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乳液聚合》课件——乳液聚合新技术及应用(特选内容)
合集下载
乳液聚合.ppt

(4)助剂 :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润滑剂、 抗氧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
三.乳剂化和乳剂作用
1.乳化剂:是一类可使互不相容的油和水转 变成难以分层的乳液的物质,属于表面活 性剂。
• 分子通常由两部分组成 亲水的极性基团
亲油的非极性基团
如长链脂肪酸钠盐
亲油基(烷基)
亲水基(羧酸钠)
乳化剂在水中的情况
S2O82_+ HSO3_→SO42_+ SO4·+HSO3 过氧化氢-亚铁盐
H2O2+ Fe2+→OH_+ HO·+ Fe3+
C. 油溶性氧化剂-水溶性还原剂引发剂 例 异丙苯过氧化氢-亚硫酸氢钠 Φ-C(CH3)2OOH + HSO3_→Φ-
C(CH3)2O·+ ·OH + HSO3· (3)分散介质 a.与单体不相溶。 b .在正常体系中,对油溶 性单体而言,采用无离子水。
NA
N 为乳胶粒浓度,个 / cm3
NA为阿氏常数 103 N / NA 是将粒子浓度化为 mol / L n 为每个乳胶粒内的平均自由基数
乳液聚合恒速期的聚合速率表达式为
Rp
103
N
n kp[M NA
]
对于第一阶段:自由基不断进入胶束引发聚合,成核 的乳胶粒数 N 从零不断增加,因此,Rp不断增加。
则,平均聚合度
xn
rp ri
k p [M] N ρ
聚合度与 N 和ρ有关,与N成正比,与ρ成反比。 聚合速率与N成正比,与单体浓度成正比。
★乳液聚合,在恒定的引发速率ρ下,用增加乳胶
能力愈强
胶束的形状
※ 胶束的大小和
三.乳剂化和乳剂作用
1.乳化剂:是一类可使互不相容的油和水转 变成难以分层的乳液的物质,属于表面活 性剂。
• 分子通常由两部分组成 亲水的极性基团
亲油的非极性基团
如长链脂肪酸钠盐
亲油基(烷基)
亲水基(羧酸钠)
乳化剂在水中的情况
S2O82_+ HSO3_→SO42_+ SO4·+HSO3 过氧化氢-亚铁盐
H2O2+ Fe2+→OH_+ HO·+ Fe3+
C. 油溶性氧化剂-水溶性还原剂引发剂 例 异丙苯过氧化氢-亚硫酸氢钠 Φ-C(CH3)2OOH + HSO3_→Φ-
C(CH3)2O·+ ·OH + HSO3· (3)分散介质 a.与单体不相溶。 b .在正常体系中,对油溶 性单体而言,采用无离子水。
NA
N 为乳胶粒浓度,个 / cm3
NA为阿氏常数 103 N / NA 是将粒子浓度化为 mol / L n 为每个乳胶粒内的平均自由基数
乳液聚合恒速期的聚合速率表达式为
Rp
103
N
n kp[M NA
]
对于第一阶段:自由基不断进入胶束引发聚合,成核 的乳胶粒数 N 从零不断增加,因此,Rp不断增加。
则,平均聚合度
xn
rp ri
k p [M] N ρ
聚合度与 N 和ρ有关,与N成正比,与ρ成反比。 聚合速率与N成正比,与单体浓度成正比。
★乳液聚合,在恒定的引发速率ρ下,用增加乳胶
能力愈强
胶束的形状
※ 胶束的大小和
乳液聚合方法PPT课件

亲憎平衡值,也称亲水亲油平衡值 ( HLB )
是衡量表面活性剂中亲水部分和亲油部分对其性大,表明亲水性越大。 HLB值不同,用途也不同。乳液聚合在 8~18范围
.
7
3. 乳液聚合机理
对于“ 理想体系”,即单体、乳化剂难溶于水,引 发剂溶于水,聚合物溶于单体的情况
(2)聚合度
设:体系中总引发速率为ρ(生成的自由基 个数/ cm3 • s)
对一个乳胶粒,引发速率为 ri ,增长速率为 rp
则,初级自由基进入一个聚合物粒子的速率为
ri
N
每秒钟一个乳胶粒吸收的自由基数 即 自由基个数 / s
.
