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口岸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

口岸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

口岸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一、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与旅游业的繁荣,口岸成为国际交通和商品流通的重要枢纽。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种类的蚊媒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等,这些传染病的传播给口岸的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采取科学有效的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本技术方案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排查与处置措施,确保口岸地区蚊媒传染病的及时发现、控制和防治,进一步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三、技术方案1. 口岸蚊媒传染病排查为了对口岸地区蚊媒传染病进行及时有效的排查,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设立蚊媒传染病排查专职机构,负责对口岸周边区域的蚊媒进行定期排查;- 制定科学完善的排查计划,包括排查频率、排查区域等,确保全面覆盖;- 通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蚊媒种类和数量的鉴定,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和防治措施。

2. 蚊媒传染病处置一旦口岸地区发现蚊媒传染病的疫情,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置:- 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范围;- 实施紧急疫情控制措施,包括迅速开展蚊虫防治工作,加强宣传教育等;- 协调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实现联防联控;- 加强对人员、物品和交通工具的出入口检疫,防止疫情的扩散;- 推行个人防护,提醒人民群众加强个人卫生和健康监测。

3. 持续监测与预警为了及时了解口岸地区蚊媒传染病的动态,建议采取以下监测措施:- 建立蚊媒传染病监测网络,包括传染病监测、传染源监测、疫情监测等;- 加强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工作,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 制定科学合理的预警标准,及时发布蚊媒传染病预警信息,引导相关部门和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四、预期效果通过本技术方案的实施,预计将取得以下效果:- 及时发现与控制口岸地区的蚊媒传染病,最大限度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提高口岸地区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和预警的能力与水平;- 加强国内外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形成统一高效的防控机制;- 提升公众对蚊媒传染病的认知与自我防护意识。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技术方案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技术方案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技术方案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和人员流动的不断增加,口岸成为传染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为了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口岸传染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制定一套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技术方案至关重要。

二、排查技术方案1.筛查人员建立完善的人员筛查系统,对进出口人员进行排查,主要包括体温检测、健康问询和流行病学调查。

对于疑似病例,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进行进一步的医学观察和检测。

2.检测方法通过实验室检测技术对病例进行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以确定感染病毒和病情。

同时,建立快速检测方法,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效率。

3.指导医疗机构为医疗机构提供明确的排查指导和处置方案,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确保病例得到及时诊治。

4.数据分析与报告建立完善的数据分析和报告系统,监测口岸传染病的发展趋势和病例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通报相关部门。

三、处置技术方案1.隔离措施对于疑似和确诊病例,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对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隔离观察,以防止疾病的蔓延。

2.病例追踪对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和排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扩散。

同时,对病例进行后续跟踪,了解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

3.疫苗接种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及时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4.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和个人防护意识,加强口岸人员的卫生素质和防护措施,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四、实施与管理1.机构设置成立由卫生部门和相关部门组成的口岸传染病防控指挥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的指挥体系。

2.建立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以便于数据录入、分析和报告,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追踪。

3.人员培训对口岸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传染病排查和处置的培训,提高其对传染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4.定期演练定期组织演练,测试技术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根据演练结果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口岸呼吸道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

口岸呼吸道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

口岸呼吸道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一、技术方案背景随着国际交流与贸易的增加,口岸地区成为旅客、货物及资金流动的重要通道之一。

然而,口岸地区也是传染病流行的高风险区域。

如海关工作人员、卫生防疫干部、边检人员等职业人员,容易接触到来自国外的疫情,从而成为疫情传播的重要渠道。

排查处置口岸呼吸道传染病,不仅关系到口岸地区人民的健康和安全,还对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为此,建立完善的口岸呼吸道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口岸地区疫情排查、应急处置的能力,为维护口岸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全面禁止传染病的爆发提供保障。

本文将围绕排查、筛查、检测、隔离、治疗、监测等环节,提出针对口岸呼吸道传染病的技术方案。

二、口岸呼吸道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1. 排查(1)增强社区预防控制力度,对口岸地区居民的健康进行常态监测。

