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震监测系统应用及分析

合集下载

SOS微震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SOS微震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矿 区 内有流 水 沿河 床 或沟底 裂 缝渗 入 井下 时 , 可在 侧 0 引言 渗漏 地段 用粘 土 、 料石 或水泥 铺 垫河底 , 止或减 少 渗漏。 防 凡 是 影 响、 胁 矿 井安 全 生 产 、 矿 井 局 部 或 全部 被 威 使 14 添 堵 通道 . 淹 没并 造 成 人 员伤 亡 和 经济 损 失 的矿 井涌 水 事 故 都 称 为 矿 区范 围 内 , 因采 掘活 动 引起 地面 沉 降、 裂、 陷 而 开 塌 矿 井水 灾。 我 国不仅 是 世界 主要 煤矿 生 产 国 , 同时也 是煤 形成 的矿 井进 水通 道 , 应用粘 土 或水泥 予 以添堵 。 矿水 害最 为严 重 的国 家之 一。据 解 放后 的统 计 资料 , 15 挖 沟排 ( ) . 截 洪 1 5 1 8 9 5 9 5年 3 0年 内全 国统 配 煤矿 共 发 生 突水 7 9次 6 地处 山麓或山前平原 区的矿 井 , 因山洪 或潜水流渗入 井 ( 中老 窑水 1 8次 )淹 井事 故 2 8起 , 有 逐 年增 长 的 其 9 , 1 且 下构成水害 隐患或增大矿 井排 水量 , 以在 井 田上 方垂直 来 可 趋 势。 煤矿 突水 事故所 造成 的经 济损 失也 是 巨大 的。 渠 拦 引流洪水 , 使其绕过矿 区。 大气 降水 、 表水 、 水层 水 、 溶 陷落柱 水 、 地 含 岩 断层水 、 水 方 向布 置排洪沟、 , 截、 16 排 除积 水 . 以及 旧巷 或 老 空 区积 水 等 ,都 是造 成 矿 井 水 害 的 主要 水 有 些矿 区开 采后 引起地 表沉 降 与塌 陷 ,常年 积水 , 且 源。 伴随 开 采面 积增 大积 水 越来 越 多 ,此 时可将 积水 排掉 , 造 1 地面水 害 防治措 施 消除水 害 隐患 。 地面 防水 指 的是 在地 表修 筑 各种 防排 水工 程 , 止和 地复 田, 防 17 加 强 雨季前 的防汛工 作 . 减 少大 气降水 和地 表水 渗入矿 井 。 井水 的主要 来 源是地 矿 做 好 雨季 防 汛 准备 和 检 查 工作 是减 少矿 井 水 灾 的 重 表水 和 降水 , 因此采 取地 面 防水 措施 对 与矿 井结 构 而言 非 常 关键 。 合矿 区 的气 候 条件和 地质状 况 , 结 笔者 认 为 , 井 要措 施 。 矿 矸 石 、 灰 、 圾等 杂物 不 得堆 放在 山洪 、 炉 垃 河流 到 中刷 的防水 设计应 该 注意 以下几 点。 的地 方 , 以免 冲到 工 业 广场 和 建 筑物 附近 , 是 淤塞 了河 或 11 慎重 选择 井筒位 置 . 井 口( 硐 口 ) 工 业广 场 内 主 要建 筑 物 的标 高 应在 道 和 沟 渠 。 平 和 2 煤 矿 井下 防治水 当地 历 年最 高 洪水位 之 上 , 难找较 高位 置 的应 在 上述 周 围 井 下水 害 来 势 凶猛 , 有 “ 老虎 ” 俗 水 之称 , 见水 害 之 可 修 建泄 水沟和 拦水 堤坝 。 凶猛 。矿 井水 害 的防 治 可 归纳 为 六个 字 , 就 是 “ 、 、 那 查 探 12 河 流 改道 . 在 矿 井范 围 内 有 常年 性 河 流 流过 且 与 矿 井 充水 含 水 放 、 、 、 ” 排 堵 截 。 层 直 接相 连 、 河水 渗 漏 是矿 井 的 主要 充 水水 源 时 , 可在 河