14
每个乳胶粒内只能容纳一个自由基,
每秒钟加到一个初级自由基上的单体 分子数,即聚合速率:
单体
单体和乳化
液滴
剂在聚合前
的三种状态
➢ 极少量单体和少量乳化剂以分子分散状态溶解在水中
➢ 大部分乳化剂形成胶束,约 4 ~5 n m,1017-18个/ cm3
➢ 大部分单体分散成液滴,约 1000 n m ,1010-12个/ cm3
.
8
聚合场所:
水相不是聚合的主要场所;
单体液滴也不是聚合场所;
一般自由基聚合,提高[ I ] 和T,可提高Rp, 但Xn下降
.
16
.
4
加入单体的情况
在形成胶束的水溶液中加入单体
极小部分单体 以分子分散状 态溶于水中
小部分单体 可进入胶束 的疏水层内
大部分单体 经搅拌形成 细小的液滴
体积增至 60 ~100Å
相似相容,等于增 加了单体在水中的 溶解度,将这种溶 有单体的胶束称为 增容胶束
.
体积约为 10000Å
华东理工大学《乳液聚合》课件——乳液聚合新技术及应用

课堂测验
• 结合自己的理解,描述一下乳液聚合的各 个阶段及其起始的特征,并描述阶段Ⅱ的 体积效应和阶段Ⅲ的凝胶效应和玻璃化效 应
• CMC, HLB, Cloud Point, Krafft Point, PIT, as分别对应乳化剂基本参数的哪些? 他们各自的定义是什么?其中哪些是离子 型乳化剂的特征参数,哪些是非离子型的 特征参数?
1. 微乳液的特点
一、微乳液的概念
Schulman和Hoar于1943年首先报道了一种用油、水喝乳化剂以及醇 配制的透明均一体系,1959年命名为微乳液microemulsion
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 分散相液滴10-100nm,透明或半透明
①自发形成的热力学稳定体系 ②粒径小:与胶束溶液的区别!
乳液聚合新技术及应用
• 经典乳液聚合
• 特种乳液聚合
– 细乳液聚合 – 微乳液聚合 – 无皂乳液聚合 – 反相乳液聚合 – 种子(或多步)乳液聚合 – 超浓乳液聚合 – 分散(乳液)聚合 – 悬浮乳液聚合
三种乳液比较
传统乳液 细乳液
微乳液
珠滴直径 0.5-10μm 50-500nm 10-50nm
水溶性引发剂:过硫酸铵APS、过硫酸钾KPS 油溶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过氧化苯甲酰BPO γ 射线、紫外光UV等
二、乳化剂
阳离子型——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DTAC) 阴离子型——双(2-乙基己酯)琥珀磺酸钠(AOT)、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非离子型——Span;Tween;OP;TX
ABC均不采用微乳化工艺,加入HD用微乳化法分离不出单体
总结HD作为助乳化剂的作用
①乳化时,促进亚微单体液滴形成并吸附乳化剂——稳定作用 ②聚合初期,对引发的单体液滴有“单体保持效应” ③聚合后期,降低聚合物乳胶粒子中单体平衡浓度 ④乳胶粒溶胀能力增大
《乳液聚合分类》PPT课件

精选ppt
11
反应性聚合物微凝胶
• 根据其分子结构,可以把聚合物分为四大类,即1 线性大分子支链大分子聚合物微凝胶大网络聚合 物
• 聚合物微凝胶:其分子结构介于支链大分子和大 网络聚合物之间一个微凝胶颗粒即为一个大分子, 这个大分子被限定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分子内交 联而形成网状结构,在微凝胶颗粒之间,没有任 何化学键相连接。
分散液滴的直径在5nm~100nm之间,则该体系称
为微乳液。微乳液为透明分散体系,其形成与胶
束的加溶作用有关,又称为“被溶胀的胶束溶液”
或“胶束乳液”。乳液是浑浊的不稳定体系,而
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的透明体系[2-5]。乳液中分
散相尺寸较大,而微乳液中分散相尺寸较小,因
此可以预期微乳液聚合必然与乳液聚合具有某些
• 反相乳液聚合:采用水溶性单体,借助油包水型 (W/O)乳化剂乳化分散于油中,由水溶性或油溶 性引发剂引发聚合,得到水溶胀的聚合物粒子在 油中的W/O型胶体分散体。
精选ppt
3
反相乳液聚合体系
反相乳液聚合体系
单体(AM、AA、MAA等)
分散介质(可选择任何不与水互溶的有机惰 性液体)
乳化剂(根据HLB值选择,一班选择 HLB=3~6)
乳液聚合分类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精选ppt