(2)对进出口物品、包裹进行检测排查,应对国际传播疫情入境威胁。

(3)根据口岸地区长时间的人群流动情况,建立疫情防控信息管理数据库,定期汇总汇报。

(4)通过重点人员监测体温、发热门诊、网络疫情监测等方式,加强口岸呼吸道传染病的排查。

2. 筛查(1)制定口岸呼吸道传染病的筛查标准,对口岸地区所有进出口人员进行筛查。

(2)根据筛查情况,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并转送专业医院进行检测诊断。

(3)对筛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置。

3. 检测(1)建立口岸呼吸道传染病的检测标准及检测设备,对进出口人员进行检测。

(2)建立口岸呼吸道传染病检测中心,专业进行病原体检测。

(3)做好实验室日常管理及防范安全措施。

4. 隔离(1)对于检测出的疑似病例,应通过专业的隔离用品,进行有效的隔离控制。

(2)建立有效的隔离管理制度,做好隔离区域卫生与操作规范,防止病原体传播。

(3)对隔离治疗期间及治愈出院病例进行跟踪检测,确保不出现二次感染情况。

5. 治疗(1)对于确诊的感染者,严格按照国家的治疗技术规程进行临床治疗。

(2)效仿北京协和医院的治疗方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提高治疗成功率。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的基本流程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的基本流程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的基本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的基本流程如下:1. 病例发现:在口岸对入境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健康申报和医学巡查等,发现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的人员,或者有来自传染病流行地区的人员,应作为疑似病例进行排查。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技术方案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技术方案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技术方案1. 引言为了加强口岸对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制定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技术方案,便于应对突发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 排查阶段2.1 确定排查对象根据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和疫情情况,确定需要排查的对象范围,包括来自特定地区的入境人员、出入境航班/船舶的乘客和船员等。

2.2 采集初筛信息针对排查对象,收集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为后续的疫情追踪提供依据。

2.3 启动排查程序启动排查程序,包括对排查对象进行体温检测、询问病史、观察有无呼吸道症状等,确保排查工作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2.4 做好排查记录对排查过程中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排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体温、病史、症状等,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追踪。

3. 处置阶段3.1 隔离措施对排查中发现的疑似感染者或有症状者,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佩戴口罩、戴手套等,以减少传染风险。

3.2 通报上级部门及时将排查结果和疫情信息通报上级部门,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口岸疾控中心等,以便部门对疫情进行统筹和协调。

3.3 进一步检测对疑似感染者或有症状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如采集呼吸道标本、血液样本等,以便确认病情和病原体,并做好相关记录。

3.4 病例追踪对确诊或疑似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收集相关信息,如接触时间、接触地点等,以便进行传染链的追踪和打断。

3.5 撤销隔离根据感染者的病情和治愈情况,做好撤销隔离的工作,并指导其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和随访,以确保疫情的有效控制和预防。

4. 数据分析和总结针对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工作,开展数据分析和总结,包括排查对象的分布情况、疫情的发展趋势、处置工作的效果评估等,为今后的类似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5. 结论通过制定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对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能力,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口岸和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流程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流程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流程英文回答:The basic process for conducting and manag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t ports of entry involves several key steps. These steps are crucial inorder to effectively identify and respond to potential outbreaks and prevent the spread of diseases across borders.1. Surveillance: The first step is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surveillance system at ports of entry. This involves monitoring and collecting data on travelers, cargo, and other relevant factors that may pose a risk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urveillance can be done through various means, such as screening questionnaires, temperature checks, and laboratory testing.2.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nce potential casesor risks are identified through surveillance, they need to be assessed promptly. This involves conducting interviews,performing physical examinations, and conducting laboratory tests to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assessment also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the potential for transmission, and the appropriate response measures.3. Response and containment: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appropriate response measures need to be implemented to prevent the further spread of the disease. This may include isola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cted individuals, contact tracing, quarantine of exposed individuals, and enhanced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Additionally, public health authorities may ne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nd guidance to the affected individuals and the general public.4. Collaboration and coordination: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t ports of entry requires close collaboration and coordination among various stakeholders. This includes government agencies responsible for public health, immigr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Regular communication and sharing of information areessential to ensure a coordinated response and to address any potential gaps or challenges.5.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After the initial response, it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asures implemented and identify areas for improvement. This includes assessing the timeliness and accuracy of surveillance, the efficiency of response measures, and the overall impact on 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Lessons learned from previous outbreaks can be used to enhance future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efforts.中文回答: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的基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口岸传染病排查指南(试行)

口岸传染病排查指南(试行)

口岸传染病排查指南(试行)一、排查主要依据: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旅行史、家族史、职业暴露史、接触史等)。

2.病例的主诉和临床症状体征、病情进展情况、严重程度、病程变化。

3.途经地区的主要传染病流行情况,以及口岸在相似地区发现的主要病种。

4.必要的实验室辅助检测结果。

二、分析思路:1.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查找病因线索,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再考虑新出现的疾病。