ESG微震监测系统简介

ESG微震监测系统简介

2008
8
望风岗煤矿
2008
9
千秋煤矿
2008
10
跃进煤矿
2008
11
石人沟铁矿
2008
12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13
锦屏一级水电站
2009
14
锦屏二级水电站
2009
15
新立煤矿
2009
16
大岗山水电站
2010
17
锦屏二级水电站
2010
18
石人沟铁矿
2010
19
神20
煤矿
2011
1
定位过程,如图2所示。
微震位置
西安科技大学
传感器 1
传感器 2
传感器 3
图2 微震定位原理
3、系统优势
与传统技术相比,微震定位监测具有高精度、远距离、动态、 三维、实时监测的特点,还可根据震源情况确定破裂尺度和性质。 微震监测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给出煤岩体破坏的时间、位置并 使灾害提前预报。因此,技术和管理人员可以有较为充足的时间 采取措施,避免或极大限度地降低生命和财产损失。
2、系统监测原理
在采动的影响下,煤岩发生破坏或原有的地质缺陷被激活产 生错动,能量是以弹性波的形式释放并传播出去,微裂隙的产生 与扩展伴随有弹性波或应力波在周围岩体快速释放和传播,从而 产生微震,如图1所示。
微震
弹性波
煤岩体
图1 微震监测原理
如果在震源周围以一定的网度布置若干数量的传感器,组成 传感器三维几何阵列,当监测范围内出现微震时,传感器即可将 信号拾取,即可确定微震源的时空参数,达到定位的目的,微震
4、系统简介
微震(声发射)现象是 20 世纪 30 年代末由美国 L.阿伯特及 W.L.杜瓦尔发现的。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通讯技术与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微震监测技术得到了全面的改善,逐渐得到

深井SOS微震监测系统建设与应用

深井SOS微震监测系统建设与应用
监 测 与 治 理 工作 具 有 借 鉴 和 指 导 意义 。
[ 关键词 ] 深井;微震监测 ;危险预报 ;冲 击矿压 [ 中图分 类号]T 3 6 D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 2 ( 00 2 0 60 0 66 5 2 1 )0 - 1 -5 2 0 Co t uc i n a pl a i n fSOS M i r - es c M o t rng S s e i e i nsr to nd Ap i to o c c o s imi nio i y t m n De p M ne
Ab t a t sr c :T i a e n r d c d mir —e s c mo i rn y t m ’ t cu e r cp e a o t r n ain a d p s- r c si g o h sp p ri t u e c o s imi n t i g s se S sr t r ,p n il ,ly u ,o i t t n o tp o e sn f o o u i e o mo i r g ifr t n nt i n omai .B s d o co s i c mo i r g, h s a e n l z d p s i l o k b rt a g ri d c d b e i u te so on o a e n mir —es nt i mi o n t i p p ra ay e o s e r c — u s d n e u e y r s a sr s f b n dl g b o co i te s o a l. R s h e e s o d a olws W h n mir — es c a t i a o t u u n aa c d a t e a d o rt tn c sr s ff u t e u s w r h we s fl e o . e c o s imi ci t w s c n i o s u b ln e ci n vy n v s o e n r a e r n r c — u s a g rw slr e h w d ic e s d t d, o k b r t n e a g .Wh n mir — es ca t i a o t u u e e so a u n e go n r s u e e d a e c s imi c i t w sc n i o sr c s in b t d r ru d p e s r o vy n l u b h vo a x e t n l s o g,r c — u s d n e s as a g . Mi r— es c mo i r g s se wo l ly i ot n oe o h e a irw s e c pi a t n o r o k b rt a g rwa lo lr e co s imi nt i y t m u d p a mp r tr l n t e on a fr c s o o la d r c y a cd s se e p mie h s e ut g t r vd e ee c o k b rt nt r g a d p e e t g oe a t f a n k d n mi ia tri d e n .T e er s l mih o i er fr n e t r c — u s mo i i n rv n i . c o n s p o on n

