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廖忠剑【摘要】目的:对应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小肠原发性肿瘤的临床价值进行系统探讨。
方法将通过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79例小肠原发性肿瘤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在治疗前进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本组患者中,小肠腺癌37例,平扫表现为肠壁呈不规则、局限性增厚,存在明确的肿块,并伴有肠腔狭窄;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呈中等不均匀强化。
小肠间质瘤23例,平扫表现为肠襻往肠腔外生长,且呈近似圆形状肿块;增强扫描表现为肿瘤实质期显著强化,并且为延迟强化。
小肠淋巴瘤15例,平扫表现为肠壁为环形增厚;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
脂肪瘤4例,平扫表现是空肠内有近似圆形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无强化。
结论在小肠原发性肿瘤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可更为准确的掌握病变部位、肿块大小,并可依照肿瘤强化情况判定肿瘤性质,临床意义重大。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22)028【总页数】2页(P29-30)【关键词】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小肠原发性肿瘤【作者】廖忠剑【作者单位】江西 341000 赣州室人民医院CT室【正文语种】中文小肠原发性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消化道肿瘤,据统计,其发病率只占人体全身脏器肿瘤的2.0%。
由于小肠肠道迂回、重叠且处于蠕动状态中,在发生肿瘤病变后临床症状、体征很难和一般性病变区分,有较高的误诊率和漏诊率[1]。
以往临床上主要通过X线钡餐造影、内镜等检查,但是很难探查到管壁及管腔外的病变,特异性不佳、诊断准确性不高,在临床确诊上有用性不大[2]。
多层螺旋CT (MSCT)具有分辨率高、容积扫描迅速、后期处理便捷等特点,可更为清楚、全面掌握腔壁厚度、病变状况、清晰显示肠系膜以及肠腔外状况等。
为进一步掌握探究小肠原发性肿瘤的MS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情况,本文对79例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报道如下。
多层螺旋CT在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中的应用

5% ~1 0% -] 2
。
本组病 例 B细 胞来 源 的 非霍 奇金 淋
巴瘤共 1 8例 , 占总数的 8 % , 2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
3 讨 论
3 1 PI . SL的病 因及 病 理
P I 病 原 因 目前 尚 不 明 SL致
确, 研究 认 为病 变 与 E B病毒 感染 、 自身 免疫 性疾 病 、
化学物质及高蛋 白、 高脂 肪饮食 等 因素有 关 。P I SL来 源于小肠 肠 壁黏膜 下淋 巴组 织 , 最常见 的小肠恶 性 是 肿瘤 , 按其细胞组成可 以分为霍奇金 淋 巴瘤 、 非霍 奇金
3 2 小肠 肿 瘤 的 诊 断 方 法 目前 对 于 小 肠 肿 瘤 的 诊 .
断方法多为小肠 钡餐 ,T扫 描、 C MR扫 描、 小肠 镜 、 胶囊 镜。小肠钡餐无法观察腔 内病灶 , 只能大致判断小肠病
灶的轮廓 , 具有很 大的局限性 , R扫描 时间较长 , 图 M 其 像容易受 到多种 因素干 扰 , 而小 肠镜 、 胶囊镜检查 时间 较长 , 费用昂贵 , 且患 者不易耐受 。与上述 的检 查方式 相 比, S T具有扫描时 间短、 MC 成像方式 多样化 、 图像清 晰、 花费相对较少 等多种优势 , 在小肠淋 巴瘤 的检测和 整体评估 中具有其独特优势 , 可以帮助显示小肠镜等检 查 所不能发现 的腔外和远处病 变 , 断符合率高 , 诊 其在 小肠肿瘤 中的诊断价值 正 日益受到I 临床的重视 。
广东医学
21 0 2年 1月 第 3 3卷 第 1期
小肠腺癌的螺旋CT诊断

b i l e d uc t d i l a t a t i o n o f t he 4 c a s e s t o v a r yi ng de gr e e s ,i n c o l n pl e t e b o we l o b s t r u c t i o n, 7 c a rs;l ymp h 8 c a s e s,
Me t h o 凼 2 7 c a s e s a f t e r s u r g e r y o r e n d o s c o p i c b i o p s y c o n f i r me d t h e i n t e s t i n e( d u o d e n u m, j e j u n u m i n 1 4 c a s e s ,8 c a s e s o f 5 p a t i e n t s wi t h i l e a 1 )C T d a t a :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i ma g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 MP R GE
【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o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mu l t i - s l i c e C T s c a n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s ma l l b o we l a d e n o c a r c i n o ma .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弱的低密度软组织肿块,随肠蠕动而变
形,CT值为-5~-100Hu左右。增强后不
强化。如含有较多纤维组织成分的脂肪
