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家训有哪些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家训大全,句句都是精华

中国古代家训大全,句句都是精华

中国古代家训大全,句句都是精华说起家训,可能很多人会想到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等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而家训在中国形成的时间可以说是非常久远,慢慢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是对我们个人还是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不是某一本家训,而是在这些家训中挑选出最经典的10句。

1、静以养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大意:宁静淡泊的处世态度,可以让我们修身养性。

而勤俭节约的喜欢可以培养我们自己良好的品德。

2、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朱柏庐《朱子家训》大意:请不要贪求意外得到的钱财,饮酒的时候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能过量。

3、立身无愧,何愁鼠辈。

——吴麟徵《家诫要言》大意:安身处世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无愧于心,又何愁身边的卑劣小人暗中算计、使坏!4、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金缨《格言联壁》大意: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错。

跟他人聊天时,不要说人别人的坏话。

5、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辞不专。

——孔子门生《孔子家语》大意:一个人如果要有仁义之心,就不会自我夸耀。

弱考虑问题的时候能够明辨是非,通晓事理,那么说话的时候就不会自以为是。

6、父不慈则子不孝。

——颜之推《颜氏家训》大意:如果做父亲的不懂得疼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也不会孝顺父母的。

7、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大意:如果一个家族能够保持俭朴的传统,那么家族就会兴旺起来。

一个人如果勤劳,就能够保持健康。

而家族如果能够勤劳俭朴的话,那么生活便不会品贱。

8、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

——周公《诫伯禽书》大意:人的力气不如牛,所以不能跟牛比力气。

行走的不如马,所以不能跟马赛跑。

9、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司马谈《命子迁》大意: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以服事君主作为继续,成就自己忠孝两全才是孝道的最终归宿。

我国著名家训及主要内容

我国著名家训及主要内容

我国著名家训及主要内容
中国家训,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各个时代广泛应用的家庭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家训在历史上是以文献的形式写给家人看的道德教育读物,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家训及其主要内容:
1. 《颜氏家训》:由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所著,主要讲述了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容涉及教育、道德、礼仪、处世之道等,被誉为中国家训的开篇之作。

2.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柏庐所著。

主要讲述如何治家、修身、处世等,强调了家庭和睦、勤俭持家、尊敬师长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3.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家训著作,收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后写给父母、兄弟、子侄的家信。

内容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是中华文化珍品之一。

这些家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可以帮助现代人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中华传统家训家规

中华传统家训家规

中华传统家训家规中华传统家训家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中华传统家训家规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的基本道德要求。

作为子女,我们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不离不弃,不忘初心。

孝敬父母的方式可以包括经济支持、关心照顾、尊重意见等。

2. 忠诚正直中华传统家训注重培养忠诚正直的品质。

忠诚意味着对家人和国家的忠诚,不背离家庭和民族的利益。

正直意味着廉洁正直、真实无欺,不做虚伪的事情。

3. 乐善好施乐善好施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家庭的财富不仅是为了自己享用,更要善待他人。

乐善好施的方式可以包括捐助贫困学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

4.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表现。

我们要遵守诺言,言行一致,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履行。

不撒谎、不欺骗他人,做到真实守信。

5. 尊敬师长尊敬师长是中华传统家训的核心要求之一。

尊重老师、尊重长辈,学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知识和经验,是一种传统的美德。

我们要向老师学习,向长辈请教,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6. 勤奋好学勤奋好学是中华传统家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不仅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也是为了家庭和社会的进步。

7. 注重身体健康中华传统家训注重身体健康,强调养生保健。

我们要注重运动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均衡,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

8. 爱护环境中华传统价值观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爱护自然环境,减少浪费,推广绿色出行,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9.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华传统家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要尊重他人,注重友善、宽容,与人为善,以和为贵,不与他人产生争执和矛盾。

10. 培养家国情怀培养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家训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们要热爱祖国,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传承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中华家训名篇

中华家训名篇

中华家训名篇
中华家训名篇是指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华家训文献作品。

以下列举几篇代表性的中华家训名篇:
1.《弟子规》:《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儿童文学经典之一,是
对儿童行为规范的家训,强调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师重道等美德。

