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2+3”专项练 第45题(选做题)专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2+3”专项练第45题(选做题)专练

第 45题(选做题)专练1.(2019 河南一般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45)[历史——选修 1: 历史上重要改革回眸 ](15分)资料西周、春秋期间 , 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这类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宏大的宗族公司。
这类宏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期间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
西周、春秋期间的家庭形态, 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以外, 还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 , 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 尚被包含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种共同体(如村社 )的外壳之中。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 推行“分异令” , 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把家庭单位强令剖析到最渺小程度 , 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完全否认。
由此, 秦确定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构造形态,这类小家庭成为社会广泛支配形式, 是秦家庭组织的最基本形态。
这类家庭, 就血统世系而言 , 一般为两代层构造 , 极罕有波及祖孙三代者 ; 就人数而言 , 往常为五口之家。
这类家庭拥有构造简单、内部关系纯真而亲昵、人数少等特色。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 依据资料 , 归纳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
(6 分)(2) 依据资料并联合所学知识 , 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
(9 分)2.(2019广东汕尾二模,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要改革回眸](15分)资料新中国成立后 , 因为连续多年的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没有完好除去, 加上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较大 ( 最大为伍万圆), 并且单位价值较低, 以及纸张质量较差等问题, 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于 1955 年 3 月 1 日刊行新币 ( 第二套人民币 ), 共有主辅币11 种面额 ,13 个品种 ,16 种版别。
每种券别版面都印有汉、藏、蒙、维吾尔四种文字行名、面额以及年份。
这套人民币重申设计主题的政治性和艺术性的一致 ,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阶段综合检测二 世界近代史-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阶段综合检测(二) 世界近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18·桐乡学考押题)“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到达印度……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而被摩尼康谷人称为赤潘哥的小西班牙。
”上述航海家应该是( )A.达·伽马 B.麦哲伦C.哥伦布 D.迪亚士答案 C解析“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到达印度”“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反映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历史事件,题干材料与达·伽马、麦哲伦和迪亚士无关,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8·义乌学考押题)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眼中的世界版图非常狭小,但是一次历史性的航行使得世界的面积扩大了几乎一半。
完成这次“历史性航行”的探险家是( )A.哥伦布 B.迪亚士C.达·伽马 D.麦哲伦答案 A解析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使欧洲人知道除了亚洲外还有美洲,世界的面积扩大了几乎一半,故A项正确。
3.(2018·某某学考押题)下图是两个国家的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示意图。
图中甲乙两个国家应该是( )A.葡萄牙、西班牙 B.葡萄牙、荷兰C.英国、西班牙 D.荷兰、英国答案 B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从海上开辟了到亚洲的新航路,因此16世纪到达亚洲商船数量最多的是葡萄牙,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垄断了海上航运,因此17世纪到达亚洲商船数量最多的是荷兰,选择B项符合题意。
4.(2018·某某名校学考仿真测评)下图是英国部分年代棉纺织品出口价值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B.棉纺织业部门的系列创新C.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D.棉纺织手工工场不断增多答案 B解析从1765年珍妮纺纱机出现之后,图表中棉纺织品出口价值连年攀升,说明棉纺织部门的机械创新成果显著,故B项正确。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综合检测二含解析

板块综合检测(二)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广州模拟)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下议院可以通过提出弹劾等方法,追究政府国内外政策失败的责任。
这一做法( )A.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冲突B.保证了下议院的立法权C.加强了国王对上院的限制D.推动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解析:通过题干可知,英国下议院的权力有所扩大,这对于在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起到了肯定的推动作用,故选D项;题干反映的是下议院与政府的关系,不是贵族和平民的冲突,解除A项;题干叙述的是下议院有弹劾政府的权力,不是立法权,解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下议院与政府的关系,与国王无关,解除C项。
答案:D2.(2024·德州模拟)依据美国宪法,最高法院拥有宪法说明权。
历任总统往往会将那些赞同自己政治与哲学原则的人任命到最高法院担当大法官。
该做法( ) A.有利于总统自身的执政B.反映出总统侵蚀最高法院的权力C.违反了三权分立的原则D.说明白美国宪法有较大的敏捷性解析:因为最高法院拥有宪法说明权,所以美国总统情愿将赞同自己的政治与哲学原则的人任命为大法官,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处理二者关系,有利于总统行政,故选A项;最高法院实行的是司法独立,解除B项;材料法院对总统有制约权力,并未违反三权分立原则,解除C项;总统任命最高法院大法官是依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不能体现敏捷性,解除D项。
答案:A3.(2024·洛阳模拟)新航路开拓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流入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
而同时期的法国则激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
这些现象( )A.加快了两国社会转型的完成B.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C.受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D.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解析:材料葡萄牙商人“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没有转化为资本,因此没有推动其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而“法国则激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推动社会转型,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故B项正确;材料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地理环境无关,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十三近代民族独立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与国际法的发展

