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湿地景观设计方案

湿地景观设计方案

湿地景观设计方案湿地景观设计方案是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引导人们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意识。

本方案以生态保护、功能完善、美观大方为设计理念,采用多种景观元素和技术手段,满足人们的多重需求,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公园。

一、景观分区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人们的需求,将湿地公园划分为保护区、休闲区和展示区三个分区。

1. 保护区:将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划定为保护区,禁止一切人类活动,引导游客观赏并保护湿地的自然生态。

2. 休闲区:设置散步道、休息座椅、儿童游乐设施等,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

同时,设置湿地生态知识展板,通过展示湿地生物和湿地保护知识,提高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

3. 展示区:设计湿地公园入口景区,设置欢迎广场、花坛、湿地博物馆等,让人们在进入湿地公园之前就能感受到湿地的魅力。

二、景观元素为了增加湿地公园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湿地特色的景观元素。

1. 湿地花海:在休闲区域种植各种湿地植物,形成一片花海,吸引人们前来观赏和拍照。

2. 湿地音乐喷泉:在湿地公园的中央设置音乐喷泉,音乐和水的相互作用,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 湿地木栈道:在保护区域设置木栈道,供游客观赏湿地生态,保护湿地植物不受游客的踩踏。

4. 湿地儿童乐园:设置湿地主题的儿童乐园,供儿童游玩,增加家庭出游的乐趣。

三、生态环境建设为了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设计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1. 湿地植被保护:在保护区域,禁止破坏湿地植被,修复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2. 湿地水体净化:设置湿地人工净化池,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分解,净化湿地水体。

3. 湿地鸟类栖息地:在湿地公园周边种植适合鸟类栖息的植被,吸引各种鸟类来到湿地公园栖息和繁殖。

4. 湿地保护意识宣传:在公园设置湿地保护知识展板,组织湿地保护讲座和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保护的认知。

四、场地管理和维护为了保持湿地公园的良好环境和秩序,设计了一套场地管理和维护方案。

湿地公园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设计方案一、设计理念我们的设计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不仅要打造一个生态友好、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更要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体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二、项目背景该项目位于我国某城市郊区,占地面积约2000亩。

这里原是一片湿地,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为了保护这片湿地,恢复生态平衡,政府决定将其打造成一个湿地公园。

三、设计目标1.恢复湿地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2.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3.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4.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四、设计内容1.生态修复(1)湿地植被恢复:采用本土植被,增加植被种类,提高生物多样性;(2)湿地水体治理:对现有水体进行清淤、净化,提高水质;(3)湿地景观打造:利用地形、植被、水体等元素,打造富有特色的湿地景观。

2.设施建设(1)游览步道:设置环绕湿地的游览步道,方便游客游览;(2)观景平台:在湿地高点设置观景平台,供游客观赏湿地风光;(3)服务中心:提供游客咨询、休息、购物等服务;(4)停车场:设置足够的停车位,方便游客停车。

3.功能分区(1)休闲区:设置休闲座椅、草坪、儿童游乐设施等,供游客休息、娱乐;(2)教育区:设置湿地科普展示馆、生态教育课堂等,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3)活动区:举办各类户外活动,如徒步、骑行、摄影等,丰富游客的体验。

五、设计亮点1.生态优先:在设计中,我们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确保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3.文化内涵:在设计中融入当地文化元素,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4.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节能的材料和技术,实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六、实施策略1.政策支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2.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园建设,共同打造美好家园;3.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公园,提高知名度;4.后期管理:建立健全公园管理制度,确保公园的正常运行。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一)2024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一)2024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一)引言概述: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一)旨在提供一个完整而独特的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以满足公众对于自然环境、生态保护和休闲活动的需求。

本文将在概述的基础上,探讨该方案的五个主要方面:场地选择、景观特色、景观元素、生态保护与管理、以及交通便利性。

正文:1. 场地选择:- 综合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生态保护需求,选择一片适合建设湿地公园的场地。

- 考虑场地的面积、地形、水资源等因素,确保公园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和地理优势。

