痛减,舌苔白滑,脉沉缓等。

清热祛风湿药
防己、秦艽、莶草、臭梧桐、络石藤、桑寄生、海桐皮、寻骨风等。

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证见关节红肿热痛,身热,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濡数等。

利湿药的种类
适用于湿邪留滞下焦而见癃闭水肿等。

前贤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

此药则通利湿浊从小便而出,临证视其兼热与否可分为两类:
淡渗利湿药
茯苓、茯苓皮、猪苓、灯芯草、薏苡仁等。

适用于湿浊阻滞膀胱或溢于肌肤所致的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等。

以小便不利,水肿或腹水,或泻泄不欲饮食,舌苔白腻,脉沉缓为特征。

清热利湿药
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金钱草、海金沙、石苇、萆、茵陈、地肤子、冬瓜皮、葫芦、赤小豆、泽漆、扁蓄、瞿麦、冬葵子等。

适用于湿热蕴结于下焦所致的急性肾炎,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等。

以黄疸或水肿,兼见小便不利或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等为特征。

祛湿药

祛湿药

茵陈蒿汤
【药物组成】茵陈六两(8g) 栀子十四枚(12g) 大黄二两(6g)去皮 【煎煮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 升,纳两味,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服 【主治】湿热黄疸。症见身黄、目黄如橘色,发热, 无汗或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而尿色深 黄,口渴,腹胃满。为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 壅滞所致 【配伍关系】茵陈:苦寒清热利湿,并有疏利肝胆而 退黄之功(君) 栀子:苦寒,清泄三焦之热。 大黄:苦寒,清泄行瘀,通腑利胆退 黄(佐)
利水渗湿药与黄疸
利水渗湿药根据其功能特点主治病证的不同 可分为三类: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 湿退黄药
利湿退黄药
黄疸
黄疸常见有湿热黄疸和寒湿黄疸 湿热黄疸:因湿热蕴结,熏蒸肝胆,疏泄失 常,导致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出现(黄色鲜 明,尿赤便秘) 寒湿黄疸:因寒湿内蕴,肝胆失疏而致(黄 色晦暗,神疲畏寒) 常用的退黄药:茵陈,金钱草,虎杖
祛 风 湿 药
祛 风 湿 清 热 药 祛 风 湿 强 筋 骨 药
善治风湿热痹
兼凉血止痛 兼清热解毒,降血压
较强祛风湿,活血通络之功,用于风湿顽痹
桑寄生 五加皮 狗 脊 千年健 祛风湿,补肝肾, 强筋骨,用于痹症 日久,肝肾亏损, 腰膝疺痛 兼安胎 兼利水
芳香化湿药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用以
治疗湿困脾胃证。 该类药物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主入脾、胃经, 有化湿运脾,燥湿化浊,醒脾和胃,舒畅气机等作 用。适用于湿浊中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症见 痪腹痞满、食少体倦、大便溏薄、呕吐泛酸、口干 多涎、舌苔白腻等。此外,对于湿痰壅滞及湿温、 暑温等证,亦常选用,以化湿辟秽,或芳香解暑。 注意:1、本品药物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 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慎用。 2、因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为避免 有效成分挥发,故不宜久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效 应用 祛风湿-风湿痹证(新久寒热) 疏经络 清虚热-骨蒸潮热,小儿疳热 退黄疸-湿热黄疸
