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优质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的生活哪里来”中的第一个主题《我们的衣食之源》的第一课时。
农业不仅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体会农业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尊重农业劳动者、珍惜粮食的意识与习惯。
学情分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但当前,绝大部分四年级的学生,都远离农事劳作,对农业生产缺乏了解。
学生大多都知道粮食是农民种出来的,也知道农民的劳作很辛苦。
但是他们对于这些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对于粮食生产出来具体要经历哪些过程,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具体要付出多少劳动,他们鲜有了解。
教学目标1. 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及农民的辛勤付出。
2. 感悟劳动的辛苦,懂得应当尊重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培养爱惜粮食的良好行为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1. 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及农民的辛勤付出。
2. 感悟劳动的辛苦,懂得应当尊重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培养爱惜粮食的良好行为与习惯。
教学过程一、猜猜礼物,了解大米1.趣拆“盲盒”,猜嘉宾。
①摸一摸礼物。
(米糕、年糕、冻米糖)②猜一猜名称。
③说一说共同点。
2.解密“盲盒”,引主题。
①揭秘神秘嘉宾,出示米精灵形象。
②播放录音,介绍水稻的相关知识。
3.交流课前导学单:寻找大米的身影。
4.小结:大米从田间的一粒种子到我们餐桌上的美食其实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板贴)。
设计意图:通过猜盲盒的方式让学生发现米制品的共同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寻找大米的身影活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其他的米制品,引发思考,从而引出课题。
二、探究学习,寻找大米的由来1.学习课本52、53页,了解大米的种植过程。
2. 排一排大米的种植步骤。
3. 观看视频,了解大米的一生。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美好生活哪里来》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许多方面构成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每个方面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美好生活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的,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但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内涵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方法,还需要通过教学进行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美好生活的含义,认识到美好生活是由许多方面构成的。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
3.引导学生认识到美好生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创造。
4.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美好生活是由许多方面构成的。
2.美好生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创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美好生活的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共同探讨美好生活的创造方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美好生活的内涵和创造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课题、导入图片、教学内容、案例分析等。
2.教学素材:包括典型案例、图片、视频等。
3.小组讨论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美好生活的场景,如家庭和睦、校园活动、社会公益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美好生活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美好生活的构成要素,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方面对美好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的美好生活进行讨论和分享。
四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培养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写出简单的文章。
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课时:《古诗两首》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学习古诗《登鹳雀楼》和《静夜思》,理解其内容和情感。
3. 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和表演。
4.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课文的复述和感悟。
第二课时:《唐诗一首》1.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唐诗的短视频,让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
2. 学习唐诗《春晓》,理解其内容和情感。
3. 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和表演。
4.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课文的复述和感悟。
第三课时:《智慧的种子》1. 导入:与学生分享一则关于智慧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智慧的思考。
2. 学习课文《智慧的种子》,理解其内容和情感。
3. 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和表演。
4.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课文的复述和感悟。
第四课时:综合训练1. 进行小组竞赛,出题范围包括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 给予学生合理的奖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1.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书面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鼓励学生提问和互相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
3. 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 教师应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四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方案设计》的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教材内容包括了两篇课文《自然之道》和《荷叶母亲》,以及一次语文实践活动。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自然”,通过阅读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了解自然规律,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在语言表达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简单的文章能够进行理解和分析。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自然现象和规律,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和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自然规律,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2.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然规律。
2.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自然之道》和《荷叶母亲》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语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准备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呈现(15分钟)呈现课文《自然之道》和《荷叶母亲》,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自然的描述和表达,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操练(20分钟)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让学生观察自然景观,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一、教材分析《语文园地》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三单元,内容主要涵盖了关于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包括课文学习、诗词鉴赏以及语文综合应用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诗词鉴赏的学习,语文知识的应用;•难点:学生对于课文和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安排1.课文学习:带领学生认识和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分析和讨论;2.诗词鉴赏:解读课中的诗词,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语文综合应用:通过练习和活动,巩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二、教学反思在本单元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课文理解和诗词鉴赏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
部分学生缺乏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课堂上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和解答。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综上所述,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这也是我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方法的过程。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主题为“家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共安排了4篇课文,分别是《小英雄雨来》、《尊严》、《“诺曼底号”遇难记》和《古诗两首》。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既有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有意境优美的古诗,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家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他们对于文本中的情感表达、人物描写等细节之处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还需加强,他们对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的感知能力有待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本课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珍惜尊严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本课词语造句。
2.教学难点:对于文本中情感表达、人物描写等细节之处的理解;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的感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欣赏教学法:通过欣赏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古诗教学课件或视频资料4.生字词卡片5.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主题。
统编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教案

统编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统编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的主题是“关爱”,通过一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关爱的重要性,学会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爱社会。
本单元的文章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但在关爱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学习以及相关活动,提高他们对关爱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认读“关爱”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能够理解关爱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爱的重要性。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关爱知识,实际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爱社会。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中需要关爱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关爱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有关关爱的练习题,让学生口头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书写作业,运用所学关爱知识,实际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爱社会。
教师巡视辅导,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关爱故事,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的意义,引导学生继续关注自然、社会中的需要关爱的事物。
最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9. 短诗三首《繁星》教案(一)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自主学习: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熟读课文2、向学生提供以下资料:①作者简介②写作背景(见附一、二)(五)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语设计: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
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板书课题)二、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口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①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②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③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
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参考答案)①“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生字,指名领读。
(2)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纠正易错生字读音,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3)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前鼻音“渊、韩”,后鼻音“孟、仲、龚”。
2.学生小组讨论,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说一说你对这些古代文人的了解。
(板书;认识古代文人)
3.教师小结,指导;[出示课件7、8、9、10、11、12、13、14]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有“诗豪”之称。
范仲淹;[989 -1052],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