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设计方法
湿地景观设计方案

湿地景观设计方案湿地景观设计方案是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引导人们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意识。
本方案以生态保护、功能完善、美观大方为设计理念,采用多种景观元素和技术手段,满足人们的多重需求,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公园。
一、景观分区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人们的需求,将湿地公园划分为保护区、休闲区和展示区三个分区。
1. 保护区:将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划定为保护区,禁止一切人类活动,引导游客观赏并保护湿地的自然生态。
2. 休闲区:设置散步道、休息座椅、儿童游乐设施等,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
同时,设置湿地生态知识展板,通过展示湿地生物和湿地保护知识,提高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
3. 展示区:设计湿地公园入口景区,设置欢迎广场、花坛、湿地博物馆等,让人们在进入湿地公园之前就能感受到湿地的魅力。
二、景观元素为了增加湿地公园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湿地特色的景观元素。
1. 湿地花海:在休闲区域种植各种湿地植物,形成一片花海,吸引人们前来观赏和拍照。
2. 湿地音乐喷泉:在湿地公园的中央设置音乐喷泉,音乐和水的相互作用,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 湿地木栈道:在保护区域设置木栈道,供游客观赏湿地生态,保护湿地植物不受游客的踩踏。
4. 湿地儿童乐园:设置湿地主题的儿童乐园,供儿童游玩,增加家庭出游的乐趣。
三、生态环境建设为了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设计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1. 湿地植被保护:在保护区域,禁止破坏湿地植被,修复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2. 湿地水体净化:设置湿地人工净化池,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分解,净化湿地水体。
3. 湿地鸟类栖息地:在湿地公园周边种植适合鸟类栖息的植被,吸引各种鸟类来到湿地公园栖息和繁殖。
4. 湿地保护意识宣传:在公园设置湿地保护知识展板,组织湿地保护讲座和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保护的认知。
四、场地管理和维护为了保持湿地公园的良好环境和秩序,设计了一套场地管理和维护方案。
湿地公园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设计方案一、设计理念我们的设计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不仅要打造一个生态友好、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更要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体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二、项目背景该项目位于我国某城市郊区,占地面积约2000亩。
这里原是一片湿地,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为了保护这片湿地,恢复生态平衡,政府决定将其打造成一个湿地公园。
三、设计目标1.恢复湿地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2.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3.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4.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四、设计内容1.生态修复(1)湿地植被恢复:采用本土植被,增加植被种类,提高生物多样性;(2)湿地水体治理:对现有水体进行清淤、净化,提高水质;(3)湿地景观打造:利用地形、植被、水体等元素,打造富有特色的湿地景观。
2.设施建设(1)游览步道:设置环绕湿地的游览步道,方便游客游览;(2)观景平台:在湿地高点设置观景平台,供游客观赏湿地风光;(3)服务中心:提供游客咨询、休息、购物等服务;(4)停车场:设置足够的停车位,方便游客停车。
3.功能分区(1)休闲区:设置休闲座椅、草坪、儿童游乐设施等,供游客休息、娱乐;(2)教育区:设置湿地科普展示馆、生态教育课堂等,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3)活动区:举办各类户外活动,如徒步、骑行、摄影等,丰富游客的体验。
五、设计亮点1.生态优先:在设计中,我们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确保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3.文化内涵:在设计中融入当地文化元素,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4.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节能的材料和技术,实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六、实施策略1.政策支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2.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园建设,共同打造美好家园;3.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公园,提高知名度;4.后期管理:建立健全公园管理制度,确保公园的正常运行。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湿地公园是城市中的绿色宝地,是人们休闲娱乐、生态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设计湿地公园的景观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情怀,打造一个融合自然与人文的美丽空间。
本文将围绕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湿地公园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特征。
通过对植被、水体、土壤等自然要素的观察和分析,确定景观设计的基本框架。
在保护湿地生态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合理规划湿地公园的景观节点,如湿地花园、观景台、生态步道等,以便游客能够更好地欣赏湿地的美丽风光。
其次,景观设计需要考虑湿地公园的功能需求。
除了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需求外,湿地公园还应该具备生态教育、科普宣传等功能。
因此,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生态展示区、科普宣传牌等设施,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了解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再者,景观设计还应注重人文情怀的融入。