2.《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经典教材之一,从儿童
的身心特点出发,以三字一句的形式,概括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知识点,旨在培养刚正不阿、勤学好问的品格。

3.《百善孝为先》:《百善孝为先》是我国古代家训文化的重
要代表之一。

它主要讲述了家庭成员之间应当尊敬、孝敬父母,同时也强调了礼节和道德规范等。

4.《家规》:《家规》是古代家族的规章制度,几乎每个家族
都有自己的家规,用以约束家族成员的行为和处事方式。

家规内容丰富,涵盖了敬老尊贤、爱亲友、教子等方面。

5.《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中不少诗歌以家训为主题,反映了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训的内容。

这些中华家训名篇不仅在古代被广泛传抄,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在现代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国著名的家训

中国著名的家训

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家训,其中一些包括:
《朱子家训》:由朱熹创作,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教导人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颜氏家训》:由颜之推创作,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教育、崇尚节俭、倡导忠孝、重视农耕等。

《曾国藩家训》:由曾国藩创作,内容涵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强调“忠”、“勤”、“俭”、“忍”等。

《钱氏家训》:由钱世熹创作,内容涵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强调道德、教育、勤俭、自立等。

《傅雷家书》:由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创作,内容涵盖音乐艺术、文学创作、家庭教育等方面,强调道德、艺术、教育等。

《郑氏规范》:由郑氏家族制定,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强调家族团结、教育、勤俭持家等方面,是具有代表性的家族规范之一。

《欧阳修家戒》:由欧阳修创作,内容涵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强调谦虚、正直、节俭等。

这些家训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对于子孙后代的教育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有名的家训

中国古代有名的家训

中国古代有名的家训1.《颜氏家训》: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2.《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3.《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4.《放翁家训》: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5.《包拯家训》: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北宋名臣包拯6.《王阳明家训》: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

——明代著名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7.《诫伯禽书》: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诫伯禽书》是中国第一部家训书8.《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9.《袁氏世范》:小人当敬远,敬而远之,免致生患。

——南宋官员、学者袁采10.《聪训斋语》:世之聪明多暗毁,愚者多福泽,盖聪明者自恃其聪明,而事事欲胜人,愚者安分守己,故人与之媲美。

——清代名臣张英11.《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清代学者朱柏庐12.《曾国藩家书》: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晚清名臣曾国藩13.《郑氏规范》:为家长者,当以至公无私为本,以道义处事,无论卑幼,皆当严而有恩。

——元代浦江郑氏家族14.《温公家范》: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15.《庞氏家训》: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清代庞尚鹏16.《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镠17.《司马温公家范》: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18.《陆氏家训》:子弟之贤不肖,系诸父兄之教。

——南宋陆九韶19.《庭训格言》: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

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也。

——清代康熙帝20.《姚氏家训》:凡为人子者,当以尽孝为务;为人妻者,当以从夫为务。

中国优秀传统家训

中国优秀传统家训

中国优秀传统家训一、关于立志的家训1、不要空言无事事,不要近视无远谋。

(陈毅《示儿女》诗)2、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

(陈毅《示儿女》诗)二、关于勤学的家训1、多读书达观古今,可以免忧。

(家诫要言)2、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陈毅《示儿女》诗)3、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增广贤文》)4、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

(《增广贤文》)5、读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

(家诫要言)6、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治家格言)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增广贤文》)三、关于惜时的家训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增广贤文》)2、莺花忧怕风光老,岂可教人在度春。

(《增广贤文》)3、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增广贤文》)4、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

(《增广贤文》)5、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

(《增广贤文》)6、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增广贤文》)7、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增广贤文》)四、关于仁爱的家训1、百善孝为先。

(《赠广贤文》)2、孝当竭力,非徒养生。

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

(《增广贤文》)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治文贤文)4、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

(家诫要言)5、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

(《增广贤文》)6、早把甘旨当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

(《增广贤文》)7、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增广贤文》)8、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

(《增广贤文》)9、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

(家诫要言)10、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

(《增广贤文》)五、关于修养的家训1、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治家格言)2、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谐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

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思。

(治家格言)3、施恩无念,受恩莫忘。

(治家格言)4、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治家铬言)5、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治家铬言)6、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中国传统家风家训大全(精选100句)

