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赏析讲课稿
茹志鹃《百合花》讲义

茹志鹃《百合花》讲义一、作者简介茹志鹃(1925 年 9 月 13 日—1998 年 10 月 7 日),浙江杭州人。
当代著名女作家。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
《百合花》是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
二、作品背景《百合花》创作于 1958 年,是茹志鹃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后的复杂背景下创作的。
当时的文学创作大多强调宏大叙事和英雄主义,而茹志鹃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关注战争中的普通人,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温暖。
三、故事梗概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的小故事。
年轻的通讯员护送一位农村新媳妇到包扎所,在借被子的过程中,新媳妇对通讯员产生了误解。
后来通讯员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新媳妇为他擦拭身体、缝补衣服,庄严而深情地献上了那条洒满百合花的新被子。
四、人物形象1、通讯员通讯员是一个年轻、纯真、质朴的战士形象。
他涉世未深,在与新媳妇的接触中表现出羞涩和拘谨。
但在战斗中,他勇敢无畏,为了保护战友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展现了高尚的品质和英勇的精神。
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了那个时期无数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奋战的年轻战士。
2、新媳妇新媳妇是一个善良、纯朴、真诚的农村妇女。
起初她对通讯员借被子有些不情愿,后来在接触中逐渐理解并喜欢上了这个年轻的战士。
当通讯员牺牲后,她一改之前的羞涩,庄严而深情地为他料理后事。
新媳妇的形象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厚情谊和无私支持。
五、主题思想1、人性美与人情美小说通过描写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美好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在残酷的战争中,这种人性美与人情美显得尤为珍贵。
2、军民鱼水情作品深刻地表现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通讯员和新媳妇代表了战士和人民群众,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关爱,体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敌人的伟大力量。
3、对战争的反思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和人物的命运,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思考。
《百合花》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无论年届花甲,拟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 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 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 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青春》
即使战争,也无法磨灭青春的色彩
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 动的一篇。我所举的那些例子中间,《百合花》可以说是在 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有节奏感的。它的人物 描写也有特点,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 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 内心。
——茅盾(时任文化部部长兼全国作协主席的茅盾),《人民文学》 1958.6
《百合花》在情节安排上有哪些巧妙之处?
(请找出小说中的伏笔与照应)
衣服破洞
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 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 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 了被子就走。
天真纯洁,质朴羞涩,充满朝气 忠于革命,英勇无畏,舍己为人
小说中的“我”是否可以去掉?
“我”的作用: 1.故事叙述者,增强“真实性” 2.线索人物,贯穿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3.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形象
文中的“白色百合花”有什么内涵?
1.纯洁高雅—— 人性纯善+理想高贵
2.爱的祝愿—— 对小战士幸福的祝愿,给予他一份完整幸福的人生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 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情节:点出新媳妇不肯借被子的原因(全新、美丽,珍贵), 照应标题;伏笔
百合花新被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 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 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茹志鹃《百合花》讲义

茹志鹃《百合花》讲义一、作品背景《百合花》是当代作家茹志鹃于 1958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
这部作品诞生于中国的特定历史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人们对新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充满了期待和探索。
文学作品也肩负着反映时代精神、塑造新人形象的使命。
茹志鹃的个人经历和生活体验为《百合花》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她曾在战争年代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对战争中的人性和情感有着深刻的感受。
二、故事情节《百合花》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小说以“我”为视角,讲述了一个小通讯员和一个新媳妇之间的感人故事。
小通讯员被派到前沿包扎所帮忙,“我”与他一同前往。
在途中,“我”发现小通讯员天真质朴、不善言辞。
到达包扎所后,小通讯员在借被子的过程中与新媳妇发生了一些小冲突。
后来,小通讯员为保护担架队员英勇牺牲。
新媳妇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新婚的百合花被子盖在了他的身上。
整个故事情节简单而又真挚,没有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却在平凡的细节中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战争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
三、人物形象1、小通讯员小通讯员是一个年轻、纯真、充满朝气的战士形象。
他羞涩腼腆,面对“我”时总是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他的“忸怩”并非胆小怯懦,而是展现出了他未经世事的纯真。
在执行任务时,他勇敢无畏,为了保护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彰显了军人的高尚品质。
2、新媳妇新媳妇是一个善良、直爽、深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
起初,她对小通讯员借被子的要求不太乐意,但当她了解到情况后,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的新被子。
在小通讯员牺牲后,她表现出了极大的悲痛,将自己的百合花被子盖在了他的身上,体现了她对战士的崇敬和关爱。
3、“我”“我”在小说中不仅是一个叙述者,也是一个参与者。
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更加细腻地展现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我”在战争中的成长和思考。
四、主题思想1、歌颂军民鱼水情小说通过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故事,展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百合花》ppt课件