桑寄生
-桑寄生的带叶茎枝 功效 应用 • 祛风湿,补肝肾-风湿痹痛(肝 肾虚弱者) • 强筋骨 • 安胎-妊娠漏血、胎动不安、习 惯性流产
木瓜
-贴梗海棠的成熟果实 功效 应用 • 舒筋活络-风湿顽痹、筋脉拘挛之要药 • 化湿和胃-湿热内蕴,吐泻转筋(霍乱)
实验室检查
• 血气分析:pH 7.35,PaCO24.85,
PaO2 14.66,HCO3-20.1,SBE-4.5, SaO2 97%。 • 尿液酸化功能:pH 5.9,HCO-3 26, TA 22,NH4+ 21,NAC 16,NH4 + /TA 0.95。 • 双肾B超:肾结石。
• 服用木通后23天肾活检,病理:急性肾
“脾喜燥而恶湿”
藿香
-唇形科藿香的全草
功效 应用 • 化湿-湿浊内阻 • 解暑-夏季外感风寒,内伤暑湿 • 止呕-呕吐(湿邪,妊娠,湿热,脾虚)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春风来时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
苍术
-菊科苍术的根茎
功效 应用 • 燥湿健脾-寒湿困脾 • 祛风湿——风寒湿痹,外感风寒挟湿 • 明目 ——青盲(眼外观正常而逐渐失明的 病证,视神经萎缩),雀目(夜间视物不清,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厚朴
-木兰科厚朴的树皮
• • • •
功效 应用 燥湿-湿阻中焦,湿热内蕴 行气-胃肠积滞便秘 消积-热结便秘 平喘-痰湿阻肺
砂仁
-姜科阳春砂的果实 功效 应用 • 化湿-湿浊中阻 • 行气-气滞所致脾胃不和 • 温中-脾阳虚 • 安胎-妊娠呕吐、胎动不安 用量用法:3-6 g,后下
茵陈
-菊科滨蒿/茵陈蒿的幼苗 “三月茵陈四月蒿” 功效 应用 • 清热祛湿-湿热黄疸(黄疸要药),湿疮 瘙痒 • 利胆退黄-胆道蛔虫症 茵陈酒-老人风湿性关节酸痛、脚软无力、 下肢浮肿,或一般体质而兼有湿热者。
金钱草
-报春花科过路黄的全草 功效 • 利水通淋 • 除湿退黄 • 解毒消肿 用量:30-60 g 岳美中:苏加诺(尿路结石+肾衰)210 g
小管坏死伴间质性病变 • 诊断:木通中毒致肾脏损害 • 出院一月后,因肾功能无明显好转, SCr237.8 ,再次入院。木通中毒后71天, 肾活检,病理: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病变。 • 二次出院后随访8个月,肾功能始终未恢 复正常,仍存在肾小管酸中毒,仍有镜 下血尿、NAG酶尿及低渗尿。
萹蓄-蓼科扁蓄的干燥地上部分。 • 功效: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瞿麦-石竹科瞿麦和石竹的带花全草。 • 功效: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八正散
海金砂
-海金砂科海金砂的成熟孢子。 • 功效:利水通淋
• 用法:包煎
赤小豆
-(红豆)豆科赤小豆的种子 • 功效: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水肿(营养不良、低A) 赤小豆粥-通乳
红豆-蝴蝶花科相思子的种子 • 味苦,有毒 • 功效:涌吐祛痰、杀虫
3.祛风湿药
• 祛除风湿,解除痹痛
• 适应证-痹证(风寒湿三邪)
乌梢蛇
-游蛇科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 功效: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防己
• 汉防已(粉防己)-防己科粉防己的根。 • 木防己(广防己)-马兜铃科广防已的根。
• 功效:祛风止痛,利尿消肿
1) 大量可中毒,中毒剂量30~90克。 2) 汉防己甲素300mg静注,注射部位疼痛和
静脉炎,528mg:血尿及轻度贫血, 675mg:头昏、恶心、呕吐,寒战,呼吸 紧迫和窒息,840mg:急性肾小球坏死。
十一、祛湿法
适应证-湿邪所致病证 1) 在上在外-发汗 2) 在下在内-芳香化湿,利水渗湿 3) 寒湿-温阳化湿
4) 湿热-清热祛湿
+理气药
常用祛湿药
多辛香温燥,或甘淡渗湿,易耗伤津液
阴虚津亏,病后体弱、孕妇慎用 • 1.芳香化湿药 • -气味芳香,化湿健脾 • 适应证:湿浊中阻,湿热困脾