瘤,可以有轻度强化。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十二指肠 脂肪瘤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空肠脂肪瘤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回肠脂肪瘤伴 肠套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二 恶性肿瘤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和未分化癌。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l 【CT表现】 l 肿块型: 表现为腔内或腔内外局部软组
织肿块伴邻近肠壁增厚;增强后,显示 肿块有中度强化;密度不均匀。较大的 肿块,可出现溃疡和坏死。口服阳性造 影剂,出现肠腔内充盈缺损,形态可规 则或不规则。 l 浸润狭窄型: 表现为局部肠壁环状或偏 心性增厚,增厚的肠壁常可>1.0㎝左右; 肠壁僵硬、肠腔狭窄。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2020/11/12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l
小肠占整个消化道长度的75%,其黏
膜的表面面积占整个消化道的90%以上。
但是,小肠肿瘤的发生率远低于食管、胃
和结肠,仅占整个消化道肿瘤的5%左右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l 小肠解剖的生理特点、内环境以及对肿瘤的免 疫反应假设机理:
l 1. 小肠的液态内容物较结肠固体内容物所引 起的黏膜损害低。
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
b
a
c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十二指肠 恶性间质瘤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囊变
a
b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空肠间质瘤(低度恶性)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小肠腺癌与淋巴瘤影像诊断

小肠腺癌与淋巴瘤的影像诊断I n t e s t i n a l a d e n o c a r c i n o m a&Ly m p h o m a•尽管小肠约占胃肠道粘膜表面积的90%,但此处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5%。
•恶性小肠肿瘤有五种主要的组织学亚型:恶性类癌,腺癌,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和胃肠道间质瘤,其中腺癌是第二常见的。
•恶性淋巴瘤腺癌类癌恶性间质瘤•良性腺瘤间质瘤血管瘤脂肪瘤小肠肿概述早期诊断困难•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腹痛/不适/体重减轻/轻度梗阻/胃肠道出血•小肠位置深,难以显示,无法及时诊断,发现病灶时常常已经是晚期了。
小肠腺癌临床表现•腹部疼痛•恶心和呕吐•体重减轻•虚弱和疲倦•深色大便(肠道出血)•贫血•黄疸病理•来源于小肠粘膜•好发于十二指肠,尤其是壶腹附近,发现了近50%的小肠腺癌,其次是空肠和回肠,空肠比回肠更常见。
•远端较小的小肠腺癌更可能是环形的,十二指肠腺癌倾向于是乳头状或息肉状。
危险因素•克罗恩病•纤维瘤病•口炎性腹泻•黑斑息肉综合征 (Peutz Jeghers syndrome)•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先天性肠重复畸形•回肠造口术或十二指肠/空肠搭桥手术•(1)X线表现:肠腔不规则充盈缺损,伴有不规则龛影,以及边界清晰的管腔狭窄/管壁僵硬,粘膜破坏;钡剂通过受阻及近端管腔扩张为本病的常见征象。
服用对比剂后1小时拍摄的腹部平片,显示空肠近端有一个狭窄点,钡剂通过受阻及近端管腔扩张为本病的常见征象。
CT:•好发于空肠近端与回肠远端,通常癌呈结节样隆起或息肉状凸入肠腔,亦可在肠壁浸润生长成环形狭窄。
•主要表现为局部肠壁的增厚或形成肿块,密度不均,中等及以上强化。
•多伴近侧肠管梗阻/扩张/积液。
•可显示肠腔外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征象。
对比增强的CT腹部图像显示空肠近端扩张,小肠塌陷的过渡点(标记为X)。
大体病理标本显示空肠腺癌的横截面。
多层螺旋CT在小肠肉瘤类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在小肠肉瘤类肿瘤中的诊断价值周建春;郭亮;沈海林;胡春洪;张文;陈卫昌;康苏娅【期刊名称】《江苏医药》【年(卷),期】2006(32)7【摘要】目的分析病理证实小肠肉瘤类肿瘤的多层螺旋CT资料,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36例均做CT平扫,32例增强CT扫描.结果小肠平滑肌肉瘤6例,间质肉瘤11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19例.CT扫描均确诊为原发性小肠肿瘤,定位诊断符合率为100%.平滑肌肉瘤的主要CT表现为腔内或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间质肉瘤表现为腔外不规则肿块,肿块内有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或溃疡;淋巴瘤表现为肠壁增厚或肠腔内外息肉状肿块.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楚地显示小肠肉瘤类肿瘤的全貌以及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是主要的定位诊断方法,对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帮助,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总页数】3页(P664-665,600)【作者】周建春;郭亮;沈海林;胡春洪;张文;陈卫昌;康苏娅【作者单位】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中心;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中心;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中心;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中心;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中心;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病科;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J], 宋军伟;李晓景;张玉军;赵心海;吕英强;王培源2.