如果为感染性疾病,需考虑是否具有传染性。

2.若判定为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是细菌性、病毒性,还是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根据临床主要特征提出病因假设。

三、重点排查传染病:发热症状:登革热、疟疾消化道症状:霍乱发热伴呼吸道症状:肺结核、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肺鼠疫发热伴黄疸症状:黄热病发热伴出血症状:埃博拉热、拉沙热、马尔堡热、登革出血热、裂谷热发热伴脑膜炎症状:流行性脑膜炎四、排查顺序:填写《出入境人员流行病学调查表》和《口岸现场医学检查记录》,首先排除上述重点传染病,排除了上述重点传染病后,怀疑为其他具有公共卫生危害的传染病的,对照附表1 《按临床综合征划分的传染病病种参考》和附表2 《口岸传染病常见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排查简易检索参考表》,进行排查。

需要采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的,参考附表3《不明原因传染病样本采集参考表》。

五、重点排查传染病基本情况(附后)一、非典型肺炎(一)流行病学1.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是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2.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二)症状体征1.潜伏期为10天。

2.临床表现: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

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罗音。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流程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流程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流程英文回答:The process for handling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t ports involves several steps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individuals entering or leaving the country.1. Risk Assessment: The first step is to conduct a risk assessment to identify the potenti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This includes evaluating the epidemiological situation in the country of origin and determining the likelihood of transmission at the port.2. Surveillance: Surveillance systems are put in place to monitor and detect any suspected case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is includes screening individuals for symptoms, conducting temperature checks, and collect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travel history.3. Case Identification: If a suspected case is identified, immediate actions are taken to isolate the individual and provide necessary medical care. The individual is then tested for the specific infectious disease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4. Contact Tracing: Contact tracing is conducted to identify and monitor individuals who may have been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confirmed case. These individuals are monitored for symptoms and may be subjected to testing and quarantine measures.5. Quarantine and Isolation: Individuals who are confirmed or suspected to have an infectious disease are placed under quarantine or isolation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Quarantine refers to the restriction of movement for individuals who may have been exposed to the disease, while isolation is for individuals who have been confirmed to have the disease.6. Treatment and Care: Adequate medical treatment and care are provided to individuals who are diagnosed withinfectious diseases. This may include antiviral orantibiotic medications, supportive care, and monitoring of symptoms.7. Public Health Measures: Public health measures such as health education, awareness campaigns, and promotion of hygiene practices are implemented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is includes providing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about the disease, its symptom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8.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Effective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various stakeholders including port authorities, health authorities, and relevant agencies are crucial for the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t ports. This ensures timely communication, sharing of in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trol measures.中文回答: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以确保进出口岸的个人的安全和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技术方案第一部分技术方案概述为进一步规范口岸卫生检疫人员对传染病可疑病例的排查、处置工作,合理利用口岸卫生资源,依据《国际卫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入境检验检疫应急处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技术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对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的排查和处置,主要针对呼吸道、消化道和蚊媒传播等类传染病制定了口岸呼吸道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口岸消化道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和口岸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详见本方案第二、三、四部分),重点排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鼠疫、肺炭疽、开放性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霍乱、细菌性痢疾、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诺瓦克病毒感染、副溶血弧菌感染、黄热病、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西尼罗热、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

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排查处置总体流程图见本方案第五部分第二节。

一、定义(一)可疑病例。

本方案中的可疑病例是指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症状和或体征的人员,包括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泻(小时内腹泻次或次以上)、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皮疹、黄疸(自然光线下皮肤和眼睛不正常的黄色)、不正常的面色潮红或面色苍白、淋巴结(腺)肿大、无辅助设备状态下无力行走等。

(二)可疑病例的发现方式:体温监测发现;交通工具运营者报告;医学巡查发现;旅客主动申报;口岸区域内报告;境外官方机构通报等其他方式。

(三)疑似病例。

本方案中的疑似病例是指检疫人员对口岸发现的可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检查、.快速检测等医学排查措施后,判定为疑似患有某种传染病,需要转送指定医院进行进排查诊治的人员页脚内容页脚内容(((( 物和分泌物,防止污染;()利用现有的药械实施消毒、除虫等措施。

及时向上级报告。

做好登交通工具处置前准备。

()通过指挥部门通知交通工具运营者将交通工具停放在指定位置,未经检疫人员许 可,任何人不准上下交通工具。

()准备防护用品、医疗器具、卫生处理药械、单证和通讯设备等。

()检疫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可参照《口岸传染病处置个人防护指导原则》(第一部 分第五节)。