1
乳液聚合分类
乳液聚合分类 1 反相乳液聚合 2 无皂乳液聚合 3 微乳液聚合 4 分散聚合 5 核壳乳液聚合 6 乳液定向聚合 7 辐射乳液聚合
精选ppt
2
1 反相乳液聚合
• 常规的乳液聚合:是使油溶性单体借助水包油 (O/W)型乳化剂的作用乳化分散于水中,有水溶 性或油溶性引发剂引发聚合,得到聚合物微粒分 散于水中的O/W型乳状液。
《乳液聚合》课件

领域 食品 医药 化妆品
应用 乳化剂及膳食纤维等添加物的制备和添加 生物胶体、医药品、口服液和原材料制备 乳化液、婴儿油、防晒霜、压缩液等制备
乳液聚合的优缺点分析
1 优点
使用乳液聚合反应制备的聚合物具有结构、形态、性质、功能等方面的高度可控性。
2 缺点
乳液相对密度过大的固体较难分散在水中,很难获得尺寸分布小的微粒,从而造成成品 的质量不稳定性。
结束:乳液混合液残余物的 处理
聚合反应结束后,用凝固浴将聚合 好的聚合物从乳液分散相里析出来, 并用去离子水作为清洗剂,将聚合 物晾干即可。
乳液中的表面活性剂作用
乳化效应
表面活性剂减小液-液或液-固界面的张力,分散一 些难溶解的液体或液体中的小颗粒,使它们变成液 滴、颗粒或胶体,即达到乳化效果。
缓解反应过程中的自聚集
乳液聚合中的引发体系选择
热量引发剂
热量引发剂的引发机理主要是通过 分解发生最后生成自由基,有机过 氧化物既是热量引发剂中一类较重 要的通用引发剂,也是选择较广的 多用途过氧化物类物质。
光引发剂
光引发剂的引发机理主要是通过光 能的吸收激发,释放出自由基,其 强化耐久性和协同作用性好,广泛 应用于能够进一步优化其性质的不 同聚合物体系之中。
3
引发剂打碎和投加时间
反应开始前应确认好引发剂的类型、用量和投加时间,充分搅拌,确保单体稳定 地分散在水相中,实行分批投加和掌控操作步骤。
乳液聚合在涂料行业的应用
优势
乳液聚合涂料膜具有良好的粘结性、附着性和耐久 性。且聚合反应温度低,无毒、无害、无溶剂,节 能环保。
缺点
相对于传统涂料,乳液涂料失去了某些特殊的性能。 耐化学腐蚀性差,可划痕、不耐磨损和磨灭,对于 注重工艺装饰的某些场合不适用。而乳液涂料含水 量较大,有可能影响涂层干燥、表面附着性、耐水 性及适用性等问题。
【华东理工大学】乳液聚合——乳液聚合新技术及应用剖析38页PPT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华东理工大学】乳液聚合——乳液聚合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新技术及应用剖析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华东理工大学】乳液聚合——乳液聚合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新技术及应用剖析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华东理工大学乳液聚合——参数测定PPT课件

近似相对密度 • 个别情况也可稀释后再测乳液相对密度,但该方法只
有在相对密度随稀释程度线性变化时才能使用
第25页/共31页
11.11 乳液残余单体含量的测定
• 11.11.1 物理法
• 仅对像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等在 水中溶解度极小的单体有效
• 不适用于像醋酸乙烯酯、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在水中溶解损 失较大的单体
• 软聚丙烯酯类,较高温度(120oC) • 增塑聚合物乳液(增塑剂挥发),较低温度(105oC)和较长干
燥时间(如2h) • 需用已知固含量的乳液作空白试验,校正铝盘面积、干燥温度及
增塑剂挥发性等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 按照GB/T 11175-2002和JIS K6828:1996标准规定, 测定聚合物乳液固含量的条件为在105oC±2oC下烘干 60min±5min
第10页/共31页
基本原理
粒子的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导致光强的波动
微小粒子悬浮在液体中会无规则地运动
布朗运动的速度依赖于粒子的大小和媒体粘度,粒子 越小,媒体粘度越小,布朗运动越快。
Stokes - Einstein方程
DT 为颗粒的平移扩散系数,kB 为Boltzman 常量, T 为绝对温度,η为溶液粘度, d 为粒子直径.