专题突破练十三近代民族独立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与国际法的发展一、选择题1.(2023·福建厦门二模)下表内容为17—18世纪亚非拉地区较大规模的反殖民斗争,这些斗争( )时间国家斗争17世纪中叶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18世纪下半叶印度迈索尔战争18世纪末南非卡弗尔战争18世纪末秘鲁图帕克·阿马鲁起义A.凸显了民主意识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凝聚力C.形成了相互呼应D.改变了沦为殖民地的命运2.下面是罗得斯巨人漫画。
这幅漫画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殖民者罗得斯建立从埃及开罗到南非开普敦的殖民帝国的设想。
该漫画( )A.表明非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B.说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C.反映出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D.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缩影3.下面是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殖民地情况统计表。
下列对此情况理解正确的是( )国家占有的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英国55 3.9亿法国29 6 235万德国10 1 307万比利时 1 1 500万葡萄牙8 968万荷兰8 3 741万意大利 4 139万A.顺应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B.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说明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D.表明世界已经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4.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给西班牙殖民者以毁灭性的打击。
西班牙殖民帝国的瓦解,正是中古时期与近代之交的一个封建堡垒的彻底崩溃。
这说明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 )A.奠定了拉丁美洲各国的政治格局B.促进了拉丁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C.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D.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5.(2023·江苏南通3月联考)“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
”材料论述的主题是,英国殖民侵略( )A.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B.建设性远大于破坏性C.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D.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6.1840年7月,英国全国宪章派协会宣告成立,协会追求下院的彻底改革,同时认为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综合训练2-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2019年高考综合训练(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市高三模拟)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
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
这说明(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齐国引诱鲁国放弃粮食生产,再以阻断其粮食进口的方式战胜鲁国,这说明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具有战略意义,故A正确;商战并不是争霸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而是强调粮食生产的战略价值,故D错误。
2.(2018·某某市高三联考)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可以得出( )B.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C.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D.史家观念变化较少影响历史书写答案:B解析:“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这一观点,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陈寿与裴松之的不同的官职与创作环境,这说明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史家观念变化较为明显,故D错误。
3.(2018·某某市高三统考)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
这说明( )A.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B.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C.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D.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答案:B解析:材料“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签订契约文书”反映了唐代政府设置军市、与西域商人签订契约,以稳某某北地区,故B 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而是说明唐代政府设置军市的目的,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北地区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故D错误。
安徽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能力专项训练33Word版含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1.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中欧洲政治格局有何特点?造成这一格局的基本矛盾有哪些?比较上面两幅图,指出同盟国内部有何重大变化?说明了什么?(2)据图二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同盟国作战面临的最不利条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名称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三小问,仔细对比两幅图片即可得出意大利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的答案;第四小问,从外交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这一角度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从空间、交战双方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由德国和奥匈帝国均为两线作战得出结论;第三小问,根据第二小问的答案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基本矛盾:法德矛盾;德奥矛盾;英德矛盾。
变化: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作战。
说明: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一切以其国家利益为转移。
(2)特点:遍及欧亚非地区,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且有东西两条主要战线;战争同时在陆上海上进行;战争主要是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进行。
不利条件: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影响:导致同盟国集团最终失败。
2. [2013·山东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7年12月7日,拉扎尔·蓬蒂塞利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城镇贝托拉,9岁时因家庭贫困前往法国谋生,曾在巴黎扫过烟囱,当过报童。
后来蓬蒂塞利隐瞒年龄加入法国外籍军团,全程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蓬蒂塞利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参军是他“用来感谢这个养育我的国家的方式”。
1939年,蓬蒂塞利加入法国国籍,并在巴黎郊区定居下来。
材料二作为法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前总统雅克·希拉克曾提出在他死后为他举行国葬,蓬蒂塞利婉言拒绝了,认为这对其他没有享受到死后礼遇的老兵不公。
但在另一法国一战老兵路易斯·卡泽纳夫去世后,蓬蒂塞利终于同意日后可以“以纪念死去战友们的名义”为自己举行国葬。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小题提速练:3Word版含解析

小题提速练(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被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
这说明周初()A •被分封地都沿用夏商的旧制B •分封制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C.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D •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D [材料虽然涉及商政和夏政,但是重点在对商政和夏政的解释,不仅仅是沿用夏商的旧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最终目的是“以藩屏周”,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对各地的管理力度加强或减弱,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被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可知,其强调的是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故D 项正确。
]2•据《韩非子外储说右》记载,战国初吴起的妻子“织组,而幅狭于度。
吴子使更之。
其妻曰:’诺。
’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出之”。
为什么纺织品的幅要合于度呢?因为“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王制》)。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A •使用花楼机织成的B •有严格的尺寸标准C •主要用于贵族使用D •被官营手工业主导B [花楼机的出现是在明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可知,当时的纺织品有严格的尺寸标准,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纺织品是否为贵族所享用,重点是突出纺织品能否卖出去,故C项错误;材料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故D项错误。
]3•《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 •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 •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 •繁荣学术文化A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政策,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树立皇帝的权威并不是主要动机,故B项错误;两者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消灭异端学说,故C项错误;繁荣学术文化也不是二者思想文化措施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复习第二轮练习(综合部分) Microsoft Word 文档