微震监测系统

微震监测系统

微事震件监震测级系分统布图表
41
4、数据采集、分析软件
微震监测事件定位与统计分析软件-事件统计
事件密度云图(不同视角)
微震监测系统
42
4、数据采集、分析软件
微震监测事件定位与统计分析软件-特点总结
1、允许用户修改传感器三维坐标、灵敏度、波速,提高事件 定位准确率。
近年来,由于微电子及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微震监测技 术在国外矿山安全监测方面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在解决岩体破裂空间 分布特征、预测瓦斯突出与突水、岩煤面附近稳定性方面作出了重大 贡献。目前,该技术正被开发为国外矿山重大灾害监测管理的一门标 准技术。
微地震监测具有其独特的优点:一是它能直接确定岩体内部破裂 的位置和性质;二是由于它采用地震波信息,其传感器可以布设在远 离岩体易破坏的区域,这样保证监测系统可以长期运行而不被破坏; 三是其监测可以覆盖很多的区域。
4、数据采集、分析软件
微震监测事件定位与统计分析软件-事件初值拾取
拾取参数设置
批量拾取参数设置
微震监测系统
拾取初值菜单
29
4、数据采集、分析软件
微震监测事件定位与统计分析软件-事件初值拾取
事件初至批量拾取
事件初至分析:主要包括拾取模式(P)、拾取模式(S)、自动拾取(P)、
自动拾取(S)、清除拾取(P)、清除拾取(S)、清除拾取(PS)、拾取参数、
震事件的时空定位、震级与震源参数等信息 5、按时间段、按月等多种模式统计并显示事件分布情
况,提供多种显示方法
微震监测系统
23
4、数据采集、分析软件
微震监测事件定位与统计分析软件-事件选择
微震事件选择
IHMS EventAnalysis软件默认按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先后顺序选择数据。

浅析微震监测系统在矿井中预报矿压的应用

浅析微震监测系统在矿井中预报矿压的应用

浅析微震监测系统在矿井中预报矿压的应用波的振幅和频率取决于煤岩体的强度、应力状态、断裂尺寸和变形,波的振幅和频率受波的频率、速度的影响等等。

因此,每个微震信号包含关于岩体内部状态的丰富信息。

应用微震监测系统,其功能是监测整个矿山微地震的范围,评估巷顶的覆盖范围,为防止灾害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标签:微震监测;冲击地压;防治东滩煤矿主煤层主要部分合并为一层,平均厚度8.41米。

其余的分为两层。

分层的平均厚度为5.38m,分层的平均厚度为3.22m。

主井井深-800米,采用国际先进的采矿开采方式从主采煤层和上层采煤。

目前,单一矿区集中,采矿活动集中,互相干扰。

矿区覆盖厚厚厚的集团。

由于煤体的高弹性可能引发多类事故,造成井下工作面的损坏,同时给矿井生产人员的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东滩煤矿为加强矿山爆发的监测预报,特地引进了SOS微震监测系统。

1 微震监测技术1.1 工作原理由冲击矿压引起的震源机理和破坏机理是岩石受力的原因和后果。

然而,我们发现源机制相同,但是后果可能不同,而导致与岩石压力的影响相同或相似的损害,源机制不一定相同。

实践证明,岩石压力和岩石振动的影响总是相互伴随而生。

因此,有必要基于微震监测来监测冲击矿压。

基于岩层地震振动分析,特别是关键地层运动引起的地震波传播,地震岩石动力分析与能量积累与耗散分析法研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岩爆可能会造成损坏。

微震监测技术是通过检测煤和岩体微裂纹过程发出的地震波来检测地震波,并检测微震活动的强度和频率。

监测微裂纹分布的位置,然后获得矿井冲击地面压力微震活动信息,为预防和控制地面压力的影响提供依据。

1.2 微震监测系统的功能介绍微震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分析全矿的实时监测,微震事件的自动记录和微震位置和能量计算范围内发生的微震事件,分析主要危险区域的微震事件,动态评估相关区域效应危害等级,指导煤矿瓦斯岩石压力预防控制工作;摆脱危险性测试和优化相关技术参数,提高防撞系统的影响和控制效率。