-祛湿法
掌握藿香、砂仁、茯苓、独活、秦艽、 桑寄生的功效,砂仁、车前子的用量用 法,茵陈、独活、桑寄生、木瓜的应用。 熟悉苍术、厚朴、泽泻、薏苡仁、车前 子、茵陈、威灵仙、木瓜的功效,木通 的用量用法。 了解运用祛湿药的注意事项。
功效 • 清热利水 • 通淋 • 通经下乳 用量:3-6g 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忌用
木通中毒的肾脏损害
男性,31岁,因治疗肾结石而服用含大 剂量木通(30 g)中药,出现恶心呕吐。 一周后查尿蛋白+ + + ,潜血+,尿糖+ + +,肾功能:BUN 11.23,SCr 285,血 钾1.5,血糖4.2,经治疗消化道症状消 失,但SCr逐渐上升达342。
滑石
-硅酸盐类矿物滑石块状体(硅酸镁 )。 功效 • 利水通淋 • 清热解暑 +生甘草(六一散) • 祛湿敛疮-痱子、湿疹、湿疮
猪苓
-猪苓的干燥菌核 • 功效:利水渗湿
1) 猪苓多糖注射液 2) 二苓薏仁大枣粥-猪苓30 g、茯苓30 g、
生薏仁30 g、大枣10枚、冰糖
木通
• 木通科白木通的藤茎
薏苡仁
-禾本科薏苡的成熟种仁 功效 应用 • 健脾止泻-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泄泻 • 渗湿除痹-风湿热痹 • 清热排脓-肺痈,肠痈
1) 康莱特注射液 2) 美容
车前子
-车前科车前的种子 功效 应用 • 清热利尿-膀胱湿热 • 渗湿通淋-暑湿、湿胜泄泻,小便不利 • 清肝明目-肝经风热,肝肾不足 • 清肺祛痰-肺热 1) 用法:包煎 2) 便秘-车前子50-100克 3) 降血压-车前子80 g
《诗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永以为好也。” 美容
五加皮
-(南五加皮)五加科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 •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 北五加皮(香五加、杠柳 )-萝摩科杠柳的
根皮。 • 临床常用于风心病所致房颤及心衰。 • 用量:5~10克,过量易中毒。
刺五加
-五加科刺五加的根、根茎。 • 功效:益气健脾,补肾安神 “宁得五加一把,不要金玉满车” “适应原性药物” • 注射液、糖浆、片剂、胶囊
多辛香温燥,耗伤阴血-血虚、阴虚慎用
独活
-伞形科毛当归的根
功效 应用 • 祛风除湿-风寒湿痹要药,尤宜于下部 风湿 • 通痹止痛 • 解表——外感风寒挟湿
威灵仙
-毛莨科威灵仙/铁线莲的根 功效 应用 • 祛风除湿-风湿痹痛,麻木瘫痪 • 通络止痛 • 治诸骨鲠-诸骨哽喉(威灵仙 45g+砂糖30g,米醋)
+温补脾肾药 +清热药 +宣肺发汗药 +行气药
茯苓
-茯苓菌寄生于松根部的菌核 (白、赤茯苓,茯苓皮,茯神) 功效 应用 • 利水渗湿-脾虚停饮;脾肾阳虚水肿 • 健脾宁心-脾虚,心脾两虚
脾虚久泻-茯苓30克 粳米60克 大枣10克
泽泻
-泽泻科泽泻的球状块茎
功效 应用 • 利水渗湿-水湿内停,湿盛泄泻,痰饮 眩晕 • 泄热-下焦湿热,(肾)阴虚火旺
佩兰
-(兰草)菊科佩兰的全草 • 功效:化湿,解暑 • 常与藿香相须为用-湿阻脾胃
白豆蔻
“婷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叩仁 )姜科白豆蔻的果实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1) 宜后下 2) 妊娠呕吐-白豆蔻3 g、竹茹9 g、大枣3 枚、生姜3 g,姜汁冲服。
2.利水渗湿药
性质平和,味多甘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