- 进行环境评估和可行性分析,确保场地选择符合环保要求和社会规划。

2. 景观特色:- 利用场地的自然特征,塑造公园独特的景观风貌。

- 设计引人注目的湖泊、湿地以及湿地植被,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环境。

- 融入适合当地气候和环境的景观元素,如湿地花卉、水生植物等,以营造多样化且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

3. 景观元素:- 将公园划分为功能区域,如休闲区、娱乐区、教育区等,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 设计合理的步道系统和观景平台,使游客可以舒适地欣赏湿地景色。

- 引入文化、艺术等元素,使公园更具吸引力和意义。

4. 生态保护与管理:- 设计合理的湿地生态系统,确保湿地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平衡。

- 考虑生态保护的方案和手段,如水资源管理、植被保护等。

- 制定管理计划,包括监测水质、物种保护、观光控制等,确保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

5. 交通便利性:- 考虑到公园的可访问性,设计合理的交通规划,包括道路和停车设施等。

- 引入可持续交通概念,如步行和自行车道的建设,以促进环保出行方式的选择。

- 考虑公共交通的便利性,与当地交通规划进行配合,确保公园能够为更多人提供便捷的出行途径。

总结: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一)通过场地选择、景观特色、景观元素、生态保护与管理以及交通便利性等方面的论述,旨在创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公园环境。

该方案将为公众提供一个能够满足自然环境和休闲活动需求的独特场所,并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湿地生态公园设计方案和对策

湿地生态公园设计方案和对策

湿地生态公园设计方案和对策设计方案:1.确定公园范围和湿地保护区域:根据湿地面积和其周边环境,确定公园范围和湿地保护区域,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建立生态教育中心:在公园内设立生态教育中心,开展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向游客、学生传授湿地生态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3.设立步道和观景点:在公园内规划湿地步道,并设置观鸟、观植物等观景点,供游客观赏湿地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

4.建设湿地植物园:在湿地公园内建设湿地植物园,收集扩繁各类湿地植物,为湿地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

5.设置湿地保护设施:在湿地公园范围内设置湿地保护设施,如湿地边界标识牌、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等,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

6.引入湿地修复工程:通过湿地修复工程,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功能,提高湿地的生态稳定性。

7.发展湿地保护的经济手段:在公园内规划湿地采摘区、湿地路线游等经济活动,探索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方式。

对策:1.增加湿地保护区域:加大湿地生态公园的湿地保护区域,限制对湿地的开发和利用,并通过政策措施鼓励湿地保护。

2.开展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湿地水质、植被及野生动物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强化湿地生态教育:加大湿地生态教育力度,通过讲座、展览、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湿地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4.建立湿地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湿地管理机构,统筹协调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保障湿地公园的顺利运行。

5.配套设施建设:为湿地生态公园建设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停车场、卫生间、休息区等,提高游客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6.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专家参与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7.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湿地公园的特色和价值,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以上的设计方案和对策,湿地生态公园能够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环境,提供人们休闲、健身和学习的场所,并在湿地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湿地公园专项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专项设计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休闲等功能,特制定本专项设计方案。

二、项目目标1. 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2. 优化湿地景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湿地公园。

3. 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等需求,提升城市品质。

4. 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设计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以生态保护和恢复为核心,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稳定。

2. 综合性原则:兼顾生态、景观、休闲、文化等多方面需求。

3. 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地方特色原则: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

四、设计方案1. 生态恢复与保护(1)加强湿地植被恢复,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植物,提高生物多样性。

(2)实施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确保湿地水质达标。

(3)建设生态护岸,防止水土流失,维护湿地生态平衡。

2. 景观规划(1)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节点,如湿地博物馆、观鸟塔、亲水平台等。

(2)沿水系布置景观带,形成景观轴线,串联各景点。

(3)利用植物配置、地形塑造等手法,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3. 休闲设施(1)建设游步道、自行车道等休闲设施,方便游客游览。

(2)设置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材等,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需求。