微震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微震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微震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微震监测技术是一种高科技信息化的地下工程动力监测技术。

随着设备硬件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微震监测技术的应用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出现了对该技术的应用研究热。

标签:地下工程;微震技术;安全监测微震监测技术在地下工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包括监测岩爆和矿震,应力集中与重分配,岩体大冒落,边坡破坏,为地下结构设计提供参数和优化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灾害定位监测、预报和灾害预警,地下灾害安全救助,检测工程(如大体积混凝土、地下注浆等)施工质量,监测岩体和混凝土结构的损伤和老化过程等诸多方面。

由此可见,微震监测技术既可以用于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安全监测,也可以用于建成工程的使用过程的安全监测。

1 隧道围岩稳定性监测1.1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监测微震监测技术可以对岩爆、大冒落等地压灾害实现有效的监测,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

隧道工程安全监测可以采用便携式微震监测设备,进行流动的抽样监测;也可以对长大隧道进行固定式多通道微震监测,监测系统可以沿用到隧道使用阶段的安全监测。

1.2 隧道使用安全监测对一些重大的隧道工程如超长大隧道、过江跨海隧道等在使用期间,对围岩体和支护结构进行实时监测,监测岩体随时间弱化和混凝土老化,掌握结构内的微破裂前兆、损伤程度等,及时采区措施,防范灾害的发生,确保使用期间隧道的营运安全等有重要的意义。

2 边坡稳定性监测2.1 水电工程高陡边坡监测对于边坡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实时安全监测,可以实现监测过程的自动化和远程监控,可以克服常规应力、位移等监测技术的不足。

同时,在建立以微震监测技术的基础上,以该技术为核心建立高陡边坡安全预警系统,对于确保在复杂条件下的边坡安全和预防滑坡灾害的发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2 大型露天矿边坡监测与水电工程等相比,大型露天矿边坡并非是永久性的工程,其使用寿命相对较短,因而其加固措施和目的也不同。

一般来说,由于对其的加固属于相对的短期加固,因此露天矿山边坡的安全性要比水电工程、公路工程边坡的安全性差,它是矿山重大危险源。

ESG微震监测系统简介

ESG微震监测系统简介
本研究所采用的 ESG 微震系统(加拿大)已在全世界有着长 期广泛的应用,并成功的应用于采矿、土木工程、石油天然气勘 探开发、海上平台建设、大型建筑和防洪大坝等多个领域。该系 统的原理与常规地震监测系统基本一样,是一套集硬件、软件于 一体的大型、高精度、宽频率的预警系统。
该微震监测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主机分析系统、数 据采集仪分站以及传感器,如图 3 所示。
4、系统简介
微震(声发射)现象是 20 世纪 30 年代末由美国 L.阿伯特及 W.L.杜瓦尔发现的。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通讯技术与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微震监测技术得到了全面的改善,逐渐得到
2
西安科技大学
了各领域的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工作。目前,世界各 国逐渐把微震技术作为一种监测预警手段。如:德国、波兰、南 非、美国、英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主要采矿国家,取得了较 好的成果。
21
朱集煤矿
2011
山东济南 湖南郴州 安徽淮南 安徽淮南 河南义马 河南义马 河北唐山 辽宁大连 四川雅砻江 四川雅砻江 黑龙江鹤岗 四川大渡河 四川雅砻江 河北唐山 新疆乌鲁木齐 新疆焦煤集团 安徽淮南
西安科技大学
突水监测 岩爆监测 煤与瓦斯突出 煤与瓦斯突出 冲击地压 冲击地压 岩爆监测 微震监测实验设备 边坡监测 岩爆监测 冲击地压 边坡监测 隧道岩爆监测(扩容) 边坡及岩爆监测(扩容) 冲击地压 煤与瓦斯突出 冲击地压
5
系统监测到的部分成果如下:
西安科技大学
图 5 巷道掘进断层构造带活化分布情况
图 6 工作面顶底板裂隙带高度分布情况 单位名称:西安科技大学 联系人: 刘超 手机:15289368370 2012 年 6 月 28 日
6