可以在湿地公园设置一些文化景点,如湿地公园纪念馆、文学长廊等,以展示湿地公园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
同时,还可以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元素,增加湿地公园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
此外,景观设计还需要考虑游客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在景观节点的设置上,需要合理规划游客通道和休息区,保证游客能够方便地游览和休息。
同时,还需要考虑景观设施的安全性,如栈道、观景台等建筑物的结构稳固性和防护措施,确保游客的安全。
最后,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性。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生态建设的理念,选择适宜的植被和材料,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还可以考虑景观设施的可维护性和更新换代的可能性,以保证湿地公园长期稳定运行和发展。
综上所述,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功能需求、人文情怀、便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充分考虑和平衡的情况下,才能打造一个既美丽又实用的湿地公园,为城市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湿地生态公园设计方案和对策

湿地生态公园设计方案和对策设计方案:1.确定公园范围和湿地保护区域:根据湿地面积和其周边环境,确定公园范围和湿地保护区域,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建立生态教育中心:在公园内设立生态教育中心,开展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向游客、学生传授湿地生态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3.设立步道和观景点:在公园内规划湿地步道,并设置观鸟、观植物等观景点,供游客观赏湿地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
4.建设湿地植物园:在湿地公园内建设湿地植物园,收集扩繁各类湿地植物,为湿地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
5.设置湿地保护设施:在湿地公园范围内设置湿地保护设施,如湿地边界标识牌、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等,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
6.引入湿地修复工程:通过湿地修复工程,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功能,提高湿地的生态稳定性。
7.发展湿地保护的经济手段:在公园内规划湿地采摘区、湿地路线游等经济活动,探索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方式。
对策:1.增加湿地保护区域:加大湿地生态公园的湿地保护区域,限制对湿地的开发和利用,并通过政策措施鼓励湿地保护。
2.开展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湿地水质、植被及野生动物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强化湿地生态教育:加大湿地生态教育力度,通过讲座、展览、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湿地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4.建立湿地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湿地管理机构,统筹协调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保障湿地公园的顺利运行。
5.配套设施建设:为湿地生态公园建设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停车场、卫生间、休息区等,提高游客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6.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专家参与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7.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湿地公园的特色和价值,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以上的设计方案和对策,湿地生态公园能够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环境,提供人们休闲、健身和学习的场所,并在湿地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湿地公园专项设计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休闲等功能,特制定本专项设计方案。
二、项目目标1. 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2. 优化湿地景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湿地公园。
3. 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等需求,提升城市品质。
4. 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设计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以生态保护和恢复为核心,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稳定。
2. 综合性原则:兼顾生态、景观、休闲、文化等多方面需求。
3. 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地方特色原则: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
四、设计方案1. 生态恢复与保护(1)加强湿地植被恢复,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植物,提高生物多样性。
(2)实施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确保湿地水质达标。
(3)建设生态护岸,防止水土流失,维护湿地生态平衡。
2. 景观规划(1)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节点,如湿地博物馆、观鸟塔、亲水平台等。
(2)沿水系布置景观带,形成景观轴线,串联各景点。
(3)利用植物配置、地形塑造等手法,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3. 休闲设施(1)建设游步道、自行车道等休闲设施,方便游客游览。
(2)设置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材等,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需求。