中国传统家风家训大全(精选100句)

中国传统家风家训大全一、中国传统家风家训简介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先辈留与后人的智慧宝典。

家训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中国传统家训精深宏富,是中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二、中国传统家风家训大全(精选100句)家训家规进万家,户户盛开文明化。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家风家训大全(精选100句),希望有所帮助!中国传统家风家训大全11、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2、不能乱占人家小便宜。

3、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4、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5、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6、说话常提儿媳长处,感激她娘家的教育。

儿媳如有过错,婆婆赶快兜过来,先宽容,后在背后指教她,千万不可与她吵闹,媳妇自然会感恩报恩。

7、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

8、勿妒贤而嫉能,斥邪恶,教子要有义方,受恩莫忘居身务期质朴9、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10、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

11、凡是不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母的资格。

12、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13、无瑕之玉,能够为国器;孝悌之子,能够为国瑞。

14、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15、重道德修养,严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

16、父母活着的每一天,都是我莫大的幸福,自当百倍珍惜。

17、恶不在大,心术一坏,即入祸门。

18、提倡勤俭持家,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19、夫妻之间要做到相互补漏,而不是互相埋怨。

20、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1、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2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3、待人以真诚,求学有始终,持恒修心,葆真求善。

24、嫁女择佳婿,无索重聘。

25、提倡勤俭持家,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训又称家规、庭训等。

古人非常重视以修身为主的家庭教育,认为“子不教,父之过”,道德与文化的传承是“齐家”的主要内容之一。

古代家训的内容非常丰富,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美德成为家风、家训的核心,用以谆谆教诲后世子孙,要他们重德修身,将美好的德行和圣贤的智慧代代相传,从而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以下摘录数则:一、周公《诫伯禽书》周公旦,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惟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

你怎能不慎重呢?而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二、徐勉《诫子崧书》徐勉,是南北朝时期郯城人,为官清廉,家无蓄积,自称遗子以清白,徐勉也有一篇著名的诫子书《诫子崧书》,其中有这样的训诫:“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贫素。

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

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

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仰藉先门风范,及以福庆,故臻此尔。

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徐勉认为,作为父辈,留给子孙的不应是物质财富,而是高尚的人格风范,他说,自己出身清廉,常居贫素,对于置办产业,从未钻营谋求;如今虽然有高官厚禄,但不是因为自己有才智,而是依靠先祖良好的风范,福分惠及子孙而得到的。

所以古人讲“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把清白留给子孙,不是最丰厚的财富吗?留给子孙黄金满箱,不如教给他们一部经书啊。

三、唐太宗《诫皇属》在历代家训中,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

其代表作之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

太宗非常注重对皇子们都教育,经常告诫其后代,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治国之道。

在《诫皇属》中,唐太宗告诫皇属们说: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

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

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

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

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

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贞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

不可不察也。

唐太宗李世民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

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你们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

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正吉祥。

四、欧阳修《诲学说》《诲学说》是北宋名士欧阳修劝诫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的文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可不念哉?”文章虽然短小而蕴理深刻,大意是:玉和人相同之处在于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不同的是,玉虽然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远不会更改;而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我们能不常常铭记吗?”五、范纯仁《诫子弟言》范纯仁是名相范仲淹次子,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范纯仁为人正派,性格平易宽厚,从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但坚持道义时挺拔特立,决不屈从。

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俭始终如一,他教子甚严,处处以俭朴和忠恕熏陶子弟,在《诫子弟言》中说,“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即使是再愚蠢的人,对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也往往是看得很清楚的;即使是再聪明的人,容忍自己错误的时候,也往往总是很糊涂的。

如果能用苛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不怕做不成圣贤!”六、袁采《袁氏世范》《袁氏世范》写于南宋淳熙五年,作者袁采。

袁采秉性刚正,为官廉明,颇有政绩。

当时的通判隆兴军府事刘镇认为这部家训不仅可以施之于一家一县,而且可以“远诸四海”;不仅可以行之一时,而且可以“垂诸后世”、“兼善天下”,成为“世之范模”,因而更名为《袁氏世范》。