(3)提供餐饮、购物、咨询服务等,提升游客体验。

4. 文化展示(1)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建设文化展示馆,展示湿地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2)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湿地摄影展、民俗表演等,丰富游客文化生活。

5. 管理与维护(1)建立健全湿地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确保湿地生态安全。

(2)加强湿地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生态问题。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

五、实施计划1. 项目前期准备: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招标等工作。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精选)(一)2024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精选)(一)2024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精选)(一)引言概述:湿地公园是一种自然保护和城市绿化的重要载体,其景观设计方案能够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创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休闲空间。

本文将通过分析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的五个大点,探讨如何打造宜人的湿地公园。

正文:1. 优化湿地公园布局与规划- 定义主题和目标:湿地公园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城市需求来确定主题和目标,例如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提供多功能休闲空间等。

- 划定区域和功能区:根据不同功能需求,划分出湿地保护区、游憩区、教育区等功能区域,并在布局中合理安排各个区域的位置。

- 考虑访客流线与可达性:优化公园的访客流线,确保各功能区域之间的联系,并提供便捷的交通、停车和出入口设施。

2. 打造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 增加湿地景观的展示:通过合理布置观景台、步道和观鸟塔等设施,提供观赏湿地生物和自然景观的机会,增加湿地公园的吸引力。

- 引入湿地植物与动物:根据当地湿地生态特点,合理选择并引入具有代表性的湿地植物与动物,增加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 设计湿地水景:通过合理设置湖泊、河流和小溪等水体,增加湿地公园的景观层次和水景欣赏价值。

3. 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设施与活动空间- 设计开放的休闲空间:在湿地公园中设置开放的草坪、广场和休闲椅等设施,提供舒适的休息和聚会空间。

- 建设儿童游乐区: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需求,设置儿童游乐设施,如滑梯、秋千和攀爬框架等,提供儿童乐园的感受。

- 提供户外运动设施:考虑到人们的运动需求,设计篮球场、足球场和健身器材区等设施,以促进公众的健康活动。

4. 融入科普教育与文化元素- 设计科普教育设施:在湿地公园中设置科普教育展示馆、生态实验室和专题展区,让公众了解湿地生态环境和保护知识。

- 开展生态教育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生态教育活动,如观鸟讲座、植物标本制作和野外探险等,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 引入文化元素: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雕塑和艺术装置等,丰富公园的文化氛围。

湿地工程初步设计方案

湿地工程初步设计方案

湿地工程初步设计方案1. 项目背景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可以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类活动不断扩张,许多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因此,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变得愈发重要。

本项目拟对某一湿地进行初步设计,以改善其生态环境,提高其生态功能,保护其自然资源。

2. 初步设计目标本项目的初步设计目标是对目标湿地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提高其水质、土壤质量,增加湿地植被种植,增加湿地受保护区面积,加强湿地的生态功能,促进湿地内多样性生物的恢复与保护,提高湿地环境质量。

3. 设计内容3.1 湿地环境分析首先对目标湿地进行详细的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湿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情况等方面的分析,以及湿地的水质、土壤质量、植被类型及多样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3.2 目标湿地保护规划依照相关法规法规,对目标湿地进行划定受保护区范围,保护其中的湿地植被和野生动物,避免人为活动对其造成破坏。

3.3 湿地水质改善工程通过建设湿地生态滤池等设施,对湿地水体进行净化与改善,还原湿地水生态系统。

3.4 植被种植与复绿工程通过植被种植与固碎绿地建设,增加湿地的植被覆盖率,提高湿地的生态景观和功能。

3.5 生态景观规划结合湿地地形地貌特征,对湿地环境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打造湿地的生态景观,吸引游客,宣传湿地保护理念。

4. 技术方案4.1 水质改善技术采用湿地生态滤池技术,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对有机和无机物质进行去除,提高水质。