多层螺旋CT口服法小肠造影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 [J], 朱勇华;管雪静3.螺旋CT对小肠间质类肿瘤的诊断价值 [J], 周建春; 傅引弟; 诸伟; 沈海林4.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J], 陆宁波5.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J], 陆宁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CT表现】
肿块型: 表现为腔内或腔内外局部软组 织肿块伴邻近肠壁增厚;增强后,显示 肿块有中度强化;密度不均匀。较大的 肿块,可出现溃疡和坏死。口服阳性造 影剂,出现肠腔内充盈缺损,形态可规 则或不规则。
浸润狭窄型: 表现为局部肠壁环状或偏 心性增厚,增厚的肠壁常可>1.0㎝左右; 肠壁僵硬、肠腔狭窄。
平扫: 肿瘤呈圆形、卵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良性者,肿瘤直径≤5㎝,密度均匀、境界锐利光滑, 形态以圆形、卵圆形多见;偶见钙化。恶性者,肿块 直径常>6㎝以上,密度不均匀,轮廓不光整;形态以 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多见。肿瘤中央坏死、囊变和出血, 则出现高低不等的混杂密度。当肿瘤坏死腔与肠道相 通时,则显示肿瘤内液气平改变。
肿瘤越大,转移率越高;主要通过淋巴和血行转 移。
空肠类癌 盆腔种植
a
b
c
回 肠 类 癌
结论
小肠良性肿瘤发病率不高,仅占小肠肿瘤
的13.3% ,明显低于恶性肿瘤;由于不少良性
肿瘤患者无临床症状不来就诊。据国外文献报
道,尸解发现75%小肠肿瘤是良性的 。有症状
的良性肿瘤,大部分发生在近侧小肠,以十二
大部分患者为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大出血者少见。
3. 腹块: 临床上约有1/4病人可扪及肿块,多半肿瘤体积
较大,属于晚期肿瘤的表现。
4. 其他: 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体重下降和贫
血。类癌患者,可出现间隙性脸部潮红、心悸、气促、肢体 发麻等综合症状。
一 良性肿瘤
小肠良性肿瘤种类繁多,不少患者因 无临床症状而不去诊治,故临床统计中, 其发病率不高,明显底于恶性肿瘤。而据 尸检报道发现,75%小肠肿瘤是良性的。 小肠良性肿瘤最常见的为平滑肌瘤,其次 为腺瘤、脂肪瘤、脉管瘤等。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探讨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探讨发布时间:2021-04-25T03:11:17.216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35期作者:王珍赵葵[导读]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是少见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早期诊断最为关键,临床常用X线、内窥镜、CT、MRI、PET/CT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本文拟对上述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现状进行分析,体现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势,为临床医师及影像医师提供参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PET中心浙江杭州 310000)【摘要】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是少见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早期诊断最为关键,临床常用X线、内窥镜、CT、MRI、PET/CT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本文拟对上述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现状进行分析,体现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势,为临床医师及影像医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肠;淋巴瘤;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35-0157-03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是消化道罕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40%~50%。
它可发生在小肠的任何部位,以回肠远端发病率最高[1]。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诊断应符合道森标准[2]:①无浅表淋巴结肿大;②无纵隔淋巴结肿大;③正常白细胞计数及分类;④肝,脾无异常增大;⑤主要为消化道,可伴有局部淋巴结受累。
任何一项不符合均被认为是侵入肠道的肠外淋巴瘤。
但是,PSIL起病隐匿,缺乏特定的临床表现,容易被误诊。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该病的早期诊断及相关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影像学方法(X射线,内窥镜检查,CT/MRI,PET/CT)分析并阐述了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发表时间:2015-04-09T09:30:38.1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2期供稿作者:张函光
[导读] 对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患者分别实行多层螺旋CT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