宿州市高考历史复习第二轮练习(必修综合部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青铜器制造业高度发达。
《春秋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2.班固在《汉书》感叹:“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战国时期魏国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从他这两段话可以看到他具有怎样的历史观念?A.因果观念,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B.变迁观念,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C.时序观念,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D.证据观念,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事证3.洪武十二年,明朝颁布《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
这些规定A.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4.明代《弘治常熟县志》卷一《形胜》引旧志记载:“(当时的镇或市)田畴鳞次,平衍百里,村市里分,联络四邻。
”(如右图)这表明A.商业发展促进城乡联络B.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C.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5.明朝范濂《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
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
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该材料表明当地A.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B.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关系C.日益成为江南棉织业的中心D.商业发展突破了官府的控制6.美学家宗白华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5题(选做题)专练
1.(2019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
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
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的最基本形态。
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
(9分)
2.(2019广东汕尾二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连续多年的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加上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较大(最大为伍万圆),而且单位价值较低,以及纸张质量较差等问题,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于1955年3月1日发行新币(第二套人民币),共有主辅币11种面额,13个品种,16种版别。
每种券别版面都印有汉、藏、蒙、维吾尔四种文字行名、面额以及年份。
这套人民币强调设计主题的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
其主色调分档配色、冷暖色协调和谐,合理使用了红、蓝、绿、墨等七种颜色,且充分考虑了油墨的耐酸、耐碱、耐晒、耐磨等物化性能。
票面上下花边和背面左右花符对称,一改过去中国传统纸币呆板的四边框设计形式,票幅尺寸按面额采取了分档次长宽递增式。
票券采用由苏联供应的专用钞纸和我国新研制的钞纸,纸质精良、耐磨,且均有满版水印或固定水印,大大提高了防伪性能。
汉字行名、面额以及年号字体为“张黑士碑体”,结构精湛,庄重大方。
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杨家骆《中华币制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1955年发行的新币的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1955年币制改革的意义。
(6分)
3.(2019广东揭阳二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868年明治政府提出“文明开化”的改革口号,要求“破除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确立了教育发展的总方向。
1872年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学制》主要模仿法国。
提出普及小学教育,同时重视发展实业教育。
《学制》有许多内容严重脱离日本的国情,致使就学率达不到预期指标。
1879年政府颁布了《教育令》,《教育令》主要模仿美国,改变了《学制》所规定的划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强调地方分权和尊重多样性及自由主义。
但在自由的名义下,政府的教育受到轻视,小学入学率反而下降,还出现教育内容反动的现象。
1880年政府颁布《改正教育令》,强化了町村设置小学的义务,严格了对就学义务的规定,加强了教育行政权,并将修身课提到各科之首,以强化“尊祖训、明忠孝、学孔道”的道德教育,初步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立法指导思想。
1885年又颁布一系列《学校令》,主要吸收了普鲁士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善良臣民”的道德教育。
189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教育敕语》,规定日本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臣民“重国宪”,“遵国法”,“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
《教育敕语》的颁布,标志着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完成。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教育改革的意义。
(9分)
答案与解析
第45题(选做题)专练
1.参考答案(1)变化:家庭形态由集体大家庭为主变为个体小家庭为主;家庭内部人数由多变少,人
员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宗法制度对家庭的影响由强变弱。
(2)可行性: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商鞅变
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宗法势力和贵族特权。
(答出其中1点即可)意义:推动了秦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秦实行编户,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易于秦推行什伍连坐制度,保证
兵源,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参考答案(1)设计主题思想完整统一,强调政治性;颜色和油墨配置得当;艺术设计风格鲜明;纸张选用精良;印制工艺先进;防伪性能强;文字书体统一。
(答出5点即可)
(2)消除了我国多年通货膨胀的痕迹;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以后印制发行人民币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使人民币走向了科学化、实用化;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
响。
(答出3点即可)
3.参考答案(1)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特点:坚持向西方学习,根据形势灵活地选择学习的主要对象;从本国实际出发,确立了一个符合本国国情的教育制度;普及初等教育,重视发展实业教育;中央加
强对教育的规划和管理并强力推进。
(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普及初等教育,提高了全体国民素质;培养了一支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技术人才,使日本快速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建立一套强有力的教育系统,推动日本的现代化;强化了天皇专制主义的道德教育和武士道精神,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给世界带来灾难。
(言之成理即可)。