国内外微地震检测技术现状与应用

国内外微地震检测技术现状与应用

国内外微地震检测技术现状与应用一、国内技术应用现状基于微震监测的裂缝评价技术正发展成为油层压裂生产过程中直观而又可靠的技术。

近几年来,国内众多油气田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开展该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工作,广泛用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

1、2011年,东方物探公司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截止2011年11月,东方物探公司已成功对11口钻井实施了压裂微地震监测。

2、同年,华北油田物探公司针对鄂尔多斯工区大力推广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不断提高储量动用率及单井产量的要求,2011年年初就对微地震检测技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对检波器、记录仪器、处理软件进行实际考察。

他们与科研院校合作,在鄂南工区富县牛东4井与洛河4井开展微地震监测裂缝评价技术攻关,采用微地震技术对储层压裂进行监测,结果与人工电位梯度方法(ERT)监测结果一致。

该公司还通过组建微地震监测项目组,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并与科研院校“高位嫁接”,开发微地震检测特色技术,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3、近年来,胜利油田积极开展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应用研究,并把它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技术储备。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非常规油气藏将成为胜利油田的一个重要接替阵地,而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是非常规油气藏勘探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新技术。

通过开展对国内外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现状、微地震压裂检测采集方法、数据处理及裂缝预测方法、目前成熟的处理反演软件、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应用实例分析等方面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的技术特点、技术关键、技术实用性及其发展方向,为胜利油田下一步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更好地为油气藏勘探开发工作服务。

二、国外技术研究与应用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矿业局就开始提出应用微地震法来探测给地下矿井造成严重危害的冲击地压,但由于所需仪器价格昂贵且精度不高、监测结果不明显而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推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震监测系统应用及分析4.1 老虎台微震监测系统的应用ARAMIS M/E 微震监测系统安装、调试后,运行良好,共监测到微震事件2482次,释放的总能量为3.56×109J,事件平均释放能量为1.43×106J。

其中微震能量大于109J的1次,发生在2009年2月25日2:05:28,具体三维坐标为(36450,77497,-836),能量为1.07×109J;108~109J的微震事件数5次;107~108J的微震事件数9次;106~107J的微震事件数45次;105~106J的微震事件数190次;104~105J的微震事件数502次;103~104J 的微震事件数877次;能量低于103J的852次,见图4.1。

按照工作面发生情况,微震事件分布见图4.2。

每月微震事件发生情况见表4.1~4.8。

由表4.3得出:2008年11月期间发生一次能量高达8.54×108J的微震事件,多次能量值大于106J的事件,原始波形图如下4.7。

11月期间共监测到微震事件360次,释放的总能量为8.8×108J,发生在83002工作面的有143次,释放的能量为9.53×106J;发生在55002工作面的有119次,释放的能量为4.93×106J;另外,有32次发生在38001,30次发生在38002,16次发生在63003,20次发生在73003工作面。

其中最大能量事件数发生在11月4日19:22:26,能量值为4.052×106J,38001工作面,具体三维坐标(35711,77184,-425)。

10月21日、10月28日和11月6日3次事件基本上可以看作一组事件,3次事件发生时间接近,沿着煤层走向分布在不同层位上(-828,-676,-523),但均分布在断层附近;在具体位置上,3次事件均发生在巷道交叉位置,距离工作面较远,采动影响不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从发生时间上来看,首先发生的事件位于F25断层与F16-1断层交界区域,也是事件频发区域,在该事件发生前,该区域中小事件频发,直至首次事件发生;在两次事件之间的7天时间内,该区域只是零星的发生了一些小级别的微震事件,没有大规模的能量释放,直至第二次事件发生;第二、第三次事件之间的7天时间内,小级别微震事件数量频繁发生,无大级别事件,又存在一个大的能量释放酝酿期,直至第三次事件发生。