(3)提供餐饮、购物、咨询服务等,提升游客体验。
4. 文化展示(1)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建设文化展示馆,展示湿地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2)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湿地摄影展、民俗表演等,丰富游客文化生活。
5. 管理与维护(1)建立健全湿地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确保湿地生态安全。
(2)加强湿地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生态问题。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
五、实施计划1. 项目前期准备: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招标等工作。
湿地公园空间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空间设计方案湿地公园的空间设计方案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给人们创造一个自然、美丽、舒适的休闲空间。
下面是一个700字的湿地公园空间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是一个生态系统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场所,因此在空间设计方案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和人文需求的平衡。
为了满足公园的功能,我们将公园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包括生态展示区、休闲区、儿童乐园和教育科普区。
首先是生态展示区,这一区域主要是用来展示湿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我们会保留和恢复湿地的自然植被,采用适宜的湿地植物和水生生物,以还原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在此区域还会设置一些亭子和观景台,供人们观赏湿地景色和鸟类活动。
此外,我们还会设置一些解说标识或展览馆,向人们介绍湿地生态系统和保护知识。
其次是休闲区,这一区域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休息、游玩和娱乐的场所。
我们会建设一些长凳和草坪,供人们休息和野餐。
在某些地方,我们还会设置一些园艺花坛和花草景观,增加公园的美观度。
此外,我们还会设置一些健身器材和步道,供人们锻炼和散步。
儿童乐园是一个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区域,拥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和游戏设备。
我们会设计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游乐设施,例如攀爬架、秋千、滑梯等。
在乐园的周围会种植一些花草,形成一个适合儿童玩耍的环境。
乐园的地面会使用柔软的材质,以确保儿童的安全。
最后是教育科普区,这一区域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湿地生态系统的知识和科普教育。
我们会设置一些信息牌和展览馆,向人们介绍湿地的自然特点、生物种类和保护方法。
此外,我们还会举办一些讲座和培训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湿地科学知识。
为了提高公园的可持续性,我们还会在公园中设置一些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施,例如太阳能光伏板和节能灯具。
我们还会设置一些垃圾分类和回收设施,鼓励人们养成环保的习惯。
综上所述,这个湿地公园空间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和人文需求的平衡。
通过恢复和保护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以及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这个湿地公园将成为一个集自然、文化和环保为一体的绿色休闲场所,为人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场所。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精选)(一)2024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精选)(一)引言概述:湿地公园是一种自然保护和城市绿化的重要载体,其景观设计方案能够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创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休闲空间。
本文将通过分析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的五个大点,探讨如何打造宜人的湿地公园。
正文:1. 优化湿地公园布局与规划- 定义主题和目标:湿地公园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城市需求来确定主题和目标,例如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提供多功能休闲空间等。
- 划定区域和功能区:根据不同功能需求,划分出湿地保护区、游憩区、教育区等功能区域,并在布局中合理安排各个区域的位置。
- 考虑访客流线与可达性:优化公园的访客流线,确保各功能区域之间的联系,并提供便捷的交通、停车和出入口设施。
2. 打造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 增加湿地景观的展示:通过合理布置观景台、步道和观鸟塔等设施,提供观赏湿地生物和自然景观的机会,增加湿地公园的吸引力。
- 引入湿地植物与动物:根据当地湿地生态特点,合理选择并引入具有代表性的湿地植物与动物,增加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 设计湿地水景:通过合理设置湖泊、河流和小溪等水体,增加湿地公园的景观层次和水景欣赏价值。
3. 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设施与活动空间- 设计开放的休闲空间:在湿地公园中设置开放的草坪、广场和休闲椅等设施,提供舒适的休息和聚会空间。
- 建设儿童游乐区: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需求,设置儿童游乐设施,如滑梯、秋千和攀爬框架等,提供儿童乐园的感受。
- 提供户外运动设施:考虑到人们的运动需求,设计篮球场、足球场和健身器材区等设施,以促进公众的健康活动。
4. 融入科普教育与文化元素- 设计科普教育设施:在湿地公园中设置科普教育展示馆、生态实验室和专题展区,让公众了解湿地生态环境和保护知识。
- 开展生态教育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生态教育活动,如观鸟讲座、植物标本制作和野外探险等,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 引入文化元素: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雕塑和艺术装置等,丰富公园的文化氛围。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设计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变得愈发严重。