文本研读——题目分析——百合花
1.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 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2.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我看 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 板上。 3.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睛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 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 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作品背景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 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 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 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 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 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 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文本研读——题目分析——百合花
作用:
1.以“百合花”为题,点出文章中的重要内容和相关情节线索; 2.以“百合花”的纯白来象征人民战士、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 3.以“百合花”作结,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即有利于表现纯洁深 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文本研读——百合花新被
《百合花》中,起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把各种线索穿 连起来的还有那床不容忽视的“枣红底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 新被子。由一开始小通讯员“借被”,到“我”看见新媳妇把 这床被子铺在靠门口的一块门板上,再到小通讯员负重伤被抬 下来放在这块门板上,到最后新媳妇“献被”。一步一步,推 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使得故事首尾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 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赋予了标题“百合花”更 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既象征了二位主人公纯洁美好的心灵,同 时又是开在军民之间一朵象征纯洁高尚感情的花。
《百合花》说课稿

《百合花》说课稿《百合花》说课稿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百合花》是九年级教材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它是茹志鹃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
作品写得是发生在苏中根据地我军某包扎所里的小故事。
作品通过小通讯员为包扎所向老百姓借被子和一位新媳妇为子弟兵拿出心爱的嫁妆——一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这样一件小事,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英雄战士的热爱和崇敬,揭示了军民团结是战争胜利之本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初中语文新课标》中针对7-9年级学生学习小说提出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我制定一下三个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2.理解题目的含义及小说的主题3.体味细节描写及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小说中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在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但这一课的细节描写也很多,在对刻画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就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体味细节描写及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三.说学法指导:新课程倡导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学法: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等。
3.合作探究法:在问题探究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合作去完探究性学习。
4.学习检测法。
百合花说课稿

百合花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百合花》。
《百合花》是一篇充满温情与人性美的小说,作者茹志鹃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年代里普通人之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
首先,咱们来聊聊学情。
现在的学生啊,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战争的残酷可能没有那么真切的感受。
但是呢,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只要咱们引导得当,他们能够走进那个特殊的时代,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谈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过程与方法上,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就是要让学生感受战争中的人性美,体会军民鱼水情,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咱们再看看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难点则是体会作者在朴素的叙述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以及小说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艺术风格。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战争背景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代入故事。
问题引导法,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还有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下面具体说说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我会先给学生们展示一些战争时期的图片,然后问他们:“在这样残酷的战争中,你觉得还会有温暖和美好存在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课文。
在初读环节,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同时梳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
然后是精读阶段,这可是重点部分。
我会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比如小通讯员和新媳妇。
先让大家找出描写小通讯员的语句,想想他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们可能会说他害羞、淳朴、勇敢。
那咱们就一起细细分析,比如文中写到“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
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我还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
百合花的说课稿