因此,可以说3次事件的发生过程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区域内微震事件频发,引起了大级别事件的发生;其后,在地质构造带影响区域引起了连锁反映,导致另两次大级别微震事件的发生。

2008-12-30,2:31:31发生了一次能量值为5.41×107J的事件,其原始波形图见图4.9。

12月期间共监测到微震事件232次,释放的总能量为5.9×107J,发生在83002工作面的有150次,释放的能量为5.64×107J;发生在55002工作面的有37次,释放的能量为1.37×106J;另外,有23次发生在38001,13次发生在38002,4次发生在63003,5次发生在73003工作面,其中最大能量事件发生在12月30日2:31:31,83002工作面,具体三维坐标(36377,77536,-843),能量为:5.4×107J,见图4.10。

2009-1-17,0:24:27发生了一次能量值为2.6×108J的事件,1月4日21:37:47发生一次能量值为1.77×107J的事件,其原始波形图见4.11。

1月期间共监测到微震事件128次,释放的总能量为3.2×108J,发生在83002工作面的有92次,释放的能量为2.89×108J;发生在55002工作面的有17次,释放的能量为 2.3×107J;另外,有6次发生在38001,10次发生在38002,2次发生在63003,1次发生在73003工作面,其中,最大能量事件发生在1月17日0:24:27,83002工作面,具体三维坐标(36076,77495,-827),能量为:2.6×108J,该事件发生在F25断层附近,事件发生前矿井处于限产期间,83002工作面长时间非正常回采,推进速度十分缓慢;事件发生前,每天发生的微震事件数量仅为正常回采期间的40%左右,释放的能量也锐减,能量大量积聚,直至该事件发生,见图4.12。

2009-2-25,2:05:28发生了微震系统安装监测以来能量最大的一次震动事件,能量值高达1.07×109J,2009-2-11,10:00:39发生了一次能量值为1.11×107J的事件,其原始微震波形图见图4.13。

2月期间共监测到微震事件133次,释放的总能量为1.11×109J,发生在83002工作面的有84次,释放的能量为1.09×109J;发生在55002工作面的有34次,释放的能量为1.38×107J;另外,有3次发生在38002,10次发生在63003,2次发生在73003工作面。

其中最大能量事件数发生在2月25日2:05:28,83002工作面,具体三维坐标(36450,77497,-836),能量为:1.07×109J,见图4.14。

2009年3月微震事件的能量值不是很大,最大为2009-3-24,19:01:07发生的能量值为3.64×106J,其微震原始波形见图4.15。

2009年3月期间共监测到微震事件405次,释放的总能量为2.02×107J,发生在83002工作面的有285次,释放的能量为1.11×107J;发生在55002工作面的有85次,释放的能量为3.82×106J;另外,有6次发生在38001,10次发生在38002,10次发生在38003,4次发生在63003,5次发生在73003工作面,其中最大能量事件数发生在3月24日19:01:07,83002工作面,具体三维坐标(36373,77958,-818),能量为:3.64×106J,见图4.16。

2009-4-1,4:58:39发生一次能量为3.05×108J的微震事件,2009-4-2,0:18:05,发生一次能量为3.96×107J的微震事件,2009-4-22,15:01:17发生一次能量为3.34×107J的微震事件,其微震事件原始波形见图4.17。

4月1日事件原因:事件发生平面位置为83002综放工作面、-880水平准备工作面车场和F25断层三方交界处;剖面位置为83002工作面开采水平,位于-880水平准备工作面车场拐弯正上方,地质构造复杂,属于高冲击危险区域。

发生时间为83002综放工作面正常夜班回采时间段,采动影响应该是诱发原因。

事件发生时,83002综放工作面内、-880水平准备工作面车场内人员都能明显感受到长时间震动,持续时间大约3s。

但各处巷道没有破坏,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事件距离各处巷道的直线距离均在50m以上,另一方面是在特殊区段巷道已经采用了锚网支护+“U”型可塑性支护的复合支护方式或“O”型棚支护方式,巷道支护强度较大。