而生态湿地公园的设计与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系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围绕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设计原则、功能与特点以及设计案例等方面展开讨论。
1.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设计原则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1 生态优先原则设计者应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环境,保护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生境条件,使植物和动物群落能够自然繁衍,保持生物多样性。
通过搭建自然湿地的环境,生态湿地公园不仅可以提供观赏性景观,还能发挥水体净化、气候调节等生态功能。
1.2 可持续发展原则设计者应考虑生态湿地公园的长期可持续性,从水文循环、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等方面进行规划与设计,确保公园在运营和管理的过程中能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并与周边的城市环境相互衔接。
1.3 社会参与原则设计者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湿地公园的设计、建设和管理。
透明的决策过程、多样化的公众参与方式能够增强生态湿地公园的社会认同感,激发公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保护生态湿地的共识。
2.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功能与特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不仅具有观赏性景观,还能提供多种功能,如水体净化、水资源调节、生态保护和教育等。
以下是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和特点:2.1 水体净化功能城市湿地公园通常通过湿地植物吸附、生物降解等方式,对进入湿地的废水进行净化,降低水质污染,改善周围环境。
湿地公园的水体净化功能既能提供干净的水源,又能保护周边水体的生态系统。
2.2 水资源调节功能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在雨季吸收和蓄积大量雨水,降低城市暴雨引发的洪涝风险,同时在旱季释放储存的水分,提供水源补给。
通过湿地公园的水资源调节功能,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2.3 生态保护功能城市湿地公园内的湿地系统能够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吸引和保护多样性的动植物。
湿地公园的设计应遵循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提供适宜的栖息条件,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1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处理规模
m3/d
30000
2
总占地面积
m2
185000
景观式设计
湿地面积
m2
107707
3
水力负荷
3000/m2d
0.279
4
运行天数
d
365
5
劳动定员
人
25
经培训
6
总装机容量
KW
250
7
运行功率
KW
218
8
工程总投资
万元
9090.32
(1)湿地前处理系统,包括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和混凝沉淀池设计;
(2)湿地处理系统,包括湿地进配水系统和底部汇水系统设计;
(3)污泥处理系统设计;
(4)景观系统;
(5)配套的道路、供水、供电和管理用房等设施的设计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下沙湿地公园的建设是生态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东莞生态园现状是东莞的涝区,遇特大暴雨防洪压力大,且园区内水系污染严重,水系的现状与生态园的开发建设存在的巨大的矛盾,可以说“水’’是制约生态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水”必须要治,将生态园丰富的水系利用好,形成具有特色的水系,改善园区的生态环境,使“水“成为促进生态园快速发展的因素。燕岭湿地15万吨尾水深度处理后排入南畲朗排洪区西北端,补水口流至东部,流程约8公里长,沿程难免会有一定的面源污染,同时枯水期排洪渠需补水量大,为了保证南畲朗排渠南段水体的水质及排洪渠的水位要求,需从东引河引水,但东引河水水质较差,无法满足排洪渠水体功能。下沙湿地公园的垂直流湿地主要作用是处理引入的东引河水,经集中强化处理后出水作为南畲朗渠景观用水补充,保证水系水位,并加强水体流动,改善水体水质,形成良好的水生态系统。下沙湿地公园的表面流景观湿地是生态园东部区域生态景观的亮点,同时具有进一步净化水质作用。因而,下沙湿地工程建设势在必行。
3.2.4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
(1)人工湿地工艺原理
人工湿地是人工建造的、可控制的和工程化的湿地系统,其设计和建造是通过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污水处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一般由人工基质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组成,是一个独特的土壤(基质)一植物一微生物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系统时,其中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转化或分解,从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3)《中华人民共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1996.5.15;
(4)《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城[2000]124号);
(5)《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77号);
(6)选址区域1/1000地形图;
1.3编制原则与编制范围
1.3.1编制原则
优化处理工艺方案对其投资和运行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必须从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结合当地的客观条件、河水性质及处理水的用途及相应水质要求,进行多方案比选,提出最佳的处理方案,遵守如下原则:
(3)人工湿地污水资源化利用是东莞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东莞生态园下沙湿地公园应该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态文明,遵循“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的新型的、深度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示范计划(项目)。实现东莞市污水“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建设东莞市“第三代新城”的需要,对东莞市各镇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具有示范和指导意义。通过湿地公园建设可以改善生态园及周边镇区生态环境,进而提升全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东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水解酸化工艺放弃了厌氧反应中反应时间较长、控制条件要求过高的产甲烷发酵阶段,而在水解酸化阶段后采用适当的后续工艺(如好氧生物处理),在经济方面和出水水质上均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水解酸化一级强化处理工艺中,用水解代替初沉池,污水从池底进入,水解池内形成一悬浮厌氧活性污泥层,当污水由下而上通过污泥层时,进水中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被厌氧生物絮凝体絮凝,截留在厌氧污泥絮凝体中。经过水解工艺后,污水BOD5的去除率均为25%~35%,COD去除率为30%~40%,SS的去除率为70%~90%。
本湿地污水净化后纳入南畲朗排渠,南畲朗排渠作为生态园内景观水体,根据受纳水体功能、工程的示范性要求,同时考虑到目前该排洪区水质也受到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污染,水质发黑发臭,污染相当严重,为避免南畲朗排渠水质进一步恶化,对本湿地公园处理后出水水质目标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水质标准。
1.总论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生态园湿地公园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内容:湿地公园
建设规模:受污染河水处理量30000m3/d
建设总用地面积:68万m2(其中集中净化区18.5万m2)
工程服务期限:20年
1.2编制依据
(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918—2002);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2.2接触氧化池
生物接触氧化法又称淹没式生物滤池,在反应器内设置填料,污水经过充氧(或在氧化池底部鼓风曝气)后与填料相接触,使污水得到净化。接触氧化池内装有填料,大部分微生物以生物膜的形式固着生长与填料表面,少部分则以活性污泥的形式悬浮生长于水中。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法兼有活性污泥与生物滤池特性,是一种以生物膜法作用为主、兼有活性污泥法作用的生物处理工艺。在接触氧化段,有机物由于好氧降解会继续减少,磷和氨氮的浓度会因硝化和聚磷菌摄磷作用,以较快的速率下降,硝酸盐氮含量却因消化作用而上升。预曝气池的设置,高效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同时,有利于人工湿地合理修整运行参数,植物生长旺盛期可减少曝气,植物枯萎期增加曝气,使人工湿地越冬亦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有利于人工湿地负荷的降低,形成良性循环,减少湿地用地;有利于湿地氧气的供给,使湿地植物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2)工程设计注重本工程实际运行的灵活性和抗冲击性,提高其对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
(3)作为环保工程,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噪音、臭气、固体废弃物等;
(4)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运行费用,选择性能优良的处理设备;
9
运行费用
万元/年
343.47
10
吨水运行费用
元/m3
0.314
2.处理规模与目标
2.1处理规模
本湿地公园的建设主要目的是集湿地污水资源化利用与生态景观建设为一体的示范性公园。由于东引河的进水水质较差,需进行强化前处理。下沙湿地公园规划用地68公顷,由污水一级处理系统(占地3.5公顷)、垂直流人工湿地(占地15.0公顷)、表面流人工湿地(占地50.3公顷)组成。结合投资、规划用地面积的大小、出水指标的要求及示范作用等多因素考虑,确定本工程污水资源化处理规模为30000m3/d,处理后作为南畲朗景观用水的补水。
(5)选择先进、成熟、节能的处理工艺;
(6)节约用地,尽量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充分考虑绿化;
(7)尽量采用节能材料;
(8)建筑风格简洁明快,美观大方,与厂区周围环境一致和统一。
1.3.2编制范围
本方案编制范围为东莞生态园下沙湿地公园,本湿地公园主要引东引河的部分河水,对其进行处理后作为南畲朗景观排洪渠生态补水,为南畲朗下游段提供洁清水源和促进水体流动作用,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2)下沙湿地公园是周边镇区发展的需要
东莞生态园位于东莞市北部,东江中下游南岸,东邻东莞石排、企石镇,西邻茶山、寮步镇,南邻横沥、东坑镇,北临东江、与石龙岛隔江相望。周边镇区的雨污水部分排入生态园。生态园的水系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边镇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建设下沙湿地公园,可以改善周边镇区生态环境,进而统筹和集约六镇镇区各种发展资源,实现土地的高效和高质的利用,促进周边镇区发展。
3.2.3辐流沉淀池
沉淀就是利用重力沉降将比水重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操作。沉淀是废水处理用途最广泛的单元操作之一。沉淀池按水流方向划分有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三种形式。平流式沉淀池适用于地下水位高及地质较差地区,可适用于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竖流式沉淀池适用于处理水量不大的小型污水处理厂;辐流式沉淀池适用于地下水们较高地区,一般用于大、中型污水处理厂。考虑到雨季东引河水含泥沙量多和处理出水标准要求高(Ⅳ类水标准),为防止湿地填塞,确保处理系统的长期稳定的良好出水效果,结合本工程的处理规模,处理系采用辐流沉淀池。
具体进出水水质指标见表2—2。
表2-2进出水水质设计指标表(mg/L)
指标
CODcr
BOD5
NH3-N
TN
TP
设计进水水质
120
34
17
18
3
控制出水水质
≤30
≤6
≤1.5
≤1.5
≤0.3
预计出水水质
22.2
4.8
1.37
1.38
0.27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水质
30
(4)采用生态型新工艺、新技术,水质净化设施与生态工程措施相结合,污染物去除与景观效果相结合的原则。
3.2处理工艺简述
3.2.1水解酸化池
水解酸化是一种生物一级强化处理的技术。厌氧发酵包括水解、酸化、产乙酸、产甲烷四个阶段,水解酸化工艺就是将厌氧发酵过程控制在水解、酸化过程,水解反应过程中并未完成对有机物的降解,只是在水解产酸菌的作用下,污水中的非溶解性有机物被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大分子物质被讲解为小分子物质。因此经过水解酸化后,污水的可生化性得到较大提高。
微生物竞争导致部分病菌死亡
①SS的去除
SS中有有机物和无机物,颗粒的密度和大小变化很大,不同密度、大小的颗粒物具有不同的去除机理和路径。大块物质可通过隔栅去除。部分小颗粒物质可在水解酸化池沉降去除。在人工湿地中SS的去除是相当迅速的物理过程。主要去除机理为沉淀、聚集、表面粘附和过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