4.2 植被种植技术选择适宜的水生和陆生植物进行湿地植被种植,提高湿地植被覆盖率。

4.3 生态景观规划技术结合湿地地貌特征,进行景观规划和复绿工程,使湿地更具观赏性和生态效益。

5. 设计实施计划5.1 项目实施时间安排确定项目实施的时间节点,合理安排项目施工与实施工作。

5.2 项目实施步骤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详细分解,确定实施步骤及实施细节,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生态湿地工程设计方案

生态湿地工程设计方案

生态湿地工程设计方案一、生态湿地工程的背景中国作为湿地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生态湿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许多生态湿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某地区决定对生态湿地进行保护和恢复,设计一个适合当地生态湿地状况的工程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生态湿地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

设计方案必须充分考虑生态湿地的功能和特点,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是设计方案的首要目标。

2. 多功能性原则。

生态湿地工程不仅要保护生态系统,还要考虑到其对水质的改善、防洪、景观等多种功能。

3. 可持续发展原则。

设计方案必须考虑到生态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生态湿地的长期稳定运行。

三、生态湿地工程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1. 生态湿地的选择和规划。

在选择生态湿地的位置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地貌特点,以达到最佳的生态功能。

同时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规划,确定生态湿地的面积、形状和布局。

2. 生态湿地的建设和恢复。

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对现有的生态湿地进行修复和恢复,包括植被的恢复、水质改善和土壤保护等。

3. 生态湿地的管理和监测。

建立生态湿地的管理和监测体系,保证生态湿地的长期稳定运行。

同时,对生态湿地进行定期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生态湿地的利用和宣传。

发挥生态湿地的多种功能,包括生态旅游、科研和教育等,同时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加公众对生态湿地的认识和关注。

四、生态湿地工程设计方案的实施和效果评估通过实施上述设计方案,可以逐步实现生态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质质量,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服务。

同时,需要定期对设计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设计方案,以达到最佳的保护和恢复效果。

通过以上的设计方案,可以实现对当地生态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初步设计方案1.湿地概况1.1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的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域。

湿地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过渡类型生态系统,是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

1.2湿地的作用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被称为“生物超市”)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被称为“大地之肾”)、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1.3湿地的分类:湿地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

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2湿地组分在污水净化中的作用及机理:2.1湿地植物在污水降解中的作用及机理2.1.1植物在污水净化中的机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污水中的无机氮、磷等营养物质,供其生长发育。

污水中氨氮可以被植物直接摄取,合成植物有机氮,然后通过收割植物去除。

而污水中的有机氮多通过系统中微生物的降解来达到去除的目的。

污水中无机磷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转化为植物的ATP、DNA、PNA 等有机成分,然后通过植物的收割而从系统中去除。

目前,通常的污水二级处理工艺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率不高,仅能达到20%~40%,而用于污水处理的湿地植物通常都具有生长快、生物量大和吸收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它们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吸收而去除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从而成为去除污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一个简单有效且费用低廉的工具。

例如,研究表明香蒲每年每公顷可吸收2630kg氮、403kg磷和4570kg 钾。

除营养元素外,大型水生植物还可吸收铅、镉、砷、汞和铬等重金属,以金属螯合物的形式蓄积于植物体内的某些部位,达到对污水和受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湿地植物可以将重金属积累在植物组织内。

重金属在一般植物中的积累量为0.1~100μg/g,但也有一些特殊植物超量积累重金属。

植物对污水中重金属的去除作用还表现在植物的产氧作用使根区含氧量增加,促进了污水重金属的氧化和沉降。

污染物中有机物和氮的降解所需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微生物和氧,生长在湿地中的挺水植物能够对氧进行运输、释放和扩散作用。

植物可将空气中的氧转运到根部,在植物根区周围的微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区、兼氧区和厌氧区,有利于硝化、反硝化反应和微生物对磷的过量积累作用,达到除氮、磷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在厌氧条件下有机物的降解、或开环、或断成简单分子、小分子,提高对生物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湿地植物还具有过滤和抑藻等效应。

湿地植物的这些独特作用使得它对污水中许多污染物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针对不同的污染物种类其去除机理也不尽相同。