• 按照GB/T 11175-2002和JIS K6828:1996标准规定的 方法,把聚合物乳液用玻璃棒刮涂在玻璃片上,进行目测。 若乳液膜均匀细腻,无可见测定
• 将大约2g聚合物乳液试样放入直径为4cm的铝盘中,盖 上铝盖,称重,然后将其置于设有通风装置的烘箱中,在 115oC下干燥20min后,称重,即可计算得固体含量。
• 从照片上对不同尺寸级别的单体珠滴进行测量和计数 • 根据所得数据作出单体珠滴尺寸分布图,并计算单体
有在相对密度随稀释程度线性变化时才能使用
第25页/共31页
11.11 乳液残余单体含量的测定
• 11.11.1 物理法
• 仅对像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等在 水中溶解度极小的单体有效
• 不适用于像醋酸乙烯酯、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在水中溶解损 失较大的单体
• 软聚丙烯酯类,较高温度(120oC) • 增塑聚合物乳液(增塑剂挥发),较低温度(105oC)和较长干
燥时间(如2h) • 需用已知固含量的乳液作空白试验,校正铝盘面积、干燥温度及
增塑剂挥发性等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 按照GB/T 11175-2002和JIS K6828:1996标准规定, 测定聚合物乳液固含量的条件为在105oC±2oC下烘干 60min±5min
第10页/共31页
基本原理
粒子的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导致光强的波动
微小粒子悬浮在液体中会无规则地运动
布朗运动的速度依赖于粒子的大小和媒体粘度,粒子 越小,媒体粘度越小,布朗运动越快。
Stokes - Einstein方程
DT 为颗粒的平移扩散系数,kB 为Boltzman 常量, T 为绝对温度,η为溶液粘度, d 为粒子直径.
• 按照GB/T 11175-2002和JIS K6828:1996标准规定的 方法,把聚合物乳液用玻璃棒刮涂在玻璃片上,进行目测。 若乳液膜均匀细腻,无可见测定
• 将大约2g聚合物乳液试样放入直径为4cm的铝盘中,盖 上铝盖,称重,然后将其置于设有通风装置的烘箱中,在 115oC下干燥20min后,称重,即可计算得固体含量。
• 从照片上对不同尺寸级别的单体珠滴进行测量和计数 • 根据所得数据作出单体珠滴尺寸分布图,并计算单体
【华东理工大学】《乳液聚合》课件——乳液聚合新技术及应用

五、细乳液聚合成核位置
单体液滴表面积大一方面有利于捕获自由基,消除胶束成核;另一方面 有利于捕获水中临界溶解长度之前的低聚自由基,消除均相成核
6. 聚合物乳胶粒子的大小和分布
一、乳化剂SHS和助乳化剂HD比例的影响
二、助乳化剂HD和细乳化法对乳胶粒径的影响
7. 聚合动力学特征
细乳液聚合不存在明显的恒速阶段!!!
.