2009年4月1日事件发生在F7-1断层与F18断层交汇区域,远离正常回采区域,地质构造影响应该是其发生的主要诱因。

2009年4月期间共监测到微震事件271次,释放的总能量为3.98×108J,发生在83002工作面的有183次,释放的能量为7.7×107J;发生在55002工作面的有55次,释放的能量为3.12×108J;另外,有4次发生在38001,8次发生在38002,17次发生在38003,2次发生在63003,2次发生在73003工作面,其中最大能量事件数发生在4月1日4:58:39,83002工作面,具体三维坐标(36547,79236,-802),能量为:3.05×108J,如图3.19。

83002工作面微震事件时序分析老虎台矿83002#工作面位于井田西部,标高为-825.514~-744.093m。

该工作面东邻-730水平的73001#已采面,上部为83001#、78002#已采面,北部为井田边界。

83002#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放煤步距1.2m,割煤高度2.9m,放煤高度8.7m,煤层开采厚度11.6m,硬度F 系数值为 1.5~3,煤层赋存稳定。

该工作面直接顶为78002#、83001#已采面冒落煤岩堆积物,主要由油母页岩组成,基本顶为巨厚泥岩,两者强度都较低。

自2008年9月1日至2009年4月31日,83002工作面的微震事件发展规律在平面和剖面上的投影图如下所示。

分析83002综放工作面的微震事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平面图上微震分布规律(微震事件发展规律的平面投影如图3.20~图3.27中(a)所示):①微震事件主要分布在工作面左侧,呈带状分布,随工作面推进向前发展,微震事件逐渐增多,带状轴部与83002工作面推进方向成约30°夹角;②微震事件围绕着中继主井巷道,中继主斜井巷道以及材料斜井巷道的保护煤柱范围向周边煤体扩展,尤其以中继主斜井巷道与材料斜井巷道端部最为密集,此范围内发生的微震事件数占到总事件数的85%以上;③由不同月份的数据统计得知:2009年1月和2月(图中分别以粉红色和银色标明)能量值大于105J的数据较多,占到统计时间区间总数的50%左右;剖面图上微震分布规律微震事件发展规律的剖面投影如图 4.19~图4.26中(b)所示:①微震事件主要分布在83002工作面底板中,占到总数的95%以上;② 83002工作面布置在采区边界,且在F25断层上盘,受其影响很大,微震事件围绕着断层线分布,在断层左侧300m以及右侧200m范围内,且在-840m水平上微震事件非常密集,形成了一个微震分布带;③由F25断层向深部延伸方向及微震事件分布情况得知,水平-1000m 到-1300m有较多的微震事件,究其原因仍然是受F25断层深部延伸及83002工作面开采扰动的共同结果。

55002工作面微震事件时序分析自2008年9月1日至2009年4月31日,55002工作面的微震事件发展规律在平面和剖面上的投影图如下所示。

分析55002综放工作面的微震事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平面图上微震分布规律(微震事件发展规律的平面投影如图3.28~图3.35中(a)所示):①从平面上看去,微震事件主要分布在55002综放工作面布置范围内,以工作面前方分布为主;②在55002综放工作面回风顺槽距切眼100m处,微震事件分布密集,其影响范围内发生的微震事件数较运输顺槽多;③由不同月份的数据统计得知:2008年9月和10月(图中分别以蓝色和绿色标明)能量值大于105J的微震事件较多,占到统计时间区间总数的50%;(2) 剖面图上微震分布规律(微震事件发展规律的剖面投影如图3.28~图3.35中(b)所示):①微震事件主要分布在55002工作面底板中,占到总数的90%以上;② 55002工作面布置在F7和F7-1断层之间,受断层影响很大,微震事件围绕着断层线分布,在F7断层左侧及右侧各100m范围内,且在-650m 水平上微震事件较密集,形成了一个微震分布带;③图中得出:在水平-800m到-1000m有较多的微震事件,从微震发生情况推测该区域应该具有未探明断层或者探明断层延伸到次此区域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