百合花的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百合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铁凝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于中学语文教材中。
本文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了主人公——一位农村少女的内心世界。
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本文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其他文学作品打下基础。
(二)主要内容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主人公小英子与百合花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我国北方农村,小英子是一个聪明、善良、美丽的少女。
她热爱生活,渴望美好生活,但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文章通过描绘小英子与百合花的相识、相爱、相离的过程,展现了少女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三)教学价值1.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2.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认识社会现实;3.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作者铁凝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 掌握课文的主要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3. 分析小英子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 运用启发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创作手法;3.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2. 分析小英子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难点1. 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手法,如象征、暗示等;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语文】《百合花》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百合花》说课稿一、说教材《百合花》选自部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青春的价值”,学习用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百合花》是作家茹志鹃的一篇小说,小说中的百合花清新淡雅,纯洁无瑕,象征着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表现了崇高的人性美。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与鉴赏能力,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阅历少,理性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品味语言,把握形象,体会独特环境中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我将根据新课标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确立以下有梯度的教学目标。
第一,了解茹志鹃及其作品特点,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处。
第三,感受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及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其中,第二点是我的教学重点,第三点是我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将联系课堂实际,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展开我的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部分,共分为如下五个环节:(一)情境导入我设置的导入语是:《沁园春长沙》和《百合花》这两篇作品都和青春有关。
有人说,时代不同,但青春的情怀总是动人的。
如果说《沁园春长沙》中的青春是豪迈的,那《百合花》中的青春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百合花)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
接着进入第二环节。
(二)课文初探首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茹志鹃的人物经历及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如:着脑、张皇等字词。
最后让学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得出:1.带路——通讯员带路护送我去包扎所;2.借被——通讯员随“我”借被子;3.牺牲——通讯员为救人牺牲;4.献被——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被子,明确小说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此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文章的大意,此为意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年代,线索是一张百合花图案的新被子,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我”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了一个见了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好感。
因为包扎所的伤员流了血,怕冷,部队上的被子未发下来,所以必须向老百姓借被子。
“我”和通讯员先后向一个年轻的媳妇借被子,起先她不愿借被子,为此事,小通讯员蒙羞两次。
后来,通讯员为了掩护战友牺牲在战场上,新媳妇用自己唯一的嫁妆——一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为小战士“送行”。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没有对恢弘的战争场面进行描写,而只是对人物之间细腻的感情,人物所具有的珍贵品质加以描述。
我既被通讯员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品质所震撼,也被新媳妇和“我”对通讯员真挚的情谊所感动。
百合花图案的被子作为一条线索联系着人物之间的关系,没有它小说中的三个人不会聚在一起,更不会发生下面的故事。
而白色的百合花象征了纯洁与感情,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美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的一切美好品质,这些品质和他们的心就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暇。
通讯员,我习惯叫他“小”通讯员,十九岁,确实还只是一个孩子,“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与女同志“我”说话时,表现得张皇不安,腼腆羞涩;谈到娶媳妇时,更是飞红了脸,越发扭捏。
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十九岁的小通讯员却已经担当起了解放人民的重任,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传递战报。
包扎所条件艰苦,缺少被子。
在向新媳妇借被子时,他遇到了困难——新媳妇没把被子借给他。
可“我”却很轻松地向她借到了。
这让通讯员感到委屈和不服,怪新媳妇“死封建”。
从他不多的话语和行动中可以看出他的耿直和爽快的性格,农家穷苦孩子的特征。
可当“我”告诉他,这条新被子或许是新媳妇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为自己新婚缝的,小通讯员觉得误会了人家,愧疚地想把被子还回去。
这种感情态度的变化表现了他的淳朴、善良和单纯。
当通讯员回团部时,他不忘关
心“我”,给“我”留了两个干硬的馒头,这份对战友真挚的友情和关爱,平凡而亲切珍贵。
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通讯员小小的身躯在战友危难之际竟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和无穷的勇气。
为了保护同志,舍身扑在快要爆炸的手榴弹上,牺牲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小说通过三个场景来描写小通讯员:
第一个场景:小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
小通讯员送我时,因为“我”是个女同志 ,就撒开大步,把“我”撂下几丈远;在我走不动的时候,很自动的站下来等;在路上休息时他背向着“我”得远远的,对“我”随便问及的一些家常话羞红了脸,甚至憋了一头大汗;在第一个场景中里,从小通讯员护送我路上的动态以及与我对话的过程中,体现了小通讯员纯真、善良、憨厚、木讷的性格。
第二个场景:小通讯员和我分头去借被子,认识了新媳妇。
小通讯员在新媳妇处碰了钉子,我怕他得罪了老百姓,叫他带我去看看时,他却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
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这个片段刻画了小通讯员耿直、有点小孩脾气却又开通的性格特征。
而借到被子后,了解到这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时,他觉得不合适,心里很过意不去,皱着眉,默默看着被子,要把被子送回去则更表现出小通讯员为人着想,可爱,傻乎乎的性格。
第三个场景:小通讯员救人牺牲后,新媳妇仔细为他缝补衣服上的破洞,并将自己撒满“百合花”的被子盖在小通讯员身上。
在战斗中,当敌人投下手榴弹在人缝里冒着烟乱转时,小通讯员临危不惧 ,毫不犹豫地扑在手榴弹上,为保护群众献出了他宝贵而年轻的生命。
体现了小通讯员高贵的自我牺牲精神。
也从侧面表现出战争场面的惨烈。
《百合花》运用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节描写传达人物内心的律动,刻画人物形象。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
”、“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这个细微的行为习惯的描写让我们知道小通讯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青年人,乐观的面对生活。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背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百合花的红被子多处出现在文中。
百合花,独特的象征寓意——小通讯员如百合花一样纯洁!
“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
”、“他已走远,但还见他肩上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他安详地阖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破洞在文中是一个引子。
因为小通讯员的腼腆的性格而撕破了衣服,挂下一片布来,因为那片布,让我认出小通讯员!而新媳妇因为小通讯员舍己为人为庄严的他缝衣服。
《百合花》中的“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
“我”与通讯员由生气、好奇、捉弄到亲热,牵肠挂肚地关爱的情感变化贯穿始终。
但“我”更见证了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心灵,两颗火热的心。
茹志鹃的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
她总是以战争作为背景,着力于揭示战士和群众的美丽的心灵;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生活的作品亦不从正
面写阶级斗争或生产竞赛,而往往以人物的思想性格差异构成冲突,在冲突的解决过程中表现时代和人的精神变化。
茹志鹃具有比较细腻的情感,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一回旋,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
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
她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百合花》中“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