在《处己》篇里,袁采对家人子弟立身处世的教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处富贵不宜骄傲,礼不可因人分轻重。

“富贵乃命分偶然,岂能以此骄傲乡曲”?如果本身贫寒而致“富厚”、“通显”,也不应“以此取优于乡曲”;若是因为继承父祖的遗产或沾父祖的光而成显贵,在乡亲面前耍威风,那更是可羞又可怜。

其二,人贵忠信笃敬,公平正直。

袁采认为,忠信笃敬、公平正直是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取重于乡曲之术”。

其三,严己宽人,过必思改。

袁采认为,对忠信笃敬、公平正直这一做人的重要准则,应该自己首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做到。

所谓“勉人为善,谏人为恶,固是美事,先须自省”。

他认为,人不能无过,但过必思改。

同时要宽厚为怀,以直报怨,不要计较人情的厚薄。

其四,谨慎交游,近善远恶。

其五,处事无愧心,悔心必为善。

他说:“今人有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见不闻,安然自肆,无所畏忌。

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聪明不可掩。

凡吾之处事,心以为可,心以为是,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之处事,心以为不可,心以为非,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

”告诫子孙人的耳目可以遮掩,但神之聪明不可欺骗,所以一定要慎独,知悔改过为善,为人处世应无愧于心,不可自欺欺人。

七、明宣宗《寄从子希哲》这是明宣宗朱瞻基写给儿子希哲的家信。

朱瞻基在位期间任贤纳谏、与民休养生息,政治较为清明,所以在历史上有“明有宣宗,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之论。

作为比较开明的帝王,朱瞻基严谨治家,对儿子处事、做人、交友严格指导,要求儿子行好事、做好人、交好友。

他在家信中写道:“自汝之去,吾朝夕思汝,又朝夕忧汝。

思,非为别离,惟欲汝做个好人;忧,亦非为汝劳苦,惟恐汝做些不好事。

汝今在泾野门下,须服从其言,观法其行,乃真为弟子,否则虽见好人,不行好事,反不如凡夫也。

待文王而兴,己非豪杰之士,文王所不能兴汝道,他比得凡夫否?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学,四方人才所聚,若所交俱英才,及忠厚有德者,其益不可胜言。

若只泛交,与说闲话,为无益之事,其损亦不可胜言。

谨、默二字,可铭诸心。

”家信言词恳切,“朝夕思汝,又朝夕忧汝”的原因并非因为别离的思念和忧虑其劳苦,唯恐子孙不能做好人好事。

告诫他在贤士门下要效法其言行,交友要结交英才和忠厚有德之士,亲近可以辅助自己提升道德品行的益友,远离有损德行的损友。

文章至今读来仍感人至深,颇有借鉴意义。

八、杨继盛《给子应尾应箕》杨继盛直隶容城人,明代著名谏臣。

官至兵部员外郎,因弹劾严嵩而死,他生性耿直,刚正不阿,以直谏、气节著名。

嘉靖三十二年杨继盛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被投入死囚牢。

临刑有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于后人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当时,杨继盛已知自己必死,于狱中写就两份遗嘱,即《愚夫谕贤妻张贞》和《父椒山谕应尾、应箕两儿》,后世合称为《谕妻谕儿卷》。

次日即被杀于菜市口。

杨继盛于临刑前夕以为人夫、为人父的身份写就的这两份遗嘱后被杨氏后人悉心保护和珍藏,成为警示其家族子孙的珍贵家训。

在给儿子应尾、应箕的遗嘱中,杨继盛从为人、治学、治家等几个方面做了最后的教导,言之谆谆,洋洋洒洒,拳拳之心溢于纸上。

他教育儿子首先要做个正直的好人,要立志做个君子。

“人须要立志”,“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

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

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

”而要做君子,首先“休把心坏了”,因为“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心里若是存天理,有公道,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私意,虽欲行好事,也有始无终,虽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你,如根衰则树枯,蒂坏则果落。

”重德向善是传统家训格言中的纲目,其实也正是做人处事的根本,对现代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他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道德修身的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这是真正为子孙负责,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样的家训是留给孩子的最宝贵财富,正如徐勉所言“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