(三) 初步流调排查。

初步流调排查主要以流调、问讯为主,辅以必要的简单体格检查,目的是判断是否需要 对可疑病例进一步口岸医学排查,初步流调排查步骤如下:测量体温。

检疫人员用水银体温计测量可疑病例的腋下体温,判定是否发热(体温达到或高于 C 即为发热)。

初步流行病学调查。

二、现场排查和处置(一)先期处置。

如果是运行中的出入境交通工具上报告可疑病例,应进行以下处置:通过电讯形式问询基本情况,记录可疑病例姓名、性别、国籍、出发港、证件号码、 发病时间、症状、人数、旅行史,接触史、用药情况等;根据问询情况,为乘务人员提出处置建议。

包括:)将可疑病例安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与其他乘客分开;)利用现有的设施对可疑病例进行防护。

如戴口罩、手套等;)乘务人员米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为可疑病例提供专用卫生间,不具备条件时应注意收集可疑病例的呕吐物、排泄包括周之内到过的国家和地区,所到地有无类似症状的传染病流行、流行情况;有无传染病患者、继发传染病患者接触史;有无野生动物、禽鸟类接触史;有无蚊虫叮咬史;既往病史及就诊史等。

症状和体征问讯及简单体格检查。

检疫人员对发热以外的症状进行询问,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及全身症状。

必要时,可进行简单体格检查。

初步判断意见。

结合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和症状体征,对照已掌握的国际、国内疫区分布及疫情发生情况?首先考虑排查危害性高、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其次为消化道和蚊媒传染病。

判断结果包括:()排除传染病可能;()怀疑为经呼吸道途径传播的传染病;发热伴有以下一个或多个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咳血、胸痛、盗汗(夜间或午后无明显原因的出汗)、呼吸困难等,和或肺部听诊有干湿啰音。

()怀疑为经消化道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有以下一个或多个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小时内大便次或者次以上,或大便性状发生改变)、血便等,伴或不伴发热,和或查体发现有脱水征,包括口唇干燥、皮肤弹性差、少尿等。

(、怀疑为经蚊媒传播的传染病;发热伴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症状: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瘀点、瘀斑、皮疹、黄疸(自然光线下皮肤和眼睛不正常的黄色、等,和或查体时发现三红征(面红、颈红、胸红,即醉酒貌)、淋巴结肿大等。

(、怀疑为其他途径传播的传染病;(、难以判定为何种途径传播的传染病。

(四)进一步口岸医学排查及处置。

排除传染病可能的人员。

不需要进一步口岸医学排查,登记可疑病例个人信息,给予健康建议,发放《就诊方便卡》放行;怀疑为呼吸道、消化道或蚊媒传染病的。

按照传播途径选用《口岸呼吸道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见第二部分)、《口岸消化道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见第三部分)、《口岸蚊媒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见第四部分)进行进一步排查和处置,包括:(、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填写《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第一部分第六页脚内容节);(、详细询问可疑病例的症状、既往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根据需要填写《采样知情同意书》(第一部分第七节)后采样,开展现场快速检测等医学措施,并填写《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医学排查记录表》(第一部分第八节);页脚内容()综合判断: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症状和体征、快速检测结果等资料,结合可疑病例前周途径国家地区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对照《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筛查参考表》(第五部分第三节),综合判断可疑病例是否属于某种传染病的疑似病例。

()处置:将疑似病例转送至指定医院进行进一步诊疗,同时对可疑病例可能污染的区域、物品等实施消毒、除虫、除鼠等卫生处理措施。

.怀疑为其他途径传播的传染病。

按照相应途径传染病的排查常识进行排查,总局将陆续完善其他途径传播传染病的排查指南。

对于发现有皮下出血点、结膜出血等出血热症状和体征的可疑病例,应在严格防护下立即将可疑病例转送至指定医院进行进一步诊疗.难以判定为何种途径传播的传染病。

按照呼吸道传播传染病的接触者判定标准(见《口岸呼吸道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划分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对于一般接触者给予健康建议后放行,对于可疑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则转移至现场隔离留验室,根据《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和《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医学排查记录表》开展进一步的排查,确实无法排除传染病可能的,送指定医院进一步诊治。

注:所有转送医院的疑似病例,都必须填写《口岸传染病疑似病例转诊单》(见第一部分第九节)。

三、追踪调查对以下信息及时进行追踪调查,做好记录,并按规定进行报告和通报。

(一)追踪送指定医院排查人员的诊治情况。

及时追踪送指定医院排查的传染病疑似病例的诊断、实验室检验和治疗情况,完善填写《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医学排查记录表》。