单体液滴 1000~5000nm
单体亚微液滴 100~400nm 单体溶胀胶束 40~50nm
引入助乳化剂,采用微乳化工艺
独特 优点
①体系稳定性高; ②产物乳胶粒径较大; ③聚合速率适中; ④可制备互穿聚合物网络
2. 细乳液的制备方法
一、细乳液的制备步骤
①预乳化: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溶于单体或水中 ②乳化:将单体(混合物)加入①,搅拌均匀 ③细乳化:将②通过超声振荡器或均化器均化
无明显恒速期
四、微乳液及其聚合的特点
乳液(聚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动力学稳定,强力搅拌形成 液滴粒径100-500nm,体系浑浊或半透 明 与之相反 成核期、恒速期,降速期 胶束成核,转化率小于10%-20% 聚合物链数目大100-1000 聚合物粒子内平均自由基数N=5 粒子结构形态性能不同 微乳液(聚合) 热力学稳定,可自发形成 液滴粒径小于100nm,透明或半透明或 微蓝 单体含量低于10%,乳化剂含量高于 10% 成核期,降速期 连续的粒子成核,可延续到较高转化率 聚合物粒子内链少,分子量高 聚合物粒子内平均自由基数N<5
五、微乳液聚合的研究现状(了解)
法国Candau——水溶性单体的微乳液聚合研究 国立新加坡大学以Gan为首——O/W微乳液中油溶性单体的聚合动力 学和聚合机理以及共聚行为;以W/O或双连续相微乳液为介质制备多 孔聚合物微球 美国Akron大学Cheung——揭示所得的多孔材料与聚合前微乳液结 构之间的关系 Vaskova——研究引发聚合的场所与引发剂种类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选内容
13
7. 聚合动力学特征
细乳液聚合不存在明显的恒速阶段!!!
阶段Ⅰ:比常规体系长-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界面降低了自由基的捕获率 阶段Ⅱ:聚合速率下降-单体得不到补充 阶段Ⅲ:转化率~60%,聚合速率上升-凝胶效应 阶段Ⅳ:转化率~80%,聚合速率下降-接近玻璃化转变温度
优选内容
14
一、时间-转化率关系
.
单体液滴 1000~5000nm
单体亚微液滴 100~400nm
单体溶胀胶束 40~50nm
引入助乳化剂,采用微乳化工艺
独特
①体系稳定性高; ②产物乳胶粒径较大;
优点
③聚合速率适中; ④可制备互穿聚合物网络
优选内容
5
2. 细乳液的制备方法
一、细乳液的制备步骤
①预乳化: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溶于单体或水中 ②乳化:将单体(混合物)加入①,搅拌均匀 ③细乳化:将②通过超声振荡器或均化器均化
区别于常规乳液聚合的特点:生成的微乳胶粒子中聚合物链数很少,
无明显恒速期
优选内容
22
四、微乳液及其聚合的特点
乳液(聚合)
微乳液(聚合)
① 动力学稳定,强力搅拌形成
热力学稳定,可自发形成
② 液滴粒径100-500nm,体系浑浊或半透 液滴粒径小于100nm,透明或半透明或
明
微蓝
③ 与之相反 ④ 成核期、恒速期,降速期
HD在乳胶粒子中起“溶胀促进剂”作用
优选内容
11
五、细乳液聚合成核位置
单体液滴表面积大一方面有利于捕获自由基,消除胶束成核;另一方面 有利于捕获水中临界溶解长度之前的低聚自由基,消除均相成核
优选内容
12
6. 聚合物乳胶粒子的大小和分布
一、乳化剂SHS和助乳化剂HD比例的影响
二、助乳化剂HD和细乳化法对乳胶粒径的影响
五、聚合物乳胶粒子大小及分布的测定
透射电镜法
优选内容
9
5. 细乳液形成原理及成核位置
一、乳化体系的微观结构
单体液滴平均直径50-150nm,总表面积在体系中占优势,引发成核 主要在亚微单体液滴中
二、乳液的离心稳定性(如图6-3)
三、单体液滴中乳化剂的吸附量(如图6-2)
优选内容
10
四、乳胶的溶胀能力和膜中HD
单体含量低于10%,乳化剂含量高于 10%
成核期,降速期
⑤ 胶束成核,转化率小于10%-20% ⑥ 聚合物链数目大100-1000 ⑦ 聚合物粒子内平均自由基数N=5 ⑧ 粒子结构形态性能不同
优选内容
15
二、液滴中单体和转化率的关系
A 无HD B 8mmol HD C 24mmol HD
