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唐诗原文
古诗游子吟原文及赏析

古诗游子吟原文及赏析古诗游子吟原文及赏析「篇一」《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伸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古诗的意思是: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以前,是上语文课才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这么喜欢这首古诗,只要是考试出这种题,我第一首想到底就是:《游子吟》,这首诗你去细细品味就会被感动,尤其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在这句诗里面,可以看出,母亲告诉多么的爱自己的孩子,但又要很久才能见到自己的孩子从这首诗里面,我知道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所以,我长大一定要报答爸爸妈妈!整体赏析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
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游子吟》原文及翻译赏析

《游子吟》原文及翻译赏析《游子吟》原文及翻译赏析《游子吟》原文及翻译赏析1游子吟朝代:唐代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注释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创作背景《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
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
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游子吟(孟郊)原文及赏析

游子吟(孟郊)原文及赏析游子吟(孟郊)原文及赏析《游子吟》是唐代孟郊的一首名篇。
孟郊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描绘了北方边疆的苍凉景象和军民的艰辛生活。
本文将为您呈现《游子吟》的原文和赏析。
《游子吟》的原文如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以写母爱为主题,描绘了游子离家时母亲为他缝制衣物的情景。
首两句描写了慈母手中拿着线,为游子缝补衣物的情景。
其中的“慈母”二字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而“游子身上衣”则凸显了游子离家在外的艰苦生活。
接下来的两句则描述了母亲在游子离家前,急切地为他缝制衣物,生怕他回来时季节已过,无法穿上全部的衣物。
最后一句以反问的方式强调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母亲用心缝制的一寸布料,换来的却是长久的春光。
《游子吟》以简洁的形式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展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通过描绘慈母为游子缝制衣物的场景,诗人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展现得淋漓尽致。
游子离家在外,母亲的牵挂和关怀在每一针线的缝制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诗人通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排比手法,表达了母爱的无私和深远影响,以及游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游子吟》的形式简洁明了,每句仅有四个字。
这种形式上的简洁直接反映了边塞诗歌朴素的表现风格。
而语言上的简练,则使情感得以凝聚和升华。
整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感恩和敬爱之心。
综上所述,《游子吟》是一首诗人用简洁明了、感人至深的文字,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与怀念。
诗歌以边塞为背景,通过对母亲为游子缝补衣物的场景的描写,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以及游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更代表了许多游子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触动了人们心中那根根缕缕的情感纽带。
游子吟古诗原文翻译

游子吟古诗原文翻译游子吟古诗原文翻译《游子吟》共六句三十字,是一首绝佳的五言古体诗,为诗人孟郊所作。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子吟古诗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一)游子吟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⑵。
临行密密缝⑶,意恐迟迟归⑷。
谁言寸草心⑸,报得三春晖⑹。
【注释】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白话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二)游子吟朝代:唐代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注释】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创作背景《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
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游子吟》唐诗鉴赏《游子吟》全诗译文

《游子吟》唐诗鉴赏《游子吟》全诗译文孟郊所创作的《游子吟⑴ 》这首抒情小诗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称得起广泛流传千古不朽之作。
千百年来拨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引起了万千游子的共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游子吟⑴ 》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⑵。
临行密密缝⑶,意恐迟迟归⑷。
谁言寸草心⑸,报得三春晖⑹!《游子吟》注解⑴吟:吟诵。
⑵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即作者自己。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⑸言:说。
寸草:萱草。
萱草(花)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⑹三春晖: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游子吟》韵译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游子吟》讲解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
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
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所作。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这是一首乐府体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
全诗淳朴素淡、情真意切,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尤其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佳句。
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
《史记》“游子悲故乡”。
也许慈母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
《游子吟》全文

《游子吟》全文
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全文与注释

《游子吟》全文与注释《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全诗内容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两句诗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感人的场景:慈祥的母亲手拿针线,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裳。
这里的“线”和“衣”,不仅是实物的描绘,更象征着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牵挂。
线连着衣,衣连着孩子,也连着母亲的心。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母亲的爱。
在孩子临行前,母亲一针一线密密地缝着,把对孩子的不舍和担忧都缝进了衣服里。
她担心孩子在外漂泊时间太久,衣服破损,更担心孩子不能早日归来。
这种细腻的情感通过“密密缝”这个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
儿女就像那小草,母亲的恩情就像春天的阳光。
小草微弱的心意,怎么能够报答得了阳光般温暖、深厚的母爱呢?这句诗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是无法完全回报的。
整首诗语言质朴,没有华丽的词藻,却通过简单的场景和细节描写,把母亲对孩子的爱表现得真挚动人。
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对母爱的赞颂和传承。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
从情感表达上来看,诗人孟郊通过对母亲为游子缝衣这一细节的刻画,将母爱这一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感是深沉的、内敛的,却又无比强烈。
母亲的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对孩子的牵挂和祝福,她希望孩子在外能平安顺遂,早日归来。
而孩子在感受到这份深情厚意后,内心涌起的是对母亲无尽的感激和愧疚。
因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难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价值观。
在古代,游子出行往往是为了谋求功名或者生计,而母亲则在家中默默守候,期盼着孩子的归来。
这种离别和思念的情感,是无数家庭的共同经历。
因此,《游子吟》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游子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游子吟体裁:诗题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名字:孟郊年代:唐代描述: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唐代著名诗人。
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翻译: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原文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译文: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原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游子吟》诗人在溧阳所作。
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描写的虽然是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人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赏析三:艺术特色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子吟》唐诗原文 游子吟
作者:唐·李益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游子吟》注释 ①游子吟:乐府《杂曲歌辞》名。
②薄:鄙薄。
③贱:轻视。
④遭遇:待遇。
同众流:谓视同平庸之辈。
⑤低回:徘徊。
⑥照面:比喻看人只看表面。
⑦心如练:谓心地纯洁。
练,白熟绢。
⑧当荣盛:在显达兴盛时。
⑨白日驰:以太阳飞驰比喻荣华易逝。
《游子吟》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
字君虞。
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家居 郑州(今属河南)。
公元 769 年登进士第,公元 783 年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 意,客游燕赵。
公元 797 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
公元 800 年南游扬州等地。
公元 820 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
公元 827 年以礼 部尚书致仕。
更多古诗 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 频道”的李益的诗全集栏目。
()
1/5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 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擅长绝句,尤 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
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游子吟》繁体对照 女羞夫婿薄,客恥主人賤。
遭遇同眾流,低回愧相見。
君非青銅鏡,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塵,不謂心如練。
人生當榮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馳,何異弦上箭。
2/5
3/5
4/5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