2.1.2植物在污水净化中的作用湿地植物对氮的去除作用主要是:氨的挥发作用、NH4+的阳离子交换作用、吸收、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等。

植物通过根部根毛周围充满氧气的液体薄膜中的好氧微生物的硝化作用,可将NH4+转化成气体,释放到大气中。

除此之外,植物本身也可以吸收一部分NH4+,NH4+进入植物后通过氨化反应将其去除,消除其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湿地植物对氮的去除作用:地植物对磷化物的处理除作为营养成分吸收外,还可以通过在苗床基质中的吸附、络合和沉淀反应来去除。

一般认为人工湿地系统对磷的去除途径主要是基质的吸附沉淀作用。

人工湿地系统中7%~87%的磷是通过基质的吸附沉淀作用而被去除的。

2.2湿地土壤(基质)在污水降解中的作用及机理湿地土壤(基质)是湿地植物的直接支撑者,湿地土壤的类型、结构和肥力状况直接决定湿地植物的类型、数量和质量,并通过食物链影响湿地动物的类群、生长和发育,最终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

同时湿地土壤(基质)也是湿地微生物、湿地土壤动物的生活场所,是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生活的“基质”。

湿地土壤(基质)通过影响植物和微生物来影响污水的净化。

2.2.1湿地土壤(基质)在污水净化中的机理湿地土壤是湿地化学物质转化的介质,也是湿地植物营养物质的储存库。

湿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很高,有较高的离子交换能力,因此,土壤可通过离子交换转化一些污染物,并且可以通过提供能源和适宜的厌氧条件加强氮的转化。

对于磷而言,土壤颗粒对磷酸盐的吸收是一个重要的转化过程,吸收能力依赖于黏土矿物中铁、铝、钙的表现或对土壤有机质的束缚。

除了吸收过程外,磷酸盐也可以同铁、铝和土壤组分一起沉降,这些过程包括磷酸盐在黏土矿物中的固定以及磷酸盐同金属的复合。

湿地土壤对有毒物质的“净化”机理,主要是通过沉淀作用、吸附与吸收作用、离子交换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和代谢分解作用等途径实现的。

2.2.2湿地土壤(基质)在污水净化中的作用湿地土壤的类型、结构和肥力状况同样会对湿地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的类群、数量产生深刻的影响。

湿地土壤具有“养分库”功能,它可以提供湿地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养分元素。

不仅如此,湿地土壤和其土(泥) 水界面的物理化学反应机制影响养分元素的形态和数量。

研究表明,湿地土壤缺氧具有不均一性,在与含氧水相接触的几毫米表层中氧的浓度仍较高,表层中的化学和微生物状况类似于好气土壤,而表层下面氧的浓度几乎为零。

氧化表层中Fe3+、Mn4+、氢氧化物的存在,意味着湿地土壤能吸收和保留存在于表面水中或从还原层下面扩散到表层中的磷酸盐、二氧化硅、锰、钴、镍和锌。

因此,氧化层累积有磷、硅、锰、钴、镍和锌。

反之,含硫化氢的永久还原性的湿地土壤趋于积累铜、汞、铀、钼和磷灰石。

可见,湿地土壤“养分库”在提供和蓄留某些养分元素的功能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

2.3湿地微生物在污水净化中的作用及机理湿地微生物只要有菌类、藻类、原生动物和病毒。

微生物在湿地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往往起核心作用,湿地中的微生物是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净化污染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污水中有机物的讲解和转化主要是由湿地微生物来完成的。

湿地微生物还具有吸附作用,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一些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以保证生长和代谢,他们分泌的高分子聚合物,对重金属由较强的络合力。

湿地植物根区的细菌总数与BOD5去除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氨氮的去除率与根际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的相关性极显著。

湿地微生物具有吸附作用,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常常要吸收一些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以保证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它们能分泌高分子聚合物,对重金属有较强的络合力。