ABC均不采用微乳化工艺优选,内加容入HD用微乳化法分离不出单体 16
总结HD作为助乳化剂的作用
①乳化时,促进亚微单体液滴形成并吸附乳化剂——稳定作用 ②聚合初期,对引发的单体液滴有“单体保持效应” ③聚合后期,降低聚合物乳胶粒子中单体平衡浓度 ④乳胶粒溶胀能力增大
(3)界面张力理论:油水界面张力低于10~5N/m时,获得稳定的微乳液
(4)界面弯曲理论:微乳液胶束的形成需要界面的高度弯曲。如加
入油水两亲的小分子物质作为助表面活性剂
(5)界面膜理论:界面吸附膜的强度对微乳颗粒的形成及最后产物
的质量均有很大影响。
优选内容
21
三、微乳液聚合的基本概念
直接制备纳米聚合物粒子(10-50nm)
乳化剂与助 稳定剂用量
外观
存放稳定性
1~3(无助 稳定剂)
共约5
共10~30
乳白色
乳白色
透明或半透 明
很快分层
稳定数小时 ~数月
热力学稳定
优选内容
3
第四章 细乳液聚合 Mini-emulsion polymerization
优选内容
4
1. 细乳液聚合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美国Lehigh大学Ugelstad, El-Aasser和 Vanderhoff等提出新的粒子成核机理——在亚微单体液滴 (submicron)中引发成核
优选内容
17
第五章 微乳液聚合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优选内容
18
1. 微乳液的特点
一、微乳液的概念
Schulman和Hoar于1943年首先报道了一种用油、水喝乳化剂以及醇 配制的透明均一体系,1959年命名为微乳液microemulsion
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 分散相液滴10-100nm,透明或半透明
例如:
油溶性引发剂/水溶性引发剂
先乳化法/后乳化法
优选内容
7
3. 各种添加剂
一、乳化剂
类型:离子型乳化剂——同性离子相斥
用量:过低——不稳定;过高——胶束成核;
低于CMC——聚合速率快于常规乳液聚合
二、助乳化剂
类型:溶于单体不溶于水——长链烷烃HD十六烷或长链脂肪醇CA十六醇;
聚合物等
使分散相、液滴间形成界面层,阻止单体液滴和聚合后生成胶粒间的碰撞、凝聚; 在液滴内的强力疏水性,阻止单体的扩散、重新分配和碰撞凝聚
优选内容
6
二、操作条件
乳化温度
偏低
助乳化剂不能完全溶解 大大影响其发挥作用
偏高
单体和乳化剂活动性增加 单体易从液滴中扩散出来
细乳液的稳定性 细乳液聚合
反应器:间歇式反应器(基础研究);管流式反应器和连续搅拌罐反应器√
均化方式:分两步——细乳化和聚合?
高剪切混合器会破坏聚合过程中产生的聚合物颗粒稳定性
①自发形成的热力学稳定体系 ②粒径小:与胶束溶液的区别!
优选内容
19
三种类型
优选内容
20
二、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1)增溶理论:一定条件下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对油或水形成增
溶的胶束溶液,只有在高于CMC才能表现
(2)相平衡理论:解释(1)
例如有机硅微乳液体系水层增溶油的能力大于/小于/相当于油层增溶水的能力 O/W; W/O; 层状液晶。。。
三、引发剂
类型:水溶性/油溶性√
优选内容
8
4. 细乳液聚合研究的表征
一、单体液滴大小测定
冷冻-破碎-投影复制-去除乳液-TEM
二、乳化体系离心稳定性测定
高速离心-测定分离的单体量
三、乳化剂吸附测定
高速离心-滴定水相中乳化剂-计算单体吸附乳化剂
四、乳胶粒子溶胀能力和ຫໍສະໝຸດ 中HD测定过量甲苯溶胀-气相色谱 溶于含十四烷的THF-气相色谱
乳液聚合新技术及应用
优选内容
1
• 经典乳液聚合
• 特种乳液聚合
– 细乳液聚合 – 微乳液聚合 – 无皂乳液聚合 – 反相乳液聚合 – 种子(或多步)乳液聚合 – 超浓乳液聚合 – 分散(乳液)聚合 – 悬浮乳液聚合
优选内容
2
三种乳液比较
传统乳液 细乳液
微乳液
珠滴直径 0.5-10μm 50-500nm 10-50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