张函光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影像科 154003)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情况。
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共34例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小肠淋巴瘤患者17例,小肠腺癌患者17例,对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患者分别实行多层螺旋CT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
结果:在进行诊断治疗后,两种疾病的发病部位、强化模式以及范围等有显著差异,据实验结果显示,有5例小肠淋巴瘤患者的病灶部位出现在十二指肠处,4例患者出现空肠症状,8例患者出现回肠症状;8例小肠腺癌患者的病灶部位位于十二指肠处,7例患者出现空肠症状,2例患者出现回肠症状。
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肠淋巴瘤;小肠腺癌;多层螺旋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2-0105-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34例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小肠淋巴瘤患者17例,小肠腺癌患者17例,小肠淋巴瘤患者中9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41.33±11.35)岁。
小肠腺癌患者中10例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2.68±10.98)岁。
本组实验中所选患者均通过相关临床病理检查证实患有小肠淋巴瘤以及小肠腺癌,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患者分别实行多层螺旋CT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
本组实验中采用16层东芝Aquilion CT机,对患者进行腹部平扫以及双期增强扫描。
有一部分患者进行MPR和3D-CTA技术展开图像后处理。
在进行扫描前的1天内应接受流质饮食。
且需保证空腹6个小时以上才能够进行相应检查。
为使小肠保持充盈,需每隔15分钟饮用1000~1500毫升的纯净水,且需含有5%的甘露醇,共饮用3次。
对患者的检查过程中,需让患者保持仰卧位,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对扫描区域进行选择。
对患者实施平扫后在进行增强处理,从患者的肘前静脉对患者进行80~100毫升的欧乃派克高压注射。
保持注射速率在每秒2.5~3毫升之间,并将电压调成120千伏,电流设置为150mAs,0.5mm×16/lmm×16mm的准直,将螺距设置为1.5,0.5秒每圈的速度,实行双期增强螺旋扫描的时间是行注射后的25~30s(动脉期)、65~80s(门脉期)。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若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进行诊断治疗后,两种疾病的好发部位、强化模式以及范围等差异明显,据实验结果显示,有5例小肠淋巴瘤患者的病灶部位出现在十二指肠处,4例患者出现空肠症状,8例患者出现回肠症状;8例小肠腺癌患者的病灶部位位于十二指肠处,7例患者出现空肠症状,2例患者出现回肠症状。
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组患者的直接CT征象进行观察,两组患者在进行平扫时均有明显的软组织密度出现,在进行增强后具有显著差异存在,小肠淋巴瘤患者呈现上升模式,小肠腺癌患者呈现为“快速上升-平台”的模式。
小肠淋巴瘤的动脉期以及静脉期的强化程度显著小于小肠腺癌,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两组患者在行增强前后CT值的变化对比分析
疾病类型平扫静脉期动脉期
小肠淋巴癌 42.1±8.2 68.9±5.4 45.6±10.3
小肠腺癌 41.2±7.5 95.6±9.8 106.2±8.4
P <0.05 <0.05 <0.05
3 讨论
CT具有较为特殊的成像技术,能够将三维信息完整的反映出来,利用三维图像,能够反映出轴切面、矢切面以及冠状面的影像。
经CT 诊断,小肠淋巴瘤会有肠腔变形,肠管出现狭窄以及扩张、肠腔内外有软组织肿块出现,一般伴有肠套叠以及肠穿孔的并发症出现[5]。
而小肠癌经CT诊断有密度不均匀的肿块出现,且伴有出血现象,小肠腔内有菜花状软组织以及阴影出现。
综上所述,利用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显示,在增强后,小肠淋巴瘤静脉期以及动脉期的强化程度小于小肠癌,在进行诊断治疗后,两种疾病的好发部位、强化模式以及范围等差异明显,据实验结果显示,有5例小肠淋巴瘤患者的病灶部位出现在十二指肠处,4例患者出现空肠症状,8例患者出现回肠症状;8例小肠腺癌患者的病灶部位位于十二指肠处,7例患者出现空肠症状,2例患者出现回肠症状。
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证明,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晓甫.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4):2173-2174.
[2] 曹沛伟.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6):3368-3368.
[3] 饶圣祥,曾蒙苏,张利军等.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常见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10):1561-1564.
[4] 杨俊飞.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1):198-199.
[5] 吴长青,柏松.多层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1):92-93,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