如曲霉属生物体可有效地吸附Au,枯草杆菌可有效地吸附Au、Ag 和Se 等。

有些微生物是重金属污染物的良好吸附剂。

2.4湿地动物在污水净化中的作用及机理人工湿地中的水生动物有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和促进有机物的分解转化的生态功能.底栖动物螺蛳、螃蟹、小型软体动物、摇蚊幼虫、水蚯蚓、贝壳等和淡水鱼虾形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消费者.水中的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通过改变鱼类的数量结构来操纵植食性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促进滤食效率高的植食性浮游动物生长,进而降低藻类生物量,改善水质.蚌类的增多可使水质变清,从而为轮藻类植物的大量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为草食性水禽提供食物,扩大水禽的数量及停留时间。

3.湿地在工程上的应用目前研究和应用的湿地生态工程主要包括人工湿地、蚯蚓生态滤池,生物栅与生物浮岛技术、生态砾石床和人工水草净化技术等生态工程污水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技术可有效改善和恢复水域生态环境,并具有投资、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管理渐变,处理效果好,回收资源和能源以及收获经济植物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污水处理新途径。

3.1构建负荷人工湿地系统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是基质、植物、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生态工、程技术,按水流形式可分为表面流和潜流人工湿地,其中在潜流基础上又改造成了垂直流、波形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等。

表面流人工湿地,依靠植物根茎的拦截作用以及根茎上形成的生物膜的降解作用去除污染物,去除BOD5,COD效果较好,但不能充分利用基质及植物根系作用,容易产生异味、孳生蚊蝇等不良效果口。

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可以充分利用湿地中基质,相对表面流人工湿地卫生条件及保温效果好,受气候影响小,被欧洲、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广泛接受,并应用于许多工程.垂直流人工湿地是结合表面流与潜流人工湿地的特点而成,但易孳生蚊蝇,操作、管理不便。

波形流人工湿地增加水流的曲折性,使污水以波形的流态多次经过湿地内部基质,在传统潜流湿地内部增设导流板,将布水方式设计成波形流动。

相对于传统湿地,波形流湿地在垂直方向上的处理更加优越.有研究指出,复合人工湿地能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3.2蚯蚓生态滤池在土壤中引入一定量的适合的蚯蚓种类而形成“蚯蚓床”,再引入污水进行处理,由于蚯蚓具有增加过滤层通透性和清除未完全分解堵塞的有机物沉淀功能,使得污水的物理性过滤处理过程和有机物的分解处理过程得以分开进行,大大降低了蚯蚓生态滤池所需要的体积和处理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滤池的处理效率,降低了成本。

在处理过程中,污水养殖了蚯蚓,蚯蚓改良了土壤,通过蚯蚓的生命活动,把原本对环境有害的有机污染物和植物营养元素重新转化为土壤中的肥力和蚯蚓机体的组成部分,而蚯蚓本身则可成为一种高蛋白饲料的来源,实现了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再生。

上海的中试结果表明,蚯蚓生态滤池COD去除率达83%~88%,BOD5去除率达9 1%~96%,去除率达85%~92%,氨氮去除率达55%~65%,总磷去除率35%~65%,污泥总产率为0~2 mg/L。

3.3生物栅与生物浮岛生物栅、生物浮岛均是在水中为参与水体污染物净化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小型浮游动物等提供附着生长条件的设施。

生物栅是在固定支架上设置绳状生物接触材料,使大量参与污染物净化的生物附着生长,由于其固着生长,不易被大型水生动物和鱼类吞食,使单位体积的水体中生物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净化能力得以强化。

生物浮岛技术是将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富营养化水域水面上,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相克机理,消除富集在水体中的氮、磷及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在选用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浮床植物作为植物材料,能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收获农产品,使原来有害于水体的营养物质N、P元素变为具有实用价值的经济作物的养分来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并且具有一定的消波效果,可对驳岸进行保护。

3.4生态砾石床技术生态砾石床处理技术是将污染水体导人由砾石材料制成的生态滤床进行处理的方法。

污水中的磷和悬浮性污染物由土壤及砾石的吸附作用去除,微生物在砾石表面形成的生物膜进行硝化反硝化作用对氮进行去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