(二)了解地方卫生部门后续监管情况。

对移交地方卫生部门采取后续监管措施的传染病可疑病例或恢复期人员,及时追踪有无后续发病或康复情况。

(三)发放《就诊方便卡》人员的后续追踪。

及时追踪持《就诊方便卡》人员到医院的诊治信息。

(四)密切接触者信息。

追踪密切接触者一个潜伏期后有无发病及治疗情况。

四、资料存档(一)个案基础资料。

包括《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医学排查记录表》原件,护照、身份证、境外或当地诊断治疗记录、检验报告等资料的复印件和典型症状照片页脚内容页脚内容(如果有)等。

(二)排查处置资料。

包括传染病个案的采样送检记录、个案移交记录、《口岸传染病疑似病例转诊单》原件、《就诊方便卡》发放记录、交通工具和现场采样及送检记录、检验结果,交通工具与可疑病例污染的区域、物品等的卫生处理记录、相关照片等。

(二)追踪调查资料。

各种追踪调查和信息反馈记录。

(四)总结报告分析资料。

包括重要传染病事件排查处置总结报告、分析资料,相关信息宣传报道资料和照片等。

五、口岸传染病处置个人防护指导原则在对口岸传染病可疑病例的排查处置中,应将个人防护工作作为开展排查处置的前提,放在首位。

个人防护主要包括呼吸道防护和皮肤接触防护两部分。

一般而言,对呼吸道传染病的个人防护要求较高。

所有用于防止人员受到传染病病原体感染或污染的器材和用品统称为个人防护装备。

针对不同传播途径传播的传染病、不同环境中使用的个人防护装备要求不同,检疫人员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体格检查、采集样本、现场快速检测、实施卫生处理等排查处置工作时,应根据传染病致病因子的种类、存在的量,传播途径,以及实施的不同操作等因素选择适当的防护措施。

(一)个人防护装备种类及要求。

防护服:一次性使用的防护服应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由帽子、上衣、裤子组成,可为连体式或分体式结构,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

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帽子面部收口,腰部可采用弹性收口或拉绳收口。

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静电性和过滤效率,无皮肤刺激性。

防护隔离服:一次性医用防护隔离服。

防护口罩:()棉纱口罩:应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口罩:应符合或标准,使用时应注意:每次使用时,先行检查,以确保口罩紧贴面部并覆盖口鼻,将双手置于口罩上,检查呼吸是否顺畅,如果鼻子周围漏气, 调整鼻梁部位,重新检查。

防护眼镜:使用弹性佩戴法,视野宽阔,透明度好,防雾化,有较好的防溅性能。

呼吸防护器:包括半面罩呼吸防护器、全面型呼吸防护器,用于保护人的呼吸器官、面部(眼睛)免受致病微生物的伤害。

使用呼吸防护器的方法如下:()选配面具。

根据头型的大小和佩戴后松紧程度来确定合适的面具号码。

()外观检查。

对面具各部件进行外观检查,检查各部件是否有损坏。

()灭菌试戴。

先将面具擦干净,用医用酒精灭菌,再调整头带直至试戴基本合适为止。

()气密检查。

用手堵住面具的进气口,用力吸气,若感到憋气,说明面具气密性好, 否则,应按进气路线,用上述方法分段进行检查,直至查出漏气部位。

()佩戴面具。

要求迅速、准确,其要领是:在迅速闭眼、憋气的同时,双手配合取出面具将面罩戴好;睁眼前深呼一口气,以排除面罩内的气体,然后卡紧导气管或用手堵住进气口吸气,以检查佩戴气密性。

面具正确佩戴合格的标志是:眼窗中心位于两眼正前偏下, 头带垫位于头的后上方,头部压力适中,不压耳朵。

手套:为一次性乳胶手套或橡胶手套。

佩戴前检查有无破损和漏气。

鞋套:为防水、防污染鞋套。

长筒胶鞋。

帽子:布制或医用一次性帽子。

(二)防护水平分级。

根据传染病危害程度、实施操作的种类及感染危险度等因素将个人防护水平分为三级。

一级防护适用于对可疑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的检疫人员;处理除呼吸道传染病以外的疑似病例使用过的物品、分泌物、排泄物的人员;对公共场所进行预防性消毒的工作人员;对除经呼吸道途径外的其他途径传播的